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培醫生進階記:道阻且長,仍在堅持

2020-12-05 澎湃新聞

夜裡10點半,醫院急診大廳人聲鼎沸,掛號的隊伍彎成了兩條長龍。錢樂替帶教醫生坐診,給被貓撓傷的小夥開好狂犬疫苗清單,繼續等下一波病人,長達15小時的夜班裡她要獨立面對許多病人,儘管她還只是一名規培醫生。

「規培醫生」是醫學生和醫生之間的過渡性群體。

2009年,中央就明確要求「建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2013年的最後一天,國家七部委聯合發布《關於建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的指導意見》,提出從2015年起,全國各省市完成5年醫學類專業本科教育的畢業生不直接參加工作,而是以住院醫師身份在培訓基地接受3年輪科式的規範化培訓。後來,規培結業證書成為晉升中級職稱、主治醫師的聘用條件之一。

這十年來,從各省份試點培訓到強制性培訓,從醫學院轉換到醫院,醫學生有更多時間來適應角色切換、提升臨床能力。三年規培期間,有人自覺收入跑輸同齡人,不時冒出「熬不住」的念頭;有人失望迷茫,感慨短暫的輪科中無法獲得更多書本外的臨床經驗;有人則在大醫院平臺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仍在學醫路上堅持。

最愛「夜無殊」

錢樂早有讀研的打算,去年她如願考取了浙江中醫藥大學臨床研究生,準備一邊讀研一邊規培。

「不然規培3年,讀研再3年,就很不划算了。」這期間她只要把執業醫師資格證和住院醫師規培證書拿到手,又有畢業證、碩士學位證,將來工作能省很多時間和心力。

這一年,錢樂從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湖濱院區的皮膚科、眼科、影像科、風溼科……一直輪到下沙院區的急診外科,每天通勤時間更長了。而她就像流水線上的半成品歷經各種打磨,沒有間斷,又忙又累。

急診室內,錢樂和搭班的師兄各坐一處,病人進來了她打頭陣,師兄偶爾幫著看看。眼看師兄即將結束規培正式執醫,錢樂不禁羨慕,她還得堅持兩年。

到了半夜,問診的病人沒幾個,師兄扛不住了先去休息。急診大廳的燈滅了一半,看向陰影漸次掩蓋的窗外,錢樂的眼皮往下沉。

半夜3點多,一個照看孩子的爸爸坐在下沙院區急診大廳。   澎湃新聞記者 沈文迪 實習生 詹金瑤  圖

突然聽到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她立馬打起精神。50多歲的大叔被人攙著走進急診室,等他鬆開捂在腦後的左手,露出一道近3cm的口子,原來大叔深夜運貨過程中被三米高處掉下的快遞砸到了頭部。

錢樂幫他安排了腦部CT檢查,確定沒有傷及顱骨。她隨後攤開清創包,戴上無菌手套,用備皮刀給大叔剃掉傷口周圍的頭髮,然後簡單清理了創面。這個流程她已經非常熟練,但頭部創口縫合就要慎重了。錢樂叫來師兄,在一旁觀摩他縫合的手法。她不由想到,搭班的師兄一走,以後這些事都得她獨立完成了。

錢樂給大叔腦後傷口做清創。   澎湃新聞記者 沈文迪 實習生 詹金瑤  圖

處理好最後一個病人已是凌晨四點,錢樂鬆了一口氣。穿過輸液區,來到不足10平方米的雜物間,裡面堆滿了注射器和藥物,她徑直走向牆邊的單人鐵板床,白大褂也沒脫,幾乎一躺上去就睡著了。

早上七點多,錢樂在嘈雜聲中醒來,暗自慶幸度過了風平浪靜的一晚,她說,「我們最喜歡的詞是夜無殊」——沒有什麼特殊急診就知足了。

和小夥伴交完班,錢樂帶著一臉倦容走出醫院,碰上了地鐵早高峰。她個子小,在人頭攢動的車廂裡,抓好扶手開始眯了起來。有幾次佔到座位,迷糊間,報站的聲音像是忽遠忽近直至消失——她直接睡過了站。

規培的日子就是這樣過來的,日夜班輪轉,吃飯時間不定,節假日回家的次數扳著手指頭都能數出來。去年除夕她在醫院過的,也是人生第一次缺席家裡的團圓飯,錢樂說自己抽籤手氣太差,也沒那麼多錢換班,「(讓人代)一個春節班要一兩千元」。

今年8月,錢樂家裡出了點事,向醫院請了兩周假,剛回到科室,她就連續上了17天班,其中不少是24小時一班,這些假得用周末補齊。她沒和家人說,微信裡的聊天框很少有她的身影了。

2013年7月,文科出身的錢樂剛高考完,對報考志願懵懵懂懂。爸媽向她推薦中醫,周圍鄰居一個勁說好,她想著醫生前景也不錯,將來身邊人生病了還能指導一二,便入了醫門。

那一年最後一天,規培新規頒布,彼時錢樂沉浸在大學的象牙塔裡,還不太在意,在醫院幹了兩年,她才體會到無數醫學生的命運就是從那一刻被改寫的。

大五剛去醫院實習,錢樂就遇到了瓶頸。「這完全不像在學校讀書」,在脊柱科好不容易跟了一臺腰椎手術,主任醫師做完核心部分離開手術室,副主任做完皮內縫合也走了,留下一個住院醫師和錢樂收拾殘局。錢樂站一邊,看著他給病人做基礎的皮外縫合,還要幫人擦屁股,她感到莫名的心酸。30歲了還沒升職稱,上手術臺幹的就是這些活,難道自己將來也要走這條路嗎?

學到多少

過去醫學生畢業了直接工作,缺乏臨床實操經驗,導致基層醫院醫生的理論水平、臨床技能和坐擁豐富醫療資源的三甲醫院相差甚遠。想著大醫院水平更高,病患們紛紛湧向大城市的三甲醫院,結果基層醫院越辦越差,國家衛健委實施規培制度就是為了實現廣大醫生群體的「同質化」,也適應了當前分級診療的形勢。

3年輪科培訓下來,一個住院醫師可以獨立勝任醫院的臨床診療工作,這是理想的結果。發源於19世紀德國的規培制度,被歐美國家借鑑,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臨床醫師,也證明了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是畢業後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合格臨床醫師的必由之路。

中國在90年代就開始向西方學習先進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制度,也在多個省份和醫院開展試點培訓。200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明確要求「建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

2013年,這個政策終於在中國落地,但規培制度在實踐摸索階段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原副主任醫師、中國婦產科網創始人龔曉明認為,「在住院醫師培訓期間光幹活沒培訓」是一大弊病。「普遍的現象是住院醫師花大量的時間在寫病歷,外科醫生則是寫病歷拉鉤(注:用拉鉤將切開的皮膚肌肉分別向兩邊拉住,方便暴露中間的手術視野)。

人命關天的職業性質讓帶教醫生不敢輕易放手給規培生,瑣碎的臨床生活淡化了規培的教育意味。直到今天,這個問題依然存在。

每次看診,錢樂先排查病人體徵,再檢查、開藥,嚴重些的要掛水,症狀好點病人就回家了。這些簡單的「機械化操作」包括收病人、寫病例、開醫囑,很多科每天有寫不完的病例,「有時候醫院就是缺人幹活」,錢樂覺得他們違背了規培的初衷。

按照浙江省中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大綱,錢樂在第一階段要通科輪轉24個月,第二階段為9個月的專科輪轉。國家衛健委對每個科室都有詳細的培訓細則說明,包括輪科期間,住院醫師必須掌握的學習病種、例數要求和臨床基本技能要求,一般規培生一個月輪一個科室,他們通過出科考試即可。

錢樂所在的醫院對帶教老師有打分制度,但在實際規培過程中,待一個月就走,大家都抱著何必互相為難的心理,每個人能學到多少難下定論。

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劉巍說到國內的規培問題很明顯,不同醫院、不同科室對醫生的培養也可能完全不同,沒有規範的原則可以遵循,更多是醫院和科室自己制定的規矩。

錢樂覺得規培政策還是好的,但學到的內容也的確有限。有時候帶教醫師很忙,他們要看門診、申報課題、寫科研論文,還有晉升、評職稱的壓力,已經是自顧不暇。

規培生分為三類人群,一類是錢樂這樣的在讀研究生,一類是自主報名培訓基地的社會人,另一類則是像張舒一樣由單位委派到各大醫院的規培生。

山西醫科大學本科畢業後,張舒在一家部隊醫院做了2年的住院醫師,2018年9月她來到杭州規培。單位合同制一批派出的就4人,她知道本科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很珍惜這次規培機會。

通常早上8點,醫師們會帶著她查房,老師只是看看,也不說話。之後她負責換藥,寫病程。「沒人教你病程怎麼寫,基本都是複製粘貼」。穿著白大褂在門診和病房裡來回穿梭,看似十分忙碌,張舒說她一直在打雜。

「我對這家醫院很失望」,在心電圖科室呆了整整一個月,她日復一日地做著心電圖檢查,出科那天的收穫僅限於此,一年時光好像就這樣浪費了,偶爾和同事之間的吐槽也讓她懷疑規培到底為了什麼。

今年1月張舒在骨科值班,上午9點多剛查完房,也沒有病人要換藥,她搬個椅子坐到帶教醫生身邊,說來學習怎麼開醫囑,想看看他們的治療方案有什麼改變。

對方直接看了張舒一眼,責問道:「你怎麼不去寫病程?」因為周圍的小夥伴都在用電腦,沒想到帶教醫生直接站起來,把電腦留給她就走了。張舒心裡涼涼的,主動求學竟然被拒絕了。

張舒和一起規培的同事聊起科室對學生規培不上心。受訪者供圖

「規培不該是這樣的,」她記得實習那會,帶教醫生得空了,就會用ppt給同學們講課。2017年張舒考執業醫師資格證,其中一道10分的操作題,碰巧帶教醫生講過,她很輕鬆就拿下了。

久而久之,現在病人怎麼治療的,怎麼改變治療方案的,該做什麼手術,她一概不知。去年在院職工大會上她和團委書記提過這個問題,當時院方表示會好好整改,然而事後一切照常,張舒徹底失望了。

一開始她抱著滿腔熱血來到杭州求學,想要學到真本事,現在能做的就是期待在下個科室能遇到一個好老師。

周劭明在縣醫院工作一年,還想再拼拼,2017年考上了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整形科,研一他就提早開始了繁忙的「規培生活」。

像張舒和錢樂的情況,周劭明也經歷過,「老師們一半一半,你不可能每次都遇到細心指導的老師」。他會主動學習,尤其是自己所在的整形科,其他科室也會認真學習,不過每個科室都會把更多臨床機會優先給「親兒子」(註:專業就業屬於本科室的規培生)。

湘雅這個大平臺讓周劭明接觸到了更多的疑難雜症,讓他成長得很快。哪怕周劭明看到規培現存的各種問題,「工資、帶教、實操都沒很好的落實」,但他相信規培制度會逐漸完善。

升級闖關

回首規培這3年,嚴志就像一個遊戲玩家,靠著勤奮和帶教指導一路闖關升級走到現在。8月末,嚴志結束規培,他在自我總結裡一遍又一遍地「感謝」。

剛來到河北大學附屬醫院,嚴志對病歷和醫囑系統是完全陌生的,更不用說收病人、體檢。庸庸碌碌的大學時光讓他感到有些挫敗,想著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從首程開始,他跟著感染科的醫生一塊值班,跟同期的規培生互相交流工作心得,就這樣一點一滴地學會寫病程,知道怎麼用藥,做相關的化驗檢查。

第一次站上手術臺,嚴志戰戰兢兢,新手做的都是手術臺消毒、拉勾這種比較簡單的活。一臺5小時的甲狀腺手術下來,他站得腳後跟發疼,匆忙吃完午飯又要趕下一臺手術。後來熟練了,他開始參與縫合,逐漸喜歡上這種動手的科室。

嚴志敬佩那群在 「刀尖上跳舞」的外科精英,手術臺下,熬夜加班寫病例是他們的日常,儘管如此,他未來想繼續在外科工作。

「現階段規培,是為現在的醫學生大學落下的知識補課」,他記著風溼免疫科主任說過的話,也時常提醒自己永遠是那個小學生,學醫路上要不斷進取。

2017年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嚴志沒怎麼準備,綜合筆試600的總分,他離360分的及格線差了整整20分。第二年他制定了周全的複習計劃,白天在急診科看診積累病例,下班了在宿舍溫習各科的書。這段日子就像回到了高三的備戰階段,疲累而充實。這回嚴志提高了85分,順利拿到執醫證。

嚴志在宿舍學習,準備第二次執醫考試。

任全科班班長期間,他看到了身邊很多規培生的不滿。群裡三天兩頭有人抱怨科室累,不想幹活,也有人抱怨工資低,說老師態度不好,甚至和老師抬槓。

他覺得這些都沒有意義,「為啥別人都幹得好好的,就你不行呢?」,身邊人影響不了他的信念,他努力做一個老師喜歡的學生,一個有真材實料的醫生。

在科室除了培養臨床技能,和病患溝通也是他職業生涯裡很重要的一門課。

2017年5月,嚴志在兒科值班遇到了一次醫鬧。小男孩患了肺炎,康復出院了沒兩天感冒復發,孩子媽媽和奶奶來到護士站大吵大鬧,說這病沒看好,醫生們嘗試和家屬溝通,可能措辭不太妥當,結果她們情緒愈發激動。

雖不是自己的病人,嚴志帶著誠意去安慰她們,他解釋道,小孩子免疫力較低,加上受涼病情容易反覆,出院也的確是病情好轉,醫院在治療上是沒有問題的。吵鬧只能耽誤孩子治病,後來家屬漸漸平息了憤怒,表示理解。

嚴志在醫院裡見過不尊重醫生的患者,無理取鬧的也有,他覺得醫生得跟病人多溝通、換位思考,才能解決病人的切身問題。

待遇跟不上

截至2017年初,全國31省(區、市)已出臺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配套政策,一名醫生的職業生涯從住院醫師開始,慢慢晉升主治醫師、副主任醫生最後是主任醫生,規培則是升主治醫師的一大硬性條件。

為了提升臨床診療水平也好,晉升職稱也罷,規培是他們行醫路上必須跨過的一道坎。對張舒來說,這個坎有點難。

能不能學到東西是一回事,5年本科讀完,到了成家立業的年紀,一個人在外生活已經是筆不小的開支,結婚、買房的種種現實擺在面前,規培待遇卻跟不上生活水平,讓很多住院醫師感到頭疼,這是「又要馬兒跑得快,又要馬兒不吃草」,一位規培生說道。

2018 年年初,丁香園論壇做過一個關於規培生薪酬情況的調查,共有 904 位站友參與了調查,其中 45% 來自二線城市,90% 都來自三級甲等醫院。

調查發現,一線城市規培生平均補助為 2291 元/月,在所有城市等級中處於最高薪資水平,二線城市、三線城市規培生平均補助分別為 1567 元/月和 1384 元/月。

張舒在杭州生活壓力不小,國家每年給規培生補貼三萬,除去用於補助基地和師資的一萬,其他的折合成每月1667元發放到個人,加上供職單位工資和規培醫院300元的餐補,剛夠她租房、吃穿用度的開銷,沒法補貼家裡。

等規培完,張舒就30多歲了,雖然現在還是單身,她覺得遇到合適的人最重要,「假如現在結婚,可能需要男方維持生活」,她盼著這兩年快點過去。

錢樂常常自嘲是「廉價勞動力」,同工不同酬的說法在各大醫學生雲集的論壇隨處可見。錢樂上一次15小時的夜班賺30塊,「都不夠我交通費啊」,她覺得醫院至少該給他們最低的城市工資標準。

現有的規培制度能做到的就是這樣,錢樂有過抱怨,亦有更深的熱愛。她學著接受,一點一點在科室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至少病人不要在我手上出事」,錢樂會把醫院的本職工作做好,再去積累臨床經驗。少有的宿舍休息時間,她會看皮膚病治療的各種視頻,小本子上紅黑兩色的字跡記載著她的學習心得。

8月剛結束規培,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嚴志又面臨著一道新的選擇題。

嚴志出生在河北的一個小村莊,最敬愛的爺爺愛好醫學,卻因為家庭原因做了老師,他想了卻爺爺的畢生遺憾,於是報考了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 。

2016年,嚴志本科畢業,接著就是規培,看著好友們都工作賺錢了,他還在猶豫要不要繼續從醫。再三權衡之後,嚴志作為定向生去到河北大學附屬醫院規培,他知道三年之後他可能會分到哪個縣城或是鄉鎮的衛生院。

2017年年初,嚴志的工資從2200漲到了3500,但對他來說,這些工資杯水車薪——父母年紀大了,兩個弟妹都在讀大學,作為長子的他必須為家裡多做打算。

另一邊,家裡人催著嚴志和異地戀的女朋友早日結婚,在基層醫院一個月2000多,可能工作三年也存不到什麼錢,異地戀要承受的壓力更大,他很想去北京和女朋友一起打拼。

嚴志在河北基層醫院給嬰兒量頭圍。 

他曾進退兩難,如果不回定向的基層醫院就面臨30萬的賠償,「但凡能走,沒人回去」,走了的話,他又不知道另謀何處,何時能還清這筆賠償金。

不過,他最終決定回定向的基層醫院,「工作穩定了我會讀研」, 「路很長,也很艱難,但我一直在走……」嚴志說。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周劭明高中的好哥們讀土木工程、化工的都有,現在工作了,最低的一個年薪都有15萬,而周劭明未來繼續規培也不會有這樣的薪酬,更何況三甲醫院想進去的人擠破頭。

學醫前期看不到前景,27歲的周劭明也有過短暫的迷茫。脫離這個圈子,他們面臨的和常人無異,還會因為醫生身份承受更多壓力,怎麼在規培,和今後的從醫生涯中找到自我是他們一直以來的困擾。

直到去年3月,周劭明在心外科遇到一個15歲的女孩。

她融合了四五種先天性心臟病。這場手術情況很複雜,術後女孩無法進行血液循環,必須在體外使用ECMO(註:體外膜肺氧合)來替代她的肺臟和心臟功能,兩根1釐米粗的ECMO插管從股靜脈插入女孩體內,她只要稍微一咳嗽,插管就會滲血,沾溼床單。

一個人的ICU,整日響徹的是機器運轉的轟鳴聲,女孩只能躺在床上,整個人已經瘦成了枯柴。「每次看到她我都心疼」, 周劭明盯著她的各項指標,等到女孩生命體徵平穩,漸漸好轉,能和他說上幾句話,他比女孩還要開心。

一日例行查房, 女孩拿著被透明薄膜包裹的手機打了一行字,屏幕上寫著:哥哥我想活下去,我想念書。從女孩澄澈的眼神中看到了對自己的信任,周劭明抓住她的手,輕聲說,「你要加油,會好起來的。」他盡心盡力幫助女孩治療,等待著她康復那天。

後來應女孩父母的要求,醫生嘗試讓她脫離機器自主呼吸,結果不到兩周病情急速惡化,血氧掉得很快。出科前一夜2點左右,半夢半醒間周劭明接到帶教醫生電話,穿好衣服5分鐘狂奔過去,在搶救室外等了半個小時,女孩還是走了。

隔著一扇門遠遠望去,心電圖已經變成了一條直線,周劭明沒有走進去,連話都說不出口,走廊裡女孩的父親還不忘對他說「謝謝你」。他內心已經崩潰,不敢想像這個一貧如洗的家庭怎麼承受喪女之痛,又如何承擔近百萬的住院費。

一個月內小姑娘經歷了各種痛苦,還是沒能得到命運的眷顧,想到這裡他更難受了。

在醫院見慣了生離死別,周劭明最大的感觸就是活著真好,手術臺上所有醫生都在拼了命救人,「但現在的醫療技術,能治好的病微乎其微」,他們只能盡最大的努力。

醫生不是無所不能,「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是長眠在紐約撒拉納克湖畔特魯多醫生的墓志銘,也是在周明、錢樂還有很多醫生中廣為流傳的一句話。

周劭明在西安的一家醫院做脂肪肝細胞實驗。 受訪者供圖

周劭明想到了自己,和女孩相比他是那個「幸運兒」。

小時候他有先天性心臟病,直到8歲,爸媽求遍親戚朋友,湊足手術費帶他來到湘雅。那場手術做得很成功,媽媽準備的三千塊紅包主刀醫生一口回絕,摸了摸他的頭說「給孩子買點好吃的吧」。

這一幕給周劭明的從醫之路埋下了種子,他想造福更多人,因為他的命是醫生給的。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19年過去了,周劭明在湘雅遇到了曾經的主刀醫生,他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像天使一樣摸著下一個孩子的頭說:「小子,以後好好學習,長大後當個像我一樣優秀的醫生。」

經導師推薦,2018年周劭明來到西安一家醫院,每天早7點、晚10點地泡在實驗室做脂肪幹細胞實驗。學校要求他們必須在英文SCI期刊發表3分左右的論文 ,「這難度無法想像」,好在他的實驗已經有了初步成果,在他看來,一名優秀的醫生一定是臨床、科研兩不誤。

來到湘雅的第一天,周劭明就把未來10年規劃好了,讀研讀博再接著工作,「臨床以後會幹一輩子「,他預見35歲之後事業會逐漸起步,這也是多數醫生的職業寫照。

當醫生,圓了兒時的夢,他也不再想回頭。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規培第一天的入科培訓。 受訪者供圖

(為保護受訪者隱私,文中出現人物均為化名。)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循環的力量
    作為科學自媒體人,路漫長且艱辛。每天看著寥寥閱讀量,應該能夠深刻體會到那句名言:世界上最難的事,一個是把自己的想法裝進別人的腦袋裡,另一個是把別人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裡。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堅持才有希望,讓我們踏著循環的節奏,早日邁進量變到質變那一天。
  • 道阻且長?那就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近日,由中國承建的ITER 環向場-6號磁體 (PF6)經過長達3個月, 跨度10000公裡的海運旅行,終於由合肥順利抵達位於法國卡達拉舍的ITER總部,這標誌著ITER PF6磁體正式順利交付。圖片來源:ITER官網道阻且長?那就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 規培僅僅讓醫學生收穫了情懷?規培成為了合格醫生標準?
    可是,卻有不少學生引起了熱議,「規培真的有必要嗎?」「醫學生為何要規培才能算合格的醫生嗎?本科不是讀了五年了,規培卻還要三年?」「規培與實習的區別在哪兒?」這些問題,小編相信,不僅僅困擾著很多人,也對應屆生來說是很懵的選擇,下面聽小編娓娓道來。首先,規培是什麼?規培是指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
  • 韓國《素媛》原型罪犯出獄引眾怒 預防兒童性犯罪道阻且長
    (國際觀察)韓國《素媛》原型罪犯出獄引眾怒 預防兒童性犯罪道阻且長中新社首爾12月12日電 題:韓國《素媛》原型罪犯出獄引眾怒 預防兒童性犯罪道阻且長中新社記者 曾鼐韓國電影《素媛》原型罪犯趙鬥順(又譯趙鬥淳)12日出獄。預防兒童性犯罪是韓國難題,任重道遠。
  • 道阻且長!國談藥品落地按下暫停鍵?
    道阻且長!國談藥品落地按下暫停鍵?來源:藥智網|Felix Yao2019年是中國醫保的標誌年,中國醫保制度變革深化,醫保目錄全面、深入調整。為了藥品能進醫保目錄,企業摩拳擦掌,期望短平快,立竿見影,看到結果。
  • 醫學生注意,全科醫生規培這三點,每個人都應該知道
    全科規培全稱是全科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同其他臨床專業的規培一樣,培訓時間為36個月。是國家為了發展基層醫療邁出的重要一步,也是建設未來醫共體的關鍵性計劃。由於目前國家對全科醫生的需求量非常大,所以全科和兒科一起成為了規培專業中的緊缺專業。
  • 過度開採生態失衡,內憂外患,斯裡蘭卡經濟發展道阻且長
    為什麼斯裡蘭卡經濟復興道阻且長呢? 一、 過度開採導致生態嚴重失衡 在歐洲社會開啟現代化進程,步入近代化社會的過程中,由於傳統的封建社會和經濟對新興經濟和社會制度的阻礙,歐洲的各個國家為了能在時代變局中保持住自己的大國地位,從而開始對世界的構造進行探尋、進行殖民控制和掠奪,最終強制性的開啟了全球的近代化歷程。
  • 「愛國情 奮鬥者」丁玉坤:心中有光,何懼道阻且長
    心中有光,何懼道阻且長——記石家莊高新區希望之家社工服務中心主任丁玉坤[奮鬥者說]勇做新時代的奮鬥者「心中有光,何懼道阻且長。」5月19日,向記者說起童年的痛苦、創業的艱辛,丁玉坤始終面帶微笑,「殘疾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希望、失去拼搏的精神和濃濃愛心。殘疾人選擇獨立、選擇堅強,唱響新時代奮鬥者之歌,同樣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
  • 醫學生考研:規培之後,一地雞毛!
    但當三個親歷規培的醫學生站出來分享他們的故事後,才發現規培之後,可能真的是一地雞毛!規培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美好!在開始今天的主題前,我們先簡單講講什麼是規培?但大部分醫學生畢業後都不能留在三甲醫院,只有少部分卓越且優秀的可以留下。這種怪象,使得不同等級的醫生群體間的水平出現了巨大差距。毫不誇張地說,二級醫院的某些副主任醫生連三甲醫院的主治醫師的能力都趕不上。
  • 專訪| 郭子千:「演藝之路道阻且長,演員則需真誠以待」
    不過科班出身的她,在面臨在「丁小岱」一角時,也時常頭疼不已,她坦言「《溫暖的弦》是最令我出乎意料的一部作品,丁小岱也是最令我出乎意料的角色,在研讀劇本和揣摩角色之初,我便很怕辜負導演的期望,曾一度懷疑並擔心自己難以駕馭丁小岱這一角色,尤其是焦慮於如何將角色淋漓盡致且又豐滿地表現出來,而對於角色所特有的「二」的一面,也不知如何才能演繹得恰到好處。」
  • 道長且阻,行則將至,2021,我們來了!
    道長且阻,行則將至,2021,我們來了!下一年,柳南區司法局將繼續加強思想政治、紀律作風、幹部隊伍建設,努力打造一支「五個過硬」司法行政隊伍,堅持黨建引領,突出做好基層矛盾糾紛化解、法治保障、特殊人群管控等重點工作,積極服務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服務轄區人民群眾。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2021,我們來啦!
  • 讓醫學生們又愛又恨的醫學生實習和規培
    不少醫學生心懷憧憬開始實習歷程後,被現實與理想的差距打擊了:包攬科室如取快遞等跑腳雜務,拖氧氣罐,貼化驗單.......有專業技術含量的工作與自己是緣的;再者現在醫患環境不容樂觀,不少患者相當的排斥甚至直接拒絕實習醫生操作。所以現在很多醫學實習生在實習期並沒有多少實踐臨 床技術的機會。同悲的還有規培醫生。
  • 醫學生考研:規培期間,我要不要考研?
    等到規培第三年再衝刺一把,把握也大很多,萬一僥倖上了985的學碩,退培去讀也不虧!自己的這波操作簡直就是穩賺不賠!說來也諷刺,小A在實習期間一心貪玩,並沒有任何考研的念頭,只想要規培完後趕緊去工作。心灰意冷下,小B選擇了回家鄉的醫院規培。家鄉的醫院因為規培待遇比較好,又是某所醫科大學大學的附屬醫院,以後規培結束後有機會以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所以吸引了很多應屆生過來規培。小B當時心氣高,沒有去參加它的第一輪規培面試。
  • 前路漫漫道阻且長 心中有光不畏遠方
    在今天這個平凡而又特殊的日子裡,我們更覺前路漫漫,道阻且長;但我們也相信,只要我們心中有光,就能不畏遠方!
  • 醫學生考研:規培政策下,專碩或成最大贏家!但報考仍需謹慎!
    》在醫生圈中刷屏,在規培生及醫學生中引起了不小轟動。何為3年時代?此規定的實施對大部分即將進入以及已經進入規培基地的同學,尤其是熬過了漫長實驗室生涯的大齡科研型博士們是一個絕對的噩耗!而該決定,甚至會對本科醫學生的職業生涯選擇,造成決定性和不可估量的影響,原本八年制醫學生的最大優勢——年輕,也可能徹底不復存在。
  • 規培?作為醫學生的我們該怎樣做出選擇?
    而規培對於醫學生而言又是十分重要的一項,影響著之後的工作。那麼我們應該做出怎樣的選擇呢?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聊一聊有關編制與規培的那些事~關於編制醫院事業編制是指醫院作為國家衛生單位被列入事業單位,由財政進行差額撥款或自取自收。
  • 規培一:關於規培的這些事,醫學生都該知道,避免多走彎路!
    招生工作進行得早的省份,規培醫生們早已經井然有序地進入臨床醫療工作;而即使招生工作開展得稍微晚一些的省份,他們的規培醫生也進入了規培崗前培訓。雖然今年的規培招生工作已經進展到末尾,但是我覺得還是很有必要寫一篇文章,去介紹規培醫生相關的一些事情,以幫助正在規培的醫學生或者未來將會進入規培的醫學生們去提前了解一些規培相關的事情。
  • 【學術前沿】回顧一個世紀的免疫學發展史——從天花到新冠,道阻且長
    Metchnikoff解釋道:「移動的細胞圍繞在異物周圍累積是在沒有血管或神經系統的幫助下完成的,因為所用動物沒有這些。因此正是這種自發行為,細胞才能圍繞異物而積累。」到了1880年代中期,Metchnikoff又有了一系列重要的發現,因為這些他獲得了1908年的諾貝爾獎。他發現免疫細胞會在積累部位攝取傳染源或刺激物,他把這種現象稱為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 一名醫學博士的自述:學醫十年,我卻還不是醫生……
    但這條消息,意味著我,要想成為一名醫生,還要規培3年。我默默嘆了一口氣,扔掉了手機,回想起了自己十年的學醫生涯。「坑爹」測試高中的時候,學業非常繁重,一模、二模、三模接踵而至,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了解將來可能學習的專業。
  • 女子噁心嘔吐,拒絕醫生用藥差點丟了小命,醫生:西藥不是「鬼」
    老馬讓規培醫生幫忙打電話,先做個頭顱CT再說。一個有糖尿病的病人,突然昏迷了,要考慮什麼原因?問規培醫生。首先要排除血糖的問題,血糖過高過低都可能導致昏迷,嚴重的低血糖可能還會抽搐,過高的血糖可能會引起急性併發症,比如酮症酸中毒、高血糖昏迷等等,這些都是要考慮的。規培醫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