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物質不滅,為什麼人類無法和宇宙一樣永存呢?

2020-12-05 科學邊緣2049

生命和宇宙有什麼關係?

194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格寫了一本書,名字叫《生命是什麼?活細胞的物理觀》

在這本書面世之前,生命的存在和物理學定律之間是存在矛盾的,因為按照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定律),宇宙作為一個孤立系統,其熵值是不可能自動下降的,但事實卻是,宇宙中存在大量星系和恆星這種「高有序度」的存在,而且演化出了「生命」這種依靠負熵而存活的「低熵體」。

在熱力學定律中,我們的宇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物質宇宙,但這個宇宙中卻自發出現了恆星和生命這種東西,這個過程的反常程度,就好像一個破碎的杯子自動再復原一樣。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宇宙是物質的,物質又是不滅的,那由物質組成的生命,為什麼不能像物質一樣永恆存在於宇宙中呢?

主流科學認為,生命只是物質的一種「特殊暫時」組合,這個組合一直以來都在「用增熵來減熵」,整個流程和冰箱靠發熱來製冷沒什麼區別。

因此生命組合想要長期存在,就必須維持自身的「低熵狀態」,而維持的方法,可能是換掉自身已經衰老的「高熵器官」,也可能是將意識上傳到計算機中,實現長久存在。

但不論哪種辦法,生命的長期存在都是需要靠「增熵「來實現的,換掉一個器官的同時,製造這個器官就是一個熵增過程,把意識上傳到計算機中的同時,製造這個計算機就是熵增的過程,歸根結底生命所做的一切,都在讓我們的宇宙更加混亂。

物質能永恆存在,也是有前提的,它指的是構成所有物質的「基本物質」能永恆存在,比如那些基本粒子們,而不是說石頭或者水能夠永恆存在於宇宙。

它們之所以能永恆存在,就是因為它們「無序」或者說熵值非常高,宇宙中再沒有比基本粒子們熵值更高的東西了,它們就是所有「低熵體」理論上的終點。

世界科幻小說巨匠阿西莫夫,曾寫過一本短篇科幻小說《最後的問題》,書中最後的問題就是,「熵增能否被逆轉?」,最終這個問題被解答出來了,但宇宙中已經沒有人類,沒有任何智慧生命能知道這個答案了。

目前而言,人類壽命還是在穩步上升的,理論上來說只要未來不發生小行星撞擊,或者外星人入侵這類不可抗力事件,那麼未來人類的壽命突破百歲基本上是板上釘釘的事。

甚至在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看來,現階段出生的人,只要能活到80歲,那麼到時候技術就能讓他活到100歲,等到100歲的時候,技術又能讓他活到150歲,150歲的時候,技術又能讓他活更長時間,劉慈欣把這一過程稱為「永生的階梯」,甚至他還認為第一個「永生」的人,其實現在已經出生了。

如果單純從物理定律的角度出發,人類這種低熵體和宇宙一起永世長存,顯然是不可能的

畢竟低熵體的存在就是以熵增為基礎的,而宇宙的熵值不可能無限增加,因此「用增熵來減熵」這條路是有盡頭的,當宇宙中的熵值因為低熵體的「生命延續」而上升到盡頭時,低熵體的「永生之路」也就走到頭了。

相關焦點

  • 既然光子永存,為什麼在封閉的室內一關燈,屋子就黑了?
    反過來也是一樣,如果此時我們正站在一顆距地球2200光年以外的星球上觀測地球,只要我們的觀測設備足夠先進,觀測到的景象足夠清晰,那麼我們就可以親眼看到始皇帝登基的情景,因為攜帶這些情景的光子經歷了2200多年的時間跨越了廣袤的宇宙空間進入了我們的眼帘。宇宙是幾近真空的,所以沒有任何物質可以阻擋和吸收光子,所以光子才能夠完成長途跋涉之旅,直至宇宙的邊緣。
  • 既然物質是不滅的,人也是物質的,為何不能永生呢?
    人類能不能永生與物質不滅也沒有直接的關係,如果問題中所說的人類永生指的是人類生命的永生,那當然是不可能的,但雖然人類生命不能永生,但組成人體的原子是可以永生的,因為人類本身就來源於星辰大海,最終也會回歸星辰大海,這不也是一種永生嗎?
  • 太陽既然能照亮地球,為什麼無法點亮宇宙呢?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對太空的好奇心與日俱增,人們不斷發射各種探測器,還用電望遠鏡探測宇宙中是否存在外星文明,用天文望遠鏡尋找類似地球的行星。儘管人類對空間的探索次數越多越多,但我們對宇宙的了解也是一知半解,對它存在的生物的了解也不過是冰山一角,還有許多宇宙的秘密等待我們去揭開。
  • 人類為何不能永恆存在?看西瓜視頻你就懂了,一起漲知識吧
    人類為何不能永恆存在?看西瓜視頻你就懂了,一起漲知識吧!古代君主為了一顆長生不老藥走火入魔,可見人們對於永生,是多麼的渴求。現在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神奇的藥物,可以讓人長生不老。那麼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為什麼不能永存呢?西瓜視頻創作人&34;的視頻,分享了關於&34;的話題。看西瓜視頻,果然漲知識!
  • 不再糾結「物質不滅」與「物質不存在」!
    以前物理學喜歡講「物質不滅」,但現在的科學結論卻不一定是這樣,物質可以滅,在物質的下面,只是一種能量,它可以不滅。能量的說法還是很不可思議的噢!它意味著,這棟樓,包括我們這些人,都可以消散、融入到虛空當中,什麼都不存在;當密度足夠的時候,通過擠壓,這棟樓,包括我們這些人,又可以在虛空當中出現。
  • 為什麼哲學上認為「物質不滅」是不對的?
    物質不滅,似乎是一條不成文的常識。而哲學的任務就是挑戰被人們認為習以為常的信念。通過對傳統認識的深究,使人們的認識深化,從而發現真相或真理,推動人類的文明進步。我們的世界無疑主要是由物質組成。那麼無論是東方的循環的思想還是西方的前進的思想,跟「物質不滅」有什麼關係呢?物質不滅的思想所根據的基礎思維方式是「無條件」性。既,無論循環也罷,進步也罷,都是「必然」的,不受制約的,註定要發生的——這是兩種思維的共同基礎。筆者認為,物質不滅,是需要「條件」的,沒有這些條件或基礎,物質就不存在了,既「物質定滅」。
  • 暗物質和靈魂一樣無法被探測,為什麼能確定它們的存在?
    經常看見玄學愛好者對我說,「你說靈魂不存在,靈魂無法被探測到,就一定不存在嗎?暗物質也不能被探測到,憑什麼你卻說暗物質是存在的?」靈魂是玄學概念,是早就被哲學界和科學界徹底否認其存在過的,而暗物質是物理學中的嚴肅科學概念,主流知識界都認可暗物質是存在的。
  • 沒有暗物質,宇宙根本無法解釋,人類也不會存在
    這兩點告訴我們:如果宇宙中確實存在暗物質,哪怕現在看起來不那麼好理解,那麼我們這個宇宙反而是更容易理解的。甚至,暗物質最好是存在的。它的存在對我們來說很關鍵,因為它可以加速星系的形成。如果宇宙中沒有暗物質,就沒有銀河系,沒有太陽系,也就沒有我們人類自身。所以說,某種程度上我們也得感謝暗物質,給了我們存在的機會。
  • 不站在人類視角看宇宙,或許能發現宇宙的神秘
    一、角度不同,看法就不同,視野就不一樣。能改變阻礙發現的思維定勢和思維的禁錮,發現前所未見的奧秘奧妙。二、為什麼我們總會認為時間有始有終,會不懈地追問,人類的第一個人最開始是出生在哪一天,他或她又是怎麼出來的?人類的第一個人是男人還是女人,如果是女人是誰讓她 受孕了?這些奇怪而無法回答的問題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都是非常吸引人的。
  • 既然有萬有引力,為什麼宇宙還會加速膨脹?科學家這樣解釋
    生命是非常奇怪的,在幾千萬年前,人類還不存在;在一千年以前,人類還信仰鬼神;在幾百年以前,人類開始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直到今天,人類憑藉自己的努力讓自己變得越來越重要,以至於很多人甚至把人類凌駕於宇宙之上,認為沒有了人類,宇宙就沒有了意義。
  • 身體到思維,思維到意識,克隆體和本體一樣嗎?
    長生不老是不可能的事情,這與科學的進步程度無關,而是由物質的本質所決定的。人體是由細胞所構成的,細胞是由原子所構成的,而不穩定的原子核會發生衰變。既然連原子都不能永存,人體又怎麼可能永存呢?所以無論壽命如何延長,死亡無可逃避。
  • 質子不衰,原子不滅,為何由原子組成的生命不能永生?
    生命由原子組成,既然原子不滅,那為什麼生命不能永生?自古以來,人類對於永恆的生命便有急切的追求,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在很多宗教神話傳說中,仙神佛幾乎都有永恆的壽命,號稱與天同壽,甚至本身就是創世神。然而,哪怕到了如今的現代社會,醫學科技、生物技術、基因技術等各方面科學領域的水平如此先進,有限的生命仍是困擾人類探索這個宇宙世界的最大難題。為什麼擯棄生老病死,尤其是規避死亡如此之難?既然組成宇宙萬物的最基本單位——原子不滅,那為什麼也是由原子組成的人類血肉之軀就不能永生?
  • 自然界中物質是不滅的,質量是守恆的,人類的情緒也是守恆不滅的
    米哈伊爾·瓦西裡耶維奇·羅蒙諾索夫多才多藝,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同時,他還是傑出的語言學家、哲學家和著名詩人,被譽為俄國科學史上的彼得大帝。他當時所說的「物質不滅定律」,含很很大的哲學意蘊。但是,因為羅蒙諾索夫沒有豐富的科學實驗數據作為依據,所以在當時,「物質不滅定律」並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播。
  • 既然物質和空間不可能憑空出現,那麼宇宙又是從何而來?
    研究宇宙的性質起源和演化是熱門的研究課題,也是日常吃瓜群眾喜聞樂見的話題。這也是為什麼在近期的科學家中,霍金的公眾影響力那麼大的原因之一。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開始於一點,所以宇宙一開始是極度壓縮的物質形態,具有極高的溫度和能量,然後物質在空間中向外急速擴張。其中的暴漲模型講的就是,宇宙開始於真空的一次震蕩,在及其短暫的時間內,宇宙瞬間暴漲,就好像盛有過飽和的肥皂水一樣,一旦有輕微的觸動,一下子就會形成滿盆的肥皂泡泡。所以宇宙來源於初始極度壓縮的物質,在大爆炸的早期迅速暴漲,從而形成了整個宇宙的空間尺度。
  • 為何無法永生?生命由物質構成,所以無法永生的原因也在物質之中
    其實,從構成上來講,生命體和非生命體並沒有任何區別,都是由物質所構成的,桌椅板凳、飛禽走獸以及人類都是由物質所構成,而至於完全由物質所構成的機體為什麼會擁有意識,仍然是一個謎團。以人類為例,人類從毛髮到皮膚,從肌肉到臟器,無疑不是由細胞所構成的,而組成細胞的則是各種不同的原子,比如碳原子、氫原子和氧原子等等,人體內的氧原子和空氣中的氧原子是完全一樣的,而人體內的碳原子也和石墨中的碳原子沒有絲毫的不同。
  • 既然我們看到的星光都來自過去,為什麼無法看到宇宙大爆炸?
    或者說我真正的意思是,大爆炸剛發生時的時間和我們現在所認為的時間是同樣的東西嗎?畢竟現在沒法實地測量一下它們到底是否一樣(給沒有像我一樣提這種淺顯事實的人加分哦:-))。不過我在想,舉例來說,如果從那些原初物質中的粒子或者亞原子粒子的角度來看,時間會不會非常慢?大爆炸開始時,時間是如何運作的呢?
  • 既然宇宙總是要滅亡的,那人類文明再燦爛又有何意義?
    既然宇宙總是要滅亡的,那人類文明發展的再燦爛又有什麼意義呢?有人好奇,科學家是怎麼知道宇宙的命運的呢?畢竟都是千億年之後的事情了,而宇宙的歷史到如今才138億年而已,猜想中的命運真的會出現嗎?古人云: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對於宇宙來說,以史為鏡,可以知未來。人類認識宇宙的過程無疑是很曲折的,這中間大約用了幾百年的時間。
  • 暗物質和暗能量是什麼?它們為什麼佔據了百分之95的宇宙?
    大家都知道,目前人類的科技水平所探知到的宇宙信息非常少。我們認知中的恆星、行星、物質等連宇宙的百分之5都不到。剩下百分之95都是由人類根本無法探測的暗物質和暗能量組成。也就是說,我們所體驗到的,所感知到的是現實中非常小的一部分。而我們對於暗物質和暗能量的一切,它們是什麼,它們存在的意義和存在的方式完全沒有任何頭緒。
  • 宇宙探索:人類看不見的,暗物質構成的虛空,才是這個宇宙的真身
    一,什麼是暗物質?宇宙中基本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與光子的相互作用超級弱,以至於基本不發光,因此人類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存在被稱為暗物質。暗物質粒子不屬於我們已知的任何一種基本粒子。二,既然人類無法直接觀測到暗物質,那麼暗物質是如何被發現的呢?第一,愛因斯坦根據廣義相對論計算出:宇宙物質的平均密度必須達到5×10^-30克/立方釐米,這樣全宇宙才能保持穩定。後來經觀測得出,宇宙物質密度遠遠小於這個理論值,竟整整小了100倍。
  • 宇宙探索:人類看不見的,暗物質構成的虛空,才是這個宇宙的真身
    一,什麼是暗物質? 宇宙中基本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與光子的相互作用超級弱,以至於基本不發光,因此人類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存在被稱為暗物質。 暗物質粒子不屬於我們已知的任何一種基本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