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馴鹿走出大山

2020-12-03 神州記錄者

在中國最冷小鎮呼中,認識曹樹權的人都叫他大權。大權在林場當過運材司機,對大山有深厚的感情。2014年黑龍江大興安嶺人放下了斧頭鋸,開始了新的生活方式。大權也開始探尋新的生財之路。

莽莽大興安嶺,森林資源豐富。大權想起以前山裡工作時常常碰見鄂溫克老人瑪利﹒亞索在林場山坡上放養過馴鹿的情景,抱試試看的想法,與幾名轉產林業職工一起投資20萬元,在飛虎山5號線建起了馴鹿養殖基地。

鹿圈圍林而居,依山傍水。2015年3月,大權跑到內蒙古根河市敖魯古雅買回8頭馴鹿,沒有養殖經驗的他帶著愛人,邊摸索邊總結經驗。經過幾年的繁衍,到2018年已有馴鹿28頭,馴鹿養殖基地也初具規模。

呼中飛虎山5號線距離呼中鎮80多公裡,海拔高900多米,人跡罕至,山上樹木茂密,植被豐富,山上苔蘚富集,是養殖馴鹿最佳場所。馴鹿又名角鹿。是鹿科馴鹿屬下的唯一一種動物。體長100~125釐米,肩高100~120釐米。以石蕊,問荊、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葉為食。馴鹿主要分布於北半球的環北極地區,包括在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島嶼。中國馴鹿只見於大興安嶺東北部林區。鄂溫克族使用馴鹿作為交通工具,被稱為森林之舟。童話中馴鹿為聖誕老人拉雪橇的故事,給這種動物增添了神秘。

從鹿圈裡出來的馴鹿,先是來到主人身邊尋找食物,再沿著小路走入林間尋找石蕊。一片松樹稀少的坡地上藍莓、雅各達、偃松等植物傳穿插生長,地上灰白色的石蕊隨處可見。繁殖能力很強,壽命可達20年。

說起馴鹿,大權的愛人姜雪梅印象深刻。馴鹿剛到養殖基地時,由於環境陌生,溫順的馴鹿性情大變,暴躁不安,沒幾天就接連出現馴鹿放牧後不回來,滿山嶺瞎跑亂撞的狀況。那些天裡,夫婦倆幾乎都是夜不能寐,寢不能安,為讓山上的馴鹿儘快熟悉新家想盡了法子。好容易過了第一關後,麻煩接踵而至,馴鹿公鹿發情期經常為了「爭雄」打架。有兩頭公鹿「爭雄」雙雙打鬥,最後打到肋骨都斷了。每當聽到激烈的打鬥聲,姜雪梅就趕快披衣下床前去「勸架」趕開雙方,以減少損傷。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由於缺乏經驗,母鹿妊娠期餵得過於肥胖,導致胎兒過大,出現難產情況,最後在奧鄉聘請來的農技人員的指導幫助下,順利產下了第一批兩個可愛的小馴鹿崽。看見馴鹿崽的成功降生,喜悅的心情無以言表,大權夫婦對養殖馴鹿充滿了信心。

別小看大山裡的馴鹿,不僅去過省城展會,還上過中央電視臺呢!

相關焦點

  • 讓孩子們走出大山看世界 東航「為愛飛行一小時」連接大山與夢想
    這篇日記來自於一名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縣五年級的彝族學生楊爾布,而「這個機會」源於東航2020年8月下旬開展的「為愛飛行1小時 走出大山看世界」公益活動。時隔半年多,東航「為愛飛行一小時」再次將大山與夢想連接。8月下旬,東航四川分公司聯合涼山州雷波縣教育局,選取品學兼優的10名五年級學生赴成都,進行一周「走出大山看世界」公益遊學活動,為孩子們普及航空知識、歷史知識和大自然知識。在立巢航空博物館、建川博物館和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孩子們度過了難忘的一個星期。「我很興奮。」彝族學生阿苦石五得知自己要去成都,輾轉難眠。
  • 阿駿的詩:曾經想走出去的大山,如今成了回歸的遠方!
    離別家鄉多年,再次回到熟悉的山村,卻發現:曾經想走出去的大山,如今成了回歸的遠方!過去……這熟悉的大山,是莘莘學子的屏障,是窮苦的困境,走出去才是海闊天空……現在……這眼前的山村,是田園生活的歸宿,是悠然的享受,靜下來都是小橋流水……因為這裡隨處都是——如畫的大山
  • 東航「為愛飛行一小時」帶孩子們走出大山看世界
    這篇日記來自於一名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縣五年級的彝族學生楊爾布,而「這個機會」源於東航2020年8月下旬開展的「為愛飛行1小時 走出大山看世界」公益活動。這裡和我們那完全不一樣 可以說是兩個世界涼山彝族自治州地處大香格裡拉旅遊環線腹心地帶,被譽為南方絲綢之路的重鎮,也是全國連片深度貧困地區之一。
  • 大興安嶺密林深處,藏著中國唯一的使鹿部落,遠而神秘的馴鹿之鄉
    過去,敖魯古雅人養馴鹿只是作為運輸工具,一頭馴鹿可以負重35公斤左右,每小時可以行走5公裡,1964年,取得了割鹿茸成功。現在,馴鹿已經不大用來運輸了,而成了當地人的主要經濟來源,中國唯一的這群馴鹿大約只有1000隻左右了。目前該部落人口為234人,幾十年來,人口數字一直維持在200多人。
  • 「為愛飛行一小時」,讓涼山孩子走出大山看世界
    幾天前,他應邀參加了東航開展的「為愛飛行1小時、走出大山看世界」公益活動。時隔半年多,東航「為愛飛行一小時」再次將大山與夢想連接。8月下旬,東航四川分公司聯合涼山州雷波縣教育局,選取品學兼優的10名五年級學生赴成都,進行一周「走出大山看世界」公益遊學活動,為孩子們普及航空知識、歷史知識和大自然知識。在立巢航空博物館、建川博物館和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孩子們度過了難忘的一個星期。
  • 校長讓1600名女孩走出大山,消防員頭擋三刀|澎友圈周報
    #女校長讓1600女孩走出大山張桂梅,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校長,讓1600多名女孩走出雲南貧困大山 「我這輩子的價值,不管怎麼樣,我救了一代人的」。致敬,這些山裡的老師!▍熱門帖子#女校長讓1600女孩走出大山 【大山裡的女校:老師哭著講述山裡女生艱難考上大學】張桂梅,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校長,讓1600多名女孩走出雲南貧困大山,一個女老師要做腫瘤手術,張桂梅讓她請假,她說:「能穿衣服,我就回來…」張桂梅還說:「我的學生可以考到廈大、川大、武漢大學!
  • 古老的馴鹿民族,這騎著鹿翩翩走出的樣子,無比夢幻啊!
    杜科哈人每戶人家都有7到160頭馴鹿,他們騎馴鹿、喝鹿奶,用馴鹿奶做成乾酪,使用馴鹿的毛皮,靠馴鹿提供生活的一切,因此被稱為「馴鹿牧民」。在這裡,馴鹿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對於杜科哈人來說,馴鹿在他們的社會和宗教文化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他們心目中的圖騰…「如果馴鹿死了,我們也會死去…馴鹿不僅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而是我們的命根子。」在這裡, 1歲的孩子要學會用繩索套馴鹿的角,為將來馴服馴鹿打下基礎
  • 馴鹿 帶你去看中國最後一個狩獵部落
    攝影 by 夕煙牧人「鄂溫克」在鄂溫克語中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馴鹿文化。敖魯古雅馴鹿之鄉在呼倫貝爾最北部的根河市滿歸鎮以北約17公裡處,有一處以狩獵和放養馴鹿為主的小鎮,這是一處位於大興安嶺森林中的鄂溫克民族鄉。
  • 鄂溫克獵民和他門的馴鹿的故事
    前不久,當地政府為了改善他們的生存環境,將鄂溫克獵民和800隻左右的馴鹿全部遷出大山,馴鹿也從放養改為圈養。野生馴鹿生來就有依附於人的特點,有時為了避開蚊虻的叮咬走到獵民的篝火旁。因此,鄂溫克獵民早期追隨野生馴鹿,過著漂泊不定的遊獵生活,同野生馴鹿結下了「不解之緣」。
  • 黑暗流爽文:道家門徒周鳳塵,會畫符,會念咒……走出大山闖都市
    大家好,歡迎朋友們來到我是一個甜甜寶寶的小說世界,本期我是一個甜甜寶寶推薦給大家的是四本黑暗流爽文,看看哪一本才是你的菜:道家門徒周鳳塵,會畫符,會念咒……走出大山闖都市!想要閱讀更多的精彩內容,朋友們可點擊下方小說進行閱讀。
  • 創新理念找準定位 叫響興安旅遊品牌 林業集團公司領導深入興安...
    本報訊(褚光)12月23日,林業集團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陳昱深入興安冰雪樂園就園區項目進展及開園籌備情況檢查調研。陳昱一行實地察看興安冰雪樂園園區內各景點、設施建設情況,聽取了相關工作人員匯報。他要求,各相關單位部門要集中力量,按照制定的工作方案,落實責任,攻堅克難。
  • 走進拉普蘭——馴鹿與馴鹿人
    拉普蘭Lapland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是雪之女王的故鄉,是歐洲唯一的土著民族薩米人居住的地方。最能代表拉普蘭的我想應該就是馴鹿了吧,它們生生不息的陪伴著一代又一代的薩米人。在拉普蘭,馴鹿無處不在,我們可以在路邊看到它們,在荒原更是滿了它們的身影。有趣的是這些馴鹿都帶著「耳釘」,那是它們的標誌,因為它們不是野生的。馴鹿的生活就是自由的在拉普蘭荒原流浪,雖然是被牧養著,可還是自由的一群。每天都有數百公斤的飼料運送來餵養這群可愛的生物。
  • 於志學的馴鹿與中國畫的書寫性
    於志學在畫馴鹿的創作中,在已經熟悉馴鹿的結構特點基礎上,重新對馴鹿特點、造型整體感和特徵的審查,著力在書寫用筆上下功夫。他首先抓住馴鹿的形體特徵,分解成適合用筆的塊面結構,再用各種幾何圖形和連線去歸納概括馴鹿的基本形體。馴鹿的特徵主要表現在角、頭、軀幹、四肢、尾、頸和軀幹上。馴鹿的頭長而直,可以長方形與倒梯形來表現。
  • 【視頻】《走出大山 圓夢舍塊》——東川區舍塊鄉易地扶貧搬遷紀錄片
    【視頻】《走出大山 圓夢舍塊》——東川區舍塊鄉易地扶貧搬遷紀錄片
  • 四月興安,遇見奇景冰河紅柳
    四月興安,遇見奇景冰河紅柳 興安春日定製·冰河紅柳
  • 白頭翁—興安白頭翁
    白頭翁—興安白頭翁 Radix Pulsatillae Dahuricae (英) Dahurian Pulsatilla Root 來源 為毛茛科植物興安白頭翁pulsatill dahurica(
  • 跑跑卡丁車手遊馴鹿如何 馴鹿詳細介紹
    馴鹿這輛車本身的顏值是非常好的,喜歡的人自然也很多,那麼馴鹿的性價比如何?馴鹿值不值得入手?下面來分析馴鹿的各方面性能,為大家介紹馴鹿的性價比以及使用的心得。
  • 「馴鹿之鄉」有望迎來180餘頭「馴鹿寶寶」
    來源:經濟日報眼下正是馴鹿的產仔季,就在日前,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就迎來了今年的第一隻馴鹿寶寶,這可把獵民達瑪拉一家樂壞了。達瑪拉要在未來兩個多月悉心照料馴鹿。「它們都是我的寶貝,再累也開心。」
  • 【致敬鄉村教師】鄉村教師郭雲濤: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陝西新聞聯播》記者 高奇發)郭雲濤是一位生長在秦嶺大山深處的農家子弟,畢業後他選擇回到家鄉的母校灞塬初中任教。十八年來,他精心培育,送走了一屆又一屆畢業生。
  • 不怕冷、眼神好、像狗子......馴鹿還有啥不為人知的特點?
    馴鹿這「骨骼驚奇」的鼻子,就像是一臺空氣加溼器,保護著馴鹿的呼吸系統免受寒風侵襲。春夏季節時,馴鹿會採食楊柳、白樺等樹木的葉子,偶爾也會吃魚類、鳥蛋等動物性食物;到了秋季,馴鹿主要採食蘑菇;冬季的主要食物則變成了地衣和苔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