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2日電 據外媒報導,挪威最高法院21日以保護牧場土地為由,下令撲殺數十頭馴鹿。
    
    就歷史而言,鹿類與人類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大約在 200多萬年以前,地質上稱之為更新世後期,分布在歐亞大陸上的馴鹿曾是人類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時的人類主要依靠捕食馴鹿吸取營養,維持了大約有幾千年。所以,人類的祖先總是把鹿視為聖潔,賦予了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傳說。西方也是如此,他們讓鹿給聖誕老人拉車,給孩子們送禮物。
    
    真正意義上的馴鹿為北歐拉普蘭人和中國北方鄂溫克人馴養的馴鹿,但在中國已經不會有野生的馴鹿了,在北方廣闊的森林中,再也不會響起鄂溫克人召喚馴鹿時敲響樺皮桶的聲音了。
    
    
    
    據報導,挪威政府要求25歲的馴鹿飼主薩拉(Jovsset Ante Sara)將200頭馴鹿減少到75頭。最高法院在聲明中表示,已裁定這項訴求「有效」。
    
    薩拉表示減少馴鹿數量將會「毀了他」,讓他無以維生,而且這項裁定將違反人道規範。
    
    但法院贊同政府主張,認為有必要撲殺鹿群,以確保土地永續發展。
    
    報導稱,挪威政府上訴最高法院,是因為政策目的是防止凍原地區過度放牧,這裡估計約有22萬頭馴鹿。不過,馴鹿飼主薩拉已經表示將提起上訴。
    
    馴鹿(學名:Rangifer tarandus),又名角鹿。是鹿科馴鹿屬下的唯一一種動物。體長100~125釐米,肩高100~120釐米。雌雄皆有角,角的分枝繁複是其外觀上的重要特徵。長角分枝繁複,有時超過30叉,蹄子寬大,懸蹄發達,尾巴極短。
    
    馴鹿的身體上覆蓋著輕盈但極為抗寒冷的毛皮。不同亞種、性別的毛色在不同的季節有顯著不同,從雄性北美林地馴鹿在夏季時的深棕褐色,到格林蘭島上的白色。主要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花色中白色一般出現在腹部、頸部和蹄子以上部位
    
    馴鹿主要分布於北半球的環北極地區,包括在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島嶼。在中國馴鹿只見於大興安嶺東北部林區。中國鄂溫克族使用馴鹿作為交通工具。
    
    馴鹿的中文名字有點名不副實,因為馴鹿實際上並不是人工馴養出來的。英文 Caribou是指分布於北美的野生馴鹿,而把分布在北歐,經過拉普人管理和馴養的馴鹿叫做Reindeer。馴鹿的個頭比較大,雌鹿的體重可達 150多公斤,雄性稍小,為90公斤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對樹枝狀的犄角,幅寬可達1.8米,且每年更換一次,舊的剛剛脫落,新的就開始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