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交通工具會是怎樣的?這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
很多科幻電影中都展示了對未來出行的美好幻想,像《星球大戰》中的超速摩託車,可以在低空飛行,令人迫切想要擁有;在《第五元素》這部20年前的電影中,則展示出了會飛的汽車;而《變形金剛》中的各種頂級跑車,不僅可以作為載具,更是可以變化身形成為人類的夥伴。
隨著汽車智能化的發展,自動駕駛技術也被屢屢提及,很多電影中展示的自動駕駛汽車已經真實出現在了現實中,只是由於相關的法律法規還未完善,自動駕駛目前只存在於測試中。
不僅如此,會飛的汽車也不再只存於大熒幕中。早些時候,據媒體報導,飛行汽車PAL-V Liberty已獲得批准,可以在歐洲道路上行駛,這是全球第一臺獲批上路的飛行汽車。
這款產品由荷蘭製造商PAL-V打造,它曾在2012年推出飛行汽車概念車,並在測試中大獲成功,隨後開始設計Liberty。
自今年2月以來,Liberty陸續通過多個測試,包括嚴格的歐洲道路準入測試、制動和噪音汙染測試等,目前被證實允許上牌上路。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它被允許上路,但是並不可以在路上起飛,因為飛行所受的限制太多太多。
有意思的是,9月底的北京國際車展上,小鵬汽車也發布了一款概念飛行器,被命名為「旅航者者T1」,它的整體為銀色,右下方的座位和上方的8軸螺旋槳組成,可搭乘2人,座艙前方還設置了擋風玻璃,未來感十足。
據了解,這款飛行器將擁有5-25米的低空飛行高度,配備自動駕駛系統, 支持垂直車位起降,並支持智能交互和低空智能地圖導航。
除此之外,吉利、豐田、現代以及大眾等知名車企都已經布局這一領域,「飛行汽車」行業未來或許將有著相當廣泛的市場。
為何車企們對飛行汽車如此重視呢?這是因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車開始了爆發式的增長,城市交通承受了非常大的壓力,堵車在大城市中早已成為家常便飯,即便是單雙號出行依然不能夠有效解決堵的問題。
地面空間是非常有限的,儘管修建了地下通道和立交橋,使得交通更加立體,能夠承載的汽車數量依然十分有限,因此空中區域便成為解決擁堵的最佳方案。
從古至今,人類對天空的嚮往便沒有停止過,如今坐飛機也不再是什麼新鮮事。其實,伴隨著飛機一起出現的,便有飛行汽車,只不過當時飛機才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所以飛行汽車便被忽略了。
高空、長途間的出行自然飛機更加合適,但是飛行汽車完全可以彌補低空、短途出行這一需求,這也是諸多企業一直在爭相研究飛行汽車的重要原因。
也因此,飛行汽車得以快速發展,很多企業都已經推出可以用於路上行走以及空中飛行的飛行汽車。
儘管如此,飛行汽車依然像自動駕駛行業一樣,需要長久的發展,才能夠真正實現商業的用途。
首先,我們常說,我們擁有了自動駕駛的技術,卻沒有使用自動駕駛的條件,飛行汽車同樣如此。
飛行汽車在推廣應用上面臨諸多問題,目前我國尚未有針對飛行汽車的專項規定和開放政策,即便是在全世界範圍內,也不過有極少數國家對飛行汽車進行監管。
正如飛機在空中飛行有航道限制一樣,飛行汽車同樣需要有既定的路線,不能夠隨心所欲的飛行,因此,在飛行汽車上天之前,制定一套空中交通法規是必須的。
另外,還需要考慮飛行汽車有關的配套設施,比如說飛行汽車的起降是否需要特定的道路,以及飛行汽車的維修保養等一系列問題。
其次,需要考慮的是飛行汽車會帶來的安全問題。
如今的公共運輸中存在各種監控探頭、違法攝像頭以及交通警察來維護正常的交通安全,處置事故問題,確定責任方等。飛行汽車該通過怎樣的途徑來預防交通事故呢?如果發生交通事故的話又該如何定責呢?
更重要的是,飛行汽車一旦發生事故,造成的後果比普通汽車更加嚴重,不僅身處飛行汽車中的乘客人身安全難以保障,路上的汽車或者行人甚至都會被波及。
最後,那就是飛行汽車駕駛員駕照的獲取問題。
開車需要駕照,開飛機同樣需要駕駛執照,那麼開飛行汽車同樣也在所難免。汽車駕照普通人就可以通過駕考獲得,但是飛機駕照卻不是這麼容易獲取的,眾所周知,培養一名飛行員的成本足以達到幾千萬。
那麼,飛行汽車駕駛執照是像普通汽車這樣容易獲取,還是像飛機執照這般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培養才能夠獲得呢?
當然,飛行汽車最理想的環境還是自動駕駛得以普及的情況,通過AI控制飛行汽車的航線,對其起始地和目的地進行調整,飛行汽車自動規劃路線,達到運輸乘客的目的。
事實上,人們需要的並不是一輛會飛的汽車,而是一種能夠高效地解決短途位移的立體交通方案,只是飛行汽車恰好能夠達到這種效果罷了。
也許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們能夠探索出更智能、更高科技的工具,來取代飛行汽車的地位,那時的出行場景會是怎樣的呢?真是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