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涅茨人:放牧北極,每個家庭有五六百頭馴鹿

2020-12-05 中國新聞周刊

涅涅茨人:放牧北極

本刊記者/古欣 攝影/高雲飛

發於第908期《中國新聞周刊》

北緯66°34′穿過亞馬爾半島的底部,這是一條特殊的緯線,向北就是北極圈。

「遼闊的苔原像閃爍的海市蜃樓一般,一直延伸到北冰洋,顯然空無一物:冬日天空猶如深藍色的拱頂,又像一位滿身綴滿閃爍星星的冷美人;一群麝牛在小山頂上圍成一圈以防禦外敵,它們長長的針毛像是黑水旋起的一波大浪;在小康沃利斯島表層之下潮溼的中生代巖壁上,一脈鉛鋅礦石閃閃發光,像是一面小鏡子;冬季空氣清澈,海洋冰層扭曲碎裂,發出呻吟悲鳴之聲。」

美國著名自然文學作家巴裡·洛佩茲在《北極夢》裡描繪了北極夢幻般的美麗,但對整年都在極圈內的亞馬爾半島上遷徙的涅涅茨人來說,美麗是他們的殘酷現實。

為了生存,涅涅茨人像傳說中的無腳鳥,終年不得停歇。他們跟馴鹿結成了共生關係,不是在牧場,就是在驅趕馴鹿尋找下一塊牧場的路上。隨著俄羅斯油氣行業染指這片土地,這種駕馴鹿雪橇、飲鹿血、穿鹿皮的原始生活方式,正在遭受威脅。

(涅涅茨吧裡吧(摔跤)比賽,右側的裁判也是比賽的參加者。)

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

北極冬季沒有白天,終日不落的圓月照著廣袤的寒冰,室外可達零下40℃;北極夏季沒有黑夜,太陽好似一丸虛弱的蛋黃垂在地平線一腳,植被匍匐在地表,無法獲得充分的光熱。

極端的光照和氣溫條件造就了極地的荒漠景觀。嚴寒使土壤中的腐生物和腐生菌的數量和種類減少,有機物降解的速率放緩。

一個證明是,在北極苔原上散步,到處可以看見完好的葉片、碎花和沒有腐爛的枝條,在北極,它們可以維持幾年不分解。土壤中腐殖質少,意味著土層薄而貧瘠,更多的是大片風化的碎石和植被低矮的苔原與凍土。

2017年98歲的涅涅茨奶奶,今年即將100歲,生活還能自理。對於平均壽命46歲的涅涅茨人來說這是一個奇蹟。跟她相依為命的80歲殘疾女兒2019年初去世了,她現在跟兒子依然生活在苔原上。

只有極少數動物才能適應這種氣候,從熱帶向北極走,可能遇到的3200種哺乳動物中,只有23種生長在林木線以北,馴鹿是其中一種。

因為植被稀疏,為了尋覓足夠的食物,馴鹿和很多極圈食草動物一樣,被迫養成了遷徙的習慣。隨著馴鹿遷徙的還有涅涅茨人,他們控制著俄羅斯大約三分之一的馴鹿種群。

涅涅茨人是一個由約5萬名遊牧馴鹿的牧民組成的民族,他們居住在西伯利亞西北部的亞馬爾半島,接近北極圈的地方,在當地方言中,亞馬爾的意思是「世界盡頭」,那裡冬季最低氣溫能達到零下60℃。

(牧民節上歡喜相逢的親友,他們每年只有在這個節日才有機會歡聚。)

「涅涅茨」的名字來自於涅涅茨語中「人」的發音。他們的語言屬於烏拉爾語系薩莫迪語族的一支,跟北芬蘭語是「親戚」。大部分涅涅茨人生活在苔原,還有一小部分住在森林的涅涅茨人,主要聚居在鄂畢河中部的泰加地區。

(參加牧民節的姑娘和小女孩。)

每個涅涅茨家庭有五六百頭馴鹿。對涅涅茨人來說,只要有了鹿,「就什麼都有了」。他們的大衣和帳篷是鹿皮做的,交通工具是鹿拉雪橇,食品是鹿肉,冬天沒有漿果的時候,吃生鹿肉、喝鹿血補充維生素。馴鹿的骨頭被用來做紐扣和刀柄,肌腱被做成線,皮膚被製成船、緊身褲、帽子和其他衣物。甚至早幾年,當地還保持以物易物的風俗時,涅涅茨人會拿鹿肉、鹿皮、鹿茸直接跟中間商換生活必需品。

(牧民科斯佳一家人在苔原上的午餐。)

(科斯佳和妹妹兩家人。)

(科斯佳的鄰居。)

涅涅茨人和他們的領頭馴鹿關係密切。如果他們在暴風雪中迷路了,會依靠領頭馴鹿來幫助他們找到路。如果動物在穿越結冰的河流時猶豫或打噴嚏,牧民就會尋找另一個地方過河。在涅涅茨的神話中,主角的命運往往由領頭馴鹿的命運來預測。

苔原上散布著牧人向神獻祭鹿的地方,他們為病人祈禱,用狐狸皮和馴鹿角獻祭。儀式中,馴鹿被一分為二。涅涅茨人吃一半,把一半留給他們的神。

一段紀錄片記錄了涅涅茨人殺鹿的樣子,熟練的涅涅茨獵人輕悄悄地靠近馴鹿,雙手把住它的角往下按,手上的刀順勢插入鹿的骨縫。五歲的孩子被叫來幫忙,被剝了皮的鹿還在抽動,孩子說,爸爸,為什麼鹿的肌肉還在跳。

父親告訴孩子,母鹿肚子裡還有一頭小鹿。

「為什麼要殺鹿,為什麼不讓她把小鹿生下來。」孩子問母親。

「她老了,老了會很痛苦。」

孩子繼續追問為什麼,母親不再回答。

這也反映了涅涅茨人與自然相處的態度,一直跟隨拍攝涅涅茨人的攝影師高雲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真正的涅涅茨人捕獵之前會觀察野生動物的身體狀態,專打老弱病殘的。殺鹿也不是隨便的,而是把所有鹿趕到一起,讓狗攆著鹿跑,看哪個鹿落在最後再下手。

遷徙與現代化

涅涅茨人遷徙有固定的通道。每年春天,他們從北方泰加森林的保護地遷徙到北極圈以北200英裡的亞馬爾半島的無樹苔原,秋季在再從北方牧場遷回內陸。

遷徙以家庭為單位,隊伍由三部分組成,隊伍的頭部和尾部是人,中間是鹿。打頭的涅涅茨人將幾個雪橇連在一起,車上拉著帳篷、鋪蓋、食品、鹿皮。拉車的鹿經過馴化,中間是普通的鹿群,隊伍斷後的人防止鹿群走散。

(馴鹿的牧民。)

遷徙期間,涅涅茨人住在自己搭建的鹿皮帳篷裡。這種帳篷通常由40根圓木桿做骨架,外面罩上兩層五六十張鹿皮縫成的皮罩。帳篷呈圓錐形,直徑7米左右,搭好一個帳篷要50分鐘。女人們需要先在地上畫個圈,從外圈開始把木桿支起來。室內中間鋪地板,周邊鋪松樹枝條,上鋪草帘子,再上鋪鹿皮。

(在雅勒薩列郊區的牧民點。)

帳篷之內有電視、手機、衛星電話。衛星電話是政府發放的,因為涅涅茨人經過的地方沿路沒有信號,也缺乏醫療點,如果遇到惡疾或死亡威脅,涅涅茨人需要聯繫政府派直升機援救。

俄羅斯政府也在遷徙必經之路建了供應點,通常是些小小的貨櫃,內有發動機、電冰櫃,路經的涅涅茨人可以在此補充物資,主要是糧油還有燒火的木柴。

隨著當地與外界經濟交流不斷增加,涅涅茨人的生活也不免越來越現代化。越來越多的家庭購入雪地摩託,這種摩託在雪地行駛時可以達到每小時40公裡,比馴鹿雪橇更快。

一輛山葉牌雪地摩託折合人民幣約10萬元,一般的涅涅茨人家庭有五六百條鹿,一頭鹿35公斤,按250盧布一公斤鹿肉計算,大概賣一百頭才能湊夠一輛雪地摩託的價格。

有涅涅茨人告訴攝影師高雲飛,前蘇聯時代,兩頭鹿就夠生活一年,現在就算是每年賣兩百頭鹿,也還不夠用。高雲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當地存在過度放牧的問題。據估計,約有17.5萬頭馴鹿在亞馬爾地區放牧,但環保人士表示,這片土地只能養活12萬隻馴鹿。

牧民對高雲飛說,這幾年,鹿越來越不值錢,而體型也越來越小,所以只能越養越多,才能夠生活用。

高雲飛分析這背後有兩個原因。一是當地交通閉塞,銷售渠道不暢通,鹿肉在周邊地區賣價低,只有銷往歐洲能賣出每公斤40歐元的高價,但外銷被國有貿易公司壟斷,涅涅茨人得不到錢。

而另一方面,亞馬爾半島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儲存量,石油天然氣開發佔據了牧場很大面積,涅涅茨人遊牧時不得不繞過被圈地的地方,而他們的馴鹿也不得不縮小自己的覓食範圍。

在高雲飛拍攝的一張照片中,極光的另一邊是緋紅色的光,猶如晚霞。高雲飛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紅色的光不是夕陽,而是天然氣油田作業時噴的火光。開採石油天然氣排除的廢水汙染了河流,魚也少了,鹿的健康也受到了威脅。但這就是堅硬的現實,涅涅茨人對此無計可施。

相關焦點

  • 北極圈馴鹿太多惹麻煩?
    在位於北極圈的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生活的馴鹿數量據估測超過70萬頭。  涅涅茨人生活在俄羅斯北部北極圈地區,他們以飼養馴鹿為生,馴鹿養殖數量達到50萬頭。蘇聯時期,政府曾強迫遊牧民族涅涅茨人結束遊牧生活。  從北極圈到凍土地帶
  • 危機¦ 聖誕節來了,這些岌岌可危的馴鹿多想成為「紅鼻子魯道夫」!
    薩米人原以捕魚和獵捕野鹿為生,大約在1000多年前成功飼養了馴鹿,從此半馴化馴鹿就成了他們最主要的謀生手段。 瑞典當地的薩米人世世代代放牧馴鹿,通常在11月的兩周時間裡開始放牧,帶領馴鹿完成至少兩個月的遷徙。
  • 全球變暖危及馴鹿種群 北極地區遊牧民,正在尋求訴訟
    生活在瑞典的北極地區遊牧民,是歐洲目前僅存的遊牧民族,以放牧馴鹿為生。近年來,他們這種傳統生活方式,正受到全球變暖威脅。今年秋天,過早的降雪與降雨在地面形成了厚厚的冰層,覆蓋了馴鹿的食物來源——苔蘚。當地薩米族馴鹿牧民尼拉·英加的馴鹿群,只有一半成功轉場到冬季牧場,其餘的馴鹿幾乎沒有挺過冬天的機會。
  • 科學家:北極放牧大型哺乳動物,可拯救永久凍土層!
    除了南極洲測出20°C高溫,北極的永久凍土層也在持續崩解中。而最新發表於《科學報告》的一項研究報告稱,如果將馬、野牛和馴鹿等大型哺乳動物釋放到北極,它們可能在對抗全球變暖的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而且食草動物會減緩永凍土融化的速度,並在2100年之前恢復其中的80%。這個結論是否可行暫不討論,但這個想法是來自20多年前的一個俄羅斯古怪科學家。
  • 法媒:北極地區約200頭馴鹿餓死 或是氣候變化所致
    新華社北京8月6日新媒體專電 法媒稱,當地時間7月29日,挪威極地研究所指出,北極地區斯瓦爾巴群島發現約200頭馴鹿餓死,這個高得異乎尋常的數據是該地區氣候變化造成的。據法新社7月29日報導,研究所的三名研究員通過繪製距北極點約1200公裡的斯瓦爾巴群島上野生馴鹿一年內數量變化圖發現了約200具屍體,都是過去一冬餓死的。統計項目主管奧茜爾德·恩維克·彼得森從這一「極高的死亡率」中看出了氣候變暖的後果。氣候學家認為北極氣候變暖的速度是世界其他地區的兩倍。
  • 興安馴鹿走出大山
    在中國最冷小鎮呼中,認識曹樹權的人都叫他大權。大權在林場當過運材司機,對大山有深厚的感情。2014年黑龍江大興安嶺人放下了斧頭鋸,開始了新的生活方式。大權也開始探尋新的生財之路。莽莽大興安嶺,森林資源豐富。
  • 騎馴鹿的不一定是聖誕老人 俄羅斯牧民慶祝馴鹿節
    騎馴鹿的不一定是聖誕老人俄羅斯牧民慶祝馴鹿節 (1/7) "← →"翻頁
  • 法院下令撲殺馴鹿:挪威最高法院以保護牧場土地為由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真正意義上的馴鹿為北歐拉普蘭人和中國北方鄂溫克人馴養的馴鹿,但在中國已經不會有野生的馴鹿了,在北方廣闊的森林中,再也不會響起鄂溫克人召喚馴鹿時敲響樺皮桶的聲音了。
  • 內蒙古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馴鹿之鄉」的現代生活
    敖魯古雅鄂溫克族是我國唯一以飼養馴鹿為主要生產生活方式的民族,有「馴鹿之鄉」之稱。他們長年遊獵在大興安嶺密林深處,靠狩獵和飼養馴鹿生活。  據我國唐代文獻記載,「鞠國之地有樹無草,但有地苔。無羊馬,使鹿牽車,可乘三四人。人衣鹿皮,食地苔,其俗聚木為屋。」這些古代的「使鹿部」繁衍下來,一直居住用樺樹和樹皮搭建的「撮羅子」,以阿爾泰語交際,沒有自己的文字,用「符號木刻記事」。
  • 馴鹿乘汽車遷徙,吃直升機空投的乾草,北極亂套了
    因紐特人在捕獵海豹  和北極熊一樣,因紐特人的狩獵技巧,離不開合適厚度的冰層,但北極海冰減少,讓正常狩獵無法展開,許多因紐特人社區陷入了嚴重的糧食危機。    Siku於2019年底啟動,專門為北極各地的因紐特人提供導航服務,以及潮汐時間、海洋預報和冰紋測量等數據。
  • 凍土融化 俄北極地區發現保存完好猛獁象遺骸
    新華社北京8月3日新媒體專電 據俄羅斯《莫斯科時報》網站報導,西伯利亞北部的馴鹿牧民發現一副保存完好的長毛猛獁象骨架,因為氣候變化導致這片廣袤地區的永凍土層迅速融化。這一驚人的考古發現恰逢西伯利亞和俄北極地區遭遇歷史性炎熱夏季,這裡是全球變暖速度最快的地區之一。上周在俄羅斯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佩切瓦拉瓦託湖岸邊發現這副骨架,包括猛獁象部分頭骨、下顎骨、幾根肋骨和一塊部分軟組織仍然完好的腳骨碎片。
  • 神秘的馴鹿民族,遠離文明和科技,遊蕩在蒙古的森林草原之間!
    比如,生活在蒙古國北部地區、以放牧馴鹿為主的杜科哈人,就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少數民族,他們就常年活躍在廣袤的泰加針葉林區和丘陵草原地區。杜科哈人屬於典型的北方遊牧民族,他們的活動範圍幾乎橫跨了蒙古至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南部邊界森林和苔原山地環境。據說,目前大約還有500到1000名杜科哈牧民常年四處遷徙,過著原始的遊牧生活。
  • 中俄北極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合作:傳統知識現代化視角
    Regehr,2018)    陸地哺乳類動物有:北極熊、馴鹿、北極狐、白狼、麝牛等。北極熊位於北極食物鏈的頂端,主要靠捕食海豹、海象、海獅為生,有時為了追逐食物,要藉助浮冰遊泳很遠的距離。由於北極氣候的變化,浮冰減少,嚴重影響北極熊的捕食,北極熊的數量日益減少。北極哺乳動物最大的族群是馴鹿,僅亞馬爾-涅涅茨州的馴鹿數量超過了800000頭。
  • 氣候變化導致北極馴鹿瘦身 還拉得動聖誕老人嗎
    (原標題:氣候變化導致北極馴鹿瘦身 還拉得動聖誕老人嗎)
  • 馴鹿人的生活|深山蒙古部落
    因為對攝影的掌握和認識,Hamid Sardar把鏡頭對準了與自然世界對話的人與族群。3000年來,蒙古的泰加針葉林帶一直居住著這麼一群騎馴鹿的人,他們是杜科哈人(也被稱之為察坦人)。杜科哈的蒙語名字「Tsataan」可以翻譯為「馴鹿牧民」,馴鹿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
  • 時隔75年,埋藏凍土的「喪屍馴鹿」引發大疫病
    「冰箱」裡不僅有土凍土就像一個大冰箱,而凍住的不僅是土,土壤中包含的大量有機物也被一併裝入其中,從不起眼的微生物到完整的動物屍體——去年那出科幻小說般的「西伯利亞馴鹿悲劇」就是最好的證明,75年前瘟疫中死亡的馴鹿帶著炭疽桿菌凍在了土地下。早有研究指出,這種永凍層中「冷凍」的炭疽芽孢可保持活性達105年,如果掩埋深度增加,細菌或許能夠休眠更久。
  • 呦呦鹿鳴 食野之蘋 你聽過敖魯古雅馴鹿的叫聲嗎?
    進入了產仔期每天都有新的生命誕生馴鹿歸來在距根河市區100公裡的達瓦獵民點,53歲的達瓦和48歲的妻子郭芳這些天忙得不亦樂乎。他們家100多頭鹿已經產下了20多頭小鹿,到月末,還將有20頭小鹿來降生,這是夫妻倆最高興的事兒。夫妻倆與馴鹿為伴達瓦和郭芳是鄂溫克族獵民,從小生活在山林裡,他們一直與馴鹿為伴,對馴鹿有著難以割捨的感情。2003年8月,政府對敖魯古雅獵民實施生態移民,世代生活在山林中的鄂溫克族獵民都搬進了北歐風格的二層樓房,馴鹿也有了專用的鹿舍。但馴鹿離不開山林。
  • 《地球脈動》加拿大馴鹿為找到草原而遷徙,但馴鹿的數量急劇下降
    在加拿大北部荒野上,馴鹿為了找到新的草原,都會上演一幕馴鹿大遷徙,成為了加拿大極地苔原地區最壯觀的動物遷徙。據統計,在1986年全世界的野生馴鹿有390萬頭,分布於北美、西伯利亞南部、歐亞大陸等,但歐亞大陸的馴鹿大多數都是被馴養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