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學仁/攝
在很早以前,中國有個作家李商隱,在不止一首詩裡寫到了複雜的時間關係。
其中一首詩《錦瑟》,前兩句「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說的是作者身處現在回想過去的時光,這是當時許多作家常見的思維方式。到了最後兩句,他寫道:「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說的是這種情感可以留待將來去回憶,可是在將來的回憶裡,過去情景很難想起,讓人感覺到無奈和迷失。他身處現在,想像著在未來的時間裡怎樣追憶過去,這種方式是當時作家裡少有的。
他有一首詩《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詩的後兩句,也是在想像著未來,自己會在未來某一天裡追憶過去的往事 。如果換成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的語言,可能是這樣一種描述:許多年以後,面對燭光下的你,我將會回想起在巴山被雨圍困的那個遙遠的夜晚。
在李商隱之後的一千年裡,這種「在現在想像將來的過去」的描述方式,幾乎無人使用。
傳統的小說寫作,在很多年月裡只有過去時態。故事有發生、發展、高潮、結尾,那些具體事件都按照先後順序排列,用一條時間線串聯起來。當然也有小說中的倒敘和插敘等方式,只是迫不得已,或者想讓作品豐富一些,用起來不會破壞小說的線性敘事。直到20世紀,才有一些作家,嘗試了小說的各種寫作方式,包括利用時態上的變化。
我想說到中國的一位詩人、小說家,他就是曾經在北京大學任教的廢名。在現代作家群體中,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接觸比較多,領會比較深,因此對唐朝詩人李商隱有一種特別的喜愛和繼承。有評論者認為:「他把陶淵明的樸質淡泊、庾信的清新別致、李商隱的靈動跳躍和杜甫的悲天憫人以及哈代的辭語簡約、契訶夫的描述細膩,都揉合到自己的創作中。」沈從文、汪曾祺等人都受到廢名的影響,演化出自己的風格。
我們可以推測,他從李商隱的詩中得到了時空跳躍的自由表達。這明顯地影響到他小說創作的時態,在20世紀初的作品中就有了過去時、現在時和將來時的轉換。他的這種轉換,比一些具有相同追求的歐洲作家還早。
「廢名的小說中的時態比較複雜,既有過去時、現在時,一般將來時,甚至還有將來過去時。」作家格非評論說,「這些時態有時是交替使用,有時則是像繩子似的糾纏在一起,時間的長河往往就被壓縮於同一個平面。」
格非認為,在廢名那裡,時間從根本上來說處於一個混沌狀態,似乎從未對敘事形成任何障礙。過去與將來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它們同屬於歷史長河中一個個瞬間,處於同等的地位,而歷史則是無始無終的。正因為廢名對時間與歷史的獨特理解,他能夠自由地出入其間,無拘無束。
舉例來說,廢名的自傳體小說《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有一章寫的中心情節是「跑反(指為躲避兵亂或匪患而逃往外地)」。廢名的敘述常常偏離這一情節,將敘事引入對過去年月跑反的描述和對「跑反」這個詞彙來源的考證,同時,還讓時間向未來延伸,敘述抗日戰爭勝利後這些地方的社會變化,以及莫須有先生以後回到北京教書時與鄉親回憶當初跑反時的情景。
在這裡,廢名體現出他很強的文學功底。他將過去、現在、將來彼此交織在一起,不同的敘事時間圍繞著一個主題並列,儘管時態變化頻繁,但敘述上自然從容、遊刃有餘。
請看這部小說中的兩個例句,都採用了將來時態,把未來才會發生的事情與現在的情節並列起來:
「(他)現在不同莫須有先生見面,三年以後卻是同莫須有先生朝夕相處,在縣中學做校工。」
「數年以後,慈同純都已不覺得自己是難民了,一切都是本地風光了。」
在廢名的小說《橋》中有一段情節,寫的是琴子坐在一棵松樹之下休息,想像著一匹白馬系在松樹那裡。接下來就想到:「以後,坐在家裡,常是為這松樹所遮,也就永遠有一匹白馬,鶴那樣白。」這種句式一般被稱為「將來過去時」,作者以未來的某一段時間為基點,讓敘事向過去延伸。很多人都熟悉的馬爾克斯《百年孤獨》開篇的那句話,「許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用的就是這種「將來過去時」。
今天的寫作練習課有三個步驟,實際上是三個方面的練習。
一、一篇傳統文化中深入描述時間的作品重讀,領會之後,記下自己所有的感受。
小說的過去現在時和將來過去時等等,只是一種技巧而已。比它更重要的是你對時間的理解,要優於別人。
如果你選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讀到有些詩句要停下來多想一想。比如「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能不能把你帶回到久遠的過去,讓你想一想到底是月亮的歷史更長,還是人類的歷史更久?接下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這又是怎樣的一種時間?它只包含過去嗎,它也包含現在嗎?它是不是也包含未來?它是不是過去、現在、將來幾種時間的混合?
二、選擇你喜歡的作家重讀,最好是時間意識很好的作家。
如果你選擇張愛玲,重讀時要注意其描述時間的方式和效果。比如有評論者說過,張愛玲的作品裡,不同時間空間的事件和場景組合,製造了時間的混亂,過去、現在、未來三者在心理變化和意識流動中交織、滲透和融合。你是否同意這種評價,有什麼補充沒有?
這次寫作練習,不必讀完某作家的所有作品以及一部作品的全部,找到你的收益就可以了。
讀後的思考要記下來,以後會有用。
三、從你寫過的小說中找出一個人物,或者重新構思一個,結合為其設置的情節,寫出靈活運用小說各種時態的幾個句子或段落。
要注意的是,有些時態浮在表面,而有些則不在表面,要仔細品味。
比如我今天看到一本童書,隨手翻了翻,看到了開篇,注意到其中的時間變換:
「一名普通的偵探永遠不可能偵破這宗雙胞胎失蹤的謎案。當然,巴茲爾可不是什麼普通偵探。他那敏銳的頭腦,甚至在綁匪來信之前,就已經推斷出兇犯真正的意圖。」
作者寫的是現在,案發之後破案之前的現在。第一句中,「永遠不可能」則暗中包含了對未來時間的想像,「這宗雙胞胎失蹤的謎案」則是已經發生了的事情,是過去的時間。後一句中,「綁匪來信」是將來才會發生的事情,「兇犯真正的意圖」卻是兇犯作案時的想法,產生於過去的時間。
這樣一來,時間的視角在暗中變換。這種方式在當今小說裡很容易見到。
本文源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閱讀更多精彩資訊,請下載中國青年報客戶端(http://app.cyol.com)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