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好久沒分享鍬甲繁殖的推文了,前些天正好手賤開了一個滇越小刀鍬的產房,今天就來分享下這種小刀鍬的相關知識吧!
滇越小刀鍬還是挺有特點的鍬甲,體型雖然不大,但特徵明顯,鞘翅尾部兩塊明顯的黃色斑紋使其在諸多小黑蟲裡顯得較為特殊,很多蟲友很形象的將這種斑紋稱為「尾燈」。
不過這種稱呼其實較為籠統,按現有分類存在類似斑紋的小刀鍬有4~5個種。
滇越小刀鍬概況
1、基礎信息:
拉丁:學名為「Falcicornis rufonotatus」,舊稱為「Dorcus rufonotatus」,屬於小刀鍬屬,目前我們國內總計有17個小刀鍬物種(不含亞種)。
產地:主要分布於我國雲南南部,如金平、普洱、新平以及盈江等地區,同時東南亞的泰國北部、越南北部等地區也有分布。
2、主要特徵:
外觀:和束胸小刀鍬極為相似,辨識點在於雄蟲大顎內彎較強,頭盾側角突起顯著,鞘翅尾部有兩塊明顯的黃色斑紋,但比束胸小刀鍬更大顏色也更偏黃。此外,束胸小刀鍬腹面中後足腿節有明顯小黃斑,滇越小刀鍬則沒有。
雌蟲難以和束胸小刀鍬區分,只能靠產地(不重疊)來區分。
體長:雄蟲約19~38mm,雌蟲為21~24mm(《中華鍬甲2》數據)。
3、分類變遷:滇越小刀鍬原本屬於比希納小鍬(Dorcus bisignatus)亞種,近年經過重新鑑定後,《中華鍬甲2》和日本Bekuwa54期都做了新調整。
原比希納小鍬(Dorcus bisignatus)獨立為束胸小刀鍬(Falcicornis bisignatus,我國臺灣地區仍稱比希納小鍬),「Dorcus bisignatus giselae」升級為滇越小刀鍬,「Dorcus bisignatus elsiledis」則變更為華南小刀鍬(Falcicornis songianus)。
滇越小刀鍬繁殖分享
產木需求:滇越小刀鍬對產木有一定要求,最好是使用活菌雲芝軟產木下產,產木也儘量粗一些。
產房布置:滇越小刀鍬母蟲體型較小,所以一般使用2~4L的容器做產房就行。木屑可以直接使用廢土,底部壓實1/3或者2/3,然後再放上產木以及木屑掩埋。
開產時機:滇越小刀鍬卵和幼蟲都非常小,不細看一定會遺漏,因此建議下產2~3個月後再開產。這次我們開產主要是手賤,下產時間還比較短,收穫也較少,這波開產總計10條L1幼蟲以及5個卵。
極小的幼蟲
產卵方式:滇越小刀鍬母蟲較為喜歡在產木表面咬蛋坑產卵;也會採取類似彩虹鍬的產卵方式,咬進產木再把木屑帶進去咬碎產卵。因此,開產時注意下表層是否有蛋坑以及撕咬的木屑塊。
後記:目前這批滇越小刀鍬幼蟲和卵都給我們做試驗用了,放入了自己的發酵木屑中飼養,想看看最後效果如何!
以上如有錯誤還望各位蟲友指正,感謝閱讀!
註:原創文章歡迎轉載,標明出處即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