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柳:造物愛人亦弄人》:石頭唱歌的美麗傳說,公園裡的女王頭

2020-12-03 跟著小七一起去旅行

「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這首臉炙人口的歌曲唱的是木魚石的傳說,在現實生活中,位於新北市的野地質公園,就是一個石頭會唱歌的地方。我知道野柳是從中學地理課本中看到的「女王頭」圖片開始,因此,在我十多年前對臺灣還一知半解的時侯,野柳就排在我最想去的臺灣景點第三名,僅次於阿里山和日月源。後來終於踏上臺灣的土地,十年間去了好幾次,都是為了去看女王頭。女王頭是野柳的標誌。它是一塊狀巖,在地売抬升的過程中,因受到海水侵蝕和風化,於20世紀60年代形成今日的面貌,從某一角度看,與英國伊莉莎白女王頭像惟妙惟肖,因此得名。

幾十年來,女王頭高揚於臺灣本島的北海岸,在碧海藍天之中顯得美麗而高貴,卻又帶著一點悽清與孤獨。記得我第一次走到它的跟前,仔細觀賞之下,深深感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覺想到一句古詩:「北方有佳人,遺世而獨立。」後來知道若以女王頭的高度與臺灣北部地売平均上升速度相比來推算,「她」的芳齡已近4000歲時,又不由哼出《北京一夜》中的歌詞:「我已等待了千年,為何良人不回來?」

女王頭給野柳這座巖石博物館增添了人情味,也讓野柳成為舉世聞名的地質奇觀,現在更是大陸遊客來臺的必遊景點。關於「野柳」地名的由來,說法很多,我比較採信「平埔族社名之音環島看臺譯」的說法。這地方名字怪,地形地貌更怪,遊人越來越多,臺灣有關部門於是設立了野柳地質公園,以加強管理、保護。野柳地質公園的精華在於野柳岬。從公園入口到海岬的末端,長約1.7千米,最寬的地方不到300米。這樣一個不大的範圍內,奇巖怪石遍布,地形地貌多變,好比一部天造地設的地質學活教材。

按照園方的劃分,野柳地質公園大致分為三個區。第一區是狀巖(上部是粗大的球狀巖石且呈蜂窩狀,下方是較細的石柱立,外觀似蘑菇)、姿石(表面類似老薑根節的紋路,色澤灰中帶黃,像做菜常用到的老姿)的主要集中區,在這裡可以看到邀狀巖的發育過程,以及海水侵蝕形成的壺穴與溶蝕盤,最具代表性的怪石是燭臺石。第二區堪稱野柳的中心,因為女王頭就位於這個區域。雖然還是以覃狀巖、姜石為主,數量也比第一區少,但造型更為奇特,有龍頭石、金剛石、象石、仙女鞋和花生石等「名石」,是遊人摩肩接距、最常留影的地方。要與「女王頭」合影,需耐心排隊,並迅速按下快門。第三區是位於野柳另一側、比第二區狹窄的海蝕平臺。

平臺一側緊貼峭壁,另一側緊鄰大海,水急浪高。在這裡除了能看到二十四孝石、珠石、瑪伶鳥石等怪石外,還可以在巖壁中看到大葉山欖、薴麻、臺灣海棗、林投等臺灣海邊常見的植物。附近的海面上,常常能見到白頭翁、小白鷺、巖鷺等鳥類。我有一次去野柳,還在海邊的斜坡上,看到極為稀有的候鳥一一以毛色豔麗著稱的勝景。

三個區一路遊覽下來,大約兩個來小時。雖然巖石千奇百怪,讓人嘆為觀止,但女王頭還是最讓我驚豔。可是,正應了那句老話「木秀於林,風必推之」,野柳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且潮溼,一年之中約有半年的時間處在強烈東北季風吹拂之下,加上海浪侵蝕、日雨、若石面著嚴的生存危機地勢較高的「細頸形」狀巖最有可能斷頭或倒塌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當天,臺灣媒體紛紛報導野柳地質公園裡,一年只有幹潮的18天才能看見的「金錢豹」怪石的「約子頭」已經不見了,懷疑是在去年被暴浪衝斷。而2008年測量出女王頭的頸國最細的部分只有138釐米,隨著時間的流逝還會越來越細。儘管園方很早就禁止遊人靠近觸摸,也對它採取了一些「延年益壽」的保護掲施,但女王香消玉損是遲早的事。園方2010年已經為雨綢漻、出一塊名為野Y頭」的怪石,備作為「女王」的維承人。

也許有一天再到野柳,就看不到「女王頭」了。我想我會感傷,但也會很快釋懷、因為有生就有滅,造物既曾愛人,也必會弄人。

相關焦點

  • 野柳地質公園「女王頭」的雍容華貴 ​
    我們的第一站是野柳地質公園,而且是個晴朗的午後。淡藍色的海水,還有那些形態各異的石頭,總吸引著我們。 由於受造山運動的影響,深埋海底的沉積巖上升至海面,產生了附近海岸的單面山、海蝕崖、海蝕洞等地形,海蝕、風蝕等在不同硬度的巖層上作用,形成蜂窩巖、豆腐巖、蕈(xùn)狀巖、姜狀巖,風化窗等世界級的巖層景觀。
  • 野柳「女王頭」 海選「接班人」
    記者 吳亞明攝  臺灣本島雖不大,但卻有約1140公裡長的海岸線,更有不少特殊的地質景觀,這其中尤以臺灣島東北部地區的野柳地質公園最受人歡迎,在不久前舉辦的「臺灣十大地質景觀」評選活動中,野柳名列第一,超過了玉山主峰和日月潭。野柳最出名的是「女王頭」,「她」甚至是臺灣旅遊業的名片。
  • 野柳,海之孕育的美麗幻境
    從臺北出發,去野柳地質公園一路上,伴著細細秋雨,高速路兩旁爬滿了蘿莉似的密密藤蔓,一抹白雲繞在半山腰上,仿佛是在宮崎駿《千與千尋》仙境裡行車。不到半小時,順著盤山路,晃悠間,就看到了東北方的夢幻海境。  「看見了,瞧那片大海!」車友們喊了出來。巴士下了新北市基隆國道,剛一拐彎,一片藍晶晶的海天,浮現出來。蔚藍色的海,齊刷刷得連著深邃高遠的天空,密合無縫,像一面魔鏡,讓人驚豔不已!
  • 野柳地質公園「女王頭」斷頸? 專家怎麼說
    野柳「女王頭」。(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許多島內外觀光客到北海岸的野柳,除欣賞必海藍天,大啖美味海鮮外,也不忘了來野柳地質公園欣賞難得一見的「女王頭」。
  • 野柳地質公園人氣旺 330萬人搶看「女王頭」
    新北市野柳地質公園去年遊客數達到330萬人次,比前年多出兩成,島內外遊客爭看女王頭丰采。 記者遊明煌/攝影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就是要看女王頭!」新北市野柳地質公園去年共吸引330萬人次的島內外遊客入園,比前年270萬人次成長兩成多,其中大陸遊客已破六成,海外遊客中以韓國遊客成長最多,增加約1倍。一名韓籍導遊說,「女王頭世界難得一見,韓國人才愛來」。    去年春節野柳地質公園入園人數是8萬4千多人,今年春節少了8千多人,仍有7萬5千多人,平均每天都破萬人次,人數略少原因是因去年都是好天氣,但今年初四、初五有下雨,影響遊興。
  • 考前每日練 | 野柳公園「女王頭」
    黑龍江實驗中學2017三模野柳地質公園位於臺灣東北部臺北縣萬裡鄉。在2000多萬年前,臺灣仍在海裡,由福建一帶衝刷下來的泥沙,一層層地堆積出砂巖層,600萬年前的造山運動把巖層推擠出海面,造成臺灣島,野柳是其中的一部分。造山運動擠壓時,在野柳的兩側推出兩道斷層,斷層帶破碎易受侵蝕,所以兩側凹入成灣,中間突出形成海岬(深入海中的尖形陸地)。
  • 臺灣地質景觀野柳「女王頭」海選「接班人」
    臺灣本島雖不大,但卻有約1140公裡長的海岸線,更有不少特殊的地質景觀,這其中尤以臺灣島東北部地區的野柳地質公園最受人歡迎,在不久前舉辦的「臺灣十大地質景觀」評選活動中,野柳名列第一,超過了玉山主峰和日月潭。野柳最出名的是「女王頭」,「她」甚至是臺灣旅遊業的名片。  野柳「女王頭」。
  • 臺灣野柳的「女王頭」在海浪的侵蝕下會斷嗎?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野柳」在我腦海中的大名鼎鼎,源於十數年前在諸多雜誌刊物中所見到的「女王頭」,去年5月在中國臺灣省環島自駕之旅的規劃中,野柳地質公園早已納入了遊覽計劃。因此在米商交談中常會說:「又被"野"人給"柳"去了(臺語)」,因故而得名……野柳還有一個名稱,因為遠眺野柳岬時,它就像一隻俯臥在海中的烏龜,所以又稱為「野柳龜」。野柳早期為大陸帆船至基隆港貿易的必經航道,因海域險惡,經常發生海難。因此民間傳說昔日有烏龜精潛伏在海中作祟,玉皇大帝得知消息,便命仙女騎著大象,手持寶劍下凡收妖。
  • 平潭有塊石頭堪比臺灣野柳「女王頭」,卻被……
    這塊巖石就是鵝頭石,與臺北野柳「女王頭」象形程度不相上下,甚至可以說還要出色。但如今,這樣一塊奇石,卻被遺忘在路邊的密林中不禁讓人扼腕嘆息。↑鵝頭灣村樹林裡一石頭好似一隻盤坐的鵝鵝頭石,顧名思義就是一塊形似鵝頭的巖石,在平潭奇巖怪石保護協會(籌)會長魏寶的帶領下,我們穿過鵝頭灣自然村附近一片茂密的木麻黃林地,才來到了這塊名為鵝頭的巖石之前
  • 江西遊客臺北遇「女王」 野柳地質公園迎贛首發團
    位於臺北縣的野柳地質公園,找找女王頭像在哪? 美麗的野柳地質公園 美麗的野柳地質公園裡隨處可見形似蘑菇的巖石       大江網臺北訊 特派記者吳躍軍報導:說「野柳」美麗是因為那裡有個「女王」,她常年側著臉,聆聽大海的私語。4月23日下午,因美麗「女王」而聞名的臺北縣萬裡鄉的野柳地質公園迎來了江西赴臺遊首發團。
  • 臺灣野柳「女王頭」恐將「斷頸」 海選「接班人」
    本報記者 吳亞明攝   臺灣本島雖不大,但卻有約1140公裡長的海岸線,更有不少特殊的地質景觀,這其中尤以臺灣島東北部地區的野柳地質公園最受人歡迎,在不久前舉辦的「臺灣十大地質景觀」評選活動中,野柳名列第一,超過了玉山主峰和日月潭。野柳最出名的是「女王頭」,「她」甚至是臺灣旅遊業的名片。
  • 臺灣遊紅紅火火——野柳地質公園「女王頭」
    臺灣遊紅紅火火——野柳地質公園「女王頭」 (5/6) 「← →」 可以實現快速翻頁 五一節來臨,來自中國大陸的遊客前往寶島臺灣觀光
  • 臺灣野柳地質公園「女王頭」保護前景堪憂
    新華社臺北7月19日電(記者王小鵬 劉剛)近年來,臺灣野柳地質公園女主角「女王頭」脖頸正變得越來越細弱,因缺乏有效保護措施,其命運變得難以預測。  據負責管理該地質公園的新空間國際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湯錦惠介紹,受風化及侵蝕作用影響,目前周長只有126釐米的「女王頭」脖頸年均縮短約兩釐米。
  • 臺灣將採用納米技術為「野柳女王頭」護頸
    東南網8月28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大學團隊趁天氣持續放晴,將在今天就「野柳女王頭護頸計劃」展開試驗。團隊將先在「女王頭」附近4顆較小且比較不顯眼的石頭上試驗,最少觀察半年後,再決定「女王頭」最佳的補強方式。「野柳女王頭」是臺灣野柳地質公園裡的天然奇景,是一種蕈狀巖,因常年受風吹日曬雨淋而形成奇特形狀,遠觀如「凝視遠方的女王」,故得「女王頭」美名。
  • 兩地「女王頭」
    泉港「女王頭」                             2018年, 我去臺北野柳公園觀看「女王頭」時,天空正下著雨。或許,我更喜歡雨天的淋漓盡致與灑脫大方。我看到,那一尊「女王頭」在輕風細雨中,如是外星球的主人一般,似乎想要表達一些什麼,無數觀眾用眼睛想要探索其意,領悟卻不盡相同,感知千差萬別。此「女王頭」,為蕈狀石構造,形似蘑菇,其為砂巖受海水數十萬年浸蝕,砂巖中質地酥軟的巖石慢慢被海水浸蝕消失了,而堅硬的結核慢慢露出水面,再經風吹、日曬、雨淋、海浪衝刷,最終形成狀如蘑菇之石。
  • 330萬島內外遊客搶看「野柳女王頭」 陸客逾6成
    原標題:330萬島內外遊客搶看「野柳女王頭」 陸客逾6成   新北市野柳地質公園去年遊客數達到330萬人次,比前年多出兩成,島內外遊客爭看女王頭。圖自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2月28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就是要看女王頭!」
  • 臺北野柳地質公園憑藉著一堆石頭圈粉無數,拍張照片還要排長隊
    臺北野柳地質公園是去臺灣必打卡的地方,這裡擁有獨一無二的自然景觀,各種海蝕地貌布滿了這一帶的海岸,很多遊客來這裡就是為了拍這些石頭。據資料介紹,受到造山運動的影響,深埋海底的沉積巖上升到海面,產生了附近海岸的單面山,海蝕崖、海蝕洞等地形,後來海蝕和風蝕在不同的巖層上作用,從而形成了蜂窩巖、豆腐巖、蕈狀巖、姜狀巖,風化窗等世界級的巖層景觀。
  • 臺灣野柳地質公園:鬼斧神工 令人心醉
    今面臨女王頭斷頸危機,過去十年,經營單位皆有積極作為,除加派巡查人力避免女王頭遭受人為破壞以外,亦努力嘗試挽救女王頭,並進行相關試驗,如委託臺灣大學謝國煌教授,利用有機-無機奈米混成材料進行巖石補強計劃,惟目前補強計劃仍在觀察測試階段,尚未施行於女王頭本尊。
  • 夜訪「女王頭」:臺灣野柳推出十佳觀賞點
    夜訪「女王頭」:臺灣野柳推出十佳觀賞點   臺灣野柳地質公園從去年開始,開放夜間參觀,結合燈光秀,讓民眾可以欣賞"女王頭"和"俏皮公主"等巖石在夜晚的風貌。而今年更規劃新的儷影湖燈區,推薦10個最佳體驗點,讓民眾可以享受浪漫的野柳"石"光。  來到臺灣野柳,必不可少的是參觀當地著名的蕈狀石-女王頭。
  • 新北市地標 野柳「女王頭」脖子愈來愈細
    野柳女王頭是遊客最愛其中,最受遊客青睞的女王頭因風化因素,脖子愈來愈細,「交通部觀光局」國際科科長袁愷之秀昨天到野柳歡迎優質陸客團時,還帶了30多年前,他小時候到野柳旅遊,和女王頭合影,當時女王的頸子還很粗,看了令人嘖嘖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