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智能變電站巡檢機器人 一小時完成人工3天工作量

2021-01-09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隨著提前完成4.5萬個5G基站的建設目標,深圳宣布進入5G時代,開始建設全球5G標杆城市邁進。如今,各項5G應用項目正在深圳落地生根,市民已經能感受到5G正在讓城市更智能,讓生活更美好。

在鵬城變電站,一個小機器人正眨著電子眼,認真地掃描著電站裡的每一顆螺絲,把數據即使傳輸回控制室終端。剛完成改造不久的500千伏鵬城變電站是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的新一代5G智能變電站,這種巡檢機器人就是變電站裡的機械衛士。

如今,電網行業數位化轉型戰略對電力通信網提出了更高要求,而5G「大帶寬、低時延、廣連接」的三大原生特性,結合網絡切片、邊緣計算等創新技術,能夠很好地匹配泛在、靈活、經濟、安全、可靠的電力通信需求。

鵬城變電站是深圳供電局「5G+智能電網」生態圈中的一個5G集中應用示範點。,該項目在深圳市「點亮深圳,5G智慧之城發布會」上獲5G智慧樣板項目授牌。

「5G+AI」一小時能完成人工巡視要3天的工作

據了解鵬城變電站日常負載約佔深圳電網的20%,是滇西北直流工程落地後將電能送至深圳的重要樞紐變電站,以往大量的設備巡視、操作等工作都需人工現場完成,工作負擔較為沉重。

而如今在5G賦能之下,工作人員只需在電腦上輕輕一點,變電站內的巡檢機器人瞬間就自如地工作起來。只見它沿著設定的軌跡緩緩前進,頭部攝像頭不時轉動,對設備上的開關、壓板、指示燈、儀表等進行識別和讀數,高清視頻圖像信息就回傳至指揮中心,所需時間低至1毫秒,快到「無感」,電網設備巡檢效率得以提升270%。

設備信息採集到後,還要對設備運行狀況進行分析和診斷。深圳供電局將人工智慧技術融入其中,一份有1330個檢查項目的巡視表單,人工巡視原本需要3天時間,依靠「5G+人工智慧」只需要1小時。

「舉個例子,以往人工巡視記錄主變壓器的套管油位時我們都非常頭疼,因為油位表距離地面10米,直徑卻不到5釐米,要用望遠鏡觀測好久才能看清楚。」鵬城變電站站長謝志毅介紹說,「現在我們利用具有37倍光學變焦功能的4K高清攝像頭,可以輕鬆地把套管油位和紅外熱成像圖譜記錄下來,經系統AI算法一處理報告就自動生成了。」

圖為機器人的電子眼中看到的畫面。

不止設備巡視,設備操作也升級為程序操作,由人工智慧確認操作後的設備狀態,不僅更加安全可靠,還省去了運行人員反覆往返控制室、設備場地的麻煩;安全監護也不再採取「人盯人」的方式,5G攝像頭可識別並記錄不在規定區域內作業等違規行為,並通過定位手環發出震動提醒,確保工作人員人身安全……

圖為變電站裡的5G基站。

「像巡檢機器人、5G攝像頭等智能設備,鵬城變電站一共有1036個。『新基建』的確釋放了新動能,變電運行人員的工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謝志毅感慨道。

國產攝像頭「一日盡覽鵬城塔」

最讓人放心的是,為防止國外產品出現安全隱患和斷供風險,深圳供電局在行業內率先開展自主可控的全棧國產化架構研究,通過開展自主創新,替換國產設備等方式,實現多個系統的核心部件國產化率100%。如鵬城變電站及其一牆之隔的輸電系統均已經實現伺服器、智能晶片等核心部件的全棧國產化。

據介紹,深圳電網11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總長已達到5102公裡,而傳統輸電巡視方式下,一個熟練的輸電工人通過徒步翻山、徒手爬塔,一天也只能完成2-3基鐵塔的巡視工作。

為提升輸電巡視效率,深圳供電局聯合華為共同研發應用了搭載Atlas200晶片的攝像頭,其中固化有可前端識別現場異常情況的12種自研算法,並實現深圳電網輸電線路全覆蓋。通過人工智慧算法,新一代輸電智能巡檢系統可自動識別輸電線路外力破壞隱患和缺陷,足不出戶就能「一日盡覽鵬城塔」。「巡視一回500千伏輸電線路,傳統人工巡視需要2個人巡視10天,現在通過新一代輸電智能巡檢系統2小時就可以完成了。」深圳供電局輸電管理所線路部副主管裴慧坤介紹說。

不僅空中的輸電線路,地下的高壓電纜也實現了巡視工作新突破。在深圳南山僑香路,全國電力行業內首款5G智能攝像頭迎來「首秀」。這是深圳供電局與華為聯合打造的智慧監控成果,它以深圳多功能智能杆為載體,融合5G、AI人工智慧、4K技術,對高壓電纜通道沿線及周邊施工情況進行智能監控,猶如「智慧之眼」般實現高壓電纜通道360度全息感知,全方位保障電纜線路安全運行。

通過自主創新,深圳供電局還完成了全球首個5G SA網絡配電網差動保護試點驗證,6項技術成果創全球第一。差動保護是繼電保護裡性能最優越的保護之一,憑藉超低延時,5G網絡可以代替光纖,精確運用差動保護技術快速隔離故障點,將故障隔離時間從秒級升級到毫秒級,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用戶用電需求。據介紹,深圳供電局實施了配網故障自愈項目,配網故障後,傳統模式下需人工前往現場進行排查處置,耗時數小時甚至1天,而自愈功能可在1分鐘內完成用戶快速復電,相比於傳統的人工復電1.2小時,用戶停電時間大幅降低98%。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電力新聞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同時投入四個智慧機器人 南方電網「最聰明」變電站對外輸電
    為了順利完成電力供應保障的重要使命,文山站高度集成監測、巡視、操作、維護、檢修、安防、新能源等多領域的智能化技術,同時投入4個智能巡檢機器人,成為南方電網首個實現日常巡視自動化的全室內GIS500千伏變電站。其中,南方電網首個繼保室掛軌巡視機器人正式啟用,更大幅度提高了繼保室巡檢效率。
  • 浙江首臺智能巡檢操作機器人在嘉興文昌變電站正式上線
    浙江首臺智能巡檢操作機器人在嘉興文昌變電站正式上線 發布日期:2020-07-16 11:14 信息來源:市供電公司 瀏覽次數: 一項指令完成後檢測現場狀態一切正常,機器人收回「手臂」,準備下一項工作指令。這是7月14日,在嘉興110千伏文昌變電站內,智能巡檢操作機器人工作的場景。
  • 智慧機器人在高壓變電站開始「上班」
    新華社廣州11月8日電(記者吳濤)南方電網廣東公司日前宣布,其研發的智能巡檢機器人投入使用,有望實現變電站24小時監控,這將提升電能系統智能化水平。首個投入使用的機器人已於11月4日在廣東電網雲浮500千伏臥龍變電站開始「上班」。
  • 機器人業務加速 賽為智能新籤100臺智能巡檢機器人訂單
    而配電房設備巡檢,涵蓋了繼電保護室、開關室等室內設備,巡視工作量也越來越大,人工巡檢的到位率、及時性卻無法保證。配電房一旦出現設備故障,引發停電事故,會給社會和企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市場對智能巡檢設備的需求越來越大,智能化、無人電力巡檢呼聲愈高。
  • 變電站巡檢機器人流量卡,巡檢工作中的「千裡眼、順風耳」!
    據統計2016年我國變電站設備巡檢機器人產量為559臺,國內市場需求量為547臺,需求規模為3.74億元;2017年我國變電站設備巡檢機器人產量為806臺,國內市場需求量為790臺,國內市場規模達到5.17億元。
  • 電力巡檢機器人,半數都是山東造,你知道嗎?
    近日,我省印發了《山東省智能製造發展規劃(2017-2022年)》。根據規劃,到2022年,全省製造業數位化、智能化水平國內領先,萬人機器人數量達到200臺以上。變電站智能巡檢機器人調試。朱洪蕾 攝電力巡檢頻度提三倍,人工工作量降七成9月11日,記者來到位於濟南市高新區的山東魯能智能技術有限公司,在機器人成品存放區內,一排排白色的變電站智能巡檢機器人整整齊齊。魯能智能總經理許瑋介紹,這些機器人身高不足1米,個頭不大,但是作用不小。
  • 世界首次1000千伏變電站無人機多機協同自主巡檢在福建實施
    40分鐘後,在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無人機技術攻關團隊的操控下,順利完成了全站高空區域一次設備巡檢。這是世界最高交流電壓等級變電站首次實現無人機多機協同自主巡檢,實現了變電站無人機自主巡檢從500千伏到1000千伏的「大跨越」,填補了國內外最高交流電壓等級變電站多機協同自主巡檢技術的空白,標誌著特高壓變電站智能巡檢邁向「地空一體化多維智能巡檢」,具有裡程碑意義。
  • 南方電網首個變電站WAPI網絡建成投運
    (圖片提供:石敏)   近日,南方電網首個基於自主可控安全標準的無線WAPI網絡在廣西電網公司220千伏琅東變電站建成投運,首次打通變電站通信「最後一公裡」,形成「綜合數據網+WAPI網絡延伸」的整體通信解決方案,成功接入巡檢機器人、智能巡視攝像頭、動環監控、移動辦公等數位化智能業務,解決了變電站移動終端缺乏安全的無線接入手段的難題,有力支撐了南方電網變電站數位化轉型
  • ...45期:智能客服機器人助力天貓雙11 工作量相當於8.5萬名人工客服
    44746" data-data-onerror="javascript: this.parentNode.style.display='none'; ">屏蔽刪除保留設置為封面智能客服機器人助力天貓雙11 工作量相當於8.5萬名人工客服阿里巴巴集團合伙人
  • 益陽首座智慧變電站順利完成改造
    紅網時刻12月25日訊(通訊員 陳蓉 徐歡 郭珍)「10千伏Ⅰ母及3×14TV由檢修轉運行操作完畢!」12月25日凌晨,隨著110千伏桔城變電站10千伏母線和線路成功復電,益陽電網首座智慧變電站順利完成改造任務,成功投運。
  • 應對寒潮 國網上海電力檢修公司智能巡檢機器人全員出動
    在1月7日上海氣象臺發布今冬首個寒潮預警之際,國網上海電力檢修公司就組織各專業運維人員加大對電網設備的巡視力度,縮短巡視、測溫周期,對變電站設備、輸電線路、電纜線路的防風、防冰凍的情況進行「拉網式」排查,對發現的設備缺陷及時消除,並制定了詳細的運維檢修工作方案,做到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提高電網應對寒潮天氣的能力。
  • 國網徐州供電公司實現線路巡檢機器人「全自動駕駛」
    為確保全市安全穩定可靠用電,國網徐州供電公司立即利用新一代飛行巡檢機器人對220千伏沙堡線等全市主要供電線路進行雪後特巡。在完全沒有人工幹預的情況下,飛行巡檢機器人僅耗時14分鐘就完成了4691線27、28號杆的巡檢工作,而在以往,這項操作需要50分鐘以上。由於各種因素,近年來輸電桿塔的精細化巡檢成為一大難題。
  • 最牛變電站!
    全國首座智能全感知變電站4月26日,隨著智能感知元件、無線專網、邊緣物聯代理等設施的全面使用,江蘇南京溧水區110千伏南門變電站成為全國首個投運的智能全感知變電站。不要「以貌取站」。雖然外表普通,但是內部卻別有洞天。
  • 思源電氣研製的變電站智能巡視系統開啟運檢數位化時代
    據了解,該變電站智能巡視系統是思源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思源電氣」)下屬上海思源弘瑞自動化有限公司基於自主研發、安全可控的一體化監控平臺,秉承「智能、安全、融合、至簡」的設計理念,開發的Super5700變電站智能巡視系統,系統通過智能化、遠程化、可視化的方式對電力一二次設備進行遠程集中監控、集中維護和集中管理,實現變電站運維由被動向主動、人工向智能的模式轉變。
  • 優刻得助力獅尾智能,確保1.3萬座玻璃幕牆建築雲上自動巡檢
    舉個例子,同樣的巡檢工作量,傳統無人機需要100次完成完成,而獅尾智能的INSKY無人機只需要飛行20次,效率大幅度提高。另外,INSKY無人機標準載荷超過8千克,意味著可以搭載高清晰度的光電吊艙、雷射雷達、多光譜分析儀等載荷設備,可以執行更多的工業巡檢場景作業任務。
  • 迎戰颱風|無人機停飛、機器人停運 但他們還堅守在電力保障第一線
    千伏楊高變電站開展巡視。  機器人的活我們來做  位於青浦的1000千伏特高壓練塘站是上海電網重要的外來電「落腳點」。每年的迎峰度夏期這裡都是「備受關注」,除了其在電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還因為站裡的小明星——智能巡檢機器人「瓦力」。  平時日曬雨淋、365天全年無休的「瓦力」這回遇上「安比」只能暫時歇一歇了。
  • 看準巡檢機器人的百億空白市場,京華未來要在機房裡「搞事情」
    雖然巡檢機器人已在多個領域中有廣泛應用,但國家電網始終是巡檢機器人最大以及最早期的「買家爸爸」。早在1999年,國家電網山東電力公司就投入使用了智能巡檢機器人,讓電力工人告別在高溫雨雪等惡劣天氣中巡檢的「折磨」,標誌著電力巡檢逐步邁入智能化時代。
  • ...手機出貨排行:華為第一,三星第二;浙江聯通5G+VR智能巡檢機器人...
    1.移動業務方面,季度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8%,全年增長1.9%,全年淨增約100萬電話用戶,其中後付費用戶淨增48.3萬,公共應急網絡FirstNet完成覆蓋超過75%;2.娛樂業務方面,季度營收下降6.1%,視頻及寬帶ARPU穩固增長,受聚焦長期價值用戶影響,優質電視用戶淨流失94.5萬,流媒體AT&T TV NOW用戶淨流失21.9萬,但光纖用戶淨增19.1萬;3.華納媒體方面,特納、
  • 快訊: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申請「HICAR 情感機器人」商標
    一臺投影儀大小的白色機器人用兩隻攝像頭「眼睛」記錄檢測周圍環境和設備運行變化。這是新疆第一個地下管廊智能巡檢機器人。國網烏魯木齊供電公司電纜運檢班工作負責人周書強說,以往每隔15天需投入2至3名電力人員巡檢管廊內電力線路,耗時費力,且在密閉空間內持續作業時,人員存在遭遇火災、氣體中毒等安全風險。
  • 機器人2020眾生相:防疫點了一把火服務機器人仍在徘徊
    「換個商場就要重新調試調算法,小商場一層樓也有大幾千平,這是很大的技術挑戰。我們之前在昆明機場做項目,需要兩、三名工程師,加上產品經理,5個人忙了3個月,光是人力成本就需要三、四十萬。」在李瑞安看來,人形機器人未來的商業化極度依賴底層技術的突破,否則難以產生質的飛躍,環境的複雜度也將一直是機器人商業化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