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看人家龍吐珠啊,海仙花啊,牡丹啊,一個個名字叫的多好聽,又有文化又有內涵,為啥你就叫雞屎藤呢?!難道你有著雞屎的味道?還是長得像雞屎一樣?黑黑的?一小坨一小坨?
可是看了你的照片,完全跟你的名字不符啊。難道你是一個有特殊的,不為人知的故事的雞屎藤?
下面就讓我刨根問底一下吧!
雞屎藤的學名是:Paederia scandens (Lour)Merr。另有別名:牛皮凍、雞矢藤、紅骨蛇、臭腥藤等;廣泛分布於秦嶺南坡以南各省區及臺灣,屬於草本植物,生長於氣候溫熱、潮溼的灌木叢中,生命力很強。
雖然雞屎藤的名字鶴立雞群,但其外貌形態卻不是一眼就能辨識的。
其莖呈木質,細長而多分枝,有三角形託葉;葉片呈卵形或披針形,全綠或微波綠;花冠呈長筒形,上緣五裂,外圍白色,內側紫紅色;果實為球形核果,成熟時呈有光澤的黃色。用其葉用手揉爛,初聞有一股雞屎味,但久聞便會有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是多年生蔓性藤本植物,生長在充足陽光的、路旁、荒地、樹林下至低海拔山野等多處。
雞屎藤名字俗氣,但其藥效功能卻不容小覷。
1.止痛
可用於風溼筋骨痛,跌打損傷,外傷性疼痛,腹瀉,消化不良,肝膽、胃腸絞痛,支氣管炎,放射反應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症,農藥中毒等
2.抗炎
用於皮炎,溼疹及瘡瘍腫毒。
雞屎不能吃,但雞屎藤卻是一道名菜!
據說,廣東人到野外或春遊時多喜歡採摘雞屎藤並帶回來,用其葉子加工成粉餅,稱為「雞屎藤餅」。主要做法是把雞屎藤葉採集下來,用水洗乾淨,然後曬乾再與糯米同磨成粉,把所得粉與紅糖與水調成麵團,用餅格壓製成不同形狀的餅,然後放在鍋中烙熟即可。既可以散霧毒,也可以清熱氣。
而廣西北海人則將雞屎藤和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加工後的雞屎藤粿仔湯,這可是一道地道的北海的特色小吃,民間還傳說說女人在七月初一吃雞屎藤粿仔湯可以補血呢!北海本地人還有一個習慣就是,每到三月初三都要吃雞屎藤,說是可以闢邪,也可驅除蛔蟲。煮熟的雞屎藤味甜美如甜麵團糖水,但由於有雞屎藤粉末,更加別有風味。
另外還有一個故事就是,海南省澄邁縣一帶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小吃雞屎藤粑仔(類似湯圓的小吃)。每年七月初一家家戶戶都有的節日食品,也是產後婦女、體虛病人的補品。
那如此美味的食物的原料為何冠予「雞屎藤」這麼不雅且粗氣的名字呢?讓人聽著就倒胃口,更何況還要吃呢!其實究其原因和臭豆腐如出一轍。因為雞屎藤這種植物每當人們走進時總會聞到一種腥腥的味道臭味就如同雞屎一樣,所以用它做成的雞屎藤糕也便取了這麼個不雅之名。但也就因為這樣才更了幾分地方的特色,更體現了一種民俗。嘗過的人都不會覺得臭,反而覺得這是一道美味更是一道良藥想再來一碗呢!
對於雞屎藤你是不是長知識了呢?所謂人不可貌相嘛,植物也同樣如此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