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組織一場有效的產品團隊會議?-虎嗅網

2020-11-27 虎嗅APP

》,題圖來自:東方IC。


在工作日的清晨,用10-15分鐘,大家圍成一圈,回答類似「昨天做了什麼」、「今天準備做什麼」以及「工作遇到了哪些阻礙」這樣的問題。這是許多人經歷過的一個典型站會場景。


站會因為形式靈活、時間簡短,近些年迅速在企業產品開發團隊中流行開來。


行之有效的站會無疑是增進團隊溝通、提高工作效率的法寶。但事實上,它並不適用於所有場景,如果只是每天機械地執行站會,而不著眼於關鍵問題,有可能會議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使許多人感覺時間遭到浪費。


站會可不只是站著開會,它適用於怎樣的情況?一場真正優秀的產品團隊會議是如何開展的?圍繞決策層面,該如何組織大家針對關鍵問題發起「進攻」?這篇文章將給你帶來有益的參考。


大多數的站會每天都會舉行,有些團隊把頻率降到了一周2-3次。會議很簡短,但時常出現的情況是,人們在會上閒談,說一些和工作無關的事情,比如分享自己周末做了什麼。這些行為不能幫助你快速開發出高質量的產品,但人們仍十分熱衷於站會,一些常用工具甚至內置了一個站會功能。



事實上,站會只有在產品即將發布時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就如同你的軍隊已經準備好了,就要發起進攻的時候:我們準備好運行A/B測試了嗎?營銷部門準備好發布推文和宣傳文稿了嗎?客服部門準備好在產品推出後如何回復客戶問題了嗎?


——只有在你的軍隊做好準備,即將「諾曼第登陸」的時候,開一個站會為發布產品做好準備,這才是有效的。


站會沒有為做決策留出時間


在一個典型的站會上,與會人員被要求分享以下內容:


● 昨天我完成了什麼?


● 今天我要去做什麼?


● 我遇到了什麼阻礙?


這種形式存在幾個大問題:


第一,大多數時候,你不會關心別人每天在做什麼,除非另一個團隊成員昨天做的事是你進行工作的基礎或者會阻礙你的工作。大家共享的東西如果無法明確地減少你的阻礙,就會很容易被你屏蔽掉。


例如,產品經理可能會分享這樣的內容,「昨天,我進行了一次面試,制定了一些規章,還見了一位客戶。今天,我要再面試一個設計師候選人,在產品說明書中更新一些用戶故事。目前我還沒有遇到任何阻礙。」這是一次典型的在會議中分享自己工作進展的例子,顯然,這樣做對快速構建高質量產品並無幫助。


第二,為什麼每個人都要關心你今天在做什麼?同樣,只有在一個人今天做的事能減少團隊中的另一個人的阻礙時,這種分享才是有用的。但如果真的是一個很大的阻礙項,應該等到每天的站會才告訴大家嗎?為什麼不給造成阻礙的人發郵件或者走到他們的辦公桌前告訴他們,在問題出現的時候就及時補救呢?


最後來分析第三個要點,那就是分享你現在受到的阻礙是什麼。舉個例子,後端工程部門在確定他們必須實現的工程設計文檔之前,必須等待更加清晰的前端規範。還有人受到阻礙的原因是某個決策還沒有做出來。與其說「我被某個問題擋住了」,不如說「嘿,我們為什麼不一起對某問題做出決策,這樣我們才能繼續前進」呢?


站會沒有為做決策留出時間。站會被設計成只是讓「阻礙」為人所知,而不是去解決「阻礙」。然而,解決問題比意識到有問題更重要。


圍繞決策進行會議


只有圍繞關鍵決策進行會議,才能進一步提高會議的效率,加快開發周期。這裡有一個簡單的替代方案,適用於任何產品團隊和大多數會議。


在會議中,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誰需要在什麼日期前處理什麼關鍵的行動項目? 


2.需要做出哪些決策?


根據要做出的決策的數量,每周召開1-3次會議。在產品開發的早期,團隊需要做出許多決策,會議的頻率較高;隨著開發的進展,需要做出的決策數量會減少,用於構建產品的時間增加,會議頻率也降低;同樣,做決策的困難程度會隨著開發的進展而變小。


隨著產品開發生命周期階段的不同,需要召開會議的頻率也不一樣。


如果團隊能夠快速、有效地做出關鍵的決策,那就可以在產品開發周期中減少幾周或幾個月的不必要的延遲。如何確保做到這一點呢?


● 收集開放性問題


在會議籌備階段,與產品團隊的每個功能負責人(設計、研發和市場等)溝通,詢問他們需要做出什麼決策,如:「是否應該向高層尋求更多資源的支持」、「誰來擔任小組的帶頭人」等,收集他們提出的開放性問題並列入議程。記錄在決策會議上要提出的一系列行動項目,以明確接下來每個團隊成員的任務。


作為會議主持者,你應該快速瀏覽一遍行動項目,以確保大家可以繼續執行自己分配到的關鍵任務,並保證能夠按時完成。在討論中出現的任何新任務都會被實時添加到列表中。通常可以用不到10分鐘的時間完成上述討論。


會議的其餘時間用來做決策。在許多情況下,團隊中的一些相關成員已經進行過一次非正式的談話了,他們可以向整個團隊介紹某個開放性問題的背景和他們想要得到的答案。決策通常是在幾秒鐘或是幾分鐘內做出的。


在少數情況下,做出某個決策才需要更充分的討論,在這種情況下,不妨要求團隊中最有能力的人和與該決策最相關的2-3名成員在當天晚些時候成立一個快速工作組,討論該項目並提出建設性的建議,然後通過電子郵件或在下一次產品團隊會議上與其他成員分享他們的建議。


利用團隊會議和小組討論來快速排除未解決的問題。


●決策日誌


另一個不錯的方法是引入「決策日誌」作為會議的一部分。可以用一個單獨的文檔來保存所有會議議程的完整記錄以及之前做出的決策。在產品發布後進行事後評估時,這些記錄就派上用場了。它可以讓你很容易地對項目進行反思,並能夠找到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


小結


現在流行的站會雖然形式靈活,但在驅動團隊進行有效產品開發層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較長開發周期的根本原因是沒能快速和頻繁地做出決策。通過用更少的決策會議代替日常會議,產品團隊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必能更快地構建產品。


相關焦點

  • 如何組織一場高效的線上頭腦風暴會議?
    會 · 前需求研讀,比一上來就頭腦風暴更重要其實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在頭腦風暴前,都需要組織本次參與會議的核心成員對課題需求進行研讀。如果僅僅是主持人簡單介紹後就開始討論,大家可能會對項目本身有很多疑問,會上的時間就都浪費在解答疑問上了。
  • 高效的會議管理者如何準備和組織會議?
    會議是促進團隊建設和強化團隊成員的期望、重要性以及對項目目標投入的工具。在會前、會中和會後,召集或主持會議的人應採取多種措施確保會議的效率。項目會議類型通常有3種:情況評審會議、解決問題會議、技術設計評審會議。
  • 實現有效增長,該如何舉行頭腦風暴會議?
    前言:最近幾年,如何在企業內部搭建獨立的增長團隊以幫助企業快速實現增長成為了一大熱題。目前網上關於組建增長團隊的指導都停留在概念階段,很少有文章說明如何開展實際工作。基於此,我們參考了Andy Boyd在《The Enterprise Growth Playbook》這本書中關於規劃增長流程的內容,和大家分享新團隊和老團隊分別如何實現增長。
  • 虎嗅網分析的智慧辦公如何實現?MAXHUB賦能多行業實現智慧辦公
    【天極網IT新聞頻道】今年一場始料未及的疫情讓遠程辦公等線上辦公方式成為企業辦公的新常態。但近日,虎嗅網發布的一篇題為《智能設備一堆,咋還開不好會?》的文章卻指出,遠程辦公趨勢之下,還有個問題急需解決,那就是很多看似「智能」的硬體或軟體僅僅只滿足某一特定場景,割裂的使用體驗難以滿足開會多樣性。
  • 如何組織一場有意義的頭腦風暴研討會?
    到達本文結尾後,我希望您能夠與您的同事和客戶組織頭腦風暴會議,並共同創造有價值的東西。例如,有關新行動應用程式或設計會議議程的想法。普遍原則不要驚訝地注意到所有頭腦風暴技術都有很多共同之處。雖然「儀式」各不相同,但實質是相同的。參與者從不同方面看待這個主題並提出想法。他們寫下自己的想法然後進行排序或優先排序。我知道,聽起來像餡餅一樣簡單,不是嗎?
  • 頂尖技術團隊是如何定義「產品經理」的?
    產品經理的一個主要職責是對決策進行分類並對信息進行組織然後跟團隊其他成員分享。以下是公司在其職位描述中如何納入此內容的幾個示例: 「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創建清晰的工件。提供清晰的,可以顯示用戶旅程的流程圖,以及明確的,可以與合作夥伴團隊清晰溝通需求的規範。」 「識別、指定和產品特性和功能並且明確其優先級;制定市場需求文檔和產品需求文檔。
  • 產品團隊的批判性思維:如何通過合理的決策帶來合理的結果?
    其實,這個故事並不是關於「我和賽斯,到底誰對誰錯」而是一個更複雜的故事:一名產品經理應怎樣讓團隊做正確決策,而不是怎樣讓團隊做得更快。二、普遍性的問題如今,作為一名產品發現教練,我看到了這一幕在一個又一個團隊中一次次地上演:我們不知道,一個既定的目標(如提升參與度)如何有效地轉變為相關的具有可行性的解決方案。於是我試著解構拆解這個問題:1.
  • 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邵嶺:為什麼說 BMVC 是一場被低估的 CV 會議?
    BMVC 的知名度並沒有 CVPR、ICCV 那麼高,但作為此次會議的大會主席,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邵嶺認為,BMVC 已經有三十年歷史,它其實是一場被低估的國際會議。邵嶺教授對AI科技評論表示,「雖然它是一個國際會議,但名字裡有個 British,所以很多人會誤解它只是一個 local 的會議,間接影響了它的投稿和參與者數量。」
  • 「Mapping會議」——有效提高會議效率的「會議模板」
    誰能有效提高會議的效率,誰就能更好的節約時間,創造財富——日·森秀明《高效能人士的問題解決術》我們的會議到底浪費了我們多少時間、精力和財力?>②寫明幾個論點③討論過的內容填寫在方框裡面④結論(答案)寫在箭頭前面⑤在「下一步」(對策&行動)中付諸實踐那麼,職場上,我們應該如何利用
  • 300餘AI學者在虛擬世界裡開了一場沉浸式會議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林)穿越到宋代,參加一場國際人工智慧學術大會是種什麼體驗?10月24-27日,第二屆國際分布式人工智慧學術會議就實現了這個效果。圖靈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John E. Hopcroft教授等300餘位人工智慧領域的專家學者「穿越」到古色古香的虛擬世界中,沉浸式暢談前沿AI技術。
  • 如何組織好一場王者榮耀比賽?
    最近在網上看到很多人問如何組織一場王者榮耀比賽,我想跟大家分享我組織全校範圍的王者榮耀比賽的經歷,跟大家交流我是如何通過一個第三方賽事管理平臺,組織好這場比賽的,也希望能通過我的分享,讓可能正在為組織比賽而焦頭爛額的大家少走些彎路。
  • 網際網路,一場無限遊戲-虎嗅網
    而從上世紀90年代大規模應用至今,網際網路卻成了一場轟轟烈烈、「橫行霸道」的跨界遊戲。無論是網際網路先賢谷歌、亞馬遜、阿里、百度、騰訊,還是新秀美團、字節跳動、滴滴等,都在不斷突破原本的邊界。「如果工人選擇獨立工作,而不是作為一個團隊來工作,那他們或許連一枚也造不出來。而由於這種專業化,針廠每個工人每天生產成千上萬枚針。」規模化帶給企業巨大的競爭優勢。它使得公司在競爭中具有成本優勢。在自傳中,亨利·福特列出了福特汽車的價格變化。
  • 【會議動態】2020年最後一場高端論壇來啦!~
    【會議動態】2020年最後一場高端論壇來啦!本次論壇重點圍繞玻璃纖維新型材料、工程塑料、精細化工、納米新材料等泰安市重點產業領域及技術需求,通過組織專家團隊深入園區企業開展深度調研,對當前泰安市複合材料應用水平進行深度研討與交流,連結複合材料產業鏈上中下遊,並為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和前瞻性對策建議,推動泰安市先進複合材料行業的發展。
  • 七國集團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會議聚焦教育平等與公正
    中新社巴黎7月5日電 (記者 李洋)七國集團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會議當地時間5日在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行。會議聚焦教育平等與公正,特別是謀求推動為女童和婦女提供優質教育。當地時間7月5日,七國集團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會議在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召開,聚焦教育平等與公正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阿祖萊發表開幕辭,法國外交部長勒德裡昂(左二)和教育部長布朗蓋(左三)出席會議開幕式。中新社記者 李洋 攝法國外交部長勒德裡昂、教育部長布朗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阿祖萊共同出席會議開幕式並分别致辭。
  • 【產品復盤】字節跳動-飛書團隊工作1年收穫總結
    飛書現在官網的slogan是「成就組織和個人,打造高效愉悅的辦公平臺」。從內部來看,戰略層面上希望通過產品的創新,創造一個全新的高效協同辦公品類,進而提升企業中人和人的協作效率。整體流程如下:創建日程,將參加評審同學添加至日程,並編輯會議摘要,說明評審內容;日程開始後,通過日程快速創建會議群,群內發出評審PRD,大家在各自電腦打開閱讀文檔編輯評論;一次PRD評審控制在45分鐘,PRD作者組織評審,一般會15分鐘閱讀文檔,過程中PRD作者通過文字回答評論提問,閱讀完成後文檔底部點讚代表閱讀完成,多數人點讚後開始對評論答疑討論
  • 陳春花:如何設計一個有效的組織結構
    組織結構設計要服從於企業的戰略。戰略所起的作用反映在組織結構上,應該可以用「責任」來描述。負擔起實現戰略的責任是組織結構設計的根本依據。常常被人問到:企業的組織結構應該如何設計?理論會告訴你組織結構設計與四個要素相關,這四個要素是戰略、環境、規模、技術。但是現實的情況是,老闆的意願決定結構。
  • 科天雲會議產品升級,打造企業數位化轉型辦公協同新基建
    科天章魚雲和aPaas辦公協作中臺由科天雲會議自主研發,可靈活、高效與企業業務和現有信息化系統進行深度融合,有效滿足了大中型企業在數位化轉型中面臨的快速搭建部署和定製化系統集成的以及中小企業標準化SaaS產品的需求,助力零售、教育、製造、金融、物聯網、直播電商等垂直領域企業數位化升級轉型,以快速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挑戰。
  • 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在線協作工具附帶許多開發技術,以使協作更有效。例如運用SparkleComm,他們可以隨時安排會議,並可以促進與文件和屏幕共享、群聊、視頻和音頻以及會議等的協作。 2 更好的解決方案 對於團隊中的任何類型的問題,您都可以期待更好的解決方案。不同的團隊協作技能將聚集在一起討論問題。每個團隊成員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將在此過程中發揮作用。多虧了網際網路,現在團隊不僅限於某個地點。組織的所有員工都可以通過在線協作工具做出貢獻。
  • 「重新定義公司:谷歌是如何運營的」產品技術VP解讀商業管理邏輯
    我們認為,不同職能部門的團隊應該整合在一起。在網際網路時代,產品經理的任務是與設計,策劃以及研發人員通力合作,共同打造高質量的產品。這樣的模式要求產品經理通過涉足一些傳統概念中的管理工作來影響產品生命周期,制定產品營銷結構圖,為消費者說話,並把這些理念傳遞給自己的團隊和管理層。
  • 當「釘釘」變成集團軍,為何騰訊會議和企業微信還是「獨立團」?
    原釘釘實業群升級為「大釘釘」事業群,除釘釘團隊之外,阿里雲視頻雲團隊、阿里雲 Teambition 團隊、企業智能事業部宜搭團隊、政企雲事業部、數字政務中臺事業部、烏鶇科技部分團隊,加入新的大釘釘事業部,全面融入阿里雲智能。新的大釘釘事業群負責人將由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花名行顛)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