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浙大學霸的筆記!難怪他會成為「發現」天使粒子的四位華人科學...

2020-12-03 浙江大學

7月21日,Science刊登的一篇題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絕緣體-超導體結構中的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模》標誌著物理學迎來新突破。國內媒體競相報導科學家們發現了「天使粒子」,但準確來說,事實並非如此。

這篇論文作者之一寇煦豐,2009年畢業於浙江大學信息學院(光電系)及竺可楨學院混合班,他告訴記者,實驗組觀測到的並不是「天使粒子」,而是一種由電子集合行為展示出來與之相同的量子態。

並非真正觀察到「天使粒子」,遠未到談論諾獎地步

在UCLA留學時,寇煦豐一直從事拓撲絕緣體相關的研究,經過多年的探索,他於2014年至2015年間成功在磁性拓撲絕緣體上實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以及相關量子相變,為此次實現物理學重大突破奠定了基礎和前提。

之後,寇煦豐又有幸協助設計和參與了這次實驗。在課題組何慶林、潘磊以及其他同事和合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最終實驗觀測到了對應一維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激發態對應的半整數量子化電導。

研究團隊在低溫真空的環境中,將一種超導體和一種磁拓撲絕緣體的薄膜堆疊在一起,讓電流從中通過

也就是說,此次科學家們通過實驗觀測到的並不是真正的「天使粒子」,只是由電子集合行為展示出來與之相同的量子態。

進一步客觀公正地說,科學家們首次觀測到的是相同準粒子在一維的量子化行為。他們觀察到的準粒子,本質上是材料中的激發現象,表現得像馬約拉納費米子。它們是在特殊準備的人造材料中,以十分人為的方式產生的。

至於外界盛傳的「發現天使粒子得諾獎」,寇煦豐坦言,得不得諾獎不是他們考慮和關注的焦點。科研者贏秉持實事求是的治學理念,努力把工作做好才是最重要的。

「近十年,中國科研工作者在拓撲量子這一新興領域取得了許多開創性的成果,從未來拓撲量子計算機發展來看,我們的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還遠遠沒有到談論諾貝爾獎的地步。」寇煦豐說。

從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走出,歸來依舊「赤子丹心」

寇煦豐之所以能打開神奇物理世界的大門,得益於浙大的學習生涯。大二的他曾以旁聽生的身份,全程學習了孔金甌教授電磁場的課程,並被電磁場與電磁波深深吸引。

因為這門課,寇煦豐喜歡上了二階偏微分方程的推導,他將從看似繁複眾多的公式一步一步嚴格推導至最後抽身出來發現精妙絕倫的物理意義、甚至是發現新的物理效應看作是踐行浙大求是創新校訓的一種方式。

「竺院前兩年不分專業,理工科專業課程通修,後兩年任選專業和導師的培養模式,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發展平臺培養了我的專業興趣,讓我始終『志存高遠,追求卓越』。」

2015年,寇煦豐在美國完成了博士學業。身處在「後摩爾時代」的十字路口,寇煦豐看到了國內集成電路領域發展的巨大藍海,「一些新的技術容易在國內生根發芽,從而幫助我們實現彎道超車。」

笨鳥先飛,雙色筆記本暴露學霸屬性

寇煦豐在科研領域實力強勁。他所發表的論文,大部分見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如Nature Materials,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Proc. IEEE等,總引用1900餘次,H因子為24,真的可以算得上是不折不扣的學霸了!

但是剛進入浙大竺院的時候,他並不是最優秀的那一個。他英語不好,申請梅爾頓基金會成員的時候,連第一輪面試都沒有過。

「要想在竺院藏龍臥虎之地站穩腳跟,就必須笨鳥先飛。」意識到這一點,寇煦豐和自己籤下了「軍令狀」——每天背誦一篇新概念英語文章,一有空就去自習室自習。東1A-505第三排中間靠左的那個座位是他的「專屬座位」。

在他們寢室,還流行過一段時間的「自習比賽」——每天看誰自習到最後,而他們基本上都是把應急燈用到沒電才睡覺。

寇煦豐和他的室友們

從大一開始,他還養成了上課做筆記的習慣。複習時,為了和上課筆記有所區分,他會用另一種顏色的筆添加自己的批註。這個習慣一直陪伴著寇煦豐。

在孔金甌教授電磁場課上的筆記

在UCLA留學時的筆記

直到現在站在上海科技大學的講臺上,他還會為同學們準備好教師版的雙色筆記,而他自己也成為了上科大的「網紅」——有學生為了上他的課,特意退了三門另外的課程!

在上海科技大學的「教學版」筆記

彩蛋時間:室友眼中的「老k」

「我發明了『老k』並堅持使用,直到電磁場課驗證了我的先驗之明——電磁場課花了不少時間講介電常數k。」

「去豆瓣搜索寇煦豐,可以看到其在文學和史學方面的造詣,每讀一本書必須書評。」

「從不屈從流俗,要做時評家,搜羅各種文史著作,在美帝深造期間更是港本臺本淘寶本兼收並蓄,後來回國全運來了,還花時間編了一套書目。」

「老寇擁有無敵的入睡能力,休息效率特別高,這是他的核心競爭力。」

「老k筆記巨細無遺,還讓我影印出來賣給學弟學妹。」

萬萬沒想到,學霸的日常原來是這樣的

特別感謝提供彩蛋素材的室友們

圖片來源:寇煦豐

採訪:周亦穎

本文編輯:張宸玥

相關焦點

  • 華人科學家發現「天使粒子」
    華人科學家發現「天使粒子」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7.07.22 星期六     新華社舊金山7月20日電 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科學家張首晟等人20日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首次發現了馬約拉納費米子存在的證據。這一重大發現解決了困擾量子物理學80年的難題,對量子計算也具有重要意義。
  • 「上帝粒子」之後 華人科學家找到了「天使粒子」
    據人民網(603000)7月21日報導,物理學迎來重大突破:由4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終於找到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馬約拉那費米子(Majorana fermion),從而結束了國際物理學界對這一神秘粒子長達80年的漫長追尋。  相關論文發表在今天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 物質與反物質相遇會於爆炸中湮滅,科學家剛發現的天使粒子竟能正反...
    從昨天開始,物理學界曝出一條大新聞,四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團隊找到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馬約拉那費米子,這一歷史性突破結束了國際物理學界對這一神秘粒子長達80年的漫長追尋。很多業內人士指出:發現馬約拉那費米子是繼發現「上帝」粒子(希格斯波色子)、中微子、引力子之後的又一裡程碑發現,既是對理論物理學的重大貢獻,又具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因為它能讓量子計算成為現實。那麼這種神奇的「天使粒子」——馬約拉那費米子到底是一種什麼東西呢?這裡簡要的做一下科普:在物理學領域,構成物質的最小、最基本的單位被稱為「基本粒子」,為什麼稱它們是「基本」粒子呢?
  • 華人科學家張首晟團隊發現「天使粒子」 量子計算成為可能
    1928年,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做出了驚人的預測:宇宙中的每個基本粒子都有一個反粒子,但是所攜帶電荷相反。當粒子和反粒子相遇時,它們將會被湮滅,釋放出一股能量。果不其然,幾年後,第一個反物質粒子——電子的正電荷,正電子——被發現,反物質迅速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 張首晟去世 曾發現「天使粒子」有望是下一個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
    「張首晟是史丹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一直在拓撲絕緣體、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自旋電子學、高溫超導等領域做研究,他領導的研究團隊於2006年提出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評為2007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他還被楊振寧認為是下一個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
  • 華人科學家領銜團隊找到「天使粒子」
    物理學迎來重大突破:由4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終於找到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馬約拉那費米子,從而結束了國際物理學界對這一神秘粒子長達
  • 張首晟團隊發現天使粒子 他說真正完美的世界是量子世界
    今天物理學又迎來了一項劃時代的發現——由4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終於找到了正反同體的馬約拉那費米子,他們將它命名為「天使粒子」,結束了國際物理學界對這一神秘粒子長達80年的漫長追尋。這一發現刊登在今天出版的世界最權威學術期刊之一《科學》雜誌上。
  • 天使粒子正反同體為啥不煙滅?
    從昨天開始,物理學界曝出一條大新聞,四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團隊找到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馬約拉那費米子,這一歷史性突破結束了國際物理學界對這一神秘粒子長達
  • 【新聞直播間】美國:華人科學家發現「天使粒子」
    【新聞直播間】美國:華人科學家發現「天使粒子」——央視記者專訪華人科學家張首晟 [video:20170728美國:華人科學家發現「天使粒子」——央視記者專訪華人科學家張首晟]
  • 「上帝粒子」之後,物理學再迎重大突破!華人科學家找到了「天使粒子」
    據人民網7月21日報導,物理學迎來重大突破:由4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終於找到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馬約拉那費米子(Majorana
  • 「天使粒子」發現者張首晟逝世
    張首晟,史丹福大學物理學教授、美國物理學會會員、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祖籍江蘇高郵。2007年,其發現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雜誌評為「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2017年,其發現的「天使粒子」解決了困擾量子物理學80年的難題。  2009年,張首晟入選「千人計劃」,並被清華大學特聘為教授,在楊振寧先生創辦的高等研究院工作。
  • 科研團隊成員揭秘「天使粒子」發現的背後
    新華社上海7月25日電 題:科研團隊成員揭秘「天使粒子」發現的背後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王琳琳、周琳  近日,美國《科學》雜誌報告說,多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團隊,首次發現了被稱為「天使粒子」的馬約拉納費米子的存在證據
  • 華裔學者發現正反同體「天使粒子」 破解80年難題
    新京報製圖/陳冬  國際物理學界80年來一直在追尋的神秘粒子終於「現身」。昨日,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在線發表四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發現「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它的獨特之處在於,是費米子中唯一的正反同體粒子。
  • 「天使粒子」告訴你,科學大突破!
    趙永新攝來源:人民網物理學迎來重大突破:由4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終於找到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馬約拉那費米子,從而結束了國際物理學界對這一神秘粒子長達80年的漫長追尋。  相關論文發表在今天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 王康隆教授談發現「天使粒子」實驗過程
    21日被華人科學家團隊首次發現並公布的馬約拉納費米子,張首晟根據《天使與魔鬼》的內容將其稱為「天使粒子」。他指出,在馬約拉納費米子的「量子世界」中,只有天使,沒有魔鬼。但主導這次研究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王康隆,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認為,馬約拉納費米子正反同體,就像道家的陰陽八卦圖一樣,因此叫「太極粒子」可能更貼切。
  • 楊振寧弟子張首晟:發現「天使粒子」 證明2=0
    7月20日,張首晟和團隊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證實首次發現手性馬拉約納(Majorana)費米子,並命名為「天使粒子」,結束了物理學界整整80年的苦苦追尋。  這一發現震驚了物理學界,張首晟再次被推上了諾獎備選名單。此前,他已經獲得了除諾獎外幾乎所有的物理學科頂級獎項。
  • 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張首晟探索神秘「天使粒子」
    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張首晟探索神秘「天使粒子」 2017年07月27日 11:05   來源:人民日報   參與互動
  • 張首晟首次公開解密「天使粒子」
    4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終於找到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馬約拉那費米子(Majorana fermion)。應長城會創始人文廚之邀,「天使粒子」的發現者之一張首晟教授在文章發表後的第一時間做客「文談」,與文廚飲茶暢談,從天使粒子說到文藝復興,從文藝復興說到了科學復興,並詳細地解釋了物理學界歷時80年對天使粒子的搜尋和探索。
  • 55歲華裔科學家張首晟去世 曾發現「天使粒子」
    「張首晟是史丹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一直在拓撲絕緣體、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自旋電子學、高溫超導等領域做研究,他領導的研究團隊於 2006 年提出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評為 2007 年 「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 之一,他還被楊振寧認為是下一個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
  • 王康隆教授談發現「天使粒子」實驗過程—新聞—科學網
    21日被華人科學家團隊首次發現並公布的馬約拉納費米子,張首晟根據《天使與魔鬼》的內容將其稱為「天使粒子」。他指出,在馬約拉納費米子的「量子世界」中,只有天使,沒有魔鬼。但主導這次研究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王康隆,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認為,馬約拉納費米子正反同體,就像道家的陰陽八卦圖一樣,因此叫「太極粒子」可能更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