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在大興安嶺腹地,一片片白樺林、松樹林,一汪汪清泉、溪流掠過車窗,我們來到了有「中國冷極」之稱的內蒙古呼倫貝爾根河市。汽車停在一排排北歐風格的褐色二層小木屋前,這裡就是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
敖魯古雅,鄂語為「楊樹繁茂的地方」。敖魯古雅鄂溫克族是我國唯一以飼養馴鹿為主要生產生活方式的民族,有「馴鹿之鄉」之稱。他們長年遊獵在大興安嶺密林深處,靠狩獵和飼養馴鹿生活。
據我國唐代文獻記載,「鞠國之地有樹無草,但有地苔。無羊馬,使鹿牽車,可乘三四人。人衣鹿皮,食地苔,其俗聚木為屋。」這些古代的「使鹿部」繁衍下來,一直居住用樺樹和樹皮搭建的「撮羅子」,以阿爾泰語交際,沒有自己的文字,用「符號木刻記事」。
三次搬遷結束漂泊生活
「政府安排我們先後進行了3次大的搬遷定居,讓所有獵民免費入住,免費醫療,孩子們免費上學。」今年51歲的古香蓮告訴記者,她從小在山林長大,是黨培養成長起來的鄂溫克民族幹部,曾擔任敖魯古雅民族鄉鄉長,現在是根河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局長。
1957年,當時的額爾古納旗奇乾成立了鄂溫克民族鄉,開辦了供銷社、衛生院等。雖然使鹿鄂溫克人僅有136名,但國家仍撥款在烏啟羅夫蓋起了33座木刻楞(少數民族風格民居)讓他們定居。醫護人員發現70%的獵民患有結核病,33名兒童患有麻疹,全部免費給他們治癒。然而,只有少數幾戶獵民下山,大部分獵戶還是留在了山上放養馴鹿、狩獵。
1965年,鄂溫克獵民人口增加到166人,馴鹿發展到956頭,國家徵求獵民對定居的意見,又在森林腹地苔蘚豐盛、狩獵與養鹿的活動中心——距離滿歸鎮17.5公裡的敖魯古雅河口建設了35座木刻楞,每戶獵戶都分得了一座。並在原有的「供銷社」基礎上成立了「民族貿易商店」,向獵民供應子彈和收購皮張,掀起了「鄂溫克獵民心向黨,四海為家狩獵忙」的熱潮。但主要還是老人、婦女、小孩居住在定居點,獵手們仍紛紛返回山林狩獵、放養馴鹿。
2003年秋,根河市實施生態移民,在市近郊西烏尼氣亞河畔建設31棟北歐風格的褐色二層小木屋,讓放下獵槍的62戶獵民從260公裡外整體搬遷到根河市郊定居,每戶住房面積從55平方米增加到88平方米。從此,使鹿鄂溫克人結束了數千年來漂泊不定的遊獵生活。
新的聚居地依山傍水,環境優美,還建有職工辦公樓、鄂溫克馴鹿文化博物館、文化站、敬老院等。2008年,根河市黨委、政府又聘請芬蘭貝利集團對敖鄉進行總體規劃設計,從民俗、旅遊和建築風格上體現「敖魯古雅風情、使鹿部落文化」特點,相繼投入資金近億元,實現了集中供熱、供水,社區、衛生所、電訊、有線電視及生活保障等服務設施齊全。
馴鹿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按人均水平來說,70年來我們使鹿鄂溫克是國內人數最少、受益最多的群體了。」鄉長戴光明告訴記者,目前鄂溫克獵民人數共有308人,馴鹿數量達1220頭。
今年96歲的瑪力亞·索成為使鹿鄂溫克人「最後的酋長」。瑪力亞·索1921年出生在激流河畔,長年累月待在森林裡,從不下山。90多年過去了,很多事情在改變,但她從來沒有離開過這條河。她說:「我離不開我的馴鹿啊!」
「現在年輕人大都不願上山了。」瑪力亞·索的侄女索玉蘭擔憂馴鹿人越來越少,馴鹿難以為繼。她說:「沒有了馴鹿,就沒有了我們這個民族。」馴鹿吃樺樹葉、嫩草、節骨草,吃得最多的是苔蘚,被譽為「森林之舟」,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據有關資料顯示,全世界現有馴鹿約250多萬頭,飼養馴鹿的薩米人有7萬人,生活在瑞典、挪威、芬蘭和俄羅斯靠近北極的地區。薩米人以傳統或現代的方式飼養馴鹿,薩米人和馴鹿成為這些國家的文化符號之一,具有世界價值。
2008年6月,敖魯古雅鄂溫克族5個獵民部落加入了國際馴鹿養殖者協會,成為這個國際民間組織最後的成員。2013年,第五屆世界馴鹿養殖者大會在根河召開,來自俄羅斯、加拿大、蒙古、芬蘭、挪威、瑞典等9個國家22個地區的代表、專家、學者200多人齊聚根河,共同探討世界馴鹿養殖者共同面臨的困難和機遇。
全域旅遊提升幸福指數
「我也開始『全域旅遊+』了。」今年46歲,自稱敖魯古雅使鹿部落「部落長」的鄂溫克族獵民古革軍說。他10歲開始打獵,一直打到2003年才放下獵槍,移居到根河,成為當地生態移民中從事馴鹿飼養的一員。4年後,他抓住機會在政府的幫助下辦起了家庭旅遊。賺到第一桶「金」後,一發不可收,又承包了「敖魯古雅使鹿部落」。
我們溯溪而行,沿著一條木棧道通往森林深處,「撮羅子」星星一般散落在「原始部落」裡,二三十頭馴鹿在森林裡徜徉。「我家馴養了200多頭馴鹿。一頭馴鹿價值3萬至4萬元;我這部落裡一年接待遊客8萬多人次,門票20元、15元、10元不等。」穿著鄂溫克民族服飾的古革軍躊躇滿志。他說,2010年敖魯古雅使鹿文化景區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
古革軍曾牽著馴鹿走進北京的保利劇院,走上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節目。慕名前來的媒體和遊人絡繹不絕。「馴鹿是大興安嶺的精靈,也是敖魯古雅鄂溫克人的招財寶貝。」古革軍說。
民俗館裡,一件件精美的樺樹皮手工藝品展現在人們面前。45歲的德木可麗是鄂溫克服飾製作的傳人。她在政府免費提供的40平方米商場裡與丈夫開起了手工藝品商店。遊客如織,她一邊用鹿皮為遊客製作吉祥物《太陽姑娘》,一邊跟記者聊天,「我這手工藝品有40多種,一年能賣個七八萬元」。
「2007年,我們敖魯古雅使鹿鄂溫克的樺樹皮手工藝製作,被收入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她說。
這一切的背後,都有政府一直以來的強有力扶持。2006年5月,敖鄉政府拿出6萬元在「敖魯古雅使鹿部落」建撮羅子、搭小木橋、整理林間小徑。創設項目還有品嘗鄂溫克風味美食、欣賞鄂溫克民族歌舞、與獵民同跳「篝火舞」等。
據統計,敖鄉目前有50多戶發展家庭遊,37戶開設特產工藝品商店,11戶利用網絡經營旅遊產品。
「鄂溫克獵民的年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由1950年的79.7元增加到2016年的18600元,增長了233.38倍。目前,我們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大力發展馴鹿產業,建設馴鹿引種繁育中心和放牧點,努力使敖鄉馴鹿飼養規模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馴鹿飼養基地。讓馴鹿文化在現代文明社會升華。」副鄉長於蘭對記者說。
說起現在的幸福指數,古革軍快人快語:「我們住房、看病、孩子上學都免費,還享受低保。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羅 霄)
(責任編輯: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