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革命的不斷進行,人類生活在數百年的時間裡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許多科技產品層出不窮,人類的生活變得越來越方便美好,但與此同時,地球上的能源也變得越來越少。就目前而言,能源問題已經成為了世界性難題,許多國家都在尋找新興潔淨能源,來維持人類發展,而在這其中,核能成為了當下發展的重點之一。
這個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存在,核能同樣如此。雖然核能的發現和利用使得人類能源問題得到了巨大的解決,但同時伴隨核能而出現的安全問題也成為了人類首要考慮因素。核危害對人類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二戰期間,美國對日本投射的核彈了吧,至今仍然存在汙染。而在此之後,日本又因核廢料問題爆發了福島核事件,核成為了令許多人懼怕的存在,畢竟其輻射對人類生命安全存在重大威脅,而且這些輻射存在就是數萬年之久。要知道,當下居裡夫人研究所用的日記本,屬於間接性的接觸,現在仍然存在發射性,而核廢料更是如此,核廢料解決已經成為世界難題。
核是令人懼怕的,但同時也是對人類發展具有無限益處的,就如我們開頭所說的能源問題上面。所以核是當今許多國家不得不開發利用的存在,這其中就包括我國。而且我們不難發現,包括中國在內的核電站,大部分都是建在人口相對更加密集的沿海區域,既然核廢料問題還沒有得到完美解決,為什麼要建在這裡呢?
一方面是因為技術問題。核電站應用的是核裂變產生的熱量使水變為水蒸氣,從而推動發電機的運作,但其熱量並不能充分利用,這個過程中會散發大量熱量,而這個過程,就需要用水進行冷卻,靠海就解決了這一問題。另一方面,人口越集中,城市體系越發達,用電越多,也就降低了電輸送過程中的損耗。綜合作用下,核電站即使危險,但依然要在臨海地區。
那麼關於核廢料問題當下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目前世界各國針對核廢料,大都使用的是填埋處理的方式,也就是埋在地底下,讓他進行衰變放射。核廢料主要分為固體核廢料、液體核廢料和氣體核廢料,而在這三者中,又進一步劃分成為高放核廢料以及中低放核廢料。其意思簡單明了,就是根據放射性強度進行劃分的。
而對於中低放射性核廢料,首先將其進行固化,密封在核廢料罐中,最後將他們埋在10-300米深的地底,大概一段時間後就無放射性了。而高放核廢料就是重點處理問題,大家通用的做法就是固化為玻璃後,放在具有輻射隔離作用的罐子中,再埋在500-1000米的地下處置庫內,而且一放就會是數萬年之久。在這個期間,要保證不會發生地震等地殼運動造成其洩露,於是在選址上也十分嚴苛。但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種處理方式,都是無奈之舉,而且依然存在著一定的危險性。
不過這不代表著我們就要放棄核能,實力也不允許我們放棄,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只能加快研究,發明更好地處理方法。在這裡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其實核廢料中,相當一部分是乏燃料,而這些有著極大的再利用價值,我國主要研究點目前就在乏燃料上面。核廢料輻射長達萬年,全世界都無法解決,中國卻另闢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