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動物的外形進化,是為了適應生存環境。比如斑馬為了防止舌蠅的叮咬,進化出黑白線條,讓它看得眼花繚亂,找不到自己在哪兒;北極狐的皮毛進化成純白色,既可以避開天敵的追捕,又可以迷惑獵物方便自己捕食;生活在沙漠中的駱駝,長出了駝峰,它的存在就像一個小倉庫一樣,可以分解出營養和水分……總之,大家為了好好活下去,都是拼了小命啊!不過,咱們今天要說的一種奇妙生物——鴞鸚鵡,它在進化的路上,不斷地點錯技能,卻誤打誤撞地活到了現在。
蠢萌胖子鴞鸚鵡 拉低鸚鵡家族的智商
鴞鸚鵡,光聽它的名字,你或許感覺不到有什麼特別,不就是眾多鸚鵡中的一個品種嗎?
但和其他鸚鵡不一樣,鴞鸚鵡的存在,那絕對是來拖鸚鵡家族後腿的!不對,它甚至是來拖整個自然界生物的後腿的!
鴞鸚鵡是世界上最重,也是唯一不會飛的鸚鵡。但它的怪異之處還遠不止這些。儘管不會飛,鴞鸚鵡卻有一顆上樹的心。它們會笨拙地爬上樹,把自己的嘴巴當爪子用。
鴞鸚鵡不會飛,其實是多年來的「進化」導致的。專家解釋,鴞鸚鵡的祖先早在史前時代就定居在紐西蘭,這裡的陸地上,幾乎沒有它們的天敵。地上的環境更舒適,誰還想要去飛呢?鴞鸚鵡懶習慣了。然而到了現代,一些歐洲殖民者到達這些島嶼,帶來了貓、黃鼠狼和老鼠,鴞鸚鵡的生存開始受到威脅。不過,最要命的是,鴞鸚鵡的好奇心還很重,如果在叢林裡發現了什麼沒見過的動物,它們會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地靠近觀察。假如感受了危險,就會緊急啟動防禦策略——靜靜站著一動不動!
這種方法自然是沒什麼用啦,於是,這些不會飛的肥鳥被這些動物驅趕、追殺,至今只剩下120多隻。
鴞鸚鵡瀕臨滅絕,紐西蘭政府當然會採取行動。不僅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標,要在2050年消滅所有入侵的哺乳類動物掠食者;還請來了一隻鴞鸚鵡「賽洛克」,作為官方「發言人」,來讓大家了解鴞鸚鵡和紐西蘭的自然保護政策。
容易摔死、求偶艱難 鴞鸚鵡「二」到無可救藥
不過,塞洛克之所以成為「發言人」,那也是經歷了一系列機緣巧合的!在它之前,鴞鸚鵡的生存危機急劇上升!除了要受外來入侵者的打擊,鴞鸚鵡們自己也很不爭氣!
每當爬到樹頂上要下來的時候,它們似乎又想起了自己是只鳥的身份,卻忘了自己是鳥類中不會飛的奇葩,總會嘗試著打開翅膀迎風招展,我要飛得更高,飛得更高!啪,然後縱身一躍,從樹上掉下來摔死了。沒錯,據生物學家的統計發現,大部分鴞鸚鵡的死亡都是——高空墜亡。
好不容易活到了成年的,可以找對象啦。雄性鴞鸚鵡會興奮地做出一個碗洞,把沿途的枝丫障礙物一一清走。
隨後,在晚上不斷發出低鳴,邀請「意中人」前來做客。
這種邀請每年會持續6個月,但是,雌性鴞鸚鵡卻對繁殖毫無興趣。
更令人著急的是,除了雌性對繁殖漠不關心,笨拙的雄性甚至還能搞混交配對象。塞洛克就是其中之一。年幼的它,因為呼吸道感染,被護林員帶了回來人工餵養。沒想到,等它的病好之後,護林員準備送它回家,塞洛克卻已經把自己當做人類了。
塞洛克「鹹魚翻身」 拯救瀕危鴞鸚鵡
那好吧,就繼續養著塞洛克吧。可人們又再次發現,塞洛克到了發情的年齡,卻把人類當做目標對象。
看到這個現象,護林員很頭疼啊:對繁衍種族起不到一丁點作用,我們養你有啥用?
雖然被嫌棄成了渣渣!可是「廢物」塞洛克的「事業第二春」卻被意外的發掘了出來。英國廣播公司BBC在一次拍攝鴞鸚鵡紀錄片的過程中,恰好遇到了跟人類特別親暱的塞洛克。
而隨著這段視頻在網上爆紅,塞洛克和它的兄弟姐妹們,在全世界收穫了成千上萬的粉絲。
紐西蘭政府也正式給予它環保大使的稱號。儘管塞洛克自己是「註定孤獨一生」了,但是它的存在,卻變得很有意義。
因為塞洛克的代言作用,人類的保護力度加大,現在,鴞鸚鵡的數量也在慢慢增多。
看了鴞鸚鵡的表現,有人說,這分明就是鳥中哈士奇,紐西蘭的傻狍子啊!它們上樹要靠嘴,遇到天敵就「呆若木鸚」;對找對象沒興趣,平均每五年才生一次小鳥,比世界盃周期還長。唯一一點優點是:它們活得夠長,最多可以超過90年。現在,因為紐西蘭政府把保護鴞鸚鵡的地方放在了遠離人類、沒有貓、沒有白鼬、與其它陸地也不接壤的小島上,鴞鸚鵡才總算活了下來。只是,這樣的成果實在不值得稱道!畢竟,當初要不是人類,它們哪兒來這麼多天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