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公報

2020-12-05 中國政府網

環境保護部 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
關於印發《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
總體規劃(2013-2020年)》的通知

                                        環發〔2014〕13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
  《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2013-2020年)》已經國務院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環境保護部
                                       發展改革委
                                       財 政 部
                                         2014年9月10日

 

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
(2013-2020年)

  一、我國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基本情況
  (一)我國湖泊生態環境總體狀況
  當前,我國湖泊(含水庫,下同)生態環境總體形勢嚴峻。一是部分湖泊生態功能嚴重退化。江湖阻斷以及圍墾、圍網、圍堤、亂修亂建等過度的人為活動導致湖泊生境破碎和生物棲息地減少,破壞湖泊生態系統平衡,湖泊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損害,生態功能嚴重退化。二是部分湖泊存在富營養化問題。根據《2012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60個國控重點湖泊營養狀態監測表明,4個為中度富營養狀態,11個為輕度富營養狀態。
  (二)已開展的工作
  自「九五」以來,國家對汙染嚴重的太湖、巢湖、滇池(以下簡稱「三湖」)開展了大規模的治理工作,初步遏制了「三湖」水質惡化的趨勢。
  為保護湖泊生態環境,避免眾多湖泊再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經國務院同意,自2011年開始,財政部和環境保護部支持水面面積在50平方公裡(km2)及以上、具有飲用水水源功能或重要生態功能、現狀水質或目標水質好於Ⅲ類(含Ⅲ類)的湖泊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截至2013年底,中央財政累計投入40億元,分3批支持撫仙湖、千島湖、洱海等54個湖泊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帶動地方及社會投入約65億元。經過治理,這些湖泊水質穩中改善,生態環境逐步恢復。
  二、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形勢
  (一)面臨主要問題
  1.部分水質較好湖泊存在富營養化風險
  隨著湖泊汙染負荷不斷增加,部分湖泊營養水平持續升高,富營養化指數呈上升趨勢,水體富營養化加劇。根據《2012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小興凱湖、興凱湖、南四湖和陽澄湖等湖泊為輕度富營養狀態。此外,處於貧營養狀態的撫仙湖由於營養物輸入量不斷增加,富營養化指數和浮遊植物生物量呈上升趨勢。
  2.部分水質較好湖泊出現湖面萎縮現象
  因湖泊流域植被破壞、溼地減少、水土流失和湖泊淤積,加之工農業生產和城鄉生活用水量激增,湖泊蓄水量減少,部分水質較好湖泊出現湖面萎縮現象。例如:由於自然與人為原因導致紅鹼淖水位急劇下降,水面面積已由最大時的100km2縮減到目前的67km2
  3.部分湖泊水質不達標
  湖泊是重要的飲用水水源。2011年調查顯示,214個湖泊水庫型飲用水水源中有9個水質不達標。
  4.湖泊生態環境監管能力薄弱
  我國湖泊生態環境監測大多限於水質,生態監測剛剛起步,相應設備裝備不足,人員素質有待提高,部分湖泊尚未開展水質監測,環境監測、監察、預警應急等監管能力薄弱。
  (二)主要環境壓力
  隨著湖泊流域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特別是近年來湖泊流域種養殖業、旅遊業、採礦業以及沿湖工業和城鎮化的不斷發展,保護「一湖清水」壓力越來越大。一是湖泊流域城鄉人口增長和沿湖區域城市化,加大了沿岸生活汙染防治和湖濱帶生態保護壓力,部分城鎮生活汙染處理基礎設施建設滯後;二是湖泊流域大量農業面源、農村生活汙水直接入湖,尤其是網箱養殖等造成氮、磷等汙染負荷不斷加大,富營養化趨勢上升,控源減排的任務十分艱巨。
  (三)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湖泊是我國重要的生態資源,是水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調節河川徑流、提供水源、防洪灌溉、養殖水產、提供生物棲息地、維護生物多樣性、淨化水質等重要功能。湖泊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對湖泊流域內甚至流域外的社會生產、人民生活和生態環境都會產生影響。
  水質較好湖泊在保障飲用水安全和湖泊流域生態環境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支撐湖泊流域內甚至流域外的經濟社會發展及區域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一些水質較好湖泊面臨汙染和生態退化的威脅,迫切需要按照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原則,實行「一湖一策」,建立健全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
  三、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以保護和改善湖泊水質、維持湖泊生態健康為目標,按照湖泊流域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優化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科學構建湖泊流域城鎮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提高生態服務功能,建立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以美麗湖泊妝扮美麗中國。
  (二)基本原則
  1.保護優先,預防為主
  堅持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優先保護水質較好、具有重要飲用水水源或重要生態功能的湖泊。採取預防措施,清理和治理現有的和潛在的汙染源,劃定並嚴守湖泊生態保護紅線,嚴格保護湖濱生態敏感區,給湖泊留下更多的自然修復空間,防止湖泊生態環境退化。推動湖泊流域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2.依法保護,目標約束
  嚴格執行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完善湖泊生態環境保護法規體系。依法限制汙染物排放以及其他對水質有負面影響或威脅湖泊生態環境的人為活動,防止水質較好湖泊環境退化。完善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目標指標體系,強化目標約束,促進湖泊流域產業轉型升級,構建湖泊保護長效機制。
  3.分區指導,綜合施策
  針對我國東北湖區、蒙新湖區、青藏湖區、東部湖區和雲貴湖區的自然地理區域特徵和湖泊環境整治的區域特色,分別提出各湖區的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策略,分區指導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綜合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布局、汙染防治、生態建設和修復、土地利用空間管控、保持湖泊合理水位和完善湖泊資源環境管理制度等措施,整體推進湖泊保護工作。
  4.明確責任,統籌協調
  劃清政府與市場界線,分清中央和地方責任,細化落實各級政府、各部門的工作職責,建立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加強溝通協調,做好本規劃與其他相關規劃的銜接。
  5.拓寬渠道,多元投入
  建立「中央引導、地方為主、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地方政府作為責任主體,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市場機製作用,拓寬融資渠道,創新融資方式,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多種形式吸引和鼓勵社會資金參與。
  (三)規劃範圍和期限
  1.規劃範圍
  水面面積在50km2以上,現狀水質或目標水質好於Ⅲ類(含Ⅲ類),具有飲用水水源功能或重要生態功能的湖泊;水面面積在20-50km2之間,現狀水質好於Ⅲ類(含Ⅲ類),具有飲用水水源功能的湖泊。
  規劃包括365個湖泊(見附表),其中具有飲用水水源功能的181個,約佔50%;地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107個,約佔29%;天然湖泊201個,約佔55%;人工湖泊(水庫)164個,約佔45%。
  2.規劃期限
  近期為2013~2015年;遠期為2016~2020年。
  (四)規劃目標與指標
  到2015年,優於Ⅲ類(含Ⅲ類)的湖泊水質不降級,其他湖泊水質達到Ⅲ類目標。
  具體指標包括水質、生態和管理指標等三個方面:
  水質指標:優於Ⅲ類水質(含Ⅲ類)的湖泊及其入湖河流保持或優於現狀水質;劣於Ⅲ類水質的湖泊達到Ⅲ類或優於Ⅲ類水質,入湖河流水質明顯改善。
  生態指標:湖泊營養狀態為中營養或貧營養。湖泊自然湖濱岸線不低於全湖岸線的75%,山區湖泊流域森林覆蓋率達到75%。
  管理指標:工業廢水穩定排放達標率達到100%;流域內的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城區實現汙水全部收集和處理,地級市汙水處理率高於85%,縣級市高於75%,建制鎮高於40%。
  至2020年,規劃內湖泊的水質進一步改善,水質為Ⅰ、Ⅱ類的湖泊比例有所增加,湖泊生態環境自然恢復能力明顯增強。
  四、保護策略
  (一)分區保護
  根據自然環境的差異性和湖泊環境整治的區域特色,將我國湖泊劃分為5個自然分布區域,即東北湖區、東部湖區、雲貴湖區、蒙新湖區和青藏湖區。針對各湖區的自然地理特徵和主要生態功能,分別提出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策略。
  1.東北湖區
  東北湖區地處溫帶溼潤、半溼潤季風氣候區。分布於平原地區的湖泊具有水淺、面積小、湖盆坡降平緩等特點,湖泊成因與近期地殼下沉、地勢低洼、排水不暢等因素有關;分布於山區的湖泊成因多與火山活動相關。
  東北湖區的湖泊資源開發利用方式以灌溉、水產養殖為主,部分兼具航運、發電或旅遊等功能,有的具有飲用水水源功能。
  主要問題:東北平原地區土壤肥沃,農業發達,農田退水對湖泊富營養化影響較大。部分山區礦山開發存在生態破壞現象。
  主要策略:(1)調整湖泊流域產業結構,從源頭上減少汙染負荷;(2)加大工業點源的汙染治理力度,對現有治理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加大對因礦產資源開發導致的水汙染的防治力度;(3)採用適於寒冷條件下運行的汙染物削減技術工藝;(4)加強面源汙染削減力度,控制入湖營養鹽總量。
  2.東部湖區
  東部湖區瀕臨海洋,地處東亞季風氣候帶,氣候溫暖溼潤,年降水量豐沛,水源補給充足。區內湖泊海拔低、湖盆淺平,主要分布於長江及淮河中下遊、黃河及海河下遊和大運河沿岸。大多為構造運動或與河流演變有關的構造湖或河跡湖。
  東部湖區的湖泊資源開發利用方式以調蓄滯洪、供水、水產養殖、圍墾種植和航運為主,部分兼具飲用水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功能。
  主要問題:東部湖區是我國經濟活動最活躍的區域之一,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和強烈的經濟活動導致湖泊水體富營養化和水質汙染日趨加重。
  主要策略:(1)以氮磷控制為主,強化控源減排,實施基於湖泊流域水環境承載力的汙染負荷總量控制,對入湖河流進行綜合整治;(2)退耕(退圩)、退塘還湖還溼,增強湖泊自然修復能力;(3)開展湖泊流域溼地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或維持水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生境完整性和多樣性;(4)取締湖內的投餌養殖,發展生態漁業;(5)合理布局與優化運營水事工程,減少水事工程對湖泊生態環境的影響。
  3.雲貴湖區
  雲貴湖區地處亞熱帶西南季風氣候區,湖泊主要分布在斷裂帶或重要水系的分水嶺地帶,多為構造湖和淡水湖,湖深而水澈,終年不結冰,年水位變幅不大,換水周期長,生態系統脆弱,特有物種多。
  雲貴湖區的湖泊資源開發利用方式以灌溉、供水、航運、養殖和旅遊為主。該湖區湖泊水生生物物種豐富,有較多的特有魚類、大型底棲動物、高等水生植物等,是重要的生物資源寶庫。
  主要問題:區內湖泊流域連通性差,換水周期長,生態脆弱,易發生水體富營養化,遭受破壞後恢復和治理難度大。
  主要策略:(1)加強湖泊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防止外來物種入侵;(2)實施湖濱緩衝區、入湖河道生態修復以及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育等措施;(3)以入湖河流為主線,以清水產流為主要治理思路,以削減氮、磷入湖汙染負荷為主要措施,防止水體富營養化。該湖區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是流域生態修復、物種多樣性保護和水體富營養化防控。
  4.蒙新湖區
  蒙新湖區位於北部內蒙古至新疆間的內陸地區,氣候乾旱,降水稀少。湖區內湖水補給量少且蒸發量大,極易濃縮形成閉流類的鹹水湖或鹽湖。區內河流多是彼此獨立的內陸盆地水系。
  蒙新湖區的湖泊多為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地,具有區域生態環境調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要生態功能,對西部生態安全發揮著重要作用。湖泊開發利用方式以養殖水產和灌溉為主。
  主要問題:蒙新地區湖泊湖面萎縮,水質鹽化、沼澤化現象嚴重。區內工農業快速發展導致工農業用水量大幅增加,汙染防治壓力不斷加大,湖泊水環境形勢嚴峻。
  主要策略:(1)加強農田退水汙染防治;(2)加強工業汙染防治,特別是礦山開發的汙染防治及生態修復;(3)加大湖泊內源汙染治理力度,實施底泥疏浚等工程;(4)推廣節水技術,提高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5)確保湖泊生態水位,防止湖泊萎縮和水質鹽化。
  5.青藏湖區
  青藏湖區位於高海拔地區,湖泊數量多、面積大,氣候嚴寒,降水稀少;區內湖泊多分布在一些和山脈平行的山間盆地或巨型谷地中,湖盆陡峭,湖水較深,湖水主要靠高山融水補給,湖泊水位變幅較小,以鹹水湖和鹽湖為主,湖泊生物物種獨特。
  青藏高原湖泊水資源豐富,其獨特的生境孕育了豐富的生物資源,是重要的生物資源富集區域。
  主要問題:青藏湖區多為藏教文化聖地,一些湖泊被尊為「聖湖」。區內人口稀少,湖區以農牧業為主,人類活動對湖泊幹擾較小。全球氣候變化和水資源開發是影響湖泊生態環境的主要因素。
  主要策略:(1)合理控制湖泊旅遊開發;(2)加強流域生態保育,保護獨特的水生生物物種資源;(3)合理控制載畜量,減輕牧業對湖泊生態環境的影響;(4)加強農牧民集中生活區生活汙染治理。
  (二)保護對策
  1.調查和評估湖泊生態安全狀況
  (1)湖泊生態環境調查
  開展湖泊流域生態環境的系統調查工作。對湖泊水生態系統(湖體及入湖河流的水質、底質及生物等)、流域內汙染源、流域土地利用等開展調查,確定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並分析成因,提出汙染預防和生態保護措施。
  (2)湖泊生態安全評估
  在湖泊流域生態環境調查的基礎上,綜合分析入湖水量、汙染物負荷、流域水利工程、湖濱帶開發利用等對湖泊生態安全影響的方式和程度,分別對湖泊水生態健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流域社會經濟影響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
  2.調整湖泊流域產業結構和布局
  優化工業結構,淘汰落後產能,關停和搬遷湖泊敏感區域汙染企業,促進工業結構升級,湖泊上遊地區要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或其他無汙染產業,合理布局湖泊流域內的工業園區,鼓勵企業實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積極建設生態農業示範區,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產品和有機產品。適度發展生態旅遊業。嚴格按規定開展湖泊流域產業發展和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以規劃環評優化湖泊流域產業發展布局。
  3.加強湖泊流域汙染防治
  (1)深化工業汙染防治
  強化工業園區廢水集中治理和深度處理;提高湖區重點行業氮磷汙染物排放標準;嚴格企業環境準入門檻,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強化企業環境監管,加強工業企業的排汙監控,杜絕違法排汙。鼓勵企業推行工業用水循環利用,發展節水型工業。
  (2)加強城鎮生活汙染防治
  加強城鎮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提升汙水處理能力,新建、在建汙水處理廠要配套脫氮除磷設施,提高氮和磷等營養物質的去除率。根據受納水體環境質量現狀和目標,從嚴控制生活汙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標準,確保汙水處理廠出水水質達到一級B排放標準,部分地區及新建的汙水處理廠出水水質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加快城鎮汙水收集管網建設,因地制宜實施雨汙分流和環湖截汙工程,提高城鎮汙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率,增加初期雨水的收集和處理能力。加強中水回用,削減入湖汙染物總量。建立完善的城鎮生活垃圾收集、中轉運輸和處理系統,加強城鎮生活垃圾的分類回收與資源化利用,提高生活垃圾處理率和資源化利用率。
  (3)加強農村生活汙染治理
  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因地制宜採取集中式、分散式等方式,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推行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置模式,推進農村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和無機廢棄物收集轉運,嚴禁農村垃圾在水體岸邊堆放。
  (4)加強農業面源汙染防治
  開展農田徑流汙染防治,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使用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和精準農業等技術,採取灌排分離等措施控制農田氮磷流失,推廣使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科學規劃畜禽飼養區域,明確劃分湖泊流域禁養區和限養區,合理建設生態養殖場和養殖小區,通過製取沼氣和生產有機肥等方式對畜禽養殖廢棄物進行綜合利用。
  (5)加大湖泊內源汙染防治力度
  加大水產養殖汙染防治力度,鼓勵發展生態養殖,根據湖泊功能分類控制網箱養殖規模,以飲用水水源為主要功能的湖泊嚴禁網箱養殖,堅決取締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網箱養殖;科學實施重汙染底泥環保疏浚,有效處理與處置疏浚汙泥,避免二次汙染;加強湖泊內航運船舶汙染防治,建立航運船舶油汙水和垃圾收集處置長效機制。
  (6)加大入湖河流汙染治理力度
  入湖河流是輸送面源汙染物的重要途徑。因地制宜建設河濱溼地和緩衝區域,對小流域匯集的面源汙染實施生態攔截與淨化,削減入河汙染負荷;在確保防洪防澇前提下,選擇適宜性生態修復技術,採取適當的工程措施,增加河水入湖前的滯留時間,淨化徑流汙染物。
  (7)加強流動源環境風險防範
  全面調查交通運輸可能帶來的環境風險源,摸清流域內危險化學品、危險廢棄物等有毒有害物質的種類、數量及其運輸路線和運輸工具。對有毒有害物質的運輸、儲存實施全過程監管,嚴禁非法傾倒,提升風險管理水平,最大限度降低事故風險。
  4.實施湖泊流域生態建設和修復
  (1)加強流域水源涵養能力建設
  在流域水源涵養區實施水土保持、植樹造林等工程,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確保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目標的前提下實施退耕還林等工程,提高水源涵養能力,從源頭上提供清潔充足的水源。
  (2)實施湖濱緩衝區保護和修復
  優先保護湖濱生態敏感區,實施生態修復,包括水生植物修復、退漁還湖、不合理佔用湖濱溼地和湖岸線清理等綜合整治工程,逐步恢復湖濱緩衝區的結構和功能;生態恢復中要優先選用本地物種,逐步提高生態系統修復能力。
  (3)保護湖泊生物多樣性
  推動建立布局合理、類型齊全、重點突出、面積適宜的各類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建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及珍稀魚類棲息地、魚類產卵場和洄遊通道,建立瀕危動植物重點保護區和水生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加強外來水生動植物物種管理,建立外來物種監控和預警機制。
  5.合理利用湖泊流域水土資源
  (1)維持湖泊合理的生態水位
  兼顧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保護目標,制定與防洪、用水安全相適應的流域水資源優化配置方案,維持合理的湖泊生態水位。
  (2)節約利用水資源
  推行農業領域節水改造及節水灌溉技術;推行工業領域節水和水循環利用,嚴格控制高耗水行業發展;積極開展城市節水,加強供水和公共用水管理,推行中水回用和雨水利用。
  (3)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充分發揮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引導和控制作用,根據湖泊流域各地區的主體功能定位,進一步強化國土空間管控,避免土地資源無序開發、城鎮粗放蔓延和產業不合理布局,優化城鎮空間布局,使人口適當向城鎮聚集,形成湖泊流域良好的空間結構,保持湖泊流域完整的生態系統。
  6.加強湖泊環境監管能力建設
  按照環境監測和監察標準化建設要求,配置監測、監察儀器設備,強化湖泊流域生態環境監測、監察和環境汙染事故應急能力建設。整合湖泊流域生態環境監測資源,結合衛星遙感監測技術,形成天地一體化的監測體系。建立湖泊環境信息共享平臺,特別是對具有飲用水水源功能湖泊的供水水質實施全天候監測。制定湖泊水質異常、突發性水汙染事件、藻類防控等應急預案,配備必要的應急設備和物質,全面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主體責任,嚴格績效考核
  各省級人民政府對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負總責,湖泊所在市(縣)級人民政府負責湖泊保護工作的具體實施,建立工作協調機制,統籌協調環保、財政、發改、水利、林業等部門的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形成綜合決策和協同管理機制。
  跨省級行政區域的湖泊由有關省級人民政府建立協調機制,共同組織開展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國務院有關部門負責對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行指導和監督。制定相關工作指導意見、標準和項目實施技術指南。加強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監督檢查、績效評價和水質目標考核工作。對納入中央資金支持範圍內的湖泊,按照中央資金管理要求開展績效評價,實施動態管理。環境保護部參照《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專項規劃實施情況考核暫行辦法》對規劃內湖泊水質保護目標進行考核。
  (二)完善政策措施,建立長效機制
  按照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完善制度和政策體系,建立湖泊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一是推動湖泊流域建立土地利用空間分區管控、湖泊合理生態水位、飲用水水源保護、汙染防治、生態敏感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管理制度。二是制定有利於湖泊流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激勵政策。加大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養殖業以及減施化肥和農藥的政策引導力度。三是積極探索湖泊流域汙染負荷削減的經濟政策,建立並完善湖泊流域內跨市斷面考核和生態補償機制。
  (三)拓寬融資渠道,創新融資方式
  建立「中央引導,地方為主,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以地方投入為主,地方應積極拓展融資渠道,創新融資方式,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在市場準入和扶持政策方面對各類投資主體同等對待。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多種形式,吸引和鼓勵社會資金參與。中央可根據事權和財力情況,對符合中央投入方向的項目,在現有渠道中給予適當支持。
  (四)加強生態監測,強化科技支撐
  制定統一、規範的湖泊生態系統監測指標體系、監測方法、評價標準等相關技術文件。指導各地因地制宜編制湖泊生態監測方案,開展湖泊生態環境監測。加強「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等成果的轉化與應用,編制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技術指南,提升科技支撐能力。
  (五)實施信息公開,鼓勵公眾參與
  完善湖泊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公開機制,促進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建立水質較好湖泊名錄,並及時發布相關信息。有關地方政府要公布當地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方案、績效目標、主要任務、工程項目和政策措施,以及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工程項目實施情況。
  加強環境宣傳與教育,倡導綠色生活,有效利用社會媒體、宣傳櫥窗等渠道宣傳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舉措,普及水質較好湖泊保護的基礎知識,提高公眾湖泊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動員公眾關心、支持、參與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附表:規劃湖泊清單表(略,詳情請登錄環境保護部網站) 

相關焦點

  • 百年「公報」史:概念、源流與歷史演變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教育部公報》《中美聯合公報》等,它是一種政府公開發布的聲明或文件。但在中央政府層面,則依然沿用了「公報」的名稱。1955年,經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由國務院辦公廳出版了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這個「公報」實際成為各地方政府政報的辦刊樣本。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期間,各地政府的政報相繼停刊。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後才又重新復刊。
  • 國務院關於修改《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的決定
    新華社北京1月16日電國務院關於修改《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的決定 國務院決定對《規章制定程序條例》作如下修改: 一、將第三條修改為:「制定規章,應當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遵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符合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其他上位法的規定。
  • 摸清汙染源基本情況 自貢市公布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公報
    為及時準確地向社會和公眾發布重要環境信息,滿足公眾對環境保護狀況的知情權和監督權,12月2日,自貢市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召開了自貢市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公報新聞通氣會,通報自貢市完成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工作情況,公布《自貢市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公報》數據。
  • 《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20年1-11期公報案例裁判摘要彙編
    《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20年1-11期公報案例裁判摘要彙編(總第279期-總第289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公布的案例是最高人民法院正式選編的適用法律和司法解釋審理各類案件的典型裁判範例,2020年已發布11期(總第279期-289期),共33例。
  • 香港特區政府對美國國務院終止交流訪問的決定表示遺憾
    據法新社12月5日報導,美國國務院4日表示正在終止五個由中國資助的對美交流項目,其中包括「香港教育文化項目」(Hong Kong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Program)。美國國務院在聲明中稱,「雖然在美國《教育和文化交流法案》主持下資助的其他項目是互惠互利的,但這五個項目是由中國政府作為『軟實力宣傳工具』來進行資助和運作的,這樣的單向項目對雙方都沒有好處。」
  • 2019年度湖北省水資源公報發布
    本站訊 日前,湖北省水利廳發布了《2019年度湖北省水資源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屬枯水年份,全省水資源總量613.70億立方米,比常年偏少40.8%,比2018年減少28.4%。   全省用水總量303.15億立方米,比2018年略有增加,增幅為2.1%。
  • 環境質量如何 公報給你答案
    》(以下簡稱《公報》)。  河北空氣品質止跌轉好   河北省環保廳近日發布了《2013年河北省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  貴州水源地水質百分百達標  貴州省政府近日發布了《2013年貴州省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3年,貴州省16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
  • 國務院關於修改《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的決定
    五、將第九條改為第十條,第一款修改為:「對列入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的行政法規項目,承擔起草任務的部門應當抓緊工作,按照要求上報國務院;上報國務院前,應當與國務院法制機構溝通。」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及時跟蹤了解國務院各部門落實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的情況,加強組織協調和督促指導。」
  • 近岸海域環境公報:影響浴場水質的主要超標因子為糞大腸菌群
    圖解:《2016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有關規定,環境保護部近日發布了《2016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公報全面、系統地反映了2016年全國近岸海域環境狀況和海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情況。近日,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司司長劉志全就公報的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 2019年大氣環境氣象公報發布
    中國氣象報記者何孟潔報導 4月29日,中國氣象局發布《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9年)》(以下簡稱《公報》)。《公報》指出,自2000年以來,我國大氣環境整體呈現前期轉差後期向好趨勢。
  • 環保部就《2016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答記者問
    環保部就《2016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答記者問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據環保部網站消息,近日,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司司長劉志全就《2016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的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 2018年海河流域水資源公報發布
    本站訊 日前,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正式發布《2018年海河流域水資源公報》,從水資源量、蓄水動態、供用水統計、水質概況等方面全面反映2018年海河流域水資源狀況。公報顯示,2018年海河流域降水量541毫米,屬平水年。
  • 《2019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去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環境空氣品質改善成果進一步鞏固,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海洋環境狀況穩中向好,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核與輻射安全有效保障。
  • 解讀《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8年)》
    中國氣象報記者 黃彬  中國氣象局最新發布的《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8年)》(簡稱《公報》)顯示,2018年全國大氣環境繼續改善,全國平均霾日數、霾天氣過程次數和影響面積均較2017年減少;進入本世紀以來
  • 2019年邢臺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公報發布
    2019年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公報發布 邢臺市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6.85,同比下降2.7%近日,河北省邢臺市生態環境部門發布了《2019年邢臺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邢臺市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6.85,同比下降2.7%,空氣品質實現持續好轉。
  • 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高頻詞分析:新發展、創新、改革與安全
    此次五中全會公報對於我國發展的階段表述新增了「重要」兩字,是十分重要的判斷。此外,此次公報對於「發展」、「創新」、「人民」、「安全」等關鍵詞的高頻強調也值得關注。正在編制的「十四五」規劃有哪些重點?2035年遠景目標對中國意味著什麼?澎湃新聞梳理了公報中的一系列關鍵詞。
  • 《2018年湖南省水資源公報》發布
    近日,省水利廳發布《2018年湖南省水資源公報》,2018年全省用水效率進一步提升、用水結構不斷優化、水資源質量狀況總體改善。公報顯示,2018年全省平均年降水量1363.7毫米,折合水量2889億立方米,較上年偏少9.0%,較多年平均偏少6.0%,屬平水偏枯年份。
  • 最高院公報勞動爭議案例裁判規則匯總(2004-2020
    關注我們,一個幫您解決法律問題的公眾號 小編查閱了2004-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報特說明如下: 1、2004—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未刊登過勞動爭議案例(工傷行政案件除外),2009年開始刊登勞動爭議案例; 2、2009年—2020年共刊登16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含2個小編特別註明的不屬勞動爭議案例),7個來源於江蘇,6個來源於上海,剩下3個,北京、重慶、四川各1個;
  • 中國首次發布渤海海洋環境公報 汙染令人擔憂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中國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今日在此間發布《二00八年渤海海洋環境公報》,這是中國首次發布渤海海洋環境公報。渤海是中國唯一半封閉型內海,海域面積約七點七萬平方公裡,渤海海水交換能力差,海洋生態系統脆弱。
  • 福建海洋災害公報 部分地區海水倒灌加劇
    日前,省海洋與漁業廳編制的《2011年福建省海洋災害公報》正式對公眾發布,報告顯示:福州市長樂漳港鎮和文嶺鎮、漳州市漳浦縣舊鎮和霞美鎮濱海地區存在嚴重海水入侵,泉州市泉港區海水入侵程度較去年有所上升。  土壤鹽漬化現象明顯加劇  日前,由省海洋與漁業廳編制的《2011年福建省海洋災害公報》正式對公眾發布,這是我省首次發布全省海洋災害公報,其中海水入侵令人關注。  《公報》對我省去年度風暴潮、海浪、赤潮、海嘯和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等海洋災害進行了統計和分析,並與2010的海洋災害情況進行了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