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馴鹿民族,這騎著鹿翩翩走出的樣子,無比夢幻啊!

2021-01-15 英國那些事兒

今天給大家講的,

是一個古老的馴鹿民族,杜科哈族(Tsaatan)

這也是迄今為止,

現存的,唯一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馴鹿民族。 


每年,他們都要騎著馴鹿,在草原上遷徙5到10次,四處尋找牧場。 他們居住的帳篷通常很簡陋,但一家人住在一起,其樂融融…

三千年來,他們生存在蒙古的泰加針葉林帶,這裡平均溫度不到零攝氏度,最低時可達到零下53度。

然而平日裡,

這個民族的畫風,是這樣的..... 


杜科哈人每戶人家都有7到160頭馴鹿,他們騎馴鹿、喝鹿奶,用馴鹿奶做成乾酪,使用馴鹿的毛皮,靠馴鹿提供生活的一切,因此被稱為「馴鹿牧民」。


在這裡,馴鹿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對於杜科哈人來說,馴鹿在他們的社會和宗教文化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他們心目中的圖騰…

「如果馴鹿死了,我們也會死去…馴鹿不僅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而是我們的命根子。」

在這裡, 1歲的孩子要學會用繩索套馴鹿的角,為將來馴服馴鹿打下基礎

2歲的孩子要開始學習騎馴鹿 ,畢竟這是一個馴鹿背上的民族。 

再大一點,駝鹿就成了生活裡每天的必備.. 

無數次的摔倒,又爬起,跌倒,再重來…

3歲以上的孩子, 就可以獨自騎馴鹿了…艱苦的環境也造就了杜科哈人堅毅的性格

活到老,騎到老...

他們以狩獵為生,也經常需要獵捕野生馴鹿,以保持馴鹿種群的活性,這也十分危險,很多人因此命喪黃泉…這也正是大自然優勝略汰的生存法則.


當然,杜科哈族的生活也有著令人羨慕的一面

17-18歲的時候,他們就會有一個相伴終生的愛人

早晨,他們一起騎著馴鹿去放牧

馴鹿吃草的時候,就是他們戀愛的時間.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馴鹿民族這樣無憂無慮的生活,一過就是三千多年. 


不過,這一切美好都被現代文明打破了

過去,杜科哈人主要獵殺野生動物為食,只有馴鹿過了生育年齡或者過於老邁,無法繼續充當馱畜時,杜科哈人才會屠宰馴鹿…

現在,由於氣候異常加之環境破壞,獵物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杜科哈人為了生存,被迫屠宰馴鹿…這讓本來就因為食物短缺和近親繁育而導致的馴鹿數量減少問題更加嚴重…


此外,不加管控的採礦業,過度的商業開發和獵捕也加速了杜科哈族的衰敗

當地的採礦業通常規模很小,主要是開採金礦和玉礦,但它們對森林生態系統產生的破壞力非常巨大:森林砍伐、野火以及有毒化學物質汙染,導致土地和水資源遭到嚴重侵襲…

 

過去12年時間裡,當地曾出現7次極端天氣,包括極度乾旱和嚴寒…

 

由於前蘇聯時期的管理不善,很多醫治和馴養馴鹿的傳統方法被人遺忘,而獸醫也因路途偏遠而不會為馴鹿醫治,這就意味著馴鹿一旦生病,就會死亡…

 

 

一重重的打擊讓杜科哈族雪上加霜


 

目前,杜科哈族已經由1970年的2000人,驟降至現在的約200人。可越來越多的年輕杜科哈人選擇溫暖舒適的都市生活,而離開了祖先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

 

剩下的45戶人家,主要收入來自城裡人的旅遊觀光:賣賣工藝品和馴鹿產品,發展發展騎馴鹿的旅遊業。


畢竟,他們需要錢來購買麵粉,藥品,也要供子女讀書…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各個組織分別開展行動,保護這個最後的馴鹿民族

 

2012年,杜科哈族生活的地區被劃為國家森林公園,禁止外界狩獵和打擾…

 

2015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一名攝影師Hamid Sardar-Afkhami把鏡頭對準了杜科哈人,留給我們更多珍貴的影像資料…也把世界的焦點聚集在了這片曾經輝煌的土地…

 

目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一些非政府組織正採取措施幫助泰加針葉林帶的牧民保護他們的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

 

希望在各方的努力下,

杜科哈族不會退暗淡地退出歷史的舞臺…



 

http://thediplomat.com/2016/09/tsaatan-mongolias-reindeer-herders/?img=10#postImage

http://www.boredpanda.com/meeting-the-tsaatan-nomads-in-mongoli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O1O9WFlQmA

 


---

相關焦點

  • 大興安嶺密林深處,藏著中國唯一的使鹿部落,遠而神秘的馴鹿之鄉
    過去,敖魯古雅人養馴鹿只是作為運輸工具,一頭馴鹿可以負重35公斤左右,每小時可以行走5公裡,1964年,取得了割鹿茸成功。現在,馴鹿已經不大用來運輸了,而成了當地人的主要經濟來源,中國唯一的這群馴鹿大約只有1000隻左右了。目前該部落人口為234人,幾十年來,人口數字一直維持在200多人。
  • 在這裡可以感受到童話世界,你會看到馴鹿蹦蹦跳跳的場景,超夢幻
    17年,各大網站將100個東方村歸檔的輕氧紀錄片《精彩的村莊》上線, 這是一個想讓所有生活在城市壓力下的人從中國的熱土中感受慰藉之心的節目, 這是希望不要忘記的村落百科全書,也是繼「偉大的工匠」之後青年發表的另一個巨製, 中國本來就存在這麼多夢幻般的村莊,他們其實也希望慢慢消失…,內蒙有著2000年歷史的小村莊,變成了馴鹿天堂。
  • 看哭了,中國唯一的馴鹿部落正在消失
    還是放出來吧——來自使鹿鄂溫克90多歲的女酋長瑪利亞索,講述自她記事起,這個與鹿共生,人數和鹿數都在變少的民族。女人們在這個季節很忙很累,但是很開心,每天都要出去找鹿,看看鹿下了什麼樣的羔,有花的、黑的,這是我覺得最幸福的時候。剛生下的小鹿羔子,人不能碰它、抓它,要不然它媽媽就覺得它被弄髒了,有別的味道,會不要自己的孩子。找鹿要沿著蹄印去找,一路上什麼都能看到,棒雞、熊、兔子、灰鼠子,帶著列巴背著槍走。
  • 住在聖誕老人故鄉的民族,拉普人在北極怎樣生活?
    每當聖誕之夜,相信你也會期待一位面帶笑容,慈祥而善良的聖誕老人,為你帶來聖誕禮物,傳說每年聖誕老人就是從在北極圈以北的拉普蘭地區,坐著馴鹿拉的雪橇騰空出發,為全世界的孩子們送去祝福。拉普蘭地區是一片夢幻般的土地,白雪皚皚銀裝素裹,沒有一絲塵埃,也沒有一絲工業汙染的痕跡,所到之處都是茂密的森林,冰凍的湖泊純淨的曠野,美的像童話故事一樣。
  • 生活在北方的神秘部落,終身與鹿為伴
    生活在北方的神秘部落,終身與鹿為伴說起馴鹿,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國外的聖誕老人駕著麋鹿送禮物,但在中國北部,真的有一個古老的馴鹿部落,他們從漢朝開始就與鹿相伴,趕緊來看看!「鄂溫克」,是鄂溫克族的民族自稱,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可以看出他們與山林有著密切聯繫的古老歷史和生活。鄂溫克族的傳統服裝以皮製為多,大多用鹿皮、羊皮等製作日常穿著。
  • 根河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遠而神秘的馴鹿之鄉,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
    」這張亮麗的文化旅遊名片,更多的獵民從事旅遊業,開發旅遊紀念品,開旅遊商店,發展民族家庭遊等,其中,飼養著大量馴鹿和狍子的「敖魯古雅使鹿部落」更是深受廣大遊人喜愛。敖魯古雅使鹿部落景區(國家3A級旅遊景區)敖魯古雅使鹿部落景區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根河市敖魯古雅鄉,景區包括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馴鹿文化博物館、樺樹皮手工作坊、鄂溫克獵民村、六個獵民馴鹿放養點、古革軍原始部落、獵香園撮羅子餐廳、阿慕吶敖鄉俱樂部等。
  • 【幸福花開新邊疆】鄂溫克族小夥大興安嶺飼養馴鹿成網紅
    中國日報網8月24日電 敖魯古雅鄂溫克使鹿部落是中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被稱為「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三十三歲的古木森獸醫專業畢業後,便追隨祖先的腳步走入山林飼養馴鹿。經過五年的發展,目前,他的鹿群數量達到三十多頭,通過售賣鹿茸、鹿角增收。隨著旅遊業的逐漸發展,古木森把養殖點打造成遊覽基地,與周邊學校合作開展研學教育,旺季一天的收入可超過1000元。
  • 收到了聖誕禮物,但你知道聖誕老人騎的是什麼鹿嗎?
    小時候,大人經常會在平安夜給小孩子準備一隻襪子,哄小孩子說聖誕老人會騎著鹿送來禮物。可是,你知道給聖誕老人拉雪橇的鹿屬於哪種嗎?mi'lu那麼,是這種麋鹿嗎?馴鹿馴鹿那麼上圖的馴鹿是不是聖誕老人的坐騎呢?Bingo!終於答對了!馴鹿主要分布於北半球的環北極地區,包括在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島嶼。在中國馴鹿只見於大興安嶺東北部林區。
  • 麋鹿、馴鹿、駝鹿、馬鹿:這些套「鹿」你分得清楚嗎?
    不瞞各位,看到這串名字的象妹當時就眉頭一皺,覺得事情並不簡單:這麼多名字到底哪個對應哪種鹿呢?一些圖片標記的鹿名真的對應了圖片中的鹿了嗎?傳說給聖誕老人拉雪橇的又到底是麋鹿還是馴鹿呢?於是象妹一拍腦袋決定,今天就來嘗試區分一些令人摸不清頭腦的套「鹿」吧!
  • 興安馴鹿走出大山
    大權想起以前山裡工作時常常碰見鄂溫克老人瑪利﹒亞索在林場山坡上放養過馴鹿的情景,抱試試看的想法,與幾名轉產林業職工一起投資20萬元,在飛虎山5號線建起了馴鹿養殖基地。鹿圈圍林而居,依山傍水。2015年3月,大權跑到內蒙古根河市敖魯古雅買回8頭馴鹿,沒有養殖經驗的他帶著愛人,邊摸索邊總結經驗。經過幾年的繁衍,到2018年已有馴鹿28頭,馴鹿養殖基地也初具規模。
  • 涅涅茨人:放牧北極,每個家庭有五六百頭馴鹿
    美國著名自然文學作家巴裡·洛佩茲在《北極夢》裡描繪了北極夢幻般的美麗,但對整年都在極圈內的亞馬爾半島上遷徙的涅涅茨人來說,美麗是他們的殘酷現實。為了生存,涅涅茨人像傳說中的無腳鳥,終年不得停歇。他們跟馴鹿結成了共生關係,不是在牧場,就是在驅趕馴鹿尋找下一塊牧場的路上。
  • 內蒙古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馴鹿之鄉」的現代生活
    敖魯古雅鄂溫克族是我國唯一以飼養馴鹿為主要生產生活方式的民族,有「馴鹿之鄉」之稱。他們長年遊獵在大興安嶺密林深處,靠狩獵和飼養馴鹿生活。  據我國唐代文獻記載,「鞠國之地有樹無草,但有地苔。無羊馬,使鹿牽車,可乘三四人。人衣鹿皮,食地苔,其俗聚木為屋。」這些古代的「使鹿部」繁衍下來,一直居住用樺樹和樹皮搭建的「撮羅子」,以阿爾泰語交際,沒有自己的文字,用「符號木刻記事」。
  • 神秘的馴鹿民族,遠離文明和科技,遊蕩在蒙古的森林草原之間!
    眾所周知,我們中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每一個成員民族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文化傳統,他們共同構成了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在世界上,其實還有許許多多我們不熟悉,甚至沒有聽說過的少數民族,他們大多數生活在偏僻地區,不易被人發現。
  • 鄂溫克獵民和他門的馴鹿的故事
    有調查證明,目前在我國境內的馴鹿大約還有800隻左右,它們全部集中在內蒙古自治區靠近大興安嶺的敖魯古雅,這裡居住著我國最後的狩獵民族———鄂溫克獵民。他們祖祖輩輩和馴鹿生活在一起,至今,賣鹿茸仍然是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
  • 《夢幻模擬戰》聖誕SSR級裝備馴鹿禮帽怎麼獲得 馴鹿禮帽獲得方法
    導 讀 《夢幻模擬戰手遊》聖誕限定裝備SSR級裝備馴鹿禮帽怎麼獲得?叮叮咚,叮叮咚!
  • 給聖誕老人拉雪橇的到底是什麼鹿?別再叫錯了,人家的名字是馴鹿
    裡面有道題目是你喜歡哪只動物,給出的選項中有一個是「追極光的麋鹿」,然後後面是一隻鹿的圖片。兩個錯誤:1.有機會追尋極光的是馴鹿不是麋鹿;2.後面的圖片不是麋鹿也不是馴鹿,而是白尾鹿。馴鹿Rangifer tarandus其實這也不能全怪H5的製作者,畢竟對於普通人來說白尾鹿、馴鹿、麋鹿似乎也就只有名字和字數上的差別。但是把馴鹿給說成麋鹿這件事,在我國卻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
  • 聖誕老人的專屬馴鹿,來大興安嶺,親睹林深時見鹿
    對於孩子們來說,聖誕節是令人期待的,紅帽子白鬍子的聖誕老人從北方出發,由馴鹿拉著雪橇在空中恣意飛馳,給各家各戶小朋友們帶去節日禮物。而作為節日象徵的馴鹿,在很長時間裡,人們一直認為是「此物只能域外有,華夏難得幾回尋」了。但其實並不是哦,為聖誕老人拉雪橇的那群「精靈神獸」,並不是西方專屬。
  • 清代皇家與鹿的故事:靈囿馴鹿不為賞
    原標題:靈囿馴鹿不為賞 此外,滿族的某些氏族供奉鹿神、祭祀時,薩滿神帽上插鹿角, 以象徵鹿神。鹿在宗教中的這種象徵意義,使清代的鹿文化和鹿祭制度,達到了封建社會的最高潮。   在故宮博物院院藏的瑞鹿文物特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兩把用鹿角製成的鹿角椅。入門迎面,以鹿角裝飾的鹿角椅,布展者沒有標註該椅的出處。經考證,這是一把康熙皇帝的鹿制御椅。
  • 麋鹿、馴鹿、駝鹿、馬鹿、傻狍子,傻傻分不清?扒一扒鹿的那點事
    一、麋鹿               英文名:Pere David's Deer(這名字後面還有段曲折的故事呢,得另說)又名「四不像」,是世界珍稀動物,屬於鹿科。因為它頭臉像馬、角像鹿、頸像駱駝、尾像驢,因此得名四不像,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遊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性好合群,善遊泳,喜歡以嫩草和水生植物為食。
  • 聖誕老人的馴鹿,鼻子為什麼這樣紅?
    按照傳統,聖誕老人的鹿是馴鹿,最典型的特徵是有看起來奇怪的珊瑚狀角,也不是樹枝狀但也沒有連成一大片。北極馴鹿(Rangifer tarandus tarandus)的視力比人類在短波段更好,能看到紫外線,這對生活在高緯度地區非常好用——因為這裡太陽常年高度很低,陽光要走更遠的距離才能抵達地面,因此遭受了嚴重散射,帶來大量藍光和紫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