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馴鹿之鄉」的現代生活

2020-12-05 中國經濟網

  行進在大興安嶺腹地,一片片白樺林、松樹林,一汪汪清泉、溪流掠過車窗,我們來到了有「中國冷極」之稱的內蒙古呼倫貝爾根河市。汽車停在一排排北歐風格的褐色二層小木屋前,這裡就是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

  敖魯古雅,鄂語為「楊樹繁茂的地方」。敖魯古雅鄂溫克族是我國唯一以飼養馴鹿為主要生產生活方式的民族,有「馴鹿之鄉」之稱。他們長年遊獵在大興安嶺密林深處,靠狩獵和飼養馴鹿生活。

  據我國唐代文獻記載,「鞠國之地有樹無草,但有地苔。無羊馬,使鹿牽車,可乘三四人。人衣鹿皮,食地苔,其俗聚木為屋。」這些古代的「使鹿部」繁衍下來,一直居住用樺樹和樹皮搭建的「撮羅子」,以阿爾泰語交際,沒有自己的文字,用「符號木刻記事」。

  三次搬遷結束漂泊生活

  「政府安排我們先後進行了3次大的搬遷定居,讓所有獵民免費入住,免費醫療,孩子們免費上學。」今年51歲的古香蓮告訴記者,她從小在山林長大,是黨培養成長起來的鄂溫克民族幹部,曾擔任敖魯古雅民族鄉鄉長,現在是根河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局長。

  1957年,當時的額爾古納旗奇乾成立了鄂溫克民族鄉,開辦了供銷社、衛生院等。雖然使鹿鄂溫克人僅有136名,但國家仍撥款在烏啟羅夫蓋起了33座木刻楞(少數民族風格民居)讓他們定居。醫護人員發現70%的獵民患有結核病,33名兒童患有麻疹,全部免費給他們治癒。然而,只有少數幾戶獵民下山,大部分獵戶還是留在了山上放養馴鹿、狩獵。

  1965年,鄂溫克獵民人口增加到166人,馴鹿發展到956頭,國家徵求獵民對定居的意見,又在森林腹地苔蘚豐盛、狩獵與養鹿的活動中心——距離滿歸鎮17.5公裡的敖魯古雅河口建設了35座木刻楞,每戶獵戶都分得了一座。並在原有的「供銷社」基礎上成立了「民族貿易商店」,向獵民供應子彈和收購皮張,掀起了「鄂溫克獵民心向黨,四海為家狩獵忙」的熱潮。但主要還是老人、婦女、小孩居住在定居點,獵手們仍紛紛返回山林狩獵、放養馴鹿。

  2003年秋,根河市實施生態移民,在市近郊西烏尼氣亞河畔建設31棟北歐風格的褐色二層小木屋,讓放下獵槍的62戶獵民從260公裡外整體搬遷到根河市郊定居,每戶住房面積從55平方米增加到88平方米。從此,使鹿鄂溫克人結束了數千年來漂泊不定的遊獵生活。

  新的聚居地依山傍水,環境優美,還建有職工辦公樓、鄂溫克馴鹿文化博物館、文化站、敬老院等。2008年,根河市黨委、政府又聘請芬蘭貝利集團對敖鄉進行總體規劃設計,從民俗、旅遊和建築風格上體現「敖魯古雅風情、使鹿部落文化」特點,相繼投入資金近億元,實現了集中供熱、供水,社區、衛生所、電訊、有線電視及生活保障等服務設施齊全。

  馴鹿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按人均水平來說,70年來我們使鹿鄂溫克是國內人數最少、受益最多的群體了。」鄉長戴光明告訴記者,目前鄂溫克獵民人數共有308人,馴鹿數量達1220頭。

  今年96歲的瑪力亞·索成為使鹿鄂溫克人「最後的酋長」。瑪力亞·索1921年出生在激流河畔,長年累月待在森林裡,從不下山。90多年過去了,很多事情在改變,但她從來沒有離開過這條河。她說:「我離不開我的馴鹿啊!」

  「現在年輕人大都不願上山了。」瑪力亞·索的侄女索玉蘭擔憂馴鹿人越來越少,馴鹿難以為繼。她說:「沒有了馴鹿,就沒有了我們這個民族。」馴鹿吃樺樹葉、嫩草、節骨草,吃得最多的是苔蘚,被譽為「森林之舟」,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據有關資料顯示,全世界現有馴鹿約250多萬頭,飼養馴鹿的薩米人有7萬人,生活在瑞典、挪威、芬蘭和俄羅斯靠近北極的地區。薩米人以傳統或現代的方式飼養馴鹿,薩米人和馴鹿成為這些國家的文化符號之一,具有世界價值。

  2008年6月,敖魯古雅鄂溫克族5個獵民部落加入了國際馴鹿養殖者協會,成為這個國際民間組織最後的成員。2013年,第五屆世界馴鹿養殖者大會在根河召開,來自俄羅斯、加拿大、蒙古、芬蘭、挪威、瑞典等9個國家22個地區的代表、專家、學者200多人齊聚根河,共同探討世界馴鹿養殖者共同面臨的困難和機遇。

  全域旅遊提升幸福指數

  「我也開始『全域旅遊+』了。」今年46歲,自稱敖魯古雅使鹿部落「部落長」的鄂溫克族獵民古革軍說。他10歲開始打獵,一直打到2003年才放下獵槍,移居到根河,成為當地生態移民中從事馴鹿飼養的一員。4年後,他抓住機會在政府的幫助下辦起了家庭旅遊。賺到第一桶「金」後,一發不可收,又承包了「敖魯古雅使鹿部落」。

  我們溯溪而行,沿著一條木棧道通往森林深處,「撮羅子」星星一般散落在「原始部落」裡,二三十頭馴鹿在森林裡徜徉。「我家馴養了200多頭馴鹿。一頭馴鹿價值3萬至4萬元;我這部落裡一年接待遊客8萬多人次,門票20元、15元、10元不等。」穿著鄂溫克民族服飾的古革軍躊躇滿志。他說,2010年敖魯古雅使鹿文化景區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

  古革軍曾牽著馴鹿走進北京的保利劇院,走上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節目。慕名前來的媒體和遊人絡繹不絕。「馴鹿是大興安嶺的精靈,也是敖魯古雅鄂溫克人的招財寶貝。」古革軍說。

  民俗館裡,一件件精美的樺樹皮手工藝品展現在人們面前。45歲的德木可麗是鄂溫克服飾製作的傳人。她在政府免費提供的40平方米商場裡與丈夫開起了手工藝品商店。遊客如織,她一邊用鹿皮為遊客製作吉祥物《太陽姑娘》,一邊跟記者聊天,「我這手工藝品有40多種,一年能賣個七八萬元」。

  「2007年,我們敖魯古雅使鹿鄂溫克的樺樹皮手工藝製作,被收入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她說。

  這一切的背後,都有政府一直以來的強有力扶持。2006年5月,敖鄉政府拿出6萬元在「敖魯古雅使鹿部落」建撮羅子、搭小木橋、整理林間小徑。創設項目還有品嘗鄂溫克風味美食、欣賞鄂溫克民族歌舞、與獵民同跳「篝火舞」等。

  據統計,敖鄉目前有50多戶發展家庭遊,37戶開設特產工藝品商店,11戶利用網絡經營旅遊產品。

  「鄂溫克獵民的年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由1950年的79.7元增加到2016年的18600元,增長了233.38倍。目前,我們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大力發展馴鹿產業,建設馴鹿引種繁育中心和放牧點,努力使敖鄉馴鹿飼養規模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馴鹿飼養基地。讓馴鹿文化在現代文明社會升華。」副鄉長於蘭對記者說。

  說起現在的幸福指數,古革軍快人快語:「我們住房、看病、孩子上學都免費,還享受低保。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羅 霄)

(責任編輯:馮虎)

相關焦點

  • 「馴鹿之鄉」有望迎來180餘頭「馴鹿寶寶」
    來源:經濟日報眼下正是馴鹿的產仔季,就在日前,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就迎來了今年的第一隻馴鹿寶寶,這可把獵民達瑪拉一家樂壞了。達瑪拉要在未來兩個多月悉心照料馴鹿。「它們都是我的寶貝,再累也開心。」
  • 根河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遠而神秘的馴鹿之鄉,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
    根河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下的縣級市,「根河」是蒙古語「葛根高勒」的諧音,意為「清澈透明的河」,是中國緯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國最冷的城市,素有「中國冷極」之稱。進入這個大興安嶺深處的城市根河,我們便會時不時聽到「敖魯古雅」這個詞,敖魯古雅是鄂溫克族居住的部落,馴鹿之鄉,在那裡,直到如今,他們依然如因紐特人一般生活著。
  • 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唯一的馴鹿之鄉,遊客慕名而來
    說到敖魯古雅,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敖魯古雅是鄂溫克族居住的部落,位於呼倫貝爾市根河市最北部的敖魯古雅河畔,根河西郊,是鄂溫克族最遠也是最神秘的一個支系居住的地方。敖魯古雅使鹿部落始建於2003年以後,300多年前,敖魯古雅鄂溫克人的祖先從勒拿河流域遷徙到額爾古納河流域。
  • 呦呦鹿鳴 食野之蘋 你聽過敖魯古雅馴鹿的叫聲嗎?
    呦呦鹿鳴 食野之蘋 你聽過敖魯古雅馴鹿的叫聲嗎?冰雪消融乍暖還寒敖魯古雅鄉的獵民點充滿生機生長在這片山林的馴鹿進入了產仔期每天都有新的生命誕生馴鹿歸來在距根河市區100公裡的達瓦獵民點,53歲的達瓦和48歲的妻子郭芳這些天忙得不亦樂乎。
  • 內蒙古有這麼多特色之鄉!你都知道嗎?
    玉龍之鄉寧城縣三座店鎮內蒙古自治區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抬閣、背閣)阿魯科爾沁旗先鋒鄉內蒙古自治區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評劇)巴林右旗內蒙古自治區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格斯爾)翁牛特旗紫城街道辦事處內蒙古自治區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蒙古族秧歌)敖漢旗興隆窪鎮內蒙古自治區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 馴鹿 帶你去看中國最後一個狩獵部落
    在列拿河時代,他們就開始馴養和使用馴鹿,後來由於列拿河一帶獵物少了,他們便順著石勒喀河來到了大興安嶺北麓的額爾古納河流域。大興安嶺天上的飛禽、地上的走獸、水中的遊魚成為他們的衣食之源。——馴鹿文化。敖魯古雅馴鹿之鄉在呼倫貝爾最北部的根河市滿歸鎮以北約17公裡處,有一處以狩獵和放養馴鹿為主的小鎮,這是一處位於大興安嶺森林中的鄂溫克民族鄉。
  • 大興安嶺密林深處,藏著中國唯一的使鹿部落,遠而神秘的馴鹿之鄉
    敖魯古雅,鄂溫克語意為「楊樹林茂盛的地方」。敖魯古雅是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位於呼倫貝爾市根河最北部的敖魯古雅河畔。這裡是森林與草原的界線,內蒙古大興安嶺和呼倫貝爾大草原在此交匯,一邊是草原、河流,一邊是森林、山崗,空氣新鮮,野味十足。這裡交通、通訊閉塞,經濟發展處於停滯狀態。
  • 不怕冷、眼神好、像狗子......馴鹿還有啥不為人知的特點?
    答案是,我國還真的有馴鹿分布,內蒙古根河市是中國境內唯一能找到馴鹿的地方,在這裡生活著一個特殊的少數民族——鄂溫克人世代飼養馴鹿,過著遊獵生活,因此又被叫作「使鹿部落」。號稱中國馴鹿之鄉的內蒙古根河市敖魯古雅鄉(圖片來源:699pic.com)
  • 最後的狩獵部落,敖魯古雅,馴鹿之鄉;呼倫貝爾最美周邊遊
    馴鹿,身體長約1—2.2米,雌雄皆有角,體表長滿輕盈且極為抗寒的毛皮,壽命可達20年。 主要分布於環北極地區,包括歐亞大陸、北美洲北部,以及一些大型島嶼。 在中國馴鹿只見於大興安嶺東北部林區。沿途風景美不勝收,移步換景,堪稱內蒙古最美的草原及溼地天路。 無論自駕,還是騎行,都是車行路上,人在畫中!G332國道旁,牛羊滿山坡,不見放牛郎。馬兒啊,你慢些走! 奔馳的駿馬,也有休閒的時光。 忙碌的人們,端午小假歇歇吧!騎行近40公裡的山路,長坡起伏,延綿不絕,堪比浙閩交界的蒼南至福鼎段,極具挑戰性,3個半小時完成。
  • 鄂溫克獵民和他門的馴鹿的故事
    有調查證明,目前在我國境內的馴鹿大約還有800隻左右,它們全部集中在內蒙古自治區靠近大興安嶺的敖魯古雅,這裡居住著我國最後的狩獵民族———鄂溫克獵民。他們祖祖輩輩和馴鹿生活在一起,至今,賣鹿茸仍然是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
  • 興安馴鹿走出大山
    2014年黑龍江大興安嶺人放下了斧頭鋸,開始了新的生活方式。大權也開始探尋新的生財之路。莽莽大興安嶺,森林資源豐富。大權想起以前山裡工作時常常碰見鄂溫克老人瑪利﹒亞索在林場山坡上放養過馴鹿的情景,抱試試看的想法,與幾名轉產林業職工一起投資20萬元,在飛虎山5號線建起了馴鹿養殖基地。鹿圈圍林而居,依山傍水。
  • 【幸福花開新邊疆】鄂溫克族小夥大興安嶺飼養馴鹿成網紅
    中國日報網8月24日電 敖魯古雅鄂溫克使鹿部落是中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被稱為「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獵民長年生活在大興安嶺密林深處,與豐茂的森林、日月星辰和各種野生動物為伴。三十三歲的古木森獸醫專業畢業後,便追隨祖先的腳步走入山林飼養馴鹿。經過五年的發展,目前,他的鹿群數量達到三十多頭,通過售賣鹿茸、鹿角增收。隨著旅遊業的逐漸發展,古木森把養殖點打造成遊覽基地,與周邊學校合作開展研學教育,旺季一天的收入可超過1000元。
  • 內蒙古一縣級市走運了!市內驚現「奇觀」,或將創造發展巔峰
    內蒙古自治區,我國的五個自治區之一,這個地方有美麗的草原,有自然奇觀,在大家的心裡一直都是一個神聖而又值得嚮往的地方,深厚的藏族文化賦予了這裡濃濃的的民族味道,在這裡金色豐富,美食眾多,有著很多的大家難以想像的自然風貌,在內蒙古你可以體驗自由,可以在馬背上飛馳,還有來自草原生長的牛羊,肉質鮮美,欣賞美景,品嘗美食,感受民族文化氣息,已經成了大家對內蒙古的記憶
  • 呼倫貝爾市各旗縣市區風採篇--內蒙古新聞-內蒙古頻道--人民網
    額爾古納市面積2.84萬平方公裡;總人口7.7萬額爾古納是蒙古語「捧呈、遞獻」之意。後又逐漸把它修飾為「奉獻」之意。額爾古納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西北麓,呼倫貝爾草原北端,額爾古納河右岸,為內蒙古自治區緯度最高的市。
  • 內蒙古根河市:譜寫生態旅遊發展新篇章
    近年來,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根河市立足區位實際,加強與內蒙古森工集團所屬的5個駐地林業局有限公司合作,以打造『國內外知名旅遊目的地』為目標、全域旅遊為方向、四季旅遊為重點、冬季旅遊為突破,努力把旅遊業培育為『富民強市』的支柱產業,在發展生態旅遊的道路上邁出了可喜的步伐。2019年,根河市獲得國家級生態文明示範市稱號,也成為至今呼倫貝爾地區唯一獲此殊榮的旗市。
  • 看哭了,中國唯一的馴鹿部落正在消失
    分布在大興安嶺的馴鹿是全球馴鹿分布的最南端,生活在這裡的鄂溫克獵民世代飼養馴鹿,女酋長瑪利亞·索的一生都在與馴鹿打交道。從能牽馴鹿開始,我就跟著父母出去打獵,幫著餵鹿。有了馴鹿,鄂溫克人才能過得踏實。但小時候我家的馴鹿少得可憐,只有1頭,那是我們家的寶貝。
  • 聖誕老人的專屬馴鹿,來大興安嶺,親睹林深時見鹿
    對於孩子們來說,聖誕節是令人期待的,紅帽子白鬍子的聖誕老人從北方出發,由馴鹿拉著雪橇在空中恣意飛馳,給各家各戶小朋友們帶去節日禮物。而作為節日象徵的馴鹿,在很長時間裡,人們一直認為是「此物只能域外有,華夏難得幾回尋」了。但其實並不是哦,為聖誕老人拉雪橇的那群「精靈神獸」,並不是西方專屬。
  • 在這裡可以感受到童話世界,你會看到馴鹿蹦蹦跳跳的場景,超夢幻
    17年,各大網站將100個東方村歸檔的輕氧紀錄片《精彩的村莊》上線, 這是一個想讓所有生活在城市壓力下的人從中國的熱土中感受慰藉之心的節目, 這是希望不要忘記的村落百科全書,也是繼「偉大的工匠」之後青年發表的另一個巨製, 中國本來就存在這麼多夢幻般的村莊,他們其實也希望慢慢消失…,內蒙有著2000年歷史的小村莊,變成了馴鹿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