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陸川導演的新片上映——《我們誕生在中國》。這部電影有點特殊,它不是陸川曾經拍過的故事片,在國外的專門術語中,這是一部關於動物的「自然電影」。
自然電影一說,我們聽得比較少,但其實不陌生。所有關於大自然中的動物、植物、生態系統等等的電影,都可以說是自然電影。我們熟悉的趙忠祥老師解說的《動物世界》,其實也可以算,只是它不是在影院上映的電影罷了。
自然電影的一個起源是迪士尼公司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拍攝的一系列真實的野外探險電影。同時期歐洲則有一批人沉迷於拍攝海洋潛水電影,亦是自然電影起源的另一支。
早年的自然電影都會登上大銀幕,但因為發行成本的緣故,這種影片類型漸漸轉向電視的播出平臺。我們熟悉的 BBC 和 Discovery 探索頻道,都在這方面有雄厚的積累,製作過大量高水準的自然電影,在全世界都很受歡迎。
自然電影的拍攝要求非常專業,普通的電影攝製團隊無法勝任。工作人員不僅要掌握基本的影視製作技術,也需要了解動植物生活習性等科學知識,及野外生存和拍攝技巧,同時還需要有非常堅韌的意志,否則無法勝任艱險的拍攝工作。
2005 年《帝企鵝日記》火爆全球,以 800 萬美元的成本取得了十幾倍的票房收益,迪士尼因此萌生了重新啟動自然電影拍攝的想法,於是一家叫「迪士尼自然」(Disneynature)的子公司成立了。
「迪士尼自然」的總部位於法國,它和歐洲電影產業合作緊密,很多工作人員來自 BBC 團隊,經驗豐富。「迪士尼自然」的創業作是展現全球名勝景觀的《我們的地球》,於 2009 年推出,在當年反響甚好。第二年,雅克·貝漢《海洋》更是轟動各國,在中國也有公映,票房不俗。
「迪士尼自然」每部電影的投資都控制在數百萬美元,不過《海洋》比較特殊,高達 8000 萬美元,當然它的反響也是驚人的。
幾乎每部「迪士尼自然」的作品都會邀請明星來解說,詹姆斯·厄爾·瓊斯、皮爾斯·布魯斯南、梅麗爾·斯特裡普都擔任過這項工作,《我們誕生在中國》的英文版解說是喬·弗羅斯特,中文版是周迅。
「迪士尼自然」主打影院大銀幕,不過也沒有放過電視市場。它在法國開設了有線電視頻道,觀眾可以在家裡觀看。
自然電影能賣錢嗎?是一門可以持續的生意嗎?
我知道每個人都會問這樣的問題。現象級的自然電影從數量上來說還是太少了,兩極分化比較嚴重。因此自然電影從一開始的選題就非常重要,它必須要有成為全民熱點的潛力。
在中國這種擔憂會更加突出,我們的院線市場畢竟太結構單一了,不論是影院經理還是觀眾,都還不太了解這種類型的電影。如果《我們誕生在中國》能取得《海洋》那樣的成功,對自然電影的普及必將是大功一件。
關於作者
magasa,影評人,電影史研究者,《虹膜》電影雜誌主編。
圖片來自電影海報及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