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自然條件、其他因素的限制,建築結構可能會碰到不同程度的破損。材料本身的風化作用相對顯著,整體性能必然有所下降。實踐中,我們需統籌工程情況對結構進行鑑定。根據建築體系現行的施工要求,妥善地運用加固改造技術。工程建築使用到某個周期後,有必要進行加固改造,改善工程質量。可見,施工中做好結構鑑定,運用好加固技術很有必要。
結構檢測
1.砌築塊材的強度檢測
1.1磚強度直接取樣法
《燒結普通磚》GB/T5101-2017明確規定:相同測區抽取10塊試樣磚,磚樣切斷也可以鋸成半截;順著斷口的反向進行疊放;二者中間塗抹水泥淨漿用於粘結;對試件連接面的實際面積,計算出受力面積A;試驗機上開始碾壓至破壞,測量具體的破壞荷載。
1.2磚強度回彈法
《回彈儀評定燒結普通磚強度等級的方法》JC/T 796-2013中明確提到:砌體結構中,普通黏土磚實際的強度等級,可以參照測區10塊磚樣平均回彈值、單塊最小平均回彈值或是回彈標準值來進行計算。下表中標註了普通黏土磚各自的強度等級。
2.砌築砂漿的強度檢測
砌築砂漿強度只有一種簡單的推定方法,其操作性較好可以用於測定砂漿自身的強度標準值。《建築抗震加固技術規程》中也提到:「灌漿加固後的牆體,可以在原砌築砂漿本身的強度等級上適當地增加一級進行計算」;《建築抗震鑑定標準》也有規定:「磚、砌塊本身的強度等級相較於規定若低出一級,則我們最好選擇強度比實際強度低出一級的砂漿」。生活中我們大多是根據推定值來對加固中砂漿本身的強度進行輸入和計算,並未將砂漿強度劃分成多個等級。
結構鑑定
1.第一級鑑定
對現代建築而言,後續使用年限是比較顯著的特徵,抗震鑑定的目標、方法和最後得到的鑑定結論均有很大的影響後續使用年限,實際上為抗震鑑定後建築持續使用的計劃時期。針對A類建築,人們也可以根據B類建築來完成抗震鑑定。針對B類建築,可以根據C類建築同樣也可以完成抗震鑑定,但不適用於A類建築。換言之:《建築抗震鑑定標準》中提到的後續使用年限相當於一個最低值。除了要結合建造年代外,我們也應該結合建築的社會影響、用途和檢測結果等進行考慮。必要時,可以延長建築的後續使用年限。
2.第二級鑑定
針對A類建築,標準中對第二級鑑定作了明確的規定有下列兩種計算方法供選擇:1)簡化方法,也就是對綜合抗震能力指數進行計算;2)根據規範的方法依次進行操作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強度、地震效果以及抗震驗算等,均需符合《建築抗震鑑定標準》。
砌體結構的加固
砌體結構相對較為獨特,在後續應用時需及時地分析原來的砌體形式。根據設定形式及其控制標準,來對牆體的承載結構進行施工。加固時,需認真對結構進行規劃。以鋼筋網水泥砂漿為例,我們在加固時需事先敷設鋼筋或是轉變受力結構,用於解析內部原來的控制結構,對砌體進行加固設計。有些結構的四周可能會開裂,需選擇恰當的加固方式,增強牆體總體的承載力。受力體系相對特殊,布局時可以增設構造柱或是圈梁等,進行整體性加固。
結語
根據既有的經濟水平,砌體結構的建設情況,短期內很難從群眾的生活中完全替換下來。所以,我們在對砌體結構房屋進行拆除時,有必要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法。尤其是使用了一定年限的砌體結構房屋,需及時做好加固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