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肢動物標本製作

2021-02-22 SSTI標本社

工具材料:

昆蟲針,展姿板(也可用泡沫板),針筒,鑷子,解剖刀,標本素材,酒精樟腦丸混合液。

製作方法:

1.首先如果有標本素材放置了很久卻沒展姿就風乾或脫水硬化的情況我們需要先還軟,還軟的過程很簡單,可以用一些較厚的紙盒(容易吸水的材質)把紙盒浸溼然後將標本素材放入紙盒內4小時左右大致就可以完成還軟,中途若是紙盒幹了需要儘快再浸溼。

(還軟的原理就是讓脫水的組織吸水,所以也可以用一些其他操作還軟)

2.將節肢動物標本素材注射酒精混合液如果標本素材較大就需要挖出內臟防止腐敗(去內臟時儘量不破壞外骨骼部分,切開較大的骨骼關節處的膜基本就可以),較小的可不進行此操作。

3.將標本放置在展姿板上用昆蟲針將其肢體展開(展現它還有生命時的樣子,或者便於觀察的樣子最好)。像蝴蝶一類的昆蟲我們還需要用半透明的紙壓住其翅膀展姿風乾。如圖:


這個圖能非常明顯的看出蝴蝶展姿的細節,我們首先需要固定軀體,筆者並沒有用昆蟲針插入蟲體而是在蟲體兩側用昆蟲針壓住,因為筆者更喜歡完完整整的標本,但是直接插住蟲體去展姿會更輕鬆和容易,至於如何固定看個人喜好。在展姿蝴蝶時我們還需要將固定翅膀部分的泡沫板墊高。要注意昆蟲針是扎在翅膀邊緣壓住翅膀的,不可扎到翅膀。在展開翅膀時也千萬需要小心。因為蝴蝶的翅膀十分脆弱。

展姿時兩隻上翅的底端要平行。

蝴蝶的鱗粉十分容易脫落,所以製作的時候一定不要用手摸。抓到的素材也要儘快做成標本,否則也會大量脫落。如果抓得有點壞了請放生喲!

固定標本之後將標本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風乾一個周左右(主要因標本大小而定)




以上就是我們製作的部分蝴蝶標本。

4.最後是沒有翅膀的節肢動物的展姿:

展姿這一類節肢動物的操作大多簡單而繁瑣。它們的外骨骼通常都是比較堅固的,所以也不容易損壞。固定如圖:

展姿這些節肢動物細節更重要。因為很容易出現某一條腿對不上另一條之類的情況。對於有強迫症的孩子是非常非常難受的。但每完成一個就會有滿滿的成就感!
完成品!(像上圖的蠍子這些是筆者的學長養的。養了好久到自然死亡給筆者做的標本,最後還生了一窩崽呢。我們做標本許多都是自己養的,而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養到它們自然死亡,最後給它們一個永恆的歸宿!所以各位寶寶們別總是說標本就是濫殺無辜破壞環境什麼的啦!hhh)

只要足夠細心專心和認真,每個人都可以做出美麗的標本~~

別忘了關註標本社喲~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初步破解節肢動物頭部演化信息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早期生命演化實驗室博士歐強,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舒德幹和德國萊比錫大學教授Georg Mayer合作,從距今5.2億年的一種寒武紀葉足動物——兇猛爪網蟲的頭部發現了非常令人振奮的珍貴信息,為破譯節肢動物的頭部演化之謎迎來了新的曙光。 葉足動物是節肢動物的近親。兇猛爪網蟲是一種原始的海生葉足動物體,長數釐米。
  • 首次揭秘5億年前澄江節肢動物頭部口板特徵
    本次發表的論文藉助了顯微CT及計算機三維復原手段,首次揭示了寒武紀大附肢類節肢動物——迷人林喬利蟲頭部保存的口板等精細結構。 早期節肢動物精細結構只能分支分析推測 節肢動物是顯生宙以來地球上物種多樣性最高的動物門類。
  • 節肢動物起源圖景再添關鍵拼圖
    它被認為是科學界期盼已久的、可以揭示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過渡型物種,麒麟蝦的發現填補了節肢動物起源過程中關鍵的缺失環節,給生物進化論增添了一個強有力的化石證據。趙方臣介紹,奇蝦最早在澄江動物群中被發現,是體長可達兩米的頂級捕食動物,具有分節的大附肢,被認為是節肢動物祖先類型。但是,奇蝦和真節肢動物形態差異巨大,兩者之間存在著難以跨越的演化鴻溝。這一鴻溝成為探索「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關鍵缺失環節。
  • 揭開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
    「行走的仙人掌」化石標本以及復原圖。  本報記者 王天洋  近日,省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廳組織了中央和省級主流媒體記者集中採訪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的活動。在西北大學,一項被譽為「行走的仙人掌」的科學發現揭開了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  2011年2月24日,西北大學劉建妮教授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封面論文,內容是通過對我國雲南澄江化石庫中一種叫作「仙人掌滇蟲」的葉足動物的研究,首次初步破解了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這一長期困擾學術界的科學難題,在國際古生物學界引起了巨大反響。  這一難題當時是如何破解的?
  • 一場虛擬解剖發現5億年前節肢動物頭部秘密
    節肢動物是顯生宙以來地球上物種多樣性最高的動物門類。自寒武紀以來,它們就活躍在這個星球上,大附肢類真節肢動物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門類。但一直以來,大附肢類真節肢動物如何演化以及與現生遠親之間的關係,還存在諸多未知。
  • 科學網— 節肢動物起源圖景再添關鍵拼圖
    「因此,想要破解『寒武紀大爆發』之謎,科學家就需要找到動物門類起源的過渡型祖先化石。」論文通訊作者之一、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員黃迪穎說。 其中,節肢動物是理解「寒武紀大爆發」的重要例證之一。 科學家在澄江動物群中發現,從寒武紀大爆發開始,節肢動物便是地球上多樣性最高、生態適應最成功的動物門類之一。
  • 寒武紀撫仙湖蟲類再現原始節肢動物形態
    新華社昆明8月9日電(記者嶽冉冉)撫仙湖蟲類是生存在寒武紀早期的原始節肢動物,包括撫仙湖蟲、澄江蝦等若干屬種。雲南大學與英國劍橋大學學者共同完成的撫仙湖蟲類綜述成果於近日發表在了美國《細胞》出版集團子刊《當代生物學》上。
  • 中美科研人員聯手揭秘5億年前節肢動物頭部口板特徵
    此項研究利用顯微CT技術,為雲南澄江節肢動物腿肢構造的發育生物學研究打開了新的窗口。節肢動物是顯生宙以來地球上物種多樣性最高的動物門類。在漫長的地球歷史時期,大多數曾經在地球上生活過的節肢動物物種都由於各種原因而滅絕,倖存的部分則逐漸演化為今天的螯肢動物(蜘蛛、蠍子等)、多足動物(蜈蚣、馬陸等)和泛甲殼動物(蝦、蟹、昆蟲等)。
  • 它被稱為「遠古神獸」,是有史以來世界上最大的陸生節肢動物
    它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陸生節肢動物,體長遠遠超過一個人的身高。巨型馬陸生活在在石炭紀,是一種大型的陸地節肢動物,被稱之為「遠古神獸」。當時的氧氣含量達35%,所以當時的節肢動物都十分巨大。巨型馬陸長3米,長著無數隻腳,和現在的蜈蚣有點像,這比2.6米長的遠古蜈蚣蟲要厲害。
  • 節肢動物·褐帶暗色蟌:全球僅雲南分布
    今天要帶大家了解的是節肢動物·褐帶暗色蟌。 褐帶暗色蟌(cōng) Atrocalopteryx fasciata 節肢動物,昆蟲綱,蜻蜓目,色蟌科。一般棲息於海拔1000~1500 m的開闊溪流和河流。目前為中國特有物種,僅分布於雲南。
  • 古生物學家發現目前已知最古老螯肢類節肢動物
    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9月12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2日發布消息,該所法國籍博士後塞德裡克·阿里亞與和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同行合作,在寒武紀中期布爾吉斯頁巖動物群中發現了一種莫裡森蟲新物種,代表了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螯肢類節肢動物。這項研究將包括螯肢動物的起源時間提前到了5億年前。
  • 五眼「麒麟蝦」提供節肢動物進化新線索
    章氏麒麟蝦生態復原圖  圖片:黃迪穎、曾晗 章氏麒麟蝦正模標本圖片:黃迪穎、曾晗 11月5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員發表於《自然》雜誌的一篇論文中報導了一種節肢動物的化石,這種節肢動物的身體構造集合了不同種類節肢動物的特徵,如五個有眼柄的複眼、和奇蝦類似的前附肢、完全節肢化的軀幹。
  • 中英科學家揭示寒武紀早期節肢動物多樣面目-光明日報-光明網
    日前,Nature出版集團子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通訊生物學)在線發表了題為「寒武紀早期不同高肌蟲附肢結構的差異揭示了幹群真節肢動物軀體模式的多樣化」的研究論文。
  • 5億年前「麒麟蝦」揭示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其中,節肢動物是理解「寒武紀大爆發」的重要例證之一。科學家在澄江動物群中發現,從寒武紀大爆發開始,節肢動物便是地球上多樣性最高、生態適應最成功的動物門類之一。在今天,它們也是地球上個體數量最多的動物,且佔據了動物界中大約80%的物種多樣性。
  • 雲南大學科研團隊用顯微CT揭示寒武紀大附肢類真節肢動物頭部口板...
    此項研究利用顯微CT技術為澄江節肢動物腿肢構造的發育生物學研究打開了新的窗口,並奠定了堅實的研究基礎。節肢動物是顯生宙以來地球上物種多樣性最高的動物門類。在漫長的地球歷史時期,大多數曾經在地球上生活過的節肢動物物種都由於各種原因而滅絕,倖存的部分則逐漸演化為今天的螯肢動物(蜘蛛、蠍子等)、多足動物(蜈蚣、馬陸等)和泛甲殼動物(蝦、蟹、昆蟲等)。
  • 五眼「麒麟蝦」提供節肢動物進化新線索—新聞—科學網
    章氏麒麟蝦生態復原圖  圖片:黃迪穎、曾晗 章氏麒麟蝦正模標本圖片:黃迪穎、曾晗 11月5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員發表於《自然》雜誌的一篇論文中報導了一種節肢動物的化石,這種節肢動物的身體構造集合了不同種類節肢動物的特徵,如五個有眼柄的複眼、和奇蝦類似的前附肢、完全節肢化的軀幹。
  • 節肢動物的觀察與解剖
    本篇主要講述以水生節肢動物蝦和陸生節肢動物蝗蟲為例,講解節肢動物的結構特徵。節肢動物是動物界中最大的一個類群,佔已知動物物種的90%以上。節肢動物身體呈現異律分節,某些體節癒合集中形成不同的體區,從而出現了頭部、胸部、腹部或頭胸部、腹部的分化。同時,附肢也開始出現分節,也是其命名為節肢動物的原因。
  • 標本唐:一家五代人建設武大動物標本館
    荊楚網(楚天都市報)(記者餘彬 通訊員楊凱軍)武漢大學生物系教授、標本館館長唐兆子,一家五代人,經過近百年研究,為建立全國最大的動物標本館之一——武大動物標本館,竭盡心血。他們製作的動物標本,技藝精湛、栩栩如生,幾乎已壟斷了國內標本業。
  • 雲大科研團隊利用顯微CT技術揭秘5億年前澄江節肢動物頭部精細結構
    雲南網訊(記者 陳怡希)6月25日,美國《細胞》出版集團子刊《當代生物學》以報導形式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科研團隊題為「寒武紀大附肢類真節肢動物中不完全發育的口板」的研究論文。此項研究利用顯微CT技術為澄江節肢動物腿肢構造的發育生物學研究打開了新的窗口。
  • 中國動物標本大賽作品活靈活現
    正在福建博物院展出的第四屆中國動物標本大賽的257件惟妙惟肖的標本作品集中對外開放,讓民眾如進入「動物世界」。本次大賽匯集了全國標本製作企業、博物館、大專院校、研究所等60多家單位參加,標本涵蓋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等動物類群的皮張和骨骼標本。主辦方希望通過標本大賽,向公眾展現動物世界的美麗,宣傳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文明,借鑑吸收國際標本製作先進經驗,提高中國野生動植物標本製作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