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華人在加拿大真實生活,很多人腦子裡會浮現出一副美好的畫面,住在面朝藍天碧海的別墅裡,吃著最新鮮的蔬菜水果和牛奶起司,隨時都能開車去郊外踏青,每個月工資是國內的好幾倍......聽上去像天堂般的生活,現實真的如此?最近的熱播劇《都挺好》讓我們看到大哥蘇明哲的海外生活好像和我們想像的很不一樣,華人在海外的生活看似都挺好,實則一地雞毛!到底這些老移民在國外都活成啥樣?今天帶大家走進華人在加拿大的真實生活。
一、工作:隨時可能失業,工資剛過貧困線
目前在加拿大的華人約佔總人口的5%,其中多倫多和溫哥華華裔人數分別為700,705和499,175。從歷史上看,每次加拿大經濟衰退對華裔造成的影響是最小的,主要是因為華裔未雨綢繆的儲蓄習慣,由此掩蓋了華裔就業受到重創的事實。而實際上每次危機來臨,華裔群體總是屬於最先被炒魷魚的對象,如果按照華裔在加拿大服務業從業佔比較大的情況來說,加拿大很可能會迎來「華人下崗潮」,而多倫多和溫哥華也會成為華人失去工作最多的兩大城市。
1、年輕人找工作難
今年即將畢業的多倫多大學金融系研究生王婷,在當地一家華人審計公司找了一份財務的工作,她說:「如今,加拿大本國留學畢業或剛移民來的華人就業情況確實非常不好,有些人能找到在披薩店收拾餐盤的工作就已經算不錯了。」還有不少留學生或年輕的移民者也有相同的感受,國內的工作經驗放到國外根本不受認可,找工作四處碰壁的情況常有,就算找到不錯的公司工資也才剛過溫飽線,謀生並不是件易事。
2、白手起家的經商者也在掙扎
對於一些「白手起家」的在加華人來說,他們也仍然在努力,希望在一片陰霾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異國歸宿」。幾年前,居住在加拿大多倫多的小沈開了一家中餐館,生意一般般,每個月除去全家生活開支還能餘下一小筆錢,但近兩年生意開始走下坡路,許多也在當地經營小本生意的僑胞也都開始抱怨生意難做,收入狀況一天不如一天。後來,小沈狠下心,決定改變經營方向,他關掉了中餐館,在當地進口了一批中國醬料、中藥去賣,經過這一系列調整,生意才逐漸有所好轉。但孩子一天天長大,小沈對未來仍然充滿迷茫,他希望加拿大經濟能變得更好,讓他的生意也好起來,畢竟用錢的地方還有很多。
二、飲食:中餐雖不貴,但味道真不如國內
當肯德基、M當勞、漢堡王開遍中國城市的大街小巷時,吃中餐也漸漸成為一些歐美國家生活的日常。雖然各種中餐外賣、館子在國外都隨處可見,但中國人自己熟悉的中餐口味並沒能真正傳入外國。這裡就有幾道最受加拿大人喜歡的「中國菜」,一起來品品:
1、李鴻章雜碎:各種肉類和蔬菜切碎後炒制,用醬油或白醋調味;
2、蒙古牛肉:油炸牛肉片配上大蔥或洋蔥,加入辣味或甜味醬汁,有點類似北京烤鴨的吃法;
3、左宗棠雞:雞腿肉去骨連皮切成丁塊,下油鍋炸至「外幹裡嫩」,再用各式調味料一起拌炒;
4、扁桃雞:用配有洋蔥和杏仁混合,放入搗碎了的麵糊,再加入雞肉烘烤。
5、中式雞沙拉:雞肉切絲,和萵苣、細麵條及麻油一起蒸,這道菜很多餐廳都會加入陳皮調味。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加拿大把這些中式餐都改良成我們沒聽過的菜,想吃正宗的中餐其實還得靠自己動手做,在當地中餐廳吃一頓消費也不低,幾個菜至少要四五十加幣。
三、住房:房價堪比北上廣,離商業區還比較遠
加拿大大多城市的房租都呈現上漲趨勢,不少華人也都淪為房奴。在加拿大買高層公寓,每月都要繳納管理費,相當於國內的物業費,這筆費用已經從最初的幾百漲到現在的一千多一個月。不少華人家庭在加拿大郊區買房之後,就過上了「緊巴巴」的日子,表面上看好像該有的都有了,房子、車子、票子,但財務負擔壓力不比國內小,就像是「紙牌屋」,脆弱地輕輕一碰就會垮掉。每個月基本都要拿出收入的50%出來還房貸和房屋管理費,10%要還車貸,20%要拿出來養孩子,剩下20%花在生活必需品上,每個月比月光族還要月光。
四、文化:和國內差異大,很難結交新朋友
1、思維方式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需要我們不和別人有太大的區別,否則會被當成「異類」,我們會被要求優先考慮集體利益,其次才是個人的想法或偏好。但加拿大和我們相反,「辯證思維」更容易被加拿大社會接受,人們更忠於自己的需求和觀念,有自由選擇意志,這個社會喜歡聽到不同的聲音,碰撞出不同的火花。
2、生活方式
華人更喜歡成群結伴,去哪裡都叫上別人一起,會感覺很有安全感。但在加拿大大部分時間都要自己獨處,人們把「工作時間」和「私人時間」分的非常清楚,無論在什麼場合,人與人之間都會保持一定的距離,即使是熟人之間也會非常客氣和尊重。
對於那些僅僅為了表面風光而移民加拿大的人來說,真實生活自然好不到哪去。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修羅場,加拿大可能是你是想要遠離的地獄,很可能是別人正渴望的天堂。對於只想要安靜富足生活的人來說,華人在加拿大真實生活並不是那麼悽慘,相反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既然選擇了移民,該如何填充自己內心的孤獨感和荒蕪感,如何在加拿大掙扎出一片自己的位置,並堅定地站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