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還不會飛,把自己玩的剩120隻,鴞鸚鵡靠「蠢」變成瀕危

2020-11-27 磁石防禦塔

導讀:動物們為了生存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進化出了五花八門的手段:螳螂進化出了擬態行為,烏賊進化出了墨汁用來逃生,人類進化出了能使用各種工具的手,這些都是有用的。但我發現一種很有趣的鳥,別的動物進化是為了生存,而它的進化是奔著"滅絕"而去的。

以胖為美的鴞鸚鵡

它就是鴞鸚鵡,一種生活在紐西蘭的鳥類。它們祖先在很早的時候就定居在了紐西蘭,在漫長的時間下,由環境的因素導致其不僅失去了飛行能力,還沒有進化出什麼特殊的能力,反而越來越笨,越來越胖。

成年的鴞鸚鵡體長在59~64公分左右,體重卻高達4公斤,它的翅膀還在並沒有完全退化掉,但是它們卻把控制飛行肌肉的龍骨給退化掉了,所以有翅膀卻不會飛,就成了鴞鸚鵡的特點。

更有意思的是,鴞鸚鵡的族群是"以胖為美"。它們不會像其他鸚鵡那樣維持身材,反而會在體內儲存大量的脂肪。之所以會這樣,這和它們族群的繁殖系統有關係,至於為何如此,後面再回答,先來介紹一下鴞鸚鵡吃什麼長這麼胖的。

總的來說,鴞鸚鵡是吃素的,例如吃一些植物的種子,果實葉子什麼的,但為了保持身材,它們會"挑食",也就是只吃食物裡最有營養的部分,而剩下那些不好消化的纖維部分則全部扔了。

鴞鸚鵡的一系列作死行為

都知道吃食物裡最有好的部分,那就說明它鴞鸚鵡挺聰明的啊,怎麼說它笨呢?其實不瞞你說,可能鴞鸚鵡把全部的"技能點"都用在了吃飯上,它其餘的行為真的是蠢到極致了!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通常來說,警覺性是任何野生動物的基本要求,但凡在野外遇到陌生的動物,只要是正常的動物都會選擇遠離。但我們的鴞鸚鵡就不一樣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它們會大搖大擺的靠近觀察。

自己什麼實力心裡沒點數嗎?還敢這麼囂張的靠近。這還不是最過分的,要是這時或者平常遇到危險,鴞鸚鵡會呆立不動直至危險過去了。是不是很無語,正常的動物遇到危險多少會呲個牙啥的,比如貓炸毛、墨魚噴墨、壁虎斷尾等等,這些行為都能一定程度上起到保命的作用。而呆立不動這算什麼,是覺得敵人眼瞎還是自己會隱身?

鴞鸚鵡能把自己列入瀕危物種這一手操作絕對功不可沒。

這還沒結束,下面還有更加讓人迷惑的行為。上面有提到鴞鸚鵡雖然長著翅膀,但卻退化了控制飛行肌肉的龍骨。所以那個翅膀只能給它撲騰幾下,最多來個滑翔。但問題是,鴞鸚鵡忘了自己不能飛這一點!

鴞鸚鵡會用喙和腳相互幫忙,笨拙的爬到了樹枝上,然後就開始高空試飛,結局當然可想而知,最後都是做自由落體運動。根據生物學家的統計發現鴞鸚鵡步入滅絕的原因之一就是高空墜落。

如果碰到獵食者站著不動,沒事就玩玩跳樓,還不足以使物種走向滅絕的話,那麼下面就是最重要的原因了——繁殖困難。

比取經還難的是鴞鸚鵡的繁殖

能不能繁殖通常來說,每年動物都有固定的繁殖時間,但鴞鸚鵡就不一樣了,它的繁殖時間要3~5,而且還不固定。

因為它的繁殖時間受到一種名為陸均松樹木的影響,只有當陸均松當年的結果量在11%以上時才會誘發鴞鸚鵡繁殖,但是陸均松也不是隨便的樹木,它也要3~5年才會大量的結果。這就大大加大的鴞鸚鵡的繁殖難度,具體看看下面。

願不願意繁殖雖說鴞鸚鵡有著鳥類中及其漫長的壽命——90多年,但雄性的鴞鸚鵡在5歲之後才開始學會求偶 鳴叫,而雌性更是9~11歲才開始尋訪異性,而且就算已經到了可以交配的年紀,也有很大一部分的雌性不願意去找雄性,因為風險實在太大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和鴞鸚鵡那獨特的繁殖方式有關,

鴞鸚鵡在繁殖期還要進行一場比武招親,你沒聽錯就是比武招親!鴞鸚鵡到繁殖季的時候,雄性鴞鸚鵡會聚集在山頂,這像是一個很大的擂臺,然後每個雄性都會在大的擂臺上建立一個自己的"小型競技場"。

這個"競技場"呈圓形,直徑可高達10米。別看鴞鸚鵡平時很笨,但在求偶這個事上可一點都不含糊。

它們會選擇有利於反射聲音的位置搭建競技場,為了能讓自己的聲音傳播的更遠。並且它們會像鋪紅毯一樣把自己的競技場收拾出來一條小道,並且打掃得乾乾淨淨,是只講究的鳥。

等一切準備就緒後,它們會開始鳴叫去吸引雌性,而這種低頻的鳴叫聲可長達3~4個月,在這期間雌性如果聽到聲音並且願意來的話,則需要步行好幾公裡來到大型的擂臺。

這就是為什麼有的雌性不願意交配的原因,試想,一隻不會飛大肥鳥要步行好幾公裡,期間可能遇到多少危險。當然也是有願意來的,

來到競技場後雌性會挑選一隻雄性來進行交配,完事之後立馬分手,雌性回家準備產卵,而雄性效應我則繼續鳴叫等待下一隻雌性的到來。

你試想一下,三更半夜在山頂上連續叫上幾個月,來的可不一定就只是雌鴞鸚鵡,也可能是獵食者,隨便來一隻獵食者這群鴞鸚鵡跑都沒地方跑,直接來個團滅!

食物竟然能影響性別

若是幸運,經歷了上面這一系列流程都能存活下。那鴞鸚鵡就能開始生兒育女了。要說鴞鸚鵡家族不能振興,我覺得以上的幾點都不是主要的,它的生兒育女的問題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雌性鴞鸚鵡所產下的幼鳥的性別是可以改變的,這由當年的食物有關。也就是為什麼 鴞上面提到鸚鵡家族流行以胖為美。

因為如果當年食物豐富,雌性吃的比較好,蛋白質豐富,那麼它就可以生下以雄性為主的後代。也就是說雌雄都有雄性偏多。相反,如果食物匱乏的年份,雌性鴞鸚鵡則會生下單一性別的後代,比如全是雄性或者全是雌性(雌性佔比要稍微大一些)。

無論對任何一個種族,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絕對是一個致命的問題。這也難怪鴞鸚鵡家族為何遲遲無法繁榮。

總之,鴞鸚鵡的一生簡單來說就是,不一定能能活到成年,即使活到成年也不一定願意生孩子,即使願意生孩子,也不一定有機會生孩子,就算生了孩子還可能導致更嚴重的男女比例失調。

小結

目前全世界僅剩120多隻鴞鸚鵡,哪怕有著紐西蘭官方的保護,鴞鸚鵡也還在逐步的走向滅絕。這種像傻狍子一樣的蠢萌生物要是真滅絕了,真是挺可惜的。

相關焦點

  • 世界上唯一不會飛的鸚鵡——鴞鸚鵡 蠢萌到快要滅絕自己?
    蠢萌胖子鴞鸚鵡 拉低鸚鵡家族的智商鴞鸚鵡,光聽它的名字,你或許感覺不到有什麼特別,不就是眾多鸚鵡中的一個品種嗎?但和其他鸚鵡不一樣,鴞鸚鵡的存在,那絕對是來拖鸚鵡家族後腿的!不對,它甚至是來拖整個自然界生物的後腿的!
  • 世上最蠢的鸚鵡,不會飛卻愛跳樹,人稱鳥屆哈士奇,全球僅100隻
    但鸚鵡這種生物,就像人一樣,有聰明的就有蠢的,比如說狗,聰明的有邊牧,蠢的也有哈士奇。今天小編就要帶大家見識一種世界上最蠢的鸚鵡。這種鸚鵡,首先它長得非常蠢萌,臉型酷似貓頭鷹,它是夜行生物,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種不會飛的鸚鵡,也許是為了更好的生存,它一天絕大多數的時間都在進食,生生把自己吃成了一個圓滾滾的胖子,它就是紐西蘭特有的一種鳥:鴞鸚鵡。原本,鴞鸚鵡在紐西蘭生活的非常快樂,它是草食動物,很多植物的種子、果實、花粉都在它的食譜中。
  • 不會飛的鴞鸚鵡,做成樂高,也不會飛呢
    這是由作者「FlancrestEnterprises 」創作的《Kakapo(鴞xiāo鸚鵡)》。該項目成立於2018的七月,到2019的三月集滿萬贊,在2019的9月落選。鴞鸚鵡是鸚鵡乃至鳥類家族中最為獨特的存在之一,它是一種夜行性鸚鵡,全身披上黃綠色的細點,也是紐西蘭島嶼上獨有的奇特鳥類。它體型上跟我們家養的雞差不多,大概60釐米左右,體重2~4公斤。這也一舉讓它奪得「 世界上最重的鸚鵡 」的稱號,被稱為鸚鵡家族中的「巨無霸」。
  • 鴞鸚鵡一種把自己玩滅絕的動物,不愛繁殖
    鴞鸚鵡是一隻不會飛的鳥,鴞鸚鵡平均壽命為58歲,鴞鸚鵡有很大的翅膀,但不能飛翔,和雞一樣在地上行走奔跑。他們有超高的平衡感喜歡從一塊石頭跳到另一塊石頭。獨特的氣味使捕食者更容易找到它們。鴞鸚鵡成年雄性平均體重超過四磅,長約兩英尺。
  • 世界最蠢的鳥,總忘記自己不會飛而摔死,蠢到快要滅絕!
    有一些動物的智商非常高,他們甚至可以聽懂人類的語言,但也有一些非常蠢,之前還有消息表示。世界上最蠢的鳥,總忘記自己不會飛而摔死,蠢到快要滅絕!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世界上最蠢的鳥叫做鴞鸚鵡。
  • 紐西蘭奇特瀕危鴞鸚鵡:每隔兩年才交配一次
    笨拙的鸚鵡:它們的生存技能之一是擅長爬樹,但當它們爬到樹梢上時,不會飛行的它們卻往往試圖飛下去,最終導致悲劇發生  【搜狐科學消息】 據國外媒體報導,熊貓、白犀牛和山地大猩猩在想方設法地提高它們的繁殖生育,但是同樣作為一種瀕危物種,紐西蘭鴞鸚鵡卻非常不稱職
  • 鸚鵡界的夜貓子,拉低整條街智商的鴞鸚鵡,網友:真的太蠢了
    在大眾眼裡鸚鵡是一種聰明的動物,但是在自然界中偏偏就有那麼一種蠢萌蠢萌的鸚鵡拉低了所有鸚鵡的智商水平。說它蠢萌並不是說它智商真的很低,只是因為它的某些行為比較可愛。關於這種鸚鵡,在網上有一個動圖,它騎在人類的肩膀上,扭動著它肥胖的身軀,用翅膀拍打人類的臉頰。
  • 鸚鵡中最笨的鴞鸚鵡,不會飛也不會學舌,拉低鸚鵡家族的平均智商
    鸚鵡同樣擁有一個巨大的家族,不同種類的鸚鵡在模仿語言之外還有不同的技能,但是也存在特殊的情況,鴞鸚鵡就是鸚鵡家族的「奇葩」。這種看起來更接近於家禽的鳥兒,並沒有擁有模仿語言的技能,其實這也不是它們看起來更笨的理由。在長期的觀察過程中,生物學家們發現鴞鸚鵡根本就不會飛,是所有鸚鵡中最笨的一種。
  • 為拯救瀕危鸚鵡煞費苦心,蛋殼破了就用膠帶粘好,還能孵出小鸚鵡
    01鴞鸚鵡媽媽弄碎了自己的鸚鵡蛋,還得靠人類幫忙根據2012年的數據統計,鴞鸚鵡曾經一度數量少到只有126隻,這些珍貴的鴞鸚鵡每一隻都被保護區的護林員記錄在案毛利人會食用鴞鸚鵡,也會把它們當成寵物養起來,但因為原住民數量不多,對鴞鸚鵡的生存沒有構成過嚴重的威脅。鴞鸚鵡不會飛,看起來傻乎乎的,身體又很笨重,但其實這是它們為了能在紐西蘭生活而進化的結果。原來在殖民者來到紐西蘭之前,這裡唯一的大型食肉動物只有本地的幾種鷹。為了躲避天上飛的掠食者,鴞鸚鵡選擇了放棄飛行,改在地面和細密的樹枝間生活。
  • 紐西蘭評出年度 鳥類 不會飛的鴞鸚鵡再度當選
    紐西蘭評出年度 鳥類 不會飛的鴞鸚鵡再度當選時間:2020-11-17 23:2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紐西蘭評出年度 鳥類 不會飛的鴞鸚鵡再度當選 據紐西蘭中文先驅報導,11月15日,2020紐西蘭年度鳥評選結果出爐!
  • 它是世界上唯一不會飛的鸚鵡
    實在是有點難以相信呢~  有一種叫做鴞鸚鵡(鴞音同消)的鳥類,棲息在紐西蘭地區的叢林裡。體型肥胖、不會飛,非常長壽可活60年,是世界上唯一不會飛的鸚鵡。它們好奇心非常高(沒有警戒心),如果在叢林裡發現人類或者其他生物,便會慢慢地靠近觀察,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
  • 自然界中有哪些動物是被自己「蠢」死的?
    其次是渡渡鳥在許多的影視作品中,渡渡鳥都被刻畫成一種「愚蠢」的動物,甚至在歐洲渡渡鳥被稱為「蠢鴿」、「愚鳩」,而許多人認為,渡渡鳥之所以會滅絕,與自己的「蠢」有著直接的關係。在網絡和許多資料上,渡渡鳥被形容成一種見了人不但不跑,而且還會主動地靠近,即使人拿著棍棒,它們也絲毫不會害怕的鳥。正是因為這樣,渡渡鳥被過度的捕殺。
  • 鴞鸚鵡,一種在紐西蘭的奇葩生物!
    今天咱們來介紹一種鳥,鴞(xiāo)鸚鵡(英文名叫kakapo,發音萌萌噠),紐西蘭獨有的鳥類。和三百年前被毛利人吃到滅絕的恐鳥一樣,他們不會飛,而且據說很美味!!!像這種不會飛又美味的鳥就不要靠近人類了,結果這貨好奇心非常重,如果在叢林裡發現人類,他們就會靠近觀察。
  • 紐西蘭評出年度最佳鳥類 不會飛的鴞鸚鵡再度當選
    紐西蘭評出年度最佳鳥類 不會飛的鴞鸚鵡再度當選時間:2020-11-17 23:2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紐西蘭評出年度最佳鳥類 不會飛的鴞鸚鵡再度當選 據紐西蘭中文先驅報導,11月15日,2020紐西蘭年度鳥評選結果出爐!
  • 世界上智商很低的4種動物,鴞鸚鵡上榜,網友:連飛都學不會
    盤點世界上智商很低的4種動物,它們的智商之低,可能會讓你們感慨,真虧他們還沒絕種。第一種,傻狍子。這個動物大家並不少見,朋友間嘗用來開玩笑說你像個傻狍子,就是形容這個人很蠢。真的狍子生活在東北,並且還是東北9大神獸之一,為什麼會流傳出傻狍子這種詞彙呢?
  • 世界上最胖的鸚鵡,也是唯一不會飛的鸚鵡,長得像貓頭鷹
    導語:世界上最胖的鸚鵡,也是唯一不會飛的鸚鵡,長得像貓頭鷹。評世間萬事,覽人間美景,大家好,歡迎點閱本期內容。說到鸚鵡,大家想到的多半是它是一種會學人說話的鳥類,而且在城市中也經常能看見遛彎的大爺提溜著一個鳥籠,裡面多半就有著一隻鸚鵡。
  • 新飛行祥瑞萌萌鴞鸚鵡:數量稀少卻難成限量,鳥界中的衝浪兒?
    11月10日維護後,新飛行祥瑞「萌萌鴞鸚鵡」已在全服放出!愛是一道光,綠到它發慌~擁有綠葉般的毛絨絨身軀,貓頭鷹式的臉部輪廓,再配上頗具靈氣的一片綠葉,站著左右擺動,倒像極了鳥界中的衝浪者!呃~鳥的世界中也能激起浪花嗎?那當然,隨著微風起伏的浩瀚森林,不正是「樹海」麼?
  • 奇特鸚鵡長得像貓頭鷹卻不會飛,全球僅147隻,保護組織憋不住了
    通常鸚鵡都是白天出沒晚上休息的,鴞鸚鵡臉長得像貓頭鷹,又只在晚上活動,還不會飛,很容易讓人有一些奇怪的聯想,比如貓頭鷹和鸚鵡之間究竟發生過什麼……鴞鸚鵡生活在紐西蘭,曾經是紐西蘭最常見的鳥類。它們擁有肥碩的體型,因為味道鮮美,易於捕捉,營養豐富,是毛利土著居民熱愛的美食。然而隨著肆無忌憚的捕捉和棲息地的減少,鴞鸚鵡的數量急劇下降。
  • 很像貓頭鷹的「廢柴」鴞鸚鵡:翅膀像是擺設、超長待機、呆萌可愛
    據ati網站7月10日消息,紐西蘭有種名為「鴞鸚鵡」(Kakapo)的鳥,有翅膀但不會飛,幾乎是擺設,外表呆萌可愛,性格溫順可人,曾被紐西蘭當地的毛利人當寵物養。鴞鸚鵡是世界上最重的鸚鵡,平均體重為4到6磅,日常以植物種子、堅果、水果和花朵為食,尤其愛吃一種名為芮木淚柏(rimu)的植物的果實,這種果實中富含鴞鸚鵡成長所必須的維生素D。雖然鴞鸚鵡不會飛,但它們卻有強健的腿,這使它們能夠快速移動和攀爬林中樹木。那它們的翅膀完全是擺設嗎?非也。
  • 拯救極度瀕危的鴞鸚鵡:紐西蘭完成全球首例鳥類腦部手術
    為了拯救命懸一線的鴞鸚鵡,紐西蘭策劃了一臺史無前例的鳥類腦外科手術。近日,紐西蘭一家野生基地醫院完成了全球首例鳥類腦外科手術,手術對象是一隻剛出生56天的鴞鸚鵡。這隻名為Espy 1B的鴞鸚鵡患有罕見的顱骨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