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萬五千裡長徵,象徵著我軍打開了新的局面,紅軍成功轉危為安,自此吹響了反擊的號角。但是,長徵路上生死兩隔,一個不小心就屍骨無存,這也極大地考驗了我黨人的意志力和凝聚力。
但是你知道嗎?在我軍的歷史上,還有一次跟長徵相提並論的「第二次長徵」,那次的目的是為了南下打開革命新局勢,路途之遙遠,過程之艱辛,任務之艱巨,不亞於兩萬五千裡長徵。
而這次行動的主要負責人,就是王震將軍,王震將軍帶5000人轉戰八省,突破一百多條封鎖線,最終走了兩萬多裡,毛主席一度感嘆:這是我軍的第二次長徵。
臨行前毛主席的預判
1944年,我軍在延安召開了一場高層的會議,在會上毛主席、葉劍英等人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而討論的目的就是要增強我軍的革命力量,充滿智慧的偉人將目光放在了華南地區,那裡充滿著革命的淨土。
經過商討,上層決定派遣120師的一個旅南下,前往湘粵贛,然後就要在那裡建立一個類似於井岡山的革命根據地,將我黨的影響力擴大到整個南方。篩選後,我軍決定這支部隊交給王震將軍和王首道帶領。
這次南下部隊的兵力組成是這樣的,以357旅的兩個營組成了第一大隊,剩下的三個營和一個營組成第二、第三大隊;教導團等組成第四大隊;剩下的人組成第五大隊,人數共計五千有餘,隸屬於中央軍委。
臨行前,領袖毛主席非常的重視,他叫來了王震隊長,並和王震徹夜長談,主席鼓勵王震一定要帶好這支隊伍,在敵後建立起我們的抗日革命根據地,同時主席也提出了自己的預判,那就是國際反法西斯的熱情高漲,華南地區反日的力量逐漸增多,我方可以利用矛盾建立起適合自己生存的根據地。
除此以外,毛主席還預判了蔣某人方面的行動,擔憂地說:按照形勢,日本人很快就會失敗,那麼蔣介石就不會允許你們的存在,他們一定會竭盡全力來圍剿你們,那你們的處境將會十分的危險,甚至在沒有支援的情況下極有可能全軍覆沒!你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
同時,主席也安慰王震,說不要害怕犧牲,這是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如果國軍圍剿你們,你們就撤,保存好實力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場勝利。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王震帶著背負歷史重任的359旅踏上了南下的長徵之路,在他們身上不僅有偉人的囑託,還有全軍的希望,這次歷史上的第二次長徵一共有著三個階段,我們一一來說。
徵戰、返回、突圍,我軍再一次的輝煌勝利!
帶著高層期望的359旅浩浩蕩蕩的出發了,這次徵程,有些像荊軻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兮,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他們首要的任務,就是徵戰湘粵。經歷了四千裡的長途奔波後,和李先念的部隊終於匯合了,經過一段時間的補給和調整,這支神聖的部隊恢復了戰鬥了,然後就著重開始打擊當地的侵略者。
經過緊鑼密鼓的籌劃,在李先念、張體學的幫助下我軍成功橫渡長江,然後用了三天痛打日本侵略者,取得了大畈大捷。這也算是宣告整個華南的侵略者,我軍回來了!而且還是王者降臨。
南下部隊很快就攻佔了湖南,解放湖南後,我軍就根據鄂南地區展開了開闢根據地的工作,過程很順利,僅僅用了幾個月,我軍就收穫了差不多兩點五萬平方公裡的革命根據地,歸心於我軍的人口就足足有兩百多萬,這極大地充實了我軍的實力。
取得階段性勝利後,王震部隊思考的就是如何擴大戰果,於是他們留下了一點人就繼續挺進廣東,但在這裡有點失利。
當時傳來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那就是日本軍隊無條件投降。這也意味著毛主席的第二個預判神一樣的準了,國民黨軍隊很快就調轉矛頭對準了我軍,但是好在我軍有所防備,立刻繞了個彎回師,到這時南下長徵已經經過了三百多天,路程一萬多裡。
其次任務,就是兇險的北歸。當時南下部隊已經在江西完成了所有的計劃,只要我軍平安回到延安就是成功,但是此時國軍大規模開展內戰,我軍這支小部隊被對方層層攔截,經過反圍剿,我軍死傷慘重,許多幹部都掛彩甚至丟掉了性命。
但是我軍是不會放棄的威武之師,經過差不多一個月的撤退、強渡瀏陽河,總算是回到了之前建立的根據地內,然後和新四軍會合成功,完成了從廣州的撤退。
這最後一個階段,也是359旅部隊的關鍵階段,只要衝出中原,回到延安和毛主席匯合,就能夠徹底轉危為安,但是這談何容易。
1946年,蔣某人單方面撕毀了停戰協議,雙發已經進入了你死我活的關鍵階段,地方召集了重兵在中原地區虎視眈眈,不過好在中原軍隊已經有所準備,正在往東西防線四散突圍,王震將軍就帶著南下部隊朝西面突圍,但是不巧,遇上了胡宗南的包圍圈。
當時正值酷暑,蚊蟲橫行,疾病肆虐,部隊中很多人生病了,減員十分厲害,但是這也沒有辦法,任務還沒完成,部隊還未匯合。
為了後的最終的勝利,南下部隊採用了調虎離山,迂迴作戰的戰術,首先攻打了鎮安縣城迷惑敵人,然後伺機突圍,經過了三百多場戰鬥,突破了一百多條防鎖線,轉戰八個省,我軍部隊終於逃出生天!
回到延安後,隊伍中只剩下一千多人,但是都精神飽滿,器宇軒昂,毛主席興高採烈,高興地誇讚他們說:你們幾千人,突破了敵人數十萬人的封鎖,了不起!這是我軍的第二次長徵呀!
這支傳奇的南下長徵隊伍,一共走了兩萬七千多裡,在我軍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回到根據地後,並沒有經過多少修整,就又立馬投入到了緊鑼密鼓的解放戰鬥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