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冷清的檔期,因為《頭號玩家》的出現,集體沸騰了。
作為今年首部9分+的商業大片,《頭號玩家》給影迷帶來了無與倫比的視效衝擊。
觀眾仿佛帶著VR眼鏡,跟著主角進入一個又一個高潮不斷的虛擬世界。
在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無處不在的彩蛋中,享受著電影帶來的神奇體驗。
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最早可以追溯到世界上第一部電影,盧米埃爾兄弟1895年拍攝的《火車進站》。
儘管片長只有短短50秒,僅記錄了火車進站這一個鏡頭,卻代表了影像技術的源起,標誌了電影的誕生。
這個現在看來再簡單不過的單一鏡頭,在當年公開放映時卻引發了極大的恐慌。
觀眾們嚇得從座位上跳起,紛紛奪門逃竄。
這種震撼的觀影體驗與今天我們看《頭號玩家》其實別無二致。
不難發現,在電影領域,每一次技術的發展都在推動藝術的表達。
電影史首先是一門技術發展史。
1927年,《爵士歌王》的誕生標誌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
在一個半小時的片長中,出現了電影史上第一句對白:
等一會兒,等一會兒,你不會什麼也聽不到。Wait a minute, wait a minute, you ain't heard nothin' yet !
事實上,這一壯舉是「誤打誤撞」的結果。
男主角在錄製歌曲間隙,與母親的對話無意間被錄了進去,後期也被保留了下來。
本應是「穿幫」,卻無心插柳成為了電影史的裡程碑。
7年後,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華世界》上映。
它的另一個譯名更加耳熟能詳,叫《名利場》,沒錯,正是改編自英國經典諷刺小說。
彩色膠片的發明 , 把電影藝術帶入了一個五彩繽紛的光影新世界。
可以想像,當習慣黑白的觀眾第一次看到絢麗的影像,當習慣字幕的觀眾第一次聽到主角開口說話,那種全新體驗是不可思議的。
聲音和色彩的加入,都使得電影景象不斷接近現實世界。
20世紀50年,隨著電視的迅速普及,上影院的觀眾大為減少,電影行業陷入低谷。
為了吸引觀眾,好萊塢電影人必須讓在院線電影擁有一種在家裡無法體驗到的快樂,於是寬銀幕電影出現了。
第一部寬銀幕電影是《這就是星涅拉瑪》(1952年)。
但由於技術要求太高,需要由三臺放映機同時放映,普通影院根本無力播放。
二十世紀福克斯發現其商機迅速購買專利,並研發出了更具有普適性的製作方式。這種寬銀幕只需要一臺放映機即可。
1953年,第一部運用該技術的寬銀幕電影《繩索》上映,並獲得了極大成功。
之後,這一技術得到迅速推廣,並成為目前主要的放映畫幅比例。
電影藝術的再一次革命,發生在1977年。
是的,《星球大戰》上映了。
喬治·盧卡斯及其團隊將當時最前沿的數位技術引入電影製作,以極其震撼的視效打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星辰宇宙。
同時,也創造了全球範圍內不可思議的票房神話,讓當時瀕臨破產的20世紀福克斯起死回生。
數字電影時代到來了。
為製作《星戰》而創建的「工業光魔」(隸屬盧卡斯影業),至今仍代表著當今世界電影特效行業的頂級標杆。
而大名鼎鼎鼎圖像處理軟體 Adobe Photoshop,其創始人John Knoll 其實就是《星球大戰》的美術指導。
Photoshop當年為一部影片而生,如今卻在圖像處理軟體市場一統天下。
90年代,數字特效技術風靡好萊塢。
最為極致的是,皮克斯製作出了全球第一部全電腦製作的動畫《玩具總動員》(1995年)。
皮克斯原本也只是盧卡斯影業的一個計算機圖像部門,後被賈伯斯收購。
在此之前,動畫電影一直被認為是「吃力不討好」的類型,投入高昂,產出卻並不穩定,連迪士尼也已經把重心轉移到真人電影。
令人沒想到的是,《玩具總動員》上映後一舉拿下了年度票房冠軍;
爛番茄新鮮度至今還是100%。
皮克斯一舉躍升為行業翹楚,動畫電影也開始重新煥發生機。
然而,在真人電影中,數字建模的角色始終無法與真人演員相匹敵,人物神態的模擬難度非常高。
於是不久之後,動作捕捉技術隨之誕生。
2002年,《指環王》創造出電影歷史上第一個動作捕捉經典人物咕嚕。
在數字特效的裝扮下,動畫角色變成了真實的表演者。
演繹咕嚕的安迪·瑟金斯,也因此成為「動作捕捉第一人」。
而兩度打破全球影史票房神話的詹姆斯·卡梅隆,將技術升級,首次全程運用動作捕捉技術完成了《阿凡達》,人物與場景達到了完美融合。
對很多人來說,印象中第一部3D電影是《阿凡達》,但其實在上世紀50年代好萊塢已經湧現出不少3D電影。
今年奧斯卡最大贏家是《水形物語》,就是導演吉爾莫·德爾·託羅為致敬童年時看的電影《黑湖妖譚》而作。
或許大家知道《黑湖妖譚》是怪獸片經典;
但卻不一定知道,這其實是一部3D電影,而且還使用了水下3D攝影技術,開創了50年代3D特效電影紀元。
影片上映後叫好又叫座,其魚人形象也被奉為怪獸經典,與金剛、哥斯拉並列。
不過,60年代之後3D電影很快就沒落了,直到《阿凡達》將其再度拉回商業片的主流。
電影視效的最新一次革命性突破,是李安執導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雖然票房不盡人意,但每秒120幀拍攝,接近肉眼記錄,又將視覺體驗提升了一個層次。
這些百年影像發展史上的經典之作,用偉大二字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
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膠片到數字,技術的革新,為電影藝術的延展注入了強勁的生命力。
每一次電影革命的背後,都是一次攝影技術的革命。
可以說,是技術推動了影像藝術的表達。
這方面,藝術大導王潮歌應該感同身受。
曾聯手張藝謀打造《印象系列》的她,融合技術與藝術,開創了中國實景演出的先河,開啟了一場視覺演出革命。
她認為「科技的進步對拓寬藝術表達的疆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把一些東西變得可能」——
| 時長:1分39秒 |
一束光、一些顏色、一些細節,曾經只能短暫停留在記憶裡的瞬間,在華為P20系列的鏡頭下,都成為她靈感的來源。
而這也正是王潮歌攜手華為的原因。
「更有智慧的影像力,帶來更自由的表達」。
科技讓藝術家有更多的時間在思考,有更多的手段在創造。
從畫筆,到相機,再到現在一支薄薄的手機,我們越來越有能力在與時間的賽跑中將所得不僅所見,也更靠近內心的靈感乍現。
華為繼引領雙攝風潮後,又一次開拓性探索,帶來了全球首款4000W像素徠卡三攝手機,更先進的攝影系統讓手機攝影向專業攝影無限靠近。
而AI的加入,則帶來了更智慧的攝影體驗。華為P20系列化身為隱藏在方寸之間的攝影大師,讓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像藝術家一樣發現和記錄生活的無限之美。
「科技與藝術,帶來讓你眼界大開的時刻」——
超清暗拍,看見夜色掩映的美好;
疾速抓拍,看見轉瞬即逝的精彩;
三攝變焦,看見更遠方的風景。
4月12日,華為P20將攜手王潮歌共同打造一場盛大發布會。
流光碎影,眼界大開。
今年第一部讓我直冒冷汗的華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