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每經記者
儲衛民最近很忙。8月12日結束了深圳的3場講座後,立刻回到重慶進行一次商業拍攝。8月15日,儲衛民還得馬不停蹄地趕去昆明,一場針對大學生攝影愛好者的公益活動在等著他。
如果時間再往前推,儲衛民更忙。3月-4月,在格陵蘭拍攝;5月去了南美洲,6月-7月在印度尼西亞,8月又去了巴基斯坦……光在今年,儲衛民就拍遍了大半個地球。過去幾年裡,儲衛民拍遍了全球30多個國家和200多個城市。
如此一來,多家媒體的採訪只能被安排在儲衛民的拍攝間隙,他總是一前一後背著兩個大戶外包,急匆匆地趕到約定的地點。
之所以被突然關注,是因為儲衛民不久前拿了一個了不起的獎,29歲的他獲得國家地理2019年旅行者攝影大賽全球總冠軍及城市組一等獎。
儲衛民獲得2019國家地理旅行者攝影大賽全球總冠軍及城市組一等獎的作品《北極的冬天》,組委會頒發的獲獎理由是:「這張照片太美了,風景的藍色色調很華麗。作者抓住了靜謐街道上行走的三人的非常動人的瞬間。我們期待看到你更多精彩的作品。」夜晚的藍色調,讓這座小鎮顯得靜謐、寒冷,明亮的燈光,和路上手牽著手的一家三口,卻又讓人感到無比溫暖。網友評論:「我似乎一下子明白了,為什麼人類可以戰勝這麼殘酷的自然環境,在這裡生存繁衍。就像當地人去捕鯨的時候,都是一起出海,一起並肩經歷風浪,一起分享收穫的喜悅。」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8月13日,每經影視(meijingyingshi)記者在重慶見到了儲衛民,和他聊了聊他從一個軟體工程師變成專職風光攝影師,以及得獎的故事。
放棄40萬年薪
背起相機週遊世界
儲衛民是個土生土長的重慶人,出現在記者面前的他,身材高大,皮膚黝黑,很符合戶外運動愛好者的形象。尤其是他的兩個大戶外包,一個背在背上,重15公斤,裝的是相機、腳架、無人機等攝影器材;另一個掛在胸前,重10公斤,裝的是衣物、補給。
不管走到哪,儲衛民都要隨身帶著這兩個加起來25公斤重的行囊,以便隨時出發,也為了能隨時抓住精彩的瞬間。
儲衛民隨身攜帶的行囊(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董興生攝)
幾年前,儲衛民沒想過自己會過現在這樣的生活。2009年考上西安交大之前,儲衛民甚至沒有出過重慶,在西安交大呆了半年,他考上了學校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合作項目,並拿了全額獎學金,去了新加坡繼續學習計算機。
「在新加坡課很少,就想培養一個愛好,開始學攝影。那時候城市風光、人像、街拍什麼都拍。」儲衛民說。但是,慢慢的自己的攝影興趣減弱了,「相機放在防潮箱裡吃了半年灰」。
轉折發生在2011年,在新加坡讀大二時,儲衛民又爭取到機會,去德國慕尼黑留學交流。也是在德國期間,儲衛民第一次接觸到戶外運動,哪怕沒有一件像樣的戶外裝備,他也在冰天雪地裡,去阿爾卑斯山和國王湖徒步。
在北歐,儲衛民見到了讓他嘆為觀止的風景,也激發了他記錄這些風景的興趣。塵封已久的相機,再次派上了用場,他的拍攝對象,也集中到了自然風光。
結束交流,回到新加坡後,儲衛民也把戶外和攝影的愛好帶了回來。「只要有假期就去旅行,大三寒假一個人去尼泊爾窮遊了20天。」那段時期,儲衛民的遊歷半徑還不大,集中在新加坡周邊的幾個國家,原因自然是資金緊張。
2014年大學畢業後,儲衛民留在新加坡,去了一家銀行做軟體工程師,一份跟攝影毫不沾邊的工作。這份在儲衛民眼裡「單調,沒有挑戰,進步空間有限」的工作,他幹了三年。
一邊工作,儲衛民一邊攢錢,同時還計劃著做專職攝影師。那段時間,他鑽研了很多攝影技術,同時在社交媒體上發布自己的攝影作品。三年後,儲衛民覺得時機成熟了,「靠攝影養活自己沒問題了」。
2017年7月,儲衛民辭了職,那時候,他的年薪是40萬人民幣,這在新加坡IT行業,也算得上高收入。「工作攢的錢,算是積累了啟動資金,用這筆錢到處去旅行拍攝,參加各種課程。」儲衛民說。
但他當時也留了一手。「想用兩三年時間去嘗試一下,如果做不好,繼續回去編程。」沒想到的是,成為專職攝影師後,儲衛民在攝影這條路上越走越遠,並一路走到了現在。
徵服全世界
「中國的年輕攝影師來了!」
現在說起這次獲獎,儲衛民已經處之泰然。他說,自己看重的不是那10000美元的獎金,而是通過獲獎,自己攝影作品和水平得到了認可。
這張被他命名為《北極的冬天》的照片,已經流傳甚遠。儲衛民說,照片是今年3月份,拍攝於格陵蘭西北部的烏佩納維克鎮。照片上,小鎮夜晚的藍色調,顯得靜謐、寒冷,燈光下牽手走在雪地裡的一家三口,又讓人感到溫暖。「這張照片,抓住了非常精彩的動人瞬間。」正是因此,才打動了評委。
儲衛民(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董興生攝)
其實,這已經是儲衛民第三次登上格陵蘭島。第一次登陸格陵蘭是2017年8月,那次,儲衛民和另外一名攝影師在格陵蘭呆了3個月。「前面一個半月是跟一個攝影團,後面我和小夥伴在南部峽灣無人區探索了一個半月,直到把籤證用完。」
儲衛民告訴記者,在無人區只能徒步和划船,晚上在荒野中露營,餓了就吃罐頭、米飯。但那一次,他拍到了當地獨特的峽灣和山峰。
「前兩次去格陵蘭,都是以拍自然風光為主,但後來發現當地的村鎮、社區文化也很有意思。」儲衛民說,北極圈內人煙稀少,烏佩納維克鎮是格陵蘭第13大村鎮,居民還不足1000人,那裡的人過著簡單而靜謐的漁夫生活。
於是,從去年開始,儲衛民就策劃今年3月的旅行。「因為3月是當地最冷的月份」,儲衛民想去拍極寒環境下,當地居民的生活。從拍自然風光到拍人,對儲衛民是個挑戰,因為他說自己容易害羞,不敢輕易把鏡頭對著人。
實際上,選擇烏佩納維克鎮充滿偶然。原本,儲衛民打算去格陵蘭首府努克最北的漁村,但冬天的格陵蘭幾乎與世隔絕,前往漁村的機票只能買到兩周之後。於是,儲衛民選了烏佩納維克鎮。
在這個北極圈內300公裡的小鎮上,儲衛民用無人機航拍過夜幕下的全景,也拍過冰天雪地中的低矮建築物,但他的鏡頭中還是沒有人。「我想嘗試一下,把當地人的活動融入進來。」於是,在一個夜晚,儲衛民終於等來了畫面中的一家三口。
拍這張照片時,儲衛民沒有想過要衝擊國家地理大獎。最終能在全世界的攝影作品中獲勝,也完全出乎他的預料。「其實,我在2012年、2015年、2016年都投過稿。」儲衛民告訴記者,可惜幾次投稿都打了醬油。
「當時,接到通知我獲獎的郵件時,我還在印度尼西亞,正在吃午飯,突然彈出一封郵件……」儲衛民還記得。
拍攝中的儲衛民(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董興生攝)
攝影圈的人都知道,《國家地理》雜誌已有上百年歷史,旅行者攝影大賽也舉辦了30多屆。儲衛民的名字出現在獲獎名單頂端時,國內攝影圈為之沸騰。儲衛民自己也說,希望自己能向世界傳遞一個信號,「中國的年輕攝影師來了」!
拒絕6位數商業拍攝
拒絕做器材黨
有句話說:「玩單反,窮三代。」但這話對儲衛民來說,並不成立,因為他不是「器材黨」。
直到現在,儲衛民只買過兩臺相機。第一臺是在大學期間,花5000塊錢買的入門機,那臺機器用了四年多。後來,他又換了一臺稍微高級一點的相機,又用了三四年。這兩年,隨著他在攝影圈有了知名度,一些相機品牌主動找上門,將器材免費給他用。
「我對相機器材很克制。」儲衛民說,他不是那種只追求長槍短炮的「器材黨」,而是更注重作品的內容。
不過,做專職攝影師還是很費錢,尤其是去小眾目的地自費旅拍。儲衛民舉了兩個例子,2016年,他和另外幾個攝影師一起去巴基斯坦旅拍,在當地僱了專業的戶外團隊,僅此一項就花了近10萬。在格陵蘭,租當地漁船,100公裡的距離就要8000塊。
但在圈子裡呆久了,儲衛民早已找到了商業變現的途徑。據他觀察,風光攝影如今已經形成了一種新的產業,而變現途徑也多種多樣。
「現在旅遊人群越來越多,攝影旅行高端定製化需求也越來越多。」儲衛民說,不少旅行愛好者不想參加普通的旅行團,去大眾化的地方旅遊,而是想去格陵蘭、巴基斯坦等小眾的地方。「他們還希望去的時候有人給他們拍出好照片,有人指導他們的攝影技術。」
另一方面,定製旅行社和小眾旅遊景點,也需要風光攝影師來打造品牌,推廣旅遊產品。如此一來,就帶動催生了一批職業攝影師,為「小眾遊」提供定製化服務。
2017年,儲衛民剛辭職不久,就曾帶過一個攝影團去巴基斯坦。6個人的攝影團,一個月時間,每人的費用是3萬元。「帶攝影團已經是風光攝影師的重要收入來源,有的攝影師一年要帶10多個團。」儲衛民說。
但儲衛民帶攝影團只是兼職,他把更多精力投入自媒體運營。微博、微信公眾號、B站、小紅書、知乎等社交媒體上,都有他的作品在傳播,隨之而來的便是商業合作。
早在上大學時,儲衛民就開始了自媒體運營,通過發布攝影作品,他吸引了粉絲和關注的同時,也引來了金主。同時,這也是風光攝影師的另一個商業變現途徑。
最近幾年,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興起後,儲衛民也緊跟潮流,跟一個合作夥伴聯合經營短視頻帳號。「他替我運營,我在拍攝時也順帶拍一些短視頻和延時攝影。」
獲獎後,儲衛民的商業合作一下子多了起來。不同行業的廠商和品牌都找了過來,但他拒絕了其中相當一部分。其中包括一家知名房地產公司的邀約,對方請他去拍攝一個樓盤,「出價6位數」。但他還是拒絕了。
「我只接我自己使用的攝影品牌廣告,很多五花八門的產品找到我,都拒絕了,不想砸了自己的名聲。」儲衛民說。
不過,儲衛民最近接受了一家車企的商業拍攝,因為拍攝地是在重慶,對方希望將重慶的城市特色與產品融合起來。「我是重慶人,所以我一直想為重慶拍一些作品,這次正好是個機會。」他說。
當被問及,工作的三年與做專職攝影師的三年有什麼不同時,儲衛民說,做攝影師每天都更有激情,能體驗不同的生活。
他向記者講述了下半年的拍攝計劃:從昆明回來後,8月底要去廣西拍攝,9月20日第四次去格陵蘭拍攝,10月底約了朋友去川西。
日程滿滿當當,他的臉上依然有對前方單純的神往。
儲衛民攝影作品欣賞
2017年,儲衛民第一次到格陵蘭南部峽灣無人區徒步旅行,拍攝的夢幻夜晚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格陵蘭南部獨特的峽灣風光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儲衛民鏡頭下的格陵蘭當地漁民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今年3月,儲衛民第三次來到格陵蘭,拍攝當地居民在嚴冬中的生活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儲衛民鏡頭下的冬季格陵蘭小鎮,靜謐祥和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2019年3月,儲衛民在格陵蘭島用無人機拍攝冰山,卻恰好捕捉到了海鷗追隨漁船的畫面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儲衛民拍攝的冰山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國家地理旅行者攝影大賽
該獎項由《國家地理雜誌》支持,美國國家地理學會主辦,至今已連續舉辦30多屆。每一年,都有來自全世界數萬名攝影師參賽,他們用自己的攝影作品展示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大賽設立旅行肖像、戶外、目的地人文及瞬間4大類別。
國家地理旅行者攝影大賽,已經成為風光攝影師眼中的最高賽事,每屆比賽的獲獎作品都會引起廣泛關注。而大賽獲獎者,也會因此獲得業內的認可。
其中,2018年,來自日本的女攝影師ReikoTakahash憑藉在水下拍攝的小座頭鯨尾巴,從13000幅作品中脫穎而出。2019年國家地理旅行者攝影大賽中,中國攝影師儲衛民和李懷峰從30多個國家的攝影師中勝出,分別拿下全球總冠軍及城市組一等獎和人物類第一名。
儲衛民
來自中國重慶的儲衛民,是個90後。2011年,在新加坡留學期間,儲衛民獲得去德國慕尼黑交流的機會。在一次戶外旅行中,儲衛民被阿爾卑斯山的風景所震撼,激發了他紀錄風景的熱血。2017年,儲衛民放棄高薪工作,成為一名專職風光攝影師。
數年間,儲衛民遊歷全球30多個國家,拍攝大量優秀的風光攝影作品。2019年3月,儲衛民第三次前往格陵蘭島拍攝,在一個小漁村,拍下了《北極的冬天》,並憑藉這張照片一舉奪得2019年國家地理旅行者攝影大賽全球總冠軍及城市組一等獎。
記者 | 董興生(實習) 編輯 | 杜毅
每經影視獲邀,已強勢入駐網易號、搜狐帳號、頭條號、企鵝號、百家號、一點號等平臺
|每經影視 meijingyingshi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眾號後臺申請並獲得授權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