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7 17: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科學家 ,作者採集工程
中國科學家
依託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所搜集的珍貴史料,展現老科學家們的學術生涯、精神世界及突出貢獻。弘揚科學精神、培育科學文化,打造中國最有影響力的科技人物專題宣傳平臺。
「我喜歡讀書,他也喜歡,這樣就比較談得來,而且他學習比較突出,我們就經常一起討論問題。」陳宜張的夫人徐仁寶回憶說。
陳宜張和夫人徐仁寶因書結緣。1948年,徐仁寶從東北轉到浙江大學醫學院讀書,遇到了陳宜張。「他這個人很正派,從來不做損人利己的事。」徐仁寶這麼評價陳宜張。
1951年浙江大學醫學院結業(女,左起:徐仁寶,嚴微輝,王純香,柯士鍅;坐,左起:祝軼白,姜起立,章燕程,馮鎮沅,鮑亦鍾;站,左起:阮光烈,張慈愛,徐英念,胡之同,陳宜張,鬱望耀)
作為我國著名神經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宜張心無旁騖,紮根教學科研第一線六十餘年。他的夫人徐仁寶是病理生理學教授,也一輩子潛心教育和科研工作。自1956年7月結婚以來,兩人在生活上相互扶持,工作上相互鼓勵和交流,攜手相伴六十四年,伉儷情深。
1958年,陳宜張和徐仁寶的長子出生。當時,陳宜張工作繁忙,經常要去各地出差,初為人母的徐仁寶很希望丈夫能多留在身邊幫助照顧孩子,但她也了解陳宜張南北奔走是為科研和二人志趣相投的事業,所以深明大義的徐仁寶總是說:「放心去吧,家裡有我。」
對此,陳宜張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一直以來,他都非常感激夫人對家庭不可替代的付出,也感謝她對自己工作方面的理解和幫助。
陳宜張曾從親人和科研戰友的立場評價徐仁寶:「我能夠全身心投入科研,離不開夫人的付出,她的工作任務也很繁重,但她能妥善兼顧家庭,讓我沒有了後顧之憂;她在受體理論和實驗方面有很高的造詣,我能懂得一點受體知識,主要是向夫人學習。」
2000年,陳宜張和徐仁寶用平時節省下來的錢,連同工資,在浙江大學醫學院設立了「徐仁寶——陳宜張獎學金」。
徐仁寶認為,「兩人的工資收入能解決溫飽就夠了!要那麼多錢幹什麼,浙大給你的!你還是還給浙大!還給浙大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設立獎學金。」這與陳宜張所想不謀而合。
原浙江大學發展委員會主席張浚生回憶,陳宜張在浙江大學醫學院任職4年多,學校給他的工資沒有多少,但陳宜張在學校設置獎學金,建立獎學金的款數比浙大給他的工資要多,而且多出不少。
日常生活中,這對雙鬢皆霜的科學家創造了一種「散步相對論」的談心方式。從1975年以來,兩人每天一起散步,散步時談論一些家庭小事。不過更多的是討論兩人都感興趣的科研問題,像徐仁寶研究的甾體激素受體或是陳宜張研究的神經細胞。後來,陳宜張準備研究心理應激的實驗模型,談論的內容就更為豐富。
研究生郭佐畢業論文答辯(左起:徐仁寶、郭佐、陳宜張)
陳宜張說:「平時大家工作都很忙,所以充分利用散步的時間談論科研和各自工作中的進展,也談一些她管的油鹽柴米和孩子的教育管理等,這樣既解決問題又增加家庭的和諧氣氛。」
雖然兩人的研究領域並不相同,但是在討論的過程中,他們總是能從科學思考的角度,發現對方存在的問題,這種浪漫又兼具科學內涵的交流方式持續至今。
陳宜張
(1927.9-)
神經生理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文:採集工程項目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參考資料:
1.《究腦窮源探細胞——陳宜張傳》,熊家鈺,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本文圖片來源於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來源:中國科學家
原標題:《他們伉儷情深六十四年,科研道路上攜手相伴》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