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拯救命懸一線的鴞鸚鵡,紐西蘭策劃了一臺史無前例的鳥類腦外科手術。
近日,紐西蘭一家野生基地醫院完成了全球首例鳥類腦外科手術,手術對象是一隻剛出生56天的鴞鸚鵡。這隻名為Espy 1B的鴞鸚鵡患有罕見的顱骨異常。出生時,它的顱骨沒有完全閉合,部分大腦組織和硬腦膜從顱骨「洞」中突出,與外界只隔著一層薄薄的組織。一旦這層組織受損,Espy 1B的大腦將受到嚴重的創傷和感染。
術後恢復健康的鴞鸚鵡Espy 1B 圖片來自梅西大學
因顱骨結合不緊所形成的顱骨間隙通常被稱作囟門。人類的囟門通常在出生之後慢慢閉合,但對鳥類而言,這一步通常在孵化前完成。因此,Espy 1B的情況在鳥類中十分罕見。
據紐西蘭梅西大學官網消息,為了拯救鴞鸚鵡Espy 1B,4月29日,來自奧克蘭動物園、惠靈頓動物園和達尼丁野生動物醫院的獸醫齊聚梅西大學野生基地醫院。他們決定借鑑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的治療方案,為鴞鸚鵡Espy 1B進行腦部外科手術。
野生基地醫院主任、梅西大學教授Brett Gartrell在一則視頻中詳細介紹了手術過程。
Brett Gartrell介紹手術過程。
手術中,Brett Gartrell和工作人員小心地將鴞鸚鵡的部分大腦皮膚剝離,以觀察是否能夠將突出的那塊大腦組織推回至顱骨內。但他們發現,突出部分的大腦組織過厚,推回計劃受阻。隨後,Gartrell和同事選擇將突出部分的大腦及相關組織切除,然後在鴞鸚鵡的顱骨上放置一個網狀移植物,起到固定和覆蓋的作用,這個如蹦床般的網狀物可以將鴞鸚鵡的整個顱骨向上拉伸,促進癒合。最終,Brett Gartrell和同事在網狀物中注入從鴞鸚鵡身上取下來的骨髓,以縮小其頭部的顱骨縫隙。
手術中 圖片來自梅西大學
術後照片 圖片來自梅西大學
「如果一切順利,它會過上幸福且正常的生活」,Brett Gartrell在視頻中說道。據梅西大學透露,鴞鸚鵡Espy 1B在術後恢復良好,很快就恢復成了健康成長的小雛鳥。
至於為什麼要執行這場高風險的手術,Brett Gartrell 解釋道,「我們意識到這次手術具有極高的風險,但世界上只剩下為數不多的鴞鸚鵡了,每一隻鴞鸚鵡對這個種族的未來都具有價值」。
鴞鸚鵡是一種極度瀕危的鳥類,現存的成年鴞鸚鵡僅剩147隻。它是世界上唯一一種不會飛的鸚鵡,鸚鵡中的「體重冠軍」。鴞鸚鵡身披黃綠色的羽毛,夜行、食草,因擁有與貓頭鷹相似的臉盤而被稱作「貓頭鷹鸚鵡」,是紐西蘭的特有品種。一隻成年鴞鸚鵡的體長在58至64釐米不等,體重在0.95至4千克範圍內。
一隻名為Sirocco的成年鴞鸚鵡,圖片來自維基百科,拍攝者Mike Bodie
導致鴞鸚鵡瀕臨滅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類的活動。由於無法飛行,鴞鸚鵡很容易成為毛利人的獵物。除了作為食物,毛利人喜歡用鴞鸚鵡的羽毛製作披風和鬥篷。這類披風價值連城,具有良好的保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