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是第十六個「世界愛滋病日」,主題為「相互關愛,共享生命」。愛滋病病毒感染並不局限於某個群體或種群,我們每個人對這一疾病都沒有免疫力。在愛滋病面前,人類是一個整體。
11月25日,聯合國愛滋病聯合規劃署執行幹事彼得·皮奧在倫敦警告說,全球愛滋病傳播形勢依然嚴峻。全球累計愛滋病感染人數超過7000萬,其中2800萬人已經死去。
在過去的20世紀,人類依靠自己的勇氣和智慧,最終消滅了天花,遏制住了流感、西尼羅河病毒……而在愛滋病的面前,似乎無所不能的人類卻顯得有點「不知所措」。目前,愛滋病已經不單單是一個簡單的醫學問題,而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社會問題。
禍起同性戀
1981年的春天,一名奇怪的病人走進美國洛杉磯的一家醫院。醫生檢查後發現此人的咽喉部有嚴重的黴菌感染,食管幾乎被完全阻塞,病人體重顯著減輕。醫生們雖然用盡了各種辦法,但也無力回天。之後又陸續來了4名患有同樣症狀的病人,但他們同樣被死神奪走了生命。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從未見過的這種怪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細胞免疫缺陷,而且這些人都是男性同性戀者。
美國加州大學的免疫學家麥肯魯·科德利浦於1981年6月5日在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出版的《發病率與病死率每周報告》中撰文介紹說,洛杉磯5名男性同性戀者是在沒有確認病因的情況下死於卡氏肺孢子蟲肺炎(PCP),這也是世界上第一篇有關愛滋病的報告。文章發表以後,全美各地紛紛報告同樣的病例。同年3月,紐約市發現至少8例男性同性戀者患有一種非常罕見的嚴重的腫瘤——卡波濟肉瘤(KS),KS在普通人群的發生率為三百萬分之二,通常的發病者只是體質特別虛弱的老人或免疫力極度低下者。由於病因不明,該病當時被命名為男性同性戀相關性免疫缺陷症(GRID)。
但之後不久,除了男性同性戀以外,該病在女性同性戀、男性異性戀、吸毒者、血液病患者、接受輸血者和嬰兒中也擴散和蔓延。美國以外的14個國家也於1982年報告發現了病例。1982年9月,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將這種疾病正式命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英文縮寫AIDS中文譯名「愛滋病」。
尋找元兇
1983年5月,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的路克·蒙大尼耶博士等人從愛滋病患者的血漿裡分離出了一種新的被稱為「淋巴腺病相關性病毒」的逆轉錄病毒;1984年4月23日,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的Gallo醫生分離出了一種名為「淋巴瘤病毒Ⅲ型」的可引起愛滋病的病毒。兩年之後,以上兩種病毒被認定為同一種病毒,世衛組織將其命名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
愛滋病病毒為一種逆轉錄病毒。愛滋病病毒感染細胞後,通過破壞人體重要的免疫淋巴細胞,最終使人體免疫系統無法發揮功能。
愛滋病病毒具有很強的變異能力,它會躲過傳統的血液測試,或間接破壞未受感染的免疫系統,而新藥和疫苗的使用又可能導致新病毒的產生。有些病人經過治療後在血液中已經找不到愛滋病病毒。但是,病原體仍留在體內,隨時都可能活躍起來,並製造新的變種的愛滋病病毒。研究發現,感染愛滋病病毒的人越多,病毒發生變異的機會就越大,並形成對藥物和疫苗的抵抗力。
愛滋病從哪裡來?
美國的Gallo博士經過近6年的追蹤研究證實,愛滋病起源於非洲。他發現在中非的薩伊等國家的人群中,該病毒的感染率很高。據分析,20世紀70年代,病原體傳入城市,並在娼妓、同性戀、吸毒者之間迅速播散開來。在傳播的過程中,病毒在遺傳學上發生了突變,致病性變得更強。以後,這種病毒從中非傳入加勒比海地區的海地;之後通過海地的男性妓院,同性戀者將病毒帶到了美國。
1998年9月3日,喀麥隆巴斯德中心病毒學實驗室證實,當地科學家在一位兩年前去世的喀麥隆婦女體內發現了新型愛滋病病毒。這種病毒與在赤道森林裡的黑猩猩、綠毛猴和獼猴體內所發現的愛滋病病毒相近。目前世界上傳播最為廣泛的愛滋病病毒是HIV-1型和HIV-2型,而在喀麥隆這位婦女體內發現的新型愛滋病病毒則是前者的一種變異病毒。這種病毒很有可能是通過一些非人類靈長目動物傳播的。新型愛滋病病毒的發現證明,愛滋病病毒在不斷演化出新菌株,這也使人類防治愛滋病的難度加大。
但人類愛滋病病毒發源地究竟在哪裡?世人仍然眾說紛紜。很多科學家傾向於認為,愛滋病病毒的自然宿主很可能是生活在非洲的綠猴或稱非洲猴。
沒有特效藥
早在1986年9月,一項研究的早期結果顯示,1964年即被合成的一種被稱作齊多夫定(AZT)的藥物能夠降低HIV的侵襲力,這被視為愛滋病醫學治療領域的一個重大進展。美國FDA批准AZT作為第一個用於愛滋病治療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之後其它幾種抗逆轉錄病毒藥物也經FDA批准上市。不久美國FDA在最短的時間內批准沙奎那韋(saquinavir),一種蛋白酶抑制劑作為抗愛滋病藥物,1996年6月,FDA批准了Viramune(奈韋拉平)作為第一個非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劑的抗愛滋病藥物。
同時,華裔科學家何大一發明的「雞尾酒療法」在愛滋病的治療上取得成功。「雞尾酒療法」使用的是兩種老的愛滋病藥物加上一種名叫蛋白酶抑制劑的新藥。許多病情極為嚴重的愛滋病患者在採用這種療法兩年以後都生活得很好。
目前,新的研究成果不斷出來,各種藥物也紛紛出現,但由於HIV的特殊性和易變性,使已經研製出來的一些藥物只能在某種程度上抑制病毒的繁殖,緩解病人的症狀和延長患者的生命。
歧視與偏見
愛滋病是可怕的,因為它目前仍不可治癒,100%的死亡率。但與之相比更可怕的是愛滋病感染者無法向周圍的人坦白病情。他們常常被認為是咎由自取,沒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他們在忍受疾病帶來的身體痛苦的同時,也在旁人如寒劍般的冷漠和歧視中遭受精神的煎熬。他們因此失去正常的生活、丟掉工作、被迫遠離朋友、親人和家庭。
因為冷漠和歧視,愛滋病病毒感染者被迫隱瞞病史,長期處於「地下」狀態,從而對更多的人形成威脅。因為冷漠和歧視,愛滋病病毒感染者自暴自棄,甚至報復社會,成為社會不安定的因素。
現在,如何對待愛滋病病人和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與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愛滋病病人「相互關愛,共享生命」同樣是醫治愛滋病的一劑「良藥」。
攜起手來
當1981年首次發現愛滋病時,沒有人能預見到愛滋病會變成一個如此兇猛、具有毀滅性的空前緊迫的全球性問題。正是這種掉以輕心的態度,使得在過去的20年時間裡,愛滋病以驚人的傳播速度在全球蔓延。
為加強全球在愛滋病領域的合作,世界衛生組織(WHO)1986年頒布了全球AIDS戰略。1988年,來自148個國家的衛生部部長齊聚英國倫敦,共同討論AIDS防治策略。這次大會發布了《愛滋病防治倫敦宣言》。該宣言強調教育,免費信息、經驗交換以及保護人權和人格的必要性。WHO總幹事宣布,WHO設定了一個一年一度的「世界愛滋病日」,以喚起社會對愛滋病問題的廣泛關注。第一個世界愛滋病日是1988年12月1日,第一個世界愛滋病日的主題是「共同努力,防治愛滋病,世界一心」。
1994年12月1日,控制愛滋病政府首腦會議在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行。與會的各國代表團團長籤署了《巴黎宣言》。《宣言》強調加強國際合作,支持聯合國制定的控制愛滋病共同規劃。
中國政府也高度重視愛滋病防治工作。多年來,通過多部門、多組織、多單位、多種團體的協作和參與,通過形式多樣的公益活動進行全面教育和幹預,特別是對高危人群、流動人口和青少年普及預防愛滋病知識,以減少愛滋病的繼續傳播蔓延。在愛滋病流行嚴重的地方與當地政府和衛生、血液管理機構合作,利用當地現有資源建立防治醫院,緊急救助了那些生活貧困、缺醫少藥的愛滋病感染者和愛滋病病人及其孤兒,給他們必要的治療和關懷。在加快醫學研究和實驗的同時,通過開展科學系統、講究實效的活動,廣泛、深入、持久地進行愛滋病宣傳教育,讓所有的人都了解愛滋病的傳播渠道及預防措施,旨在通過多種途徑的努力有效遏制愛滋病在中國的蔓延。(來源:科學時報 作者:曉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