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臺灣野柳女王頭恐5年後斷頭 外傘頂洲2021年或消失
▲位於嘉義與雲林外海的外傘頂洲
▲高雄「彌陀海岸」
▲新北野柳女王頭
作為新北市野柳地質公園的明星景點,女王頭因自然風化正在走向消失的說法,已不是一天兩天。景區管理處「搶救女王頭大作戰」也一直在進行,不過,25日傳來的最新消息並不樂觀,技術團隊以「納米塗料補強巖石技術」9個月來在其他巖石實驗,卻出現片狀剝落、巖表白化的現象,技術瓶頸讓女王頭「凍齡」增不確定因素。
也就是說,如果自然風化條件不變,野柳女王頭預估5-10年就會斷頸,但是,7級以上強震或17級以上強颱風來襲,恐怕瞬間斷裂。
事實上,臺灣「瀕危景點」除了女王頭,還有不少。
野柳女王頭恐5年後斷頭
原因:長年自然風化、遊客觸摸
位於臺灣東北角的野柳海岸,向來以各種奇巖怪石為賣點。這些巖層硬度不一,因受到海水侵蝕而成不同形狀,有的像駱駝,有的像大猩猩,還有的像俏皮公主,最大牌的就是高貴的女王頭了。
女王頭的成因可說是大自然的饋贈——較堅硬的巖層受侵蝕的程度較小,形成了如戴著皇冠般的美麗,而較鬆軟的則形成線條優美的纖細頸部。美麗景觀因罕見而享譽國際,長年吸引無數遊客造訪,去年陸客也有201萬人次前往參觀。
導報記者曾兩次赴野柳瞻仰女王頭,導遊都會百般叮囑「不能用手觸摸」,因為這樣會加快風化作用。即使不去摸,因自然風化,女王頭的頸部也逐漸無法負擔頭部的重量,專家預計5到10年內就有斷頭的可能。數據也顯示,近10年來,女王頭頸部周長從2006年時的144釐米,風化侵蝕至目前只剩126釐米左右,「頸圍」平均每年少2釐米。
2021年或消失的外傘頂洲
原因:沙源無法充分補充、海水侵蝕
對大多數大陸讀者來說,外傘頂洲是個比較陌生的名字,但這個「私房景點」近年來在島內很火,原因無他——由於沙源無法充分補充,加上沿岸流、海水侵蝕及東北季風影響,沙洲面積逐漸縮減,可以說是「看一天少一天」。
外傘頂洲是一座移動沙洲,位於嘉義縣、雲林縣外海,最早在清康熙年間的文獻中就有記載,平均每年都往西南方外海漂移60-70米,雖行政劃分原屬於雲林縣口湖鄉,但其實已經慢慢地漂移到嘉義外海,所以在十幾年前,還發生雲林及嘉義互爭管轄權的問題,但如今隨著它快要消失,就沒人理了。
據臺灣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院長陳陽益介紹,外傘頂洲從1904年至1995年,歷經沙洲地形的幼年、青壯年,現已邁入老年階段,沙洲上的堆沙陸續被衝刷至較低洼的瀉湖,目前外傘頂洲往西南偏移速度逐漸增大,面積也日漸縮減且被波浪及潮水切割成幾部分。據悉,外傘頂洲超過平均海水位面積,在1999年約有2888公頃,而2012年僅剩1220公頃,此13年間共減少了1668公頃。
2012年,臺媒報導外傘頂洲可能於2021年消失在海平面,成為「潛沙洲」。過去幾年,島內民眾紛紛前往搶窺外傘頂洲,尤其遇到假日,遊客更是紛紛前來「朝聖」,當地沿海觀光漁筏業隨之爆紅。
高雄「彌陀海岸」快不見了
原因:海水侵蝕、海洋汙染
臺灣是個島嶼,因海水運動對沿岸陸地侵蝕破壞而形成的海蝕地貌,也造就了很多沿海景點,比如臺灣東北角的蕈狀巖、海蝕崖、海蝕平臺,多是幾億年前地殼變動時整個山巖壁趴倒在海邊所形成的。還有澎湖七美鄉的天然海蝕平臺「小臺灣」,因退潮時貌似臺灣島輪廓而得名。
這些奇幻的海蝕地貌總有一天也會消失,但總的來講還是「來日方長」,而已經看得到影響的,是高雄的「彌陀海岸」。彌陀區位於高雄西部沿海,夕陽西下時,連結彌陀、梓官以及永安三區長達數十公裡的海岸線上,總是會投射一片金黃光輝,這裡就是高雄的「黃金海岸」。但是,多年地質地貌的改變,原有海岸沙灘逐漸消失,再加上海洋汙染,海岸已不甚美觀。為了防止海浪侵蝕,當地政府在沿岸擺放長達數公裡的消波塊,目前有遏止之勢。
除了因自然原因而造成的景點消失,人為因素讓美景不再,在島內也飽受詬病。像雲林縣鬥六市及古坑鄉,為了興建湖山水庫,水庫預定地內景點幽情谷生態受到很大影響,環保團體表示抗議,甚至開拍環保版「斷背谷」嗆聲反對興建水庫,引起重視。後經協調,水庫如期開建,預計明年完工供水。當然,幽情谷也就沒了。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