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承認,這個標題,有些駭人!
但當三個親歷規培的醫學生站出來分享他們的故事後,才發現規培之後,可能真的是一地雞毛!
規培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在開始今天的主題前,我們先簡單講講什麼是規培?
規培,也稱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是現如今每個想要踏進臨床工作的醫學生的必經之路。
參加規培的人員有很多,但大抵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專碩,他們研究生三年與規培並軌。
第二種,是單位委培,一般都是在其他醫院工作的老人,與醫院籤訂合同後,由單位送去規培。
第三種,是社會規培,一般是本科臨床或者學碩臨床畢業後去參加的。
很多年前,規培政策沒有出臺前,醫學生的畢業後教育完全依靠一開始去的醫院。如果一開始的醫院水平不行,你的水平也就一直限制在那裡,發展不上去。
想要提高,一般只有去大醫院進修才有可能。
但這種進修機會並不多見,也不能輕易輪到你。
三甲醫院擁有更多的病人資源和更高的平臺。
但大部分醫學生畢業後都不能留在三甲醫院,只有少部分卓越且優秀的可以留下。這種怪象,使得不同等級的醫生群體間的水平出現了巨大差距。
毫不誇張地說,二級醫院的某些副主任醫生連三甲醫院的主治醫師的能力都趕不上。
而規培政策的出現,就是想打破這種壁壘,讓更多年輕的醫生有機會接觸到三甲醫院的平臺,使得醫生群體整體的綜合能力上升。
雖然規培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它施行的過程中,並沒有像我們期待的那樣發揮作用。

@規培之殤:
我是一名專碩研究生,但我始終搞不清楚我的定位。如果我是學生,但醫院是把我當作一線在使用。本來學校規定主科室要輪滿6個月,但因為醫院科教科說我的本科室是個小科,不用輪那麼久,只安排了三個月,把我安排到其他較忙碌的科室幫忙。如果我是規培,但我收到的補貼卻遠低於社會規培。醫院有額外的補貼給考了執業醫的社會規培生,但專碩沒有,因為科教科說我們還是學生。然而,我們承擔的工作量是一樣的。甚至,因為研究生的身份,我們還有額外的科研工作要幫老闆做。每天活得跟狗一樣,或者說狗可能比我還輕鬆。終於,上個月,與我同級但不同科室的專碩研究生終於忍受不了規培+科研帶來的雙重壓力,向老闆和學校提出了休學一年的申請。而在此之前,他已經有些許輕生的念頭。我開始羨慕那些學碩,起碼他們只需要考慮科研,而不需要考慮太多其他的東西。

@安靜的小天使:
規培政策好是好,但真正又有多少人享受到了好處?幾乎所有的醫學生都需要規培,但相配套的平臺或者說是規培基地,卻顯得有些不足。因為三甲醫院平臺不足以容納下這麼多人,所以許三甲醫院暗地裡會出臺一些騷操作。比如,就以我在的這家醫院舉例吧!我在的這家醫院是一家二乙私立醫院,本來是沒有規培基地的資格。但它與本市的另外一家有名的醫學院的附屬醫院,籤訂了「醫聯體」,對外宣稱由它託管監督。然後,它就擁有了接納規培生的資格。每年報考那家附屬醫院的規培生,會有部分人要到這家醫院規培輪轉,或者三年輪轉中需要有一段時間過來這邊,來幫這家醫院「打工」。在這裡,你基本上很難學到什麼有用的東西。然而,這還不是最水的,更水的是這家醫院的全科規培。某些社區醫院的全科規培只要星期六、日查房的時候來一下,其他時間是可以不用來的。除非是到了規培基地的檢查與考核時,他們會積極一點,其他時候都是象徵性地應付一下。說到底,還是規培推開得太快了,相應的平臺及配套措施根本沒有跟上來!負責規培基地檢查的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不敢卡得太死。因為如果真的完全按規培文件上規培基地的標準來,可能真的沒有多少家規培基地能存活下來。這樣的規培,更像是走個過場,剝削了醫學生三年的免費勞動,沒有起到任何的作用。但也不是所有的規培基地都這樣。我實習在的醫院,一所有名985大學的附屬醫院,對規培生要求就比較嚴格,出科都會考試,考試內容包括臨床技能和理論考試,還會不定期地舉辦病例討論,都旨在提高規培的綜合能力!

@藍天白云:
規培來了,但相應的權益卻沒有跟上。我是某家醫院的外科專碩,平日裡跟著帶教上手術。雖然每次都做好了防護措施,但有時候心神恍惚還是可能出現意外暴露的情況,而我的師兄就經歷過。但在這家醫院裡,如果研究生意外暴露,打疫苗和做檢查的錢需要自己承擔,科室和醫院是不會承擔的。好在師兄的老闆通情達理,自掏腰包給師兄承擔了。但這個情況,也使我十分心寒。還記得去年朋友圈鬧得沸沸揚揚的「顧健事件」嗎?去年3月,江蘇規培生顧健在下夜班交班時不幸猝死。而在猝死之前,他已經連續工作15小時。而這幾乎是他工作的常態。入職的醫務人員猝死在工作崗位上,至少還有相關的法律法規維護其死後的合法權益。但顧健這樣的研究生規培學員工作中猝死後,我們卻沒有相關的法律去保護他的權益。因為在研究生規培學員權益維護方面,我國的法律近乎是一片空白。恰恰是這種空白,導致顧健去世後,其家人與醫院和學校之間發生了爭執,家人甚至採用了到學校和政府門口拉橫幅舉標語等方式「維權」。雙方爭執的核心內容是:顧健算不算工傷死亡?從某個方面來看,似乎應該是算的:顧健年滿18歲,符合勞動法規定的勞動主體。他在醫院承擔的大量工作都是醫院為患者提供的臨床服務的一部分。其工作內容和性質與醫院本院住院醫師並無實質差別。他接受醫院的管理指揮和監督。但是偏偏,顧健的身份是研究生規培學員。住院醫師規培制度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其學員權益的保障本就是一地雞毛。從理論上講,研究生規培學員的身份依然是學生,除了要在規培間隙完成繁重的學業和論文外,我們也無法享受普通規培學員的權益。我們是學生,所以其規培期間的待遇由教育部門和學校負責,不能享受國家和地方財政提供給規培學員的補貼,導致經濟條件比普通規培學員更為窘迫。而也恰恰因為我們是學生,我們的規培被視為研究生學習的一部分。一旦出現傷亡,現有法律法規以及司法解釋並沒有明確支持其工傷認定和賠償撫恤請求。我們仿佛成了一群被法律遺忘的人!
每個美好的新生事物都會經歷最初的陣痛。
但當陣痛過去,一切都會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規培也是這樣!
我們這代醫學生,或許是不成熟規培政策的犧牲品。
但隨著理性聲音的不斷出現,以及不合理之處被不斷糾正,我相信,終有一天,規培會真正惠及到每一個醫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