為了提升孩子的作文能力,大多數老師和家長給出的建議是讓孩子多寫。比如堅持寫日記,或者每天布置一篇作文任務,把熟能生巧當成了作文提升的金科玉律。
我是不贊成這種方法的,因為它不僅無助於作文能力的提升,還可能讓孩子更害怕和討厭作文,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每天寫一篇幾百字的作文,按考試的要求,對孩子來說,也就是半個小時左右的時間,不會讓孩子們感到增加了多少負擔,家長和老師可能都這麼想。
可我們反過來想一想:每天寫一篇作文,老師能做到嗎?家長能做到嗎?我估計對大多數人來說,能堅持十天,就算不錯了。後面的日子,就只能抓狂。寫啥內容?拿什麼來持續輸出?
成年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卻去要求孩子完成,而且要求作文能力本來就欠缺的孩子,對作文本來就有恐懼心理的孩子,顯然是開錯了方子。
平時的每篇作文,孩子都要想破腦袋擠牙膏,一個字一個字數著寫,湊齊字數就算交差,你還讓他一天寫一篇,這不是成心讓孩子走上厭學之路嗎?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這種機械的重複訓練,也是不符合科學道理的。
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問題:假如一個孩子寫了一個錯別字,但沒有人幫他糾正,如果他把這個字寫上一千遍,結果是孩子可能一輩子永遠寫錯這個字。因為書寫的過程,不是錯誤被不斷鞏固和加深的過程。
同樣的道理,形孩子如果不懂得什麼樣的句子是好句子,什麼樣的文章是好文章,那麼,增加寫作任務,也只是輸出更多的病句和流水帳而已。對作文質量的提高,沒有實質性幫助。
有沒有一種方法,在不增加寫作任務的前提下,又能真正提升孩子作文能力呢?我認為是有的。那就是讓孩子修改作文。
修改一篇作文,和重新寫一篇新作文,對孩子來說,感覺上難度更小,更容易實施,也不會對學習產生抗拒心理。
修改作文的過程,是孩子用正錯的代替錯誤的,用好的代替不好的,是一個自我反思、總結和修正的過程,這才是提升作文真正需要的。
好作文都是改出來的,這是我們從小都熟知的道理。可惜在今天的語文教學和家庭輔導中,都被遺棄了。已經很少見到有家長和老師陪著孩子,對一篇作文一字一句,仔細斟酌,用心修改的情況了。
就連老師批閱孩子們的作文作業,也是僅僅用一個字母來表示作文的等級就算完事。孩子除了對自己的作文等級產生一點情緒上的反應之外,對自己文章到底好在哪裡,不好在哪裡,依然是一頭霧水。下一篇作文,可能還是這個老樣子,孩子作文能力的提升,變成了一件「自生自滅」的事,這也許就是現在的孩子作文能力普遍不好的真正原因吧。
陪孩子一起修改作文,我們可以根據每個孩子的實際能力,設定不同的步驟和環節,從易到難,一步步提升。
第一步:字句修改
這是作文修改最基礎的部分,先把作文中的錯別字、用錯的標點符號,病句修改過來,以保證文章最起碼得通順。
在這第一個步驟中,我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把寫出的作文大聲讀出來,在讀的過程中,一起聽一聽,哪兒在讀的時候有點不順口,哪兒聽上去有點不順耳朵,把這些有瑕疵的地方調整過來,作文就已經有進步了,而且還培養了語感,鞏固了語文的一些基礎知識。
第二步:語言錘鍊
我們平時不是學過很多修辭方法嗎,不是掌握了很多成語、摘抄了許多優美的句子嗎?現在我們把作文中的每一句話,再來檢查遍,看看哪句話,可以說得更生動,可以表達更優美,
激發一下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把平時積累和學到的東西,都運用到作文中去,這些知識就真正轉化成自己的能力了。
第三步:充實內容
在語言調整差不多之後,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文章的內容了。文章中有沒有環境描寫,有沒有人物描寫,哪個地方可以加一些情感表達,哪些地方可以補充點事實材料。把這一步弄好,文章基本上不會是流水帳了,而是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
第四步:打磨中心
這是文章修改的最高階段。我們要引導孩子,把文章的中心思想提煉得更鮮明,更深刻,要麼給人一種真實細膩的情感體驗,要麼提出一種與眾不同的見解和看法,這樣的文章才是有價值的文章。
通過以上四步修改,我們可以發現,現在的文章與當初的第一稿,完全不一樣了。一篇不成功的作文,就此獲得了新生,成了一篇優秀的文章。
和孩子一起修改文章,是在真正提升孩子的作文能力,也增加了孩子的自信,是一種值得堅持的習慣,大家在這些方面如果還有什麼疑問,可以在我主頁的最下方提出問題諮詢,我將給大家認真講解。
四步作文修改法,開始可以由家長或老師陪同,和孩子一起完成,當孩子養成這種習慣,並形成能力之後,我們就可以放手了,孩子就可以自己寫出優秀的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