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40,陽光還沒照亮天空,汽笛還未開始喧囂,李軍就已穿戴整齊,回頭望一眼熟睡中的兒子,跨上電動車,開啟了新一天的送餐工作。
今年33歲的李軍來自湖北荊州,3個多月前,他還是名自主創業者,今年4月,他搖身一變,成了名美團外賣員。
7月22日見到李軍,是在光華大酒店門口,他正要去取餐,送往下一目的地。這位不高不壯的小夥,皮膚曬得黝黑,一身美團制服,腳上套雙雨靴,不善言辭,行動卻乾脆利落。記者跟隨他一路取完餐點,來到人民醫院,準時將外賣送達客戶手中。面對客人,李軍禮貌謙和。
機緣巧合,來海成為外賣小哥
交談中,記者了解到,初中畢業後,為補貼家用,李軍比同齡人更早踏入社會,這些年來,他自己創過業,打過工。創業不易,他不斷尋求新的出路。在崑山時,通過中介介紹,他在海門貸款買了套期房。開店虧本加上疫情,他放棄了繼續創業的想法,4月帶著妻兒來到了海門。
初來乍到,李軍有的只是吃苦耐勞。他將妻兒安頓好,開始四處尋找工作。一次機緣巧合,他開啟了外賣員生涯。「我在酒店點外賣,配送小哥態度特別好,我便萌生出試試這個工作的念頭,問他要了站裡電話,他們正好招人,我就報了名。」身處異鄉,外賣小哥的熱情溫暖了李軍,也讓他的求職方向明晰起來。
踏實肯幹,最高日跑百單
招聘面試通過後,在師傅帶領下,李軍很快適應了工作,開始自己跑單。4月下旬,短短兩周時間,他就完成了近800單。「一單能掙5元,晚上9點以後變7元。每周一天從早上6點一直跑到凌晨2點。」每天不停穿梭在海門的大街小巷,李軍早已對送餐範圍內的道路了如指掌。勤懇、踏實,是對李軍最貼切的描述。
接下來兩個月,李軍都是美團月跑單冠軍,每月累積跑單數突破2千,最高一天能跑100來單,且跑單量、準時率、客戶好評等指標綜合排行第一。李軍說,服務至上是原則,合理規劃跑單時間及路線,才能儘可能讓顧客滿意。
夏季,雨水總是來得猝不及防,而外賣訂單隨之猛增,李軍最多一次性能接上10單,有時趕到店內,商家還沒有準備好餐點,加上雨天路滑,導致不能準時送達,李軍心裡不免焦急。
每份外賣對李軍來說都意味著責任:「時間對顧客來說最重要,因此送外賣一定要盡力準時。」當他預估無法及時配送,就會提前給顧客打電話,通知他們可能需要延遲。幸運的是,本地客人都很理解他。「一次我延遲了半小時,沒想到客人還提醒我,路上慢點注意安全。」在訂單延遲時,顧客的理解就是李軍的寬慰劑。
李軍以前從未接觸過外賣員行業,直到自己身為外賣員,才了解個中辛苦。「別人吃飯的時候,要跑單;等別人吃完了,我們才能吃,或者抓緊等候取餐的幾分鐘間隙,狼吞虎咽,草草解決。」
一次,天降暴雨,李軍送餐時為了躲避一輛電瓶車,猛一急剎,自己和餐點都從車上摔了出去,手臂重重蹭到了地面。爬起來後,李軍第一時間聯繫顧客,道歉並主動承擔了餐費。回到家,李軍感到手臂很疼,低頭一看,手肘破了好幾處,傷口不淺,泛著紅。他沒告訴家人,自己默默在傷口撒上藥。「這點傷算啥!」他擺擺手,在我們看來心驚肉跳的傷口,在他眼裡不值一提。
重壓之下,未來可期
努力的人最幸運。這幾個月,李軍賺得越來越多,父母也從老家趕來一起生活。李軍的孩子明年上小學,妻子待業,母親在飯店幫忙,一家五口的生活基本全靠李軍的工資,作為家裡的頂梁柱,他不能停止前進的腳步。「海門生活環境不錯,我們全家打算長居於此,眼下就是要更努力,盡所能多跑點單子,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雖戴著口罩,但面對鏡頭,李軍眼中的笑意藏不住。
採訪結束已是中午11:30,李軍拿起手機,準備繼續接單,他早已習慣在飯點後再進食。
「有壓力,才有動力。」雖然肩負一家人的未來,眼前還有一筆不小的房貸,這個年輕小夥依然選擇用微笑直面未知。
周姚/文
朱星俞/攝
吳家歡、朱宇秋(實習生)/剪輯
朱慧/排版
吳璟/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