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鹿乘汽車遷徙,吃直升機空投的乾草,北極亂套了

2021-01-08 網易

  

  2040年,北極夏季海冰可能將完全消失。

  前不久,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發布了《2020年北極報告卡》。

  報告顯示,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北緯60°以北的年平均地面氣溫,創下了自1900年以來的第二高紀錄。

  

  今年9月,媒體報導全球變暖使北極海冰縮小到接近創紀錄的水平

  北極冰蓋和海冰正在加速融化,西伯利亞的北極地區,研究人員今年10月首次沒有觀測到海冰凍結。

  

  北極的生態變化,已經嚴重威脅到因紐特人的生存,那些祖祖輩輩傳授下來的北極求生技能和經驗,已經不足以讓社區繼續存續,人們不得不尋求科技的幫助,以維持當地的文化習俗和生存方式。

  

  因紐特人在冰面行走

  因紐特人靠食品銀行冰凍海鮮維生

  在阿拉斯加,因紐特人祖祖輩輩以狩獵為生,95%的食物為野生動物,比如髯海豹、海象和弓頭鯨等。

  

  因紐特人在捕獵海豹

  和北極熊一樣,因紐特人的狩獵技巧,離不開合適厚度的冰層,但北極海冰減少,讓正常狩獵無法展開,許多因紐特人社區陷入了嚴重的糧食危機。

  

  「上世紀80年代,哪怕到了三月初,海冰還有3-5英尺(約0.9-1.5米)厚。」阿拉斯加基瓦利納社區68歲的老獵手奧斯丁·斯旺說,可是最近幾年,再也沒出現過零下40℃以下的低溫,到了三月,只有極少的地方還剩下稀薄的海冰。

  

  北極海冰減少

  一直以來,因紐特人靠經驗判斷海冰厚度:如果用魚叉狠狠砸下去,冰面沒有破裂,說明人可以在上面行走,如果連續打三下還不破裂,那麼雪地摩託可以在上面行駛,如果擊打五遍仍堅硬如初,那意味著幾乎可以在冰面上做任何事。

  

  因紐特人和雪地摩託

  可是氣溫反覆變化,直接影響了海冰狀態,冰面行走變得異常危險——幾年前,加拿大就有兩名經驗豐富的因紐特人獵人,在自己最熟悉的路線上因冰層破裂喪生。

  

  因紐特人用魚叉在測試冰層厚度

  「以往,我們會在春季開始捕鯨,但最近幾年,直到冰季結束,都沒有合適時機,冰層太不穩定,潛藏太多危險,年輕人甚至連練習狩獵的機會都沒有,我們的食物已經養不活整個社區。」阿拉斯加北坡地區因紐特人羅伯塔·圖爾拉克·格倫說。

  

  因紐特人捕鯨,冰層不穩定會非常危險

  在阿拉斯加,越來越多的因紐特人不得不放棄捕獵,這引發了嚴重的糧食危機。

  幾年前,阿拉斯加的兩個因紐特人社區不得不申請了國家援助資金,第二年,海冰減少導致海象捕獵計劃再次失敗,當地社區再次向政府尋求幫助。

  

  因紐特人傳統食物「食用鯨皮」,通常由弓頭鯨皮膚和油脂製成

  美國海岸警衛隊運來了10000磅(約4.5噸)冰凍大比目魚,分發給了好幾個社區,這些冰凍大比目魚是由總部位於華盛頓州的食品銀行SeaShare提供的,SeaShare專門為有困難的社區提供海鮮。

  

  SeaShare的工作人員在處理冷凍海鮮

  因紐特人用上高科技探冰儀器

  海冰減少變薄,不僅影響了因紐特人的狩獵,甚至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

  在加拿大北部拉布拉多半島的因紐特人社區,60歲的德裡克·波特吐槽,與25年前相比,海冰通常提前一個月融化,厚度也不夠,這讓他去不了很多原本常去的地方。

  

  海冰減少變薄,讓當地人出行困難

  「我只能困在社區中,像一頭困獸。」波特說。

  研究人員也發現,很多因紐特人都會因無法出門感到沮喪,覺得自己無法脫身。

  一些科技公司,嘗試用現代化工具來解決這一問題。

  

  人們利用現代化工具測試海冰厚度

  加拿大公司SmartIce就開發了兩種探冰儀器:一種是固定式的SmartBuoy,用於測量部署位置的海冰厚度。另一種改進過的探地雷達叫SmartKamotik,通常被拖在雪地摩託後面測量海冰厚度。

  

  SmartBuoy

  SmartIce還與地圖平臺SiKu達成合作。

  Siku於2019年底啟動,專門為北極各地的因紐特人提供導航服務,以及潮汐時間、海洋預報和冰紋測量等數據。

  

  Siku平臺

  同時,Siku還是一個社交網絡,因紐特獵人可以在APP上發布圖片,發布共享薄冰警告和行進路線圖。

  

  獵人正在使用Siku分享消息

  目前,SmartIce的探冰儀器頗受歡迎,因紐特獵人總在詢問什麼時候能出最新的地圖。

  然而,海冰減少也減少了因紐特社區與外界的聯繫。

  

  小迪奧梅德島

  在白令海峽小迪奧梅德島的因紐特人社區,環境協調員奧皮克·阿金加說,小迪奧梅德島太小了,小到容不下一條飛機跑道。

  

  奧皮克·阿金加

  過去,當地居民等海冰厚到1.5米,就可以推出一條600多米長的冰跑道,白令航空的固定翼飛機每天都可以起降,運來郵件和貨物。

  

  在小迪奧梅德島冰面上降落的固定翼飛機

  阿金加很懷念那段日子,冬季和春季,每天都有航班運來新鮮的農產品和冷凍肉類,夏季和秋季則由直升機定期提供服務。

  

  直升機運送物資

  「現在不一樣了,冬季結不起足夠厚的海冰,白令航空航班最後一次在這裡著陸是2013年5月,之後都由直升機提供服務,每周一班,但是坐直升機進出真的非常昂貴,人們出行變得很困難。」 阿金加說。

  

  島上的居民和遊客,都必須搭乘直升機出行

  冰箱取代了數百年的飲食傳統

  全球變暖,不僅影響了因紐特人的狩獵和出行,甚至改變了他們保持數百年的飲食傳統。

  

  當地居民捕食鯨魚

  阿拉斯加最北端的巴羅鎮,位於北極圈內500多公裡,居民以捕鯨為生,然後把鯨魚肉保存在永凍土層裡手工挖掘的冰窖之中,用冰窖儲存過的陳年鯨魚肉別有風味,深受當地居民喜愛,幾年內都可以食用。

  

  當地的一名年輕人在冰窖裡堆放鯨魚肉

  捕鯨船長戈登·布勞家就有兩個冰窖,一個有100多年的歷史,存放著當地社區的2噸冷凍弓頭鯨肉,另一座建於1955年,用來存放戈登一家的食品。

  最近幾年,冰窖不對勁了。

  

  當地人的冰窖

  去年底,戈登的兒子發現為社區儲存鯨肉的冰窖滲出了液體,凍得硬邦邦的鯨肉竟有解凍跡象,血水流了一地。

  戈登只好和兒子一起把鯨魚肉拉到室外,蓋上防水布簡單保存。

  

  當地一個還完好的冰窖

  「還好是冬天,外面氣溫很冷,鯨肉不會變質,不然就麻煩了。」 戈登說。

  當地鄉村服務主管羅素·萊恩說,永凍土正在融化,導致冰窖溫度不穩定,這個問題最近幾年變得越來越突出。

  

  有些冰窖已經滲漏不能使用

  為了幫助居民儲存食物,羅素不得不協調社區找來三臺大冰櫃。

  「放在冰櫃裡的鯨肉,跟冰窖儲存的鯨肉風味不同,很多人都不愛吃。」羅素說,「但是沒辦法,今後大家必須接受這一改變。我現在會把鯨肉先放在冰窖裡過渡一下,讓鯨魚肉多多少少有點自然風味,最後再把鯨肉轉移到冰櫃裡。」

  

  當地人以捕獵為生,食物需要靠冰窖來保存

  薩米人放牧用上GPS項圈和無人機

  除了因紐特人,北極地區的其他人群也受到了氣候變化的影響。

  在北歐和俄羅斯最北端的薩米人,是著名的馴鹿牧民。

  

  氣候變化加大了馴鹿覓食難度,放牧活動受到嚴重威脅。

  45歲畜牧場主安妮·梅·奧利說,這些年天氣明顯變化,海風開始向更遠的內陸移動,乾燥的環境也變得異常潮溼,洪水淹沒了牧草。

  外加溫度頻繁大落差變化,又導致牧草上的積雪,在不斷消融和凍結中形成了冰層,馴鹿挖不透冰層,就吃不到牧草。

  
馴鹿無法穿透冰層吃到牧草

  去年冬天,挪威和瑞典的馴鹿在山上找不到食物,政府不得不派軍隊直升機空投乾草。

  到了春天,積雪迅速消融,植被生長時間又早於馴鹿遷徙滯後的生物鐘,等到馴鹿遷徙到內陸地區,牧草長勢過頭,鹿群又無草可吃。

  

  最終,牧民們不得不用拖車移動鹿群,幫助他們提前遷徙。

  

  一些年輕的牧民,還為馴鹿戴上了GPS項圈,同時配備了無人機。

  安妮·梅·奧利說,這兩種工具都可以幫助牧民了解動物的位置,移動方式以及是否遇到了麻煩。

  

  有科學家表示,北極居民一直以來極具韌性,各種新技術也在幫助他們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但是,北極升溫速度是世界其他地區的兩倍,那裡的人們首當其衝承受著生態變化帶來的影響,而隨著傳統風俗不斷消解,也許在我們後代的教科書上,再也看不見愛斯基摩人的雪屋。

  

  Cnet:On the front lines of climate change, Arctic communities use tech to keep tradition alive

  e360.yale.edu:Food Insecurity: Arctic Heat Is Threatening Indigenous Life

  pri.org:New app helps Inuit adapt to changing climate: 『It’s time for the harpoon and computer to work together』

  Arctic Focus:Globalization and Global Warming Threaten Inuit Food Security

  The New York Times:Why Lost Ice Means Lost Hope for an Inuit Village

  Science:Q&A: On a Bering Sea island, disappearing ice threatens a way of life

  文 | 汪帆 張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地球脈動》加拿大馴鹿為找到草原而遷徙,但馴鹿的數量急劇下降
    在加拿大北部荒野上,馴鹿為了找到新的草原,都會上演一幕馴鹿大遷徙,成為了加拿大極地苔原地區最壯觀的動物遷徙。據統計,在1986年全世界的野生馴鹿有390萬頭,分布於北美、西伯利亞南部、歐亞大陸等,但歐亞大陸的馴鹿大多數都是被馴養出來的。
  • 和平精英空投飛機變馴鹿,海島和雪地,聖誕老人的快樂你想像不到
    聖誕老人送空投?神秘道具讓人瞬間唱、跳、rap簡直停不下來,聖誕模式下,特種兵們的快樂你想像不到!且不說這美輪美奐的極光,光這個超大個聖誕樹就實在搶鏡,在遊戲內的城區會出現聖誕樹,小編建議玩家組隊的時候商量好,落地之後直接向聖誕樹挺進,因為樹下的紅色禮盒裡,獎勵實在太豐厚了!
  • 涅涅茨人:放牧北極,每個家庭有五六百頭馴鹿
    美國著名自然文學作家巴裡·洛佩茲在《北極夢》裡描繪了北極夢幻般的美麗,但對整年都在極圈內的亞馬爾半島上遷徙的涅涅茨人來說,美麗是他們的殘酷現實。為了生存,涅涅茨人像傳說中的無腳鳥,終年不得停歇。他們跟馴鹿結成了共生關係,不是在牧場,就是在驅趕馴鹿尋找下一塊牧場的路上。
  • 神秘的馴鹿民族,遠離文明和科技,遊蕩在蒙古的森林草原之間!
    比如,生活在蒙古國北部地區、以放牧馴鹿為主的杜科哈人,就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少數民族,他們就常年活躍在廣袤的泰加針葉林區和丘陵草原地區。杜科哈人屬於典型的北方遊牧民族,他們的活動範圍幾乎橫跨了蒙古至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南部邊界森林和苔原山地環境。據說,目前大約還有500到1000名杜科哈牧民常年四處遷徙,過著原始的遊牧生活。
  • 鄂溫克獵民和他門的馴鹿的故事
    馴鹿的馴化史和鄂溫克獵民的民族史緊密相連。   馴鹿,在野生時被鄂溫克獵民稱為「索格召」。在古代,馴鹿是鄂溫克獵民的主要獵取對象,是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他們吃的是獸肉,穿的是獸皮,住的是「撮羅子」。野生馴鹿生來就有依附於人的特點,有時為了避開蚊虻的叮咬走到獵民的篝火旁。因此,鄂溫克獵民早期追隨野生馴鹿,過著漂泊不定的遊獵生活,同野生馴鹿結下了「不解之緣」。
  • 「吃雞」11張圖,快速了解新版本「冰雪模式」,這個聖誕節值了!
    雖然,這兩款吃雞遊戲都更新了冰雪模式,但這2款遊戲的更新內容,卻出現了巨大的差異。 如圖所示,在新版本的海島地圖中,地圖上出現了十幾個馴鹿的圖標,而這些圖片全都是馴鹿雪橇車的刷新點。 提到馴鹿雪橇車,大家是否已經聯想到,那個憨態可掬的聖誕老人了呢?
  • 危機¦ 聖誕節來了,這些岌岌可危的馴鹿多想成為「紅鼻子魯道夫」!
    地處北歐瑞典的馴鹿,在進入冬季以來,至今還沒有遷徙,這讓生活在那裡的薩米人感到憂心忡忡。 現在已進入12月,北極圈以北將近100英裡的地方,仍然沒有足夠的雪來保障馴鹿開始一年一度的遷徙。 每年冬天,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薩米部族都會帶領數千頭馴鹿集體遷徙,耗時長達兩個月。
  • 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唯一的馴鹿之鄉,遊客慕名而來
    敖魯古雅使鹿部落始建於2003年以後,300多年前,敖魯古雅鄂溫克人的祖先從勒拿河流域遷徙到額爾古納河流域。他們過去一直靠在大興安嶺深山放牧馴鹿和打獵為主要經濟來源,以遊獵而聞名。在列拿河時代,他們就開始馴養和使用馴鹿,後來由於列拿河一帶獵物少了,他們便順著石勒喀河來到了大興安嶺北麓的額爾古納河流域。
  • 麋鹿、馴鹿、駝鹿、馬鹿:這些套「鹿」你分得清楚嗎?
    傳說給聖誕老人拉雪橇的又到底是麋鹿還是馴鹿呢?於是象妹一拍腦袋決定,今天就來嘗試區分一些令人摸不清頭腦的套「鹿」吧! 麋鹿麋鹿迷了路 據說我的名字叫四不像 (圖源-Google)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英文名為Milu或是Père David's Deer。
  • 古老的馴鹿民族,這騎著鹿翩翩走出的樣子,無比夢幻啊!
    每年,他們都要騎著馴鹿,在草原上遷徙5到10次,四處尋找牧場。 他們居住的帳篷通常很簡陋,但一家人住在一起,其樂融融…杜科哈人每戶人家都有7到160頭馴鹿,他們騎馴鹿、喝鹿奶,用馴鹿奶做成乾酪,使用馴鹿的毛皮,靠馴鹿提供生活的一切,因此被稱為「馴鹿牧民」。
  • 香腸派對:吃雞不追空投?霸哥帶你體驗空投的一百種死法
    如果你玩過香腸派對遊戲,那麼你對「香腸人」吃雞已經見怪不怪,如果這兩種你都沒經歷過,看了這篇後你就知道如何用「香腸人」吃雞。霸哥是個什麼樣的存在?大跳猛男,追風少年!玩過吃雞的朋友們都知道,菜鳥一般是不敢去摸空投的,比如阿醬落地成盒小戰隊當看到空投在附近時都會立馬開車溜之大吉,即使壯了一把膽子也只敢放一個人過去摸,然後無情的把她拋棄。霸哥就不一樣了,空投騎手絕不能輸。
  • 自然探秘所 | 一場遷徙冒險,打開了動物世界的生存法則【內附福利】
    天氣變得如此寒冷,那麼現在該是他生平第一次向南方遷徙,飛到巴拿馬去的時候了。杉米曾聽一些年長的威爾遜鶯提到過巴拿馬。他們說,巴拿馬整年都很溫暖——即使晚上也一樣。杉米還聽說,那裡的蟲子有的竟然像鶯一樣大,不過,他不確定這些傳聞是不是真的。咦,其他的威爾遜鶯都到哪裡去了?通常會有幾隻在這附近覓食的呀?
  • 拉克羅乾草,「草料界的愛馬仕」
    不過,據法國媒體稱,有「草料界的愛馬仕」之稱的拉克羅乾草反而出現了「一草難求」的局面。因為氣候變暖,今年許多地方牧草產量驟減,航空運輸也因為疫情受到影響,拉克羅乾草愈發供不應求。草場經營人布凱稱,得益於浸泡灌溉、沃土層及普羅旺斯的光照條件,獨有的氣候讓這兒出產的牧草擁有了「草界三大終極品質」:一是超低的微顆粒和真菌孢子比率,拉克羅乾草的兩者含量分別只有普通乾草的1/20和1/60。滿是灰塵的乾草會大大增加禽畜患上呼吸道疾病的風險。二是高適口性,從氣味和口感而言,拉克羅乾草色香味俱佳,能夠激起動物的食慾。
  • 車諾比:臨危受命的米裡直升機,拯救歐洲的旋翼勇士
    在劇中,蘇聯空軍的米-8除了運送參與救援行動的高級指揮人員外,還參與到了最早的空中觀察和滅火行動中,米-8是事故發生之後最早接近反應堆核心區域的蘇軍直升機。◎《車諾比》中蘇軍米-8直升機墜毀的場景由於發生爆炸的4號反應堆保護層外牆較高且輻射極強,消防車無法撲滅反應堆內燃燒的大火,搶險指揮部於4月27日早晨調集蘇聯空軍直升機空投沙子和硼前去滅火。
  • 空投1噸胡蘿蔔和紅薯 澳大利亞為救瀕危物種拼了
    原標題:空投1噸胡蘿蔔和紅薯!澳大利亞為救這一瀕危物種拼了大量胡蘿蔔從直升機上被空投(圖源:馬特·基恩推特)海外網1月13日電 近一段時間以來,澳大利亞山火持續肆虐,外媒估計有近5億隻動物葬身火海
  • 聖誕老人乘馴鹿拉雪橇滿世界飛,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
    很多現在我們已知的聖誕老人的標籤,比如慷慨、善良、和藹可親都起源很早了,馴鹿是後來才成了聖誕老人的標配。 只有吃了這個,馴鹿才會飛 在我們印象裡
  • 全球十大不可思議的動物遷徙,你見過?
    全球十大不可思議的動物遷徙,你見過?動物遷徙是自然界裡一些最動人的現象,有的遷徙以速度之快著稱,有的遷徙則以規模見長,有些遷徙距離的和時間最長的則讓人嘆為觀止,一起來欣賞一下吧!帝王蝶有翅膀就能飛翔黑脈金斑蝶前足相當退化,短小無爪。
  • 聖誕老人的馴鹿,領頭那隻鼻子什麼顏色? 漲知識
    不過,鹿姐姐是一頭長頸鹿,聖誕老爺爺的座駕是馴鹿,對,請注意,是馴鹿。不是梅花鹿,不是駝鹿,尤其不是麋鹿!>從前有一隻馴鹿名叫魯道夫,它是這個世界上唯一長著大紅鼻子的馴鹿。他把魯道夫領到雪橇前,套上韁繩,然後自己坐了進去。他們出發了!魯道夫馱著聖誕老人安全地到達了每一根煙囪。不論雨雪風霜,什麼都難不倒魯道夫,因為它的亮鼻子像燈塔一樣穿透了迷霧。
  • 內蒙古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馴鹿之鄉」的現代生活
    汽車停在一排排北歐風格的褐色二層小木屋前,這裡就是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  敖魯古雅,鄂語為「楊樹繁茂的地方」。敖魯古雅鄂溫克族是我國唯一以飼養馴鹿為主要生產生活方式的民族,有「馴鹿之鄉」之稱。他們長年遊獵在大興安嶺密林深處,靠狩獵和飼養馴鹿生活。  據我國唐代文獻記載,「鞠國之地有樹無草,但有地苔。無羊馬,使鹿牽車,可乘三四人。
  • 「吃雞」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空投,「漂浮」在空中,怎麼都舔不到?
    說起空投,玩「吃雞」的小夥伴們對它肯定不陌生,拿到了一個空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不用再去滿世界找物資了,三級頭、三級甲、三級包都給你滿上,運氣好的話還會給你一個吉利服和AWM。但是空投的落點是千千萬的,有可能是在水裡,也有可能是在房頂,甚至還有落在樹上的,這些想必各位玩家都有經歷過,那麼大家有沒有遇到過「浮在空中」的空投呢?空投落在房頂上如果說遇到了在房頂的空投,那麼一般有兩種方法:第一種就是想辦法爬到樓頂去,可以利用門爬上去;還有一種辦法就是震爆彈或者是手雷直接將其打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