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專注教育小分享,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是:觀察練習記憶和聯想練習記憶
一、觀察練習記憶
「多角度觀察」是我們開始了解這個世界的唯一方式。比如,你可以注意一下嬰兒。當你給他一個小盒子時,他會目不轉睛地盯著它,不停地將盒子從一個手中換到另一手中,翻過來,轉過去,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它。他會拿在手裡搖來搖去,放到耳朵旁邊傾聽,然後「乓」的一聲把它扔在桌子上,或者拿著慢慢地啃。總之,小孩子在力圖從各個可能的角度去探索這個他仍然未知的東西。他還不知道這是什麼,但是他已經了解到了這個物體能夠告訴他的所有信息。成年人就不會觀察得這麼詳細,因為他只需掃一眼就知道這是一個盒子。
嬰兒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充滿了好奇,因此他會去看,去聽,去聞,去啃,去咬,去試試物體的重量……我們成年人早已經對周圍的一切熟視無睹,認為自己什麼都知道,因此我們不會去仔細傾聽和認真觀察。這就是我們必須改變的地方。我們應該像嬰兒觀察事物一樣,從各個角度觀察這個世界,並通過訓練使自己獲得這種觀察方式。
1.觀察物體練習
在幾分鐘的休息時間裡,從身邊找一個有多個特徵的物體來觀察——比如檯燈、花瓶、某個小裝飾品等所有你感覺到自己經常看見卻從來沒有仔細觀察、注意過的東西。
拿在手裡,掂一掂大概的重量是多少,拿在手裡是什麼感覺;然後翻來覆去從各個角度去觀察它的不同側面,觀察整個物體是如何構成的。觀察完畢,在紙上簡短地寫出你剛才觀察到的幾個特徵。
過一會或者幾天,拿出幾分鐘的時間試著描述一下前面你觀察過的物體。你會很驚訝地發現,這個簡單的練習已經能夠讓你準確地說出這個物體的樣子,仿佛它就在你的眼前一樣!
很明顯,這只是一種短時記憶,而且只是在記憶某個單一的物體,所以相對簡單。如果想記住更多的東西,你必須進一步訓練自己的大腦。在任何可能空閒的時間裡,來玩這種遊戲。如果你已經能夠非常成功地完成這個任務,那就用更複雜的物體作為練習對象。
2.句子閱讀練習
你有沒有注意到,在讀報紙或者是讀書的時候,你從來都不用將所有的句子完整地讀下來,就已經明白了大體的意思?其實,一旦我們已經學會了如何閱讀——尤其經過大量的閱讀以後——僅僅看到幾個詞就已經足夠讓大腦進行反應,組織起整個句子的結構來。大腦對句子重新進行組織的速度比我們逐字閱讀的速度要快得多,所以我們能夠讀得越來越快。
能夠用更快的速度進行閱讀,這當然有百利而無一害。但是,即使你已經具有了能夠進行快速閱讀的能力,你仍然需要具備在閱讀的同時能夠自然記住一些自己想記住的篇章這樣的能力。
跟前面一樣,在你閒暇的時刻,從某張報紙中或者某本書中找出兩三段文章,從中找到這幾段的多個特徵。你可以假設自己是一個老師,正打算在一篇文章上做一些標記。你要將所有的文字正確地讀出來,包括每一個副詞、每一個連詞等。同時你還要將這篇文章分成幾部分來分析:文章中的句子太長了還是太短了?裡面的形容詞或者副詞多嗎?句子的意思表達清晰還是混亂不清?句子是短小精悍還是華麗冗長?句子是否富有想像力?是否充分表達出了作者的意思?有沒有重複?是不是太囉嗦,毫無意義?
過一會兒,將你個人對這篇文章的評論用幾個字寫下來。然後,第二天或者第三天時,根據你所概括的文章特徵試著寫下你能回憶起來的句子。看到你寫出來的完整句子,你一定會大吃一驚的!
3.觀察人物形象練習
我們生活在一個到處都是人物形象的世界裡:雜誌上到處是人物照片,書籍中處處有人物描述,人物繪畫隨處可見……可是,你是否曾經仔細研究過這些人物形象,注意過這些人物形象的特徵?
一旦有機會,就要訓練自己對周圍事物進行系統觀察的能力。選一幅圖畫作為觀察對象,給自己幾分鐘的時間,將你可能觀察到的所有細節找出來,然後將這幅圖畫藏起來。過一會兒,記錄下你剛才觀察到的所有細節——不僅要寫下你所看到的具體細節,還要記下你的評價:畫中人物的情緒冷靜還是激動,光線運用的好還是壞等等。
過一兩天以後,試著描述這幅圖畫。這時你會發現,自己不僅能將整幅圖畫描述出來,連所有細緻入微的細節都能記起來!
這種從儘可能多的方面去觀察事物的訓練,或者說細節訓練,應當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因為這種觀察事物的方式應當成為你新的生活方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時,這也是保持識記信息的基礎,是再現過去的記憶和獲得知識的基礎。而且,這種細緻觀察事物的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讓自己免於漠視周圍世界、對周圍事物熟視無睹的生活方式,它會讓我們重新回到積極的生活狀態中去——這種生活方式是年輕和活力的最佳源泉。
二、聯想練習記憶
在學習如何細緻觀察事物時,你會發現,對事物的細緻觀察本身幾乎就能讓你自動記住這個事物了。你在不知不覺中將你觀察到的事物同腦海中原有的記憶和知識聯繫在了一起,這是因為大腦中的聯想機能在發揮作用。
實際上,聯想是記憶一切信息的基礎。我們每個人天生具有這種能力,並在不知不覺中運用著這種能力。我們只需要意識到它的存在,有意識地對這種能力進行訓練,就能不斷加強其功能。做到這一點並不難,我們不需要花費額外的時間進行特別的訓練。我們只需要認識到這個機能,在任何可能的時候有意識地對事物進行聯繫和聯想就足夠了。
從現在開始,你可以用你身邊的任何一個事物來做這個遊戲:一個物體,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的題目……任何和你有關的東西都可以。整個一天中用不同的事物不斷地重複類似的遊戲,不要用筆記下任何東西。晚上睡覺以前,回想一下所有這些跟自己有聯繫的事物,你是不是很輕易地就能記起來?隨著不斷地鍛鍊,你會發現這樣的遊戲對你來說越來越容易。
經過幾天甚至幾個月的堅持,你會發現自己會有很大的進步。在空閒的時間裡繼續做這種遊戲:讓這種活動成為一種大腦內在的能動反應。每當有某種信息在你腦海中激發起跟你有關的信息——一種味道,一段個人的回憶,你的一種性格特徵——都會讓這個新的信息在你腦海中更加真實地浮現出來,這會讓你遠離經常健忘的乏味生活。
當你感到自己能夠自動地對周圍的事物進行聯想時,那就讓自己去接受更大的挑戰,進行更加有趣的練習。在你身邊找一個物體當作練習的對象,將注意力全部放在這個物體上,從不同的角度研究它的各個特點……然後,將每一個特點同你自己相聯繫。
比如:「這個東西很重——我個子太矮了,我只喜歡輕的東西。這個太亮了——我喜歡中間色調,有光和影子容易讓人產生夢幻般的感覺……」諸如此類。在做這個小遊戲的時候,你會將所有自己喜歡或者不喜歡這個物件的原因都羅列出來。這種做法不但沒有壞處,還會有助於你加深對於這個物件的印象。聯想的類型有多種,最理想的聯想方式是同時進行多層次的聯繫。
1.相似性聯想
這種聯想很常見。比如,在某一個國外的小鎮旅遊時,總有人會這麼說:「這個地方真像我們國家中的某某地方。」
相似性聯想可以是視覺方面的,也可以是其他感官感覺到的。比如,一個孩子會告訴你說:「我很容易就記住2468這個號碼了,因為這些數字排列得像一段樓梯。」
要養成一種對生活中碰到的任何事物進行類比聯想的習慣,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停下來想一想:「等一等,這個東西讓我想起……」實際上,某個物體能夠讓你聯想起來的不過是你記憶中某個熟悉的東西而已。當你在說「這個東西讓我想起」某事物時,你實際上是在回憶這個事物,不斷重複著這個事物,從而將它牢牢地記在自己的腦海中。因此,通過這種聯想方式,你能夠達到一箭雙鵰的效果:你不僅獲得了新的知識,同時還鞏固了原有的知識。
2.成對聯想
我們的大腦是這樣工作的:大腦中一旦出現某一種思想、某一個形象、某種記憶,它就會自然而然地出現另外一種與之有密切聯繫的思想、形象或者記憶。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這兩個事物總是一起出現,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在邏輯上一個衍生出了另外一個(稱為邏輯對)。
成對出現的事物在我們生活中俯拾皆是。比如,時間往往是成對出現的(比如12點15分),還有其它的信息(比如往返北京——上海的班機)……
學著將事物成對地記住,這樣就能減少必須記憶的事物數量。比如,在制定購物單時,這麼來寫:報紙——火柴(「要把火點著,我需要一些紙張和火柴」),筆記本——鉛筆(「要記下什麼東西,我需要筆記本和鉛筆」),等等。
3.連鎖反應
通過以上練習,你會發現人們很容易將成對的事物聯繫在一起。也就是說,人們經常會將一個已知的事物同一個未知的事物聯繫在一起,成對地進行記憶。同樣的道理,人們往往還會將這一對事物同其它的事物聯繫在一起——每一對事物中因為已知事物聯想起來的事物往往又會成為另一對事物中的已知事物。如此一直聯想下去,就形成了長長的事物鏈。
只要記憶者能夠認出每一對事物中的兩個因素,這種連鎖反應的機制就能夠使記憶者聯想出無限的事物來。這種記憶方法在記憶一組事物時尤為有效。比如某一幅畫中的各個人物或者物體,一個班級裡的學生,你不得不記住的一篇課文中的一連串單詞或者句子……在喚起大腦中已有的記憶和已有的知識時,利用這種連鎖反應式的記憶方法同樣也非常明顯。
要掌握這種記憶技巧,你必須進行一些真正的練習:每個星期都要進行數次的系統練習。從某一張報紙的文章中或者某一頁書上找一組文字或者人物。首先找出能夠組成一條事物鏈的某種聯繫——一定要先從自己最熟悉、最容易產生聯想的事物開始。最初可以選取十種事物,仔細找到每一個事物同下一個事物的連接點。每次找到一個新的連接點時要重複上一個連接點是什麼。在將十種事物連接在同一個鏈條上以後,回憶一下剛才形成的事物鏈是什麼樣子的,這個鏈條能在你腦海中自動一一展開。
當你能夠多次成功地進行這個練習時,就可以開始增加鏈條上的事物數量。如果你的大腦已經能夠相當靈敏地進行聯想,就可以繼續進行別的練習了。但是要記著,每過一段時間都要回來進行這個連鎖反應的練習。
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結束了,感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