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這首臉炙人口的歌曲唱的是木魚石的傳說,在現實生活中,位於新北市的野地質公園,就是一個石頭會唱歌的地方。我知道野柳是從中學地理課本中看到的「女王頭」圖片開始,因此,在我十多年前對臺灣還一知半解的時侯,野柳就排在我最想去的臺灣景點第三名,僅次於阿里山和日月源。後來終於踏上臺灣的土地,十年間去了好幾次,都是為了去看女王頭。女王頭是野柳的標誌。它是一塊狀巖,在地売抬升的過程中,因受到海水侵蝕和風化,於20世紀60年代形成今日的面貌,從某一角度看,與英國伊莉莎白女王頭像惟妙惟肖,因此得名。
幾十年來,女王頭高揚於臺灣本島的北海岸,在碧海藍天之中顯得美麗而高貴,卻又帶著一點悽清與孤獨。記得我第一次走到它的跟前,仔細觀賞之下,深深感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覺想到一句古詩:「北方有佳人,遺世而獨立。」後來知道若以女王頭的高度與臺灣北部地売平均上升速度相比來推算,「她」的芳齡已近4000歲時,又不由哼出《北京一夜》中的歌詞:「我已等待了千年,為何良人不回來?」
女王頭給野柳這座巖石博物館增添了人情味,也讓野柳成為舉世聞名的地質奇觀,現在更是大陸遊客來臺的必遊景點。關於「野柳」地名的由來,說法很多,我比較採信「平埔族社名之音環島看臺譯」的說法。這地方名字怪,地形地貌更怪,遊人越來越多,臺灣有關部門於是設立了野柳地質公園,以加強管理、保護。野柳地質公園的精華在於野柳岬。從公園入口到海岬的末端,長約1.7千米,最寬的地方不到300米。這樣一個不大的範圍內,奇巖怪石遍布,地形地貌多變,好比一部天造地設的地質學活教材。
按照園方的劃分,野柳地質公園大致分為三個區。第一區是狀巖(上部是粗大的球狀巖石且呈蜂窩狀,下方是較細的石柱立,外觀似蘑菇)、姿石(表面類似老薑根節的紋路,色澤灰中帶黃,像做菜常用到的老姿)的主要集中區,在這裡可以看到邀狀巖的發育過程,以及海水侵蝕形成的壺穴與溶蝕盤,最具代表性的怪石是燭臺石。第二區堪稱野柳的中心,因為女王頭就位於這個區域。雖然還是以覃狀巖、姜石為主,數量也比第一區少,但造型更為奇特,有龍頭石、金剛石、象石、仙女鞋和花生石等「名石」,是遊人摩肩接距、最常留影的地方。要與「女王頭」合影,需耐心排隊,並迅速按下快門。第三區是位於野柳另一側、比第二區狹窄的海蝕平臺。
平臺一側緊貼峭壁,另一側緊鄰大海,水急浪高。在這裡除了能看到二十四孝石、珠石、瑪伶鳥石等怪石外,還可以在巖壁中看到大葉山欖、薴麻、臺灣海棗、林投等臺灣海邊常見的植物。附近的海面上,常常能見到白頭翁、小白鷺、巖鷺等鳥類。我有一次去野柳,還在海邊的斜坡上,看到極為稀有的候鳥一一以毛色豔麗著稱的勝景。
三個區一路遊覽下來,大約兩個來小時。雖然巖石千奇百怪,讓人嘆為觀止,但女王頭還是最讓我驚豔。可是,正應了那句老話「木秀於林,風必推之」,野柳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且潮溼,一年之中約有半年的時間處在強烈東北季風吹拂之下,加上海浪侵蝕、日雨、若石面著嚴的生存危機地勢較高的「細頸形」狀巖最有可能斷頭或倒塌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當天,臺灣媒體紛紛報導野柳地質公園裡,一年只有幹潮的18天才能看見的「金錢豹」怪石的「約子頭」已經不見了,懷疑是在去年被暴浪衝斷。而2008年測量出女王頭的頸國最細的部分只有138釐米,隨著時間的流逝還會越來越細。儘管園方很早就禁止遊人靠近觸摸,也對它採取了一些「延年益壽」的保護掲施,但女王香消玉損是遲早的事。園方2010年已經為雨綢漻、出一塊名為野Y頭」的怪石,備作為「女王」的維承人。
也許有一天再到野柳,就看不到「女王頭」了。我想我會感傷,但也會很快釋懷、因為有生就有滅,造物既曾愛人,也必會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