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素分析的內容,我們已經講了四講的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夠充分理解因素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功能,掌握模型繪製的基本邏輯與思路。從今天開始,我們將為大家介紹在SPSS軟體中的基本操作過程及數據結果解釋。
應用SPSS軟體實現因素分析功能,需要選擇功能按鈕為Analyze菜單中選擇Data Reduction——Factor(如圖1),其分析過程的基本步驟包括相關矩陣分析與檢驗、因子提取、選擇因子旋轉方法、確定因子個數並賦予意義,由於涉及的演示圖形較多,今天先介紹前兩個步驟的基本操作。
在做因素分析之前,第一步工作是要確定數據是否適合做因素分析,而確定的主要方法就是基於對所有變量相關矩陣的分析和檢驗。如前所述,因素分析之所以能達到數據降維、尋找結構的功能,實際上最根本的依據就是變量之間是否存在相關。如果各變量之間根本不存在相關,那麼,即使使用因素分析技術,提取的因子個數也是與所有變量數相等的,因為變量之間不存在相關,意味著變量之間不存在共同的因子,因此,因素分析的第一步需要計算所有變量的相關矩陣,並分析和檢驗數據是否適合做因素分析。
SPSS軟體提供了兩個重要功能按鈕和相應的數據:(1)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Bartlett球形檢驗);(2)KMO檢驗。功能按鈕為Analyze菜單中選擇Data Reduction——Factor——Factor analysis:Descriptive中選擇KMO and 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功能按鈕即可。
圖2 KMO檢驗和Bartlett球形檢驗功能鍵選擇
如果Bartlett球形檢驗、KMO檢驗的結果表明,數據適合做因素分析,接下來重要的工作就是因子的提取。在SPSS軟體中,有很多因子提取的方法,主要應用的有主成份分析法(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和主軸因子法(principle axis factoring)。(如圖3,系統默認為主成分分析法)
其中主成分分析法是以線性方程將所有變量加以合併,計算所有變量共同解釋的變異量,該線性組合成為主要成分。第一個線性組合建立後,計算出第一個主成分估計,可以解釋全部變異量的最大一部分。分離後所剩餘的變異量經第二個方程線性合併,再抽取第二個主成分……以此類推,直到無法抽取共同因子。主軸因子法提取因子的程序與主成分分析法基本相同,主要的區別在於對觀測變量公因子方差的估計不同。主軸因子法假定,觀測變量之間的相關能完全被公因子所解釋,而變量的方差不一定完全被公因子所解釋。
究竟選擇哪一種方法提取因子,主要看研究者的目的,如果旨在用最少的因子最大程度的解釋原始數據的方差,建議選擇主成分分析法,如果研究者的目的是確定數據結構,建議使用主軸因子法。功能按鈕為Analyze菜單中選擇Data Reduction——Factor——Factor analysis:Extraction中點擊Method,就會出現如圖3所示的下拉式菜單,選擇相應的提取方法即可。
1.熟悉SPSS軟體中的因素分析的功能鍵,嘗試使用這節課介紹的基本功能。
2.閱讀文章「平行分析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的應用」(《心理科學》,2007,30(4):924-925),了解平行分析及R軟體的程序。
點擊下圖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