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頭鷹死的時候真的會吐出一團毛球嗎?相信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問題說的是什麼,貓頭鷹為什麼要吐出毛球哪?其實也非常簡單,跟它們的食譜有絕對的關係。
如果吃進肚子裡的食物消化不了自然就要排出體外,在進化的路程上貓頭鷹這類生物選擇了這種特殊的方式,排出體內無法消化的食物,這種看起來像小毛球的東西被科學家稱之為食丸(pellet)。同時我們要知道,吐食丸這種事情並非是貓頭鷹特有的,大約有300多種鳥類都具備這個能力。
貓頭鷹並非特指某種生物,而是今鳥亞綱下鴞形目(Strigiformes)所有生物的統稱,在全世界範圍內除了南極洲都有貓頭鷹的分布,共有130餘種,中國境內大約有27種貓頭鷹分屬在草鴞科和鴟鴞科,都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一般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會見到它們的身影,主要還是因為它們的習性晝伏夜出,在鴞形目下的所有種類都有非常明顯的外形特徵,那就是較寬大圓形的腦袋,大大的圓眼睛和貓比較類似,這也是它「貓頭鷹」名字的由來。
貓頭鷹的主要食物是各種鼠類,同時也吃昆蟲、魚和蜥蜴等,和大多數猛禽類不同,貓頭鷹吃食物一般只採取吞食的方式,非常的簡單粗暴,不像一些鷹捕捉到獵物後都會用尖牙利爪撕碎吃掉。
那麼這樣就會產生問題了,獵物身體上一些無法消化的部位也被貓頭鷹吃進肚子裡,例如一下毛髮、硬骨頭、昆蟲的外骨骼等等。因此需要把這些無法消化的「食物」排出體外,這個行為一般都是在兩餐之間發生。也就是說貓頭鷹在準備捕獵之前,都要清理一下「腸胃」。
不同鳥類的食丸(縱紋腹小鴞、長耳鴞、倉鴞、赤鳶)
這個過程可想而知會非常的難受,它們需要不斷的蠕動肚子,把這個「小毛團」從肚子裡吐出來。有人可能說,為什麼不跟排洩物一起排出體外,實際上這是非常困難的,鳥類的消化系統並沒有那麼強,對於這些毛髮硬骨完全無能為力。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龍涎香」這種比較珍貴的物質,它們來自於海洋中的抹香鯨,有些「龍涎香」是被抹香鯨吐出來的,就像是貓頭鷹的食丸一樣,而有些是直接排洩出來的。抹香鯨是齒鯨的一種,它們喜歡潛到2000米深的地方去捕食大王烏賊,並且勝率是極高的,可以說抹香鯨還是挺挑食的。
這類軟體海洋生物身體內還是有硬骨存在的,抹香鯨無法完全把它消化掉,因此在腸道內就需要不斷的分泌物質把硬物包裹起來,這就是傳說中的龍涎香。提到這裡,它的形成機制跟蚌類體內的珍珠也比較類似。
所以說,貓頭鷹吐出的小毛球並非是死前才要吐的,也並不是多麼罕見的機制,只不過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進化機制。消化不了,那麼只能開發出這種奇特的處理方式,一團小毛球裡包裹著很多物體,科學家也會對這些小毛球進行「解剖」,可以研究對應鳥類的食性。
貓頭鷹還有很多特徵,例如它們的脖子可以幾乎完成近300度的扭轉,這對於我們來說是無法現象的,但是它們卻可以上下左右靈活的扭轉,主要是因為它們脊椎特殊的形狀呈現馬鞍形,同時擁有超過人類一倍的14塊脊骨。
除此之外,它們晝伏夜出的特性也讓它們白天如「瞎子」一般沒有視力,因此說見到白天見到它們一動不動的休息也不要去打擾。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