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溫克獵民和他門的馴鹿的故事

2020-11-22 華夏經緯

有調查證明,目前在我國境內的馴鹿大約還有800隻左右,它們全部集中在內蒙古自治區靠近大興安嶺的敖魯古雅,這裡居住著我國最後的狩獵民族———鄂溫克獵民。他們祖祖輩輩和馴鹿生活在一起,至今,賣鹿茸仍然是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

  前不久,當地政府為了改善他們的生存環境,將鄂溫克獵民和800隻左右的馴鹿全部遷出大山,馴鹿也從放養改為圈養。請看———

  「撮羅子」(鄂溫克獵民遊獵居住的帳篷,圓錐體,外圍用樺樹皮包上)的尖頂上飄出嫋嫋輕煙。在「撮羅子」的東北角,供奉著「瑪魯」神。在幾根木頭搭起來的鞦韆旁,幾個小孩相互推搡,嬉鬧聲如同蕩起來的鞦韆,一浪高過一浪。

  這就是鄂溫克老獵民瑪麗亞·索所在的狩獵點,它比較完整地保留了鄂溫克的風貌和習俗。瑪麗亞·索就是一些媒體宣稱的鄂溫克百歲獵民,而實際上,她1921年出生,今年只有82歲。

  我們與獵民們在林子裡席地而坐,遠處,幾百隻馴鹿散放在長滿青苔的林間。

  畢業於內蒙古農業大學動物科學與醫學學院的何英軍———瑪麗亞·索最小的兒子,他繪聲繪色地講述著鄂溫克獵民和他的馴鹿的故事。

  ■早期與野生馴鹿結下了「不解之緣」

  鄂溫克獵民是我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馴鹿的馴化史和鄂溫克獵民的民族史緊密相連。

  馴鹿,在野生時被鄂溫克獵民稱為「索格召」。在古代,馴鹿是鄂溫克獵民的主要獵取對象,是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他們吃的是獸肉,穿的是獸皮,住的是「撮羅子」。野生馴鹿生來就有依附於人的特點,有時為了避開蚊虻的叮咬走到獵民的篝火旁。因此,鄂溫克獵民早期追隨野生馴鹿,過著漂泊不定的遊獵生活,同野生馴鹿結下了「不解之緣」。

  傳說,古代,鄂溫克祖先有8個獵民在山中打獵,抓住了6隻野生馴鹿,當獵產品出現剩餘時,獵民們開始考慮更巧妙的儲存方式。以前,他們通常是曬了做肉乾,後來,他們慢慢嘗試將這些鹿放在柵欄內飼養一個時期,從而既達到儲存的目的,又為後期的馴化奠定了基礎。

  ■馴化過程大約要10天左右

  為了尋找出沒無常的野獸,需要經常更換住地,每次搬家無不需要馴鹿輔助。但只有在馴養達到馴化的程度時,獵民們才利用馴鹿馱運東西和乘騎代步。

  夏天,從三四歲已去勢的公鹿中選擇高大強健的鹿,給它們戴上籠頭,並用幾根韁繩縛住,幾晝夜不放,當馴鹿體力消耗得差不多時,獵民們採回鮮嫩、多汁的蘑菇餵它們,但數量不多,始終讓馴鹿處於飢餓狀態;同時,大人、小孩經常在鹿身邊活動,使它的畏懼心理逐漸減少,並將之牽到河邊飲水建立人鹿親和關係。

  然後,給它們馱輕微的東西牽著遛,並逐漸增加重量,直到它們聽話順從為止。但頭一次使用它們時,一定要特殊照顧一下。

  整個馴化過程,大約要10天左右。

  ■馴鹿脖子上的銅鈴給深山增添了生氣

  馴鹿的性情十分溫和,不咬人也不踢人。記者與它們合影,它們轉動著大眼睛,溫和地看著鏡頭,偶爾還配合一下,表現出親暱的樣子。

  何英軍說,這些馴化好的鹿特別聽他母親的話。需要時,以木擊樹,馴鹿聞聲而來。夏天,當蚊虻出來時,只要攏煙,馴鹿就會自己跑來;冬天,大雪覆蓋,順著足跡去抓。而且,每當母親敲擊用鹿蹄殼做成的皮鹽袋時,喜歡舔鹽的馴鹿一聽到這熟悉的聲音,都會迅速地圍過來,爭著把鹽舔完,並且依偎著不肯離開。

  瑪麗亞·索在所有的馴鹿脖子上系了銅鈴,鄂溫克獵民叫它為「巧爾然」,是為了在原始森林裡順著鈴聲尋找方便。據說,很久以前獵民為了祈福避禍,才在馴鹿脖

  子上系一銅鈴,世代相襲,衍成風俗。鹿鈴聲聲,給沉寂的深山增添了生氣。

  ■鋸鹿茸

  與其他鹿種不同,公母馴鹿都生鹿茸。雄性鹿茸粗壯,閹鹿次之。

  何協就是一個鋸茸高手。敖魯古雅的鹿茸基本上都經過他的手,他有著鄂溫克獵民特有的靈性,他說,鋸茸是他從小觀察到的,他從沒學過;正像他能用簡陋的口琴吹出美妙的《卡秋莎》,而從沒學過識譜一樣。

  他說,每年的5月下旬至7月末是鋸茸時期。屆時把馴鹿趕到公路附近。鋸茸方法有三種:一、把馴鹿拴在樹上,兩邊用小杆夾著鋸;二、把馴鹿按在地上鋸;三、用注射搶保定鋸。不管哪種方法,鋸茸時,都得先用紗布將茸根綁住防止過量出血,然後用骨鋸將茸鋸掉,與過去燒烙茸根不一樣,現在是撒上消炎粉。

  鋸下茸後,用開水煮開,然後曬乾,晾於乾燥通風的庫房儲存。

  ■獵民將馴鹿當做自己的朋友一樣

  馴鹿在古代是鄂溫克獵民解決衣食住行的主要資源之一。馴鹿的肉比牛肉細嫩,成年馴鹿平均體重可達125公斤,出肉率很高。

  對鄂溫克獵民頗有研究的專家孔繁志認為,馴鹿是鄂溫克獵民經濟基礎的一部分,這是鄂溫克獵民和馴鹿朝夕不分的重要因素。同時,在精神生活上,馴鹿如同獵民棲息的森林一樣,也是鄂溫克獵民不可分的一部分。

  因為,鄂溫克獵民信仰薩滿教。在舉行宗教儀式時,馴鹿被認為是人和神之間的媒介,它可以代人向神祈求生命平安和疾病痊癒,因此請薩滿治病必須殺馴鹿祭奠。為了祈求生命平安和疾病痊癒,鄂溫克從此不再輕易殺死馴鹿食用。

  現在,獵民與馴鹿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給它們分別取好名字,當做自己的朋友一樣。馴鹿肉雖然能吃,但獵民們一般不食其肉。如果一頭鹿死了,獵民們會心疼地哭。

  ■近幾年馴鹿的損失還是逐年加大

  目前,在敖魯古雅,鄂溫克獵民擁有的馴鹿數量即是我國的馴鹿數量。所以,這裡馴鹿生活情況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我國馴鹿事業的發展。

  儘管獵民們非常關愛他們的馴鹿,但近幾年馴鹿的損失還是逐年加大。

  瘟疫對馴鹿來說,是毀滅性的傷害。1892年,鄂溫克獵民的馴鹿都得了疥蘚病,到12月,馴鹿的毛全部掉光,大部分的馴鹿在嚴冬被凍死。解放後到現在,由於治療及時,沒有因此發生大批的死亡。馴鹿的常見病還有,結核性肺炎、腦炎、關節炎、角蛆等。現在有關部門定期對馴鹿的疾病進行防治。

  偷獵和獸害也是馴鹿的天敵。由於現在對馴鹿的管理仍然是原始的放養方式,因此,馴鹿丟失嚴重。丟失的原因主要是偷獵和獸害。對付狼害,鄂溫克獵民採取「躲」和「甩」的方法。馴鹿群一旦遇見狼後,獵民就趕著馴鹿遠遠地「躲」起來,把狼甩掉。但對於偷獵,獵民們的對策並不太理想。這是人為的災害,在深山密林中,經常有非獵民下的套獐子套子,使馴鹿受害。一些有經驗的獵民通過研究非獵民下套的辦法和規律,排除險情,救出馴鹿。

  此外,白災是危害性最大的災難。白災就是降雪早,雪量大,苔蘚被雪水凍結,形成硬殼,馴鹿採食困難,因此遭受損失。何英軍說,1982年9月底,一場罕見的大雪突降,厚度約70釐米,馴鹿的食物都被大雪覆蓋。當地政府採取緊急措施,把大批飼草、豆餅等及時運到,終於安全度災。(文/李湘荃袁力)

 

來源:北京青年報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內蒙古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馴鹿之鄉」的現代生活
    然而,只有少數幾戶獵民下山,大部分獵戶還是留在了山上放養馴鹿、狩獵。  1965年,鄂溫克獵民人口增加到166人,馴鹿發展到956頭,國家徵求獵民對定居的意見,又在森林腹地苔蘚豐盛、狩獵與養鹿的活動中心——距離滿歸鎮17.5公裡的敖魯古雅河口建設了35座木刻楞,每戶獵戶都分得了一座。
  • 「馴鹿之鄉」有望迎來180餘頭「馴鹿寶寶」
    來源:經濟日報眼下正是馴鹿的產仔季,就在日前,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就迎來了今年的第一隻馴鹿寶寶,這可把獵民達瑪拉一家樂壞了。達瑪拉要在未來兩個多月悉心照料馴鹿。「它們都是我的寶貝,再累也開心。」
  • 根河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遠而神秘的馴鹿之鄉,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
    五十年代以前,鄂溫克族獵民仍然保持著原始社會末期的生產、生活方式,吃獸肉、穿獸皮,住的是冬不防寒、夏不避雨的「撮羅子」(由樺樹製成的尖頂型簡易房屋),以馴養馴鹿為生。如今,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鄂溫克獵民的生活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樸素的民俗民風卻始終保留著。
  • 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唯一的馴鹿之鄉,遊客慕名而來
    早在五十年代以前,鄂溫克族獵民仍然保持著原始社會末期的生產、生活方式,吃獸肉、穿獸皮,住的是冬不防寒、夏不避雨的"撮羅子",主要由樺樹張製成的尖頂型簡易房屋,以馴養馴鹿為生。如今,鄂溫克獵民的生活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淳樸的民俗民風卻使終保留著。1965年,鄂溫克獵民從中俄邊境額爾古納河畔奇乾鄉搬遷到敖魯古雅,過上了定居的生活,開始新的生活。
  • 看哭了,中國唯一的馴鹿部落正在消失
    分布在大興安嶺的馴鹿是全球馴鹿分布的最南端,生活在這裡的鄂溫克獵民世代飼養馴鹿,女酋長瑪利亞·索的一生都在與馴鹿打交道。從能牽馴鹿開始,我就跟著父母出去打獵,幫著餵鹿。有了馴鹿,鄂溫克人才能過得踏實。但小時候我家的馴鹿少得可憐,只有1頭,那是我們家的寶貝。
  • 大興安嶺密林深處,藏著中國唯一的使鹿部落,遠而神秘的馴鹿之鄉
    初冬時節,筆者懷著無比敬畏的心情,探訪了這個帶有傳奇而神秘色彩的鄂溫克族獵民部落——敖魯古雅。敖魯古雅,鄂溫克語意為「楊樹林茂盛的地方」。敖魯古雅是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位於呼倫貝爾市根河最北部的敖魯古雅河畔。這裡是森林與草原的界線,內蒙古大興安嶺和呼倫貝爾大草原在此交匯,一邊是草原、河流,一邊是森林、山崗,空氣新鮮,野味十足。
  • 馴鹿 帶你去看中國最後一個狩獵部落
    攝影 by 夕煙牧人「鄂溫克」在鄂溫克語中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在這山高林密、嶺秀水清的特殊地理環境中,鄂溫克獵民飼養著在中國其他地方早已消失的馴鹿,從事著奇特的漁獵生產,信奉著古老的宗教——薩滿教,在與各兄弟民族廣泛的接觸,頻繁交往中,創造和發展了我國又一種文化
  • 於志學的馴鹿與中國畫的書寫性
    於志學的鄂溫克風情圖把獵民與駱駝,自然與人生結合得十分親切和完美,不僅為國內所熟悉,聲譽日隆,在國際上也同樣受人矚目,他的鄂溫克少女和馴鹿,曾被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作為國禮饋贈給瑞士聯邦委員會前主席科蒂先生收藏。像當年人稱「白石蝦」「悲鴻馬」「黃胄驢」「可染牛」一樣,圈內也有人把「志學鹿」的美稱送給於志學,無論從他本人或作品來看,都當之無愧。
  • 【幸福花開新邊疆】鄂溫克族小夥大興安嶺飼養馴鹿成網紅
    中國日報網8月24日電 敖魯古雅鄂溫克使鹿部落是中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被稱為「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獵民長年生活在大興安嶺密林深處,與豐茂的森林、日月星辰和各種野生動物為伴。三十三歲的古木森獸醫專業畢業後,便追隨祖先的腳步走入山林飼養馴鹿。經過五年的發展,目前,他的鹿群數量達到三十多頭,通過售賣鹿茸、鹿角增收。隨著旅遊業的逐漸發展,古木森把養殖點打造成遊覽基地,與周邊學校合作開展研學教育,旺季一天的收入可超過1000元。
  • 興安馴鹿走出大山
    在中國最冷小鎮呼中,認識曹樹權的人都叫他大權。大權在林場當過運材司機,對大山有深厚的感情。2014年黑龍江大興安嶺人放下了斧頭鋸,開始了新的生活方式。大權也開始探尋新的生財之路。莽莽大興安嶺,森林資源豐富。
  • 聖誕老人的專屬馴鹿,來大興安嶺,親睹林深時見鹿
    對於孩子們來說,聖誕節是令人期待的,紅帽子白鬍子的聖誕老人從北方出發,由馴鹿拉著雪橇在空中恣意飛馳,給各家各戶小朋友們帶去節日禮物。而作為節日象徵的馴鹿,在很長時間裡,人們一直認為是「此物只能域外有,華夏難得幾回尋」了。但其實並不是哦,為聖誕老人拉雪橇的那群「精靈神獸」,並不是西方專屬。
  • 中國最北漠河,摸馴鹿、拍美照,人均3000抵一趟芬蘭遊!
    去到腳下這片土地的盡頭那風雪飄搖的北國尋找漠河今天,它有一個燦爛的名字神州北極關於你我的故事你將結識一位持證上崗、貨真價實的聖誕老人從聖誕的故鄉——芬蘭Rovaniemi出髮漂洋過海而來快去和他擁抱、合照吧
  • 不怕冷、眼神好、像狗子......馴鹿還有啥不為人知的特點?
    真正的聖誕老人和他的可愛坐騎們(圖片來源:igluski.com)馴鹿這「骨骼驚奇」的鼻子,就像是一臺空氣加溼器,保護著馴鹿的呼吸系統免受寒風侵襲。鄂溫克人世代飼養馴鹿,過著遊獵生活,因此又被叫作「使鹿部落」。
  • 最後的狩獵部落,敖魯古雅,馴鹿之鄉;呼倫貝爾最美周邊遊
    馴鹿,身體長約1—2.2米,雌雄皆有角,體表長滿輕盈且極為抗寒的毛皮,壽命可達20年。 主要分布於環北極地區,包括歐亞大陸、北美洲北部,以及一些大型島嶼。 在中國馴鹿只見於大興安嶺東北部林區。敖魯古雅使鹿部落,中國鄂溫克民族馴鹿之鄉,最後的狩獵部落。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馴鹿文化博物館,仔細看,每一件實物,以及相關的圖文原創介紹,都會令您增智長慧。鄂溫克人用狍子皮、鹿皮製作的衣服,有點中山裝的模樣。照著這張圖,在原始部落裡走不丟。鄂溫克獵人的樺樹皮別墅,與大自然和諧一體,美觀實用。
  • 清代皇家與鹿的故事:靈囿馴鹿不為賞
    前不久,故宮博物院請來了幾隻梅花鹿,作客御花園,不禁想聊聊清代皇家與鹿的故事。   示戎示儉:清朝鹿椅傳家法   我國是世界鹿類動物的主要發源地,其中梅花鹿、麋鹿、水鹿、馬鹿、白唇鹿,以及麝、獐、麂等產地皆在中國,而且我們祖先養鹿的歷史也非常悠久。
  • 聖誕老人為什麼選擇馴鹿當做車夫?他的十二隻馴鹿都有自己的名字
    在聖誕節,西方孩子最盼望的自然是「馴鹿鈴鐺響」,因為只有拉雪橇的馴鹿到,送禮物的聖誕老人才能到。雖然這是一段美麗的童話,可孩子並不知童話裡的故事都是騙人的。他們一定會好奇問:「爸爸,媽媽,為什麼給聖誕老人拉雪橇的不是馬,而是鹿呢?」
  • 走進拉普蘭——馴鹿與馴鹿人
    拉普蘭Lapland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是雪之女王的故鄉,是歐洲唯一的土著民族薩米人居住的地方。最能代表拉普蘭的我想應該就是馴鹿了吧,它們生生不息的陪伴著一代又一代的薩米人。在拉普蘭,馴鹿無處不在,我們可以在路邊看到它們,在荒原更是滿了它們的身影。有趣的是這些馴鹿都帶著「耳釘」,那是它們的標誌,因為它們不是野生的。馴鹿的生活就是自由的在拉普蘭荒原流浪,雖然是被牧養著,可還是自由的一群。每天都有數百公斤的飼料運送來餵養這群可愛的生物。
  • 聖誕老人乘馴鹿拉雪橇滿世界飛,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
    這位拜佔庭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大主教公元3世紀末出生,平生樂善好施,因為他的善舉後世尊他為「聖人」。公元八世紀,其故事就在拜佔庭流傳開來。11世紀後,他成為了風靡歐洲的「明星」。 2017年10月,土耳其考古團隊在米拉古城遺址挖掘墓穴,發現了疑似聖誕老人原型──聖·尼古拉的遺體。
  • 紅鼻子馴鹿魯道夫背後的故事
    Rudolph the red-nosed reindeer魯道夫,這頭長著紅鼻子的馴鹿Had a very shiny nose有個閃閃發光的漂亮鼻子if you ever saw it如果你曾有幸目睹You would even say it glows你甚至會說它在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