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計劃2022年發射

2020-12-05 新華社客戶端

新華社廣州12月4日電(記者楊淑馨)記者4日從中山大學獲悉,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

在3日舉行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上,中山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程曉介紹,由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推動的北極航道監測SAR衛星是一顆具備全極化工作模式的X波段合成孔徑雷達衛星,運行於720公裡高度的晨昏太陽同步軌道,可以實現北極大多數地區每兩日的重複觀測。

據介紹,這顆極地衛星由中山大學負責設計,衛星發射升空後可實時監測全球氣候變化和北極海冰融化情況,並實現全球數據共享。「這顆衛星具備全球觀測能力,但我們重點關注北極海冰變化。」程曉說,「與其他國際類似衛星相比,該衛星能對北極大部分區域做到每兩日的重訪,觀測精度和頻率都將優於現有極地衛星的水平。」

出席論壇的多位專家表示,極地衛星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應用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觀測北極海冰變化,為防範海洋災害、環境災害提供支持。同時基於對北極海冰融化的準確觀測,衛星將為航道安全保障提供重要數據。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表示,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體現了中山大學與航天工業部門合作的深化,希望構建科學、技術、工程緊密耦合的衛星研發新模式。

相關焦點

  • 中國預計2022年發射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
    中山大學官網 圖中新社廣州12月4日電 由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建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12月3日在中山大學舉行。記者了解到,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中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
  • 中國將發射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
    中新社廣州12月4日電 (記者許青青)由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建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3日在中山大學舉行。記者了解到,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中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
  • 中山大學將參與研製並發射極地衛星,系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
    原標題 中山大學將參與研製並發射極地衛星,系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3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良龍)12月3日,中山大學舉行「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
  • 中大將研製發射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
    會上進行了聯合中心揭牌儀式,並宣布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據了解,聯合中心從國家重大需求和科學目標出發,開展原創載荷的論證、研究與開發,將聯合推動創新型通量衛星、冰衛星等全球變化衛星系列工程立項,獲取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原創性科學觀測數據。
  • 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後年升空
    更為重磅的是,雙方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未來將在天基衛星觀測領域,重點發展全球變化衛星,積極謀劃推動中國的通量衛星和冰衛星的觀測計劃,開展數據分析和模型模擬等研究工作。同時依託三極國際大科學計劃等項目實現科學研究、航天工程融通發展,積極探索國際合作新模式,與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保持長期與連續的對地觀測,制定更高觀測能力的天基觀測發展規劃。
  • 今日科技話題:高性能電極材料、冰刻研究、新型納米武器、北極航道監測試驗衛星、聚乳酸生物塑料、暗物質
    ——《科技日報》4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計劃後年發射據悉,雙方聯合研製的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目前已完成了平臺和載荷設計,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這是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由中山大學負責設計,衛星發射升空後可實時監測全球氣候變化和北極海冰融化情況,並實現全球數據共享。中山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程曉介紹,該衛星能對北極大部分區域做到24小時內重訪。
  • 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發射極地衛星
    央廣網廣州12月4日消息(記者鄭澍)12月3日,記者從在中山大學舉行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了解到,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
  • 俄羅斯第一顆北極氣候監測衛星推遲至2021年發射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0月3日消息 俄航天集團拉沃奇金科學生產聯合公司發言人表示,俄羅斯第一顆北極氣候和環境監測衛星「北極-M」號推遲至2021年發射。該公司總經理弗拉基米爾∙科爾梅科夫5月曾向俄新社透露,該星計劃於2020年末發射。這名發言人在俄羅斯科學院航天研究院「航天科學日」活動期間指出,「我們準備在2021年初發射『北極』衛星。」
  • 史上第二個立方體火星衛星出現了!科學家計劃2022年發射到火星!
    維珍銀河公司計劃將在2022年發射波蘭立方體衛星到火星!這是史上第二枚顆立方體火星衛星!將再次改寫火星衛星歷史!據了解,2019年7月10日,維珍銀河公司的第一枚運載火箭從其運載飛機上不幸墜落。這次失敗沒有動搖他們的決心,或許是受到NASA提出30年代載人登陸火星計劃的感染,維珍銀河公司維珍銀河也將目標對準了火星。
  • 俄官方對監測衛星發射推遲的最新說法
    國防科普# :提高全民國防觀念,深度解讀相關知識《進步》宇宙火箭中心(隸屬於俄羅斯宇航局企業)總經理德米特裡 巴拉諾夫對俄新社記者聲稱,因缺相關組件計劃發射的《進步號》兩個監測衛星將推遲發射時間。據他介紹,《資源-P》系列的第4顆以及第5顆衛星因合作的外企提供不了相關部件而被迫推遲發射時間。
  • 全球首顆P波段雷達衛星「生物量」將於2022年發射
    全球首顆P波段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生物量」將由歐洲空間局於2022年發射。18日,記者從在重慶召開的中歐科技合作「龍計劃」第四期2019陸地遙感高級培訓班上獲悉,該衛星能遙感測量目前森林的數量和高度,將極大幫助全球在森林生物量上的研究。
  • 海南一號衛星進行星地對接試驗,預計今年底在文昌發射
    8月3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在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三亞站啟動海南一號衛星一期4顆光學衛星星地對接試驗,持續至8月9日。據悉,海南一號衛星預計今年底在文昌發射。4顆光學衛星星地對接試驗是對衛星重要性能指標及衛星信號質量進行核驗,標誌著衛星研製接近尾聲,即將交付發射。
  • 中國發射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
    ,將包括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在內的7顆衛星送入太空。2月2日15時51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這標誌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
  • 揭秘我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
    2月2日15時51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張衡一號」是我國首顆觀測與地震活動相關電磁信息的衛星,也是國家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的首發星。
  • 車濤:冰凍圈遙感,助力「三極」大科學計劃
    特別是 21 世紀以來,新型、先進傳感器的湧現,以及專門針對冰凍圈研究的衛星成功發射和運行,如 NASA 的 ICESAT 衛星和歐洲航天局 CryoSat 衛星,使冰凍圈遙感的發展生機勃勃。圖 1 總結了可用於冰凍圈遙感的衛星觀測計劃。
  • 冰凍圈遙感:助力「三極」大科學計劃
    根據被動微波亮度溫度遙感數據獲取的長時間序列海冰產品發現,與北極海冰快速減少不同,南極海冰過去數十年變化不大,甚至略有增加。 在北極地區,主要科學問題包括格陵蘭冰蓋快速融化、北極海冰快速減少,以及冰凍圈退縮對北極航道的影響等;此外,北極氣候放大效應、泛北極地區積雪變化、多年凍土退化產生的生態與工程效應也受到廣泛關注。
  • 中科院空間信息服務保障中國商船安全通航北極航道
    中新網北京8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獲悉,該院李曉明研究員團隊在衛星遙感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今年夏季獲得成功應用示範,為兩艘中國商船安全通航北極航道提供了重要的空間信息服務保障。
  • 海氪日報 | 海南一號衛星預計年底在文昌發射
    每天打卡閱讀更快更深刻洞察新科技新商業━━━━8月3日,海南一號衛星一期4顆光學衛星星地對接試驗在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三亞站啟動,持續至8月9日。據悉,海南一號衛星預計今年底在文昌發射。星地對接試驗是對衛星重要性能指標及衛星信號質量進行核驗,標誌著衛星研製接近尾聲,即將交付發射。此次星地對接試驗包括了測控鏈路和數傳鏈路對接試驗,衛星系統與地面支撐系統將嚴格按照要求,進行全面認真測試及記錄,全面驗證了星地數傳接口和數據格式。
  • 海南日報數字報-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升空
    2日15時51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這標誌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這顆以張衡名字命名的科學試驗衛星,將在高度約500公裡的太陽同步軌上開展全球7級、中國6級以上地震電磁信息分析,為地震機理研究、空間環境監測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提供天基平臺和新的技術手段。
  • 【中新社】中科院空間信息服務保障中國商船安全通航北極航道
    (中科院空天院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8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獲悉,該院李曉明研究員團隊在衛星遙感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今年夏季獲得成功應用示範,為兩艘中國商船安全通航北極航道提供了重要的空間信息服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