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平潭有一隻大鵝十分調皮好吃,有一次飛到福清南安,將那裡一名農戶剛播種下去水稻苗全部吃光,農戶很生氣,一起把泥土朝鵝背上扔去。
大鵝驚恐地飛回了平潭,無奈平潭水稻稀少,為了填飽肚子,再次鋌而走險來到南安那名農戶的稻田中,誰知農戶早有準備,潛伏在稻田旁,端起火槍,一槍便擊中了大鵝,大鵝身負重傷,奄奄一息地落在了鵝頭灣自然村附近,化作一塊巨大的巖石。
↑鵝頭灣村樹林裡一石頭好似一隻盤坐的鵝
鵝頭石,顧名思義就是一塊形似鵝頭的巖石,在平潭奇巖怪石保護協會(籌)會長魏寶的帶領下,我們穿過鵝頭灣自然村附近一片茂密的木麻黃林地,才來到了這塊名為鵝頭的巖石之前。鵝頭石的外形的確十分獨特,石面圓潤,粗細分明,其中細的部分猶如鵝的脖頸,稍微不同的是,這隻「鵝」的喙部顯得略微細長,倒是與鷺鷥的喙部更為相像。
↑一塊石頭猶如青蛙伏地
有趣的是,在鵝頭石的一旁還有一塊巖石,因為巖石裂開的部分就像蛤蟆的嘴,當地村民便把這塊巖石稱作蛤蟆石,與鵝頭石放在一起,形成「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的有趣場景。然而實際上,關於鵝頭石的傳說故事,還有著另一個有趣的橋段。
↑一棵木麻黃從石頭中長出
在環島東路靠近壇南灣一側,有一條不起眼的小路通往鵝頭灣自然村。現年81歲的程嚇獅老人就住在村口的一戶宅院中,因為一次「尋石之旅」,我們意外地來到了程嚇獅老人家中,喚起了他記憶中一段關於鵝頭石的記憶。
「這塊鵝頭石從我們村子遷居過來的時候就存在了。」從程嚇獅老人提供的一份資料來看,鵝頭灣村自明朝萬曆年間遷居至此,如此算起來,這塊鵝頭石至少已有近400多年的歷史。
「關於這塊石頭還有個故事。」程嚇獅告訴我們,從前平潭有一隻大鵝十分調皮好吃,有一次大鵝飛到福清南安,將那裡一名農戶剛播種下去水稻苗全部吃光,農戶見到大鵝吃光了自家的稻田十分生氣,一把抓起了田壟邊的泥土朝鵝背上扔去。
大鵝驚恐地飛回了平潭,卻無奈平潭水稻稀少,為了填飽肚子,再次鋌而走險來到了南安那名農戶的稻田中,這次農戶自然是早有準備,他潛伏在稻田旁,端起火槍,一槍便擊中了大鵝,大鵝身負重傷,奄奄一息地落在了鵝頭灣自然村附近,化作一塊巨大的巖石。「現在在鵝頭石的背部,我們還能發現這隻大鵝中槍的槍眼,還有農戶扔在它身上泥土的圖案。」程嚇獅說。
這樣的故事簡單,卻又有趣。「這塊鵝頭石真的十分難得,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政府做完旅遊資源普查之後,便再少有人問津,這是十分可惜的。」程嚇獅說。而在平潭奇巖怪石保護協會(籌)副會長魏為燚看來,這塊鵝頭石與臺北野柳地質公園中最傑出的「女王頭」巖石的象形程度不相上下,甚至可以說還要出色。但如今,這樣一塊奇石,卻被遺忘在路邊的密林中不禁讓人扼腕嘆息。
來源:平潭時報 記者 楊 國/文 蔡起輝/攝
聲明:轉載請註明來源,並保留作者身份和姓名
平潭時報微信工作室出品
編輯:丫丫 監製:張金飛
平潭奇石或將泯沒木麻黃林中!
點個ZAN戳下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