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和宇宙有什麼關係?
194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格寫了一本書,名字叫《生命是什麼?活細胞的物理觀》
在這本書面世之前,生命的存在和物理學定律之間是存在矛盾的,因為按照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定律),宇宙作為一個孤立系統,其熵值是不可能自動下降的,但事實卻是,宇宙中存在大量星系和恆星這種「高有序度」的存在,而且演化出了「生命」這種依靠負熵而存活的「低熵體」。
在熱力學定律中,我們的宇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物質宇宙,但這個宇宙中卻自發出現了恆星和生命這種東西,這個過程的反常程度,就好像一個破碎的杯子自動再復原一樣。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宇宙是物質的,物質又是不滅的,那由物質組成的生命,為什麼不能像物質一樣永恆存在於宇宙中呢?
主流科學認為,生命只是物質的一種「特殊暫時」組合,這個組合一直以來都在「用增熵來減熵」,整個流程和冰箱靠發熱來製冷沒什麼區別。
因此生命組合想要長期存在,就必須維持自身的「低熵狀態」,而維持的方法,可能是換掉自身已經衰老的「高熵器官」,也可能是將意識上傳到計算機中,實現長久存在。
但不論哪種辦法,生命的長期存在都是需要靠「增熵「來實現的,換掉一個器官的同時,製造這個器官就是一個熵增過程,把意識上傳到計算機中的同時,製造這個計算機就是熵增的過程,歸根結底生命所做的一切,都在讓我們的宇宙更加混亂。
物質能永恆存在,也是有前提的,它指的是構成所有物質的「基本物質」能永恆存在,比如那些基本粒子們,而不是說石頭或者水能夠永恆存在於宇宙。
它們之所以能永恆存在,就是因為它們「無序」或者說熵值非常高,宇宙中再沒有比基本粒子們熵值更高的東西了,它們就是所有「低熵體」理論上的終點。
世界科幻小說巨匠阿西莫夫,曾寫過一本短篇科幻小說《最後的問題》,書中最後的問題就是,「熵增能否被逆轉?」,最終這個問題被解答出來了,但宇宙中已經沒有人類,沒有任何智慧生命能知道這個答案了。
目前而言,人類壽命還是在穩步上升的,理論上來說只要未來不發生小行星撞擊,或者外星人入侵這類不可抗力事件,那麼未來人類的壽命突破百歲基本上是板上釘釘的事。
甚至在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看來,現階段出生的人,只要能活到80歲,那麼到時候技術就能讓他活到100歲,等到100歲的時候,技術又能讓他活到150歲,150歲的時候,技術又能讓他活更長時間,劉慈欣把這一過程稱為「永生的階梯」,甚至他還認為第一個「永生」的人,其實現在已經出生了。
如果單純從物理定律的角度出發,人類這種低熵體和宇宙一起永世長存,顯然是不可能的
畢竟低熵體的存在就是以熵增為基礎的,而宇宙的熵值不可能無限增加,因此「用增熵來減熵」這條路是有盡頭的,當宇宙中的熵值因為低熵體的「生命延續」而上升到盡頭時,低熵體的「永生之路」也就走到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