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盤山白化白頰噪鶥觀察(上)

2021-01-19 自貢市觀鳥協會

編按:網名「黃葛樹」的協會會員是一名退休教師,喜愛觀鳥,請讓我們跟隨她的筆觸與鏡頭,一起來發現生活中最常見的鳥類之一——白頰噪鶥——不同尋常的故事。

營盤山位於四川省自貢市自流井區,擁有市中區最高的山脊線,屬川南淺丘地帶,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溫暖溼潤。營盤山地處城鄉結合部,北鄰鄉村,釜溪河從山腳蜿蜒流過,四川輕化工大學營盤校區坐落於山的南坡,校園植被豐厚,覆蓋著高大的香樟、加楊、闊葉榕、小葉榕、刺桐、洋槐、女貞、棕櫚等樹木,以及多種多樣的花果樹。山上長年活躍著白頰噪鶥、金翅雀、叉尾太陽鳥、白頭鵯、紅頭長尾山雀、烏鶇、黑尾蠟嘴雀、紅嘴藍鵲、斑姬啄木鳥等多種鳥類。我從2016年至2019年末,在此地觀察到若干白化的白頰噪鶥,白化程度不一的不同個體疑為共群鳥類。


2018年3月初的一天中午,陽光明媚,春風和煦。在校園後面的營盤山頂(我們稱為後山),吃完午飯的人們聽到了白頰噪鶥一如既往的喧鬧,五六隻白頰噪鶥歡叫著從山坡菜地起飛,飛向十米開外的校園圍牆。我在家中朝北的四樓窗口聞聲抬頭,看到群鳥展翅的場面,中間一雙扇動的白色翅膀奪人眼球。這引起了我的警覺,我問自己,見過明顯白色翼羽的白頰噪鶥嗎?頃刻,我腦中閃過記錄的念頭,但是器材不在手中,鳥兒倏忽飛過圍牆,融入高大樹林,來不及抓拍了。

由於這個異常情況的發現,我開始關注這群鳥。

3月上旬連續多日觀察,無果。12日上午10時許,當白頰噪鶥咋呼著金嗓子越過圍牆到來,不久,在上次的觀察點,發現堡坎頂端的灌叢出現一隻鳥,兩側初級飛羽、覆羽和背部的一部分明顯白色,蝶翼狀的白斑從上背延伸到下背部,其頭頂羽毛似乎不完整。這一次我是有備而來,趕緊抓拍下來,把我稱之為「蝴蝶」的這隻鳥的片子從微信發給自貢鳥會的鳥友,詢問:白頰噪鶥的翅膀和背部有白色的羽毛嗎?得到了否定的答覆。我即刻提出白化的問題,馬上得到肯定的回覆。

晚上 ,我上網查詢,得知人類和動物均有白化疾患,由基因突變,黑色素缺乏所導致,具有遺傳傾向。我憶起從前一個熟悉的家庭,四個孩子中兩個白化,皮膚、眉毛、頭髮白裡帶黃,虹膜紅色、透明,怕光,看東西常常眯縫眼睛,在外面總是引人注目,還不能曬太陽。他們長大後,在健康、專業選擇、就業、婚姻、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均飽受白化帶來的傷害或限制,其痛苦非健康人所能體會。

學術界目前沒有一個針對鳥類所有黑色素缺乏情況的統稱,狹義的白化概念指完全白化,完全白化的鳥皮膚及其附屬器官黑色素均為缺乏,猶如我幼時的兩個白化症朋友。這樣的個例在自然界是罕見的,由於隱蔽性差而很難存活。相對易於觀察的是輕度白化,我沿用學術界這個概念以指稱在一些或全部羽毛中缺乏黑色素的白化現象。至於那些可以沉積黑色素但黑色素含量較低的鳥,我沿用色彩變淡這一指稱。輕度白化和變淡這兩種白頰噪鶥我後來都拍到了,而且數量可觀。

4月11日下午15點半,在堡坎上面的灌叢和菜地,再次觀察到白化的白頰噪鶥。觀察點還是我家四樓向北的窗口,雖然角度被限,但隨著鳥的位移,依然記錄到鳥兒不同體位的圖像。

這次的影像雖然偏小,但是可以毫不費力地辨識,畫面上的鳥是「蝴蝶」。從上面第二圖看,「蝴蝶」頭頂有明顯脫毛。第三圖因為翅膀拉開,身體的白化情況更加清楚,鳥的初級飛羽、三級飛羽、大覆羽和中覆羽均有輕度白化,可能因為角度的關係,看不出頭頂的情況。鳥的面部也有異常,正常白頰噪鶥的眉紋呈白色或棕白色,細長,往後延伸至頸側,眼先和頰部白色或棕白色,前額呈深慄褐色,如下圖:


而上面「蝴蝶」那組圖的第三圖中,其眼先是棕黑色,僅眼圈上半部分呈粗細不一的白色,至頸側的白色延伸部分變成不連貫、不規則、大小不一、色度不一的兩三個白色點斑,前額為黑褐色。我由此分析,「蝴蝶」體內的問題不是單一的黑色素不足、不能沉降到全部羽毛的問題,還有黑色素分布異常的問題。說白了,就是該白的地方有些不白、該棕褐色的地方卻有些白化了。

通過這一次的記錄,我也搞清了上次不能確定的一個問題:第一次拍到的「蝴蝶」,頭頂確有脫毛。

因為這次的拍攝效果不好,距離遠,背景差,我一度跑到山上,換了佳能全幅機1DX,帶著我唯一的「鳥頭」佳能大白,在菜地或堡坎旁邊的樹下隱蔽起來,希望拍到角度好、畫質好的大圖。但是,垂直的堡坎高達十米多,上接狹窄斜坡,地勢危險,行走困難。而蹲在開闊的菜地,要靠近警覺的白頰噪鶥也不易,它們在胡豆株青菜葉紅薯藤掩護下捉迷藏,輸家往往是我。特別是,鳥們在堡坎上下飛跳自如,我卻不能飛下去,等我氣喘籲籲跑下坡,鳥們又飛上去了,或者銷聲匿跡,即使還在地裡樹下,由於空間較小,往往打擾它們,一飛了事。

我被捉弄了幾次,打擾鳥兒幾回後,終於明白了朋友所說「安全距離」的重要,放棄畫質,回家操起老舊半幅機70D,面對灌叢樹枝,遠遠地拍我的渣片,以拍到為上。我站在四樓俯瞰後山,山坡開闊,堡坎上下一覽無餘,自我感覺良好。

2018年4月27日和5月2日、5月6日,我從自家窗口三次拍到堡坎上下的「蝴蝶」,同在堡坎上下覓食的還有其它白頰噪鶥。下面第二圖上鳥的眉紋明顯存在「不夠白」的問題。

堡坎下面有一棵桃樹,5月10日,在樹上再次記錄到「蝴蝶」。當時這隻鳥和其它兩三隻白頰噪鶥一起在桃樹上下覓食。

這隻鳥的白化部位與四天前拍到的「蝴蝶」大致相同,但是白化面積小一些,頭頂羽毛完整。這是什麼情況呢?是體位和角度不同出現的視覺差異,還是兩者分屬不同個體?但我還是傾向於認定其就是「蝴蝶」。

2018年6月 ,最後一次拍到「蝴蝶」: 

之後我離開四川去貴州避暑,兩三個月後回來,卻失去了「蝴蝶」的蹤跡。鳥們天天來,我操著鏡頭和望遠鏡,樓上樓下,堡坎上下,菜地樹林,久久地尋找,「蝴蝶」卻蹤影全無。

我很意外,我關心的「蝴蝶」,它究竟發生了什麼?

「蝴蝶」失蹤以後,我開始懷疑自己此前在營盤是否拍過殘缺的白頰噪鶥,說不定有「蝴蝶」早前的影像呢?這麼一想,乾脆把自己從2016年觀鳥以來拍到的照片和視頻過濾了一遍,果然有了新發現。早在2016年,我確實已經拍過殘缺白頰噪鶥,不僅白化,還兼有脫毛的問題。

2016年9月26日8時許,在我家東面的小葉榕樹冠,一根枝頭站立著一隻白頰噪鶥,為了方便區別,我稱之為「小葉榕」我從朝東的臥室窗口抓拍了「小葉榕」兩張不同體位的照片。在下方第一圖可見,「小葉榕」的虹膜、喙等部位呈正常黑色,身體右側三級飛羽部分輕度白化,次級飛羽顏色變淡。從第二圖看,鳥頭頂羽毛稀疏,部分可見頭皮,在環境和鳥羽均乾燥的情況下,頭頂疑似輕度脫毛。另外,鳥頭左側的白色眉紋在耳羽處基本斷裂,斷裂處覆以棕褐色羽毛,之後羽毛呈現白色變淡。

換做今天,「小葉榕」飛羽和左側眉紋的異常是很扎眼的,當時卻沒有引起我的注意。我剛開始自發地隨意性觀鳥,拍鳥很少,對白頰噪鶥的形態學特徵一無所知,白頰噪鶥背、肩、腰、尾上覆羽及兩翼的正常羽色是棕褐色或橄欖褐色,白色眉紋自眼先延伸到頸側,這些常識我之後才知道。

我覺得,「小葉榕」和「蝴蝶」是不同的個體。雖然二者的虹膜、喙、跗趾、爪等身體部位均為正常黑色,都存在頭部的脫毛和背部的輕度白化,但「小葉榕」飛羽的白化面積小得多,其右側尾羽有羽毛殘缺。不過朋友告訴我,鳥類會定期和不定期換羽,通常是以年為單位,但也不一定。這種「局部白化」或變淡的現象是否會隨著換羽而繼承或變化,似乎成了一個新的疑問,也就是說不好我在不同年份見到的2隻,到底是不是同一個個體。

由於當時對「小葉榕」身體的毛病沒有察覺,我沒有跟蹤這隻鳥。2017年,我已經非常喜愛觀鳥,卻又不大關注白頰噪鶥了,覺得它司空見慣,喧鬧不已,長相不美,而熱衷於尋拍棕臉鶲鶯、紅頭長尾山雀之類的「漂亮鳥」。這個外行而幼稚的想法一定導致了許多機會的喪失,白頰噪鶥天天有,我這一年卻只有幾筆記錄。有價值的一筆是7月7日的育雛記錄——如果不是育雛,或許連這筆記錄也不會有了。

從圖片看,雛鳥的左側覆羽有小面積泛白,右側覆羽不可見。左側覆羽的白化不嚴重,但這是一隻雛鳥,其白化表徵著遺傳,應該是一個重要信息。很可惜,我和前次一樣沒有注意這個問題,坐失良機。我原以為,這隻雛鳥也不是「蝴蝶」。聽了朋友關於換羽的介紹,不敢下結論了。

總之,前兩年這些有限的影像,我已不敢說是否為「蝴蝶」早前的記錄了。看來根據這種記錄尋找「蝴蝶」舊跡的想法根本就不科學,除非在早年就給它戴上環志。不過藉此梳理前兩年營盤山白化白頰噪鶥的史錄,有其意義。我相信一點,自己在2018年3月拍到的「蝴蝶」,應該不是首次出現在營盤山。現在,它的失蹤意味著什麼呢?死亡還是遷移?我要搞清楚這個問題,要繼續找它。

沒想到這麼一找,又收穫了接二連三連四連N的驚喜。

+更多黃葛樹的文章+

兩個鳥巢的興與毀 | 那些可愛的鳥堅強

自貢市觀鳥協會

推動觀鳥活動,提高生態環保意識

新浪微博@自貢市觀鳥協會

相關焦點

  • 白頰噪鶥
    今天找到一個小程序,特意查了一下,應該叫白頰噪鶥。白頰噪鶥也叫白頰笑鶇、白眉笑鶇、白眉噪鶥、土畫眉。眉紋白色或棕白色、細長,往後延伸至頸側。隱匿於次生灌叢、竹叢及林緣空地 。一般生活於平原至海拔2000米的高山地區以及活動於山丘、山腳及田野灌叢和矮樹叢間。叫聲是偏高的鈴聲般叫聲和唧喳叫聲,以及不連貫的咯咯笑聲。
  • 樹上鳥兒嘰嘰喳喳幹什麼 一隻白頰噪鶥一隻白頭鵯在對歌
    原標題:樹上鳥兒嘰嘰喳喳幹什麼 一隻白頰噪鶥一隻白頭鵯在對歌   第一步:循聲找鳥  湖北省野生鳥類保護分會會長李明璞從湖北趕來參加這次大賽。「在唱歌」、「在捕食」、「在散步」……李明璞繼續和孩子們互動,「這種鳥叫白頰噪鶥,全身都是褐色,只有臉頰呈白色,因為它一直不停地叫,因此得名。」  為了更仔細觀鳥,李明璞還教大家雙筒望遠鏡的正確使用方法。他建議,大人和孩子一人一鏡,選適合自己手大小的望遠鏡。  第三步:畫出鳥兒  觀察完鳥後,小朋友們將自己看到的記錄下來,形成自然筆記。
  • 48隻畫眉,2隻白頰噪鶥,放生
    據統計,此次行動共放生48隻畫眉,2隻白頰噪鶥。「颶風2020」專項行動開展以來,該分局高度重視打擊整治涉野生動物違法犯罪專項工作,充分發揮智慧新警務效能,聯合縣局治安、刑警、網警等部門,並與縣林業局、縣市場監管局、縣農業農村局等單位密切協作配合,互通情報信息,建立聯動機制,形成打擊合力,切實提高打擊效能。
  • 陝西的噪鶥你見過嗎?這一種在西安市區也很常見
    我國是世界噪鶥科分布的中心,有69種,其中很多是中國特有種。今天我們說說陝西名叫噪鶥的鳥類。陝西有黑臉噪鶥、白喉噪鶥、黑領噪鶥、山噪鶥、灰翅噪鶥、眼紋噪鶥、斑背噪鶥、大噪鶥、白頰噪鶥、橙翅噪鶥,共十種。山噪鶥分布面積最廣,從陝南到陝北都有分布,其他的分布在秦巴山區。
  • 花鳥蟲魚——黑臉噪鶥
    黑臉噪鶥(學名:Garrulax perspicillatus):中型鳥類,體長27-32cm。頭頂至後頸褐灰色,額、眼先、眼周、頰、耳羽黑色,形成一條圍繞額部至頭側的寬闊黑帶,狀如戴的一副黑色眼鏡,極為醒目。背暗灰褐色至尾上覆羽轉為土褐色。頦、喉褐灰色,胸、腹棕白色,尾下覆羽棕黃色。
  • 動物知識普及——黑臉噪鶥
    黑臉噪鶥,拉丁學名為Garrulax perspicillatus,別名是土畫眉,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雀形目、鳴禽亞目、畫眉科、噪鶥亞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Masked Laughingthrush,命名人是Gmelin,命名時間是1789年。
  • 物種圖冊-白喉噪鶥
    白喉噪鶥 White-throated laughingthrush 白喉噪鶥(méi),分布於阿富汗、不丹、印度、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中國和越南,在中國見於中國西藏、雲南、四川、陝西、甘肅、青海。
  • 朱子與藍冠噪鶥的情緣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2017年《雲南省生物物種紅色名錄》正式宣布,藍冠噪鶥野生種群在雲南省已滅絕。婺源,因此成了藍冠噪鶥在中國的唯一棲息地,世界的兩個棲息地之一。今年,是朱子誕辰890周年,是藍冠噪鶥發現101周年。誰能想像得到,一段789周年的時光距離,連接起了朱子與藍冠噪鶥的情緣。789周年,可不是一個小數據。
  • 「長槍短炮」聚焦南京罕見的棕噪鶥
    上體赭褐色,頭頂具黑色羽緣,尾上覆羽灰白色,尾羽棕慄色,外側尾羽具寬闊的白色端斑。額、眼先、眼周、耳羽上部、臉前部和頦黑色,眼周裸皮藍色,極為醒目。鳴聲為響亮悅耳而多變的哨音,有時模仿其他鳥叫。   一位圍觀拍攝鳥友介紹,這群鳥叫棕噪鶥,是南京城中非常少見的鳥類。   據了解,棕噪鶥 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性羞怯、善隱藏,多活動在林下灌木叢間地上,很少到森林中上層活動,因而不易見到。
  • 紅翅藪鶥,與麗色噪鶥及赤尾噪鶥易區分,尾端橘黃
    紅翅藪鶥,為鶲科藪鶥屬的鳥類,體型23釐米藪鶥,臉側及初級飛羽緋紅。紅翅藪鶥,與麗色噪鶥及赤尾噪鶥易區分,不同處在頭側紅色。紅翅藪鶥,體羽餘部大致灰褐。方形的尾黑色,尾端橘黃。紅翅藪鶥,上體以及翅上的覆羽橄欖褐色;眼先、頭側、頸側深紅,眉紋黑色。
  • 朱子與藍冠噪鶥的情緣(圖)
    □ 呂富來今年,是朱子誕辰890周年,也是藍冠噪鶥發現101周年。今年10月,由江西省林業局、江西省林學會主辦的「保護珍稀鳥類(藍冠噪鶥)?傳承生態文明」學術研討會在婺源召開。婺源,是當今藍冠噪鶥在我國的唯一棲息地,也是世界僅有的兩個棲息地之一。
  • 羽色鮮豔,膽小善鳴,臨近瀕危的紅尾噪鶥
    紅尾噪鶥又名赤尾噪鶥,是噪鶥科彩翼噪鶥屬的鳥類。體長24~28釐米,頭頂至後頸紅棕色,翼與尾赤紅色。眼先、眉紋及喉黑色,耳羽灰色。雌雄羽色相似,頭頂至後頸紅棕色,兩翅和尾鮮紅色,眼先、眉紋、頰、頦和喉黑色,眼後有一灰色塊斑。其餘上下體羽大都暗灰或橄欖灰色。
  • 藍冠噪鶥,婺源的精靈婺源的歌手,配得上「國家一級」這個名分!
    藍冠噪鶥。攝影/程潔淮藍冠噪鶥為雀形目畫眉科噪鶥屬,原名黃喉噪鶥。藍冠噪鶥曾在江西婺源和雲南思茅有分布記錄,但目前可知的分布範圍僅在婺源森林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種群數量200隻左右,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 同在藍天下 共享大自然 南京:鳥鳴悠悠 珍稀小鳥棕噪鶥現身紫金山...
    1月2日上午,一群美麗的珍稀小鳥棕噪鶥   南京:鳥鳴悠悠 珍稀小鳥棕噪鶥現身紫金山   這種棕噪鶥有拳頭大小,羽毛鮮豔,善於隱藏,叫聲響亮悅耳而多變,有時會模仿其他鳥叫。棕噪鶥主要生活在海拔一千米以上的山地,在城市中非常少見。近幾年,棕噪鶥逐漸在南京出現。   大豐麋鹿保護區:「鹿鶴」合鳴 和諧共處
  • 南京常駐鳥類多 黑臉噪鶥成大公園常客
    網友好人好夢今天(5月25日)就給我們分享了他在中山陵拍攝到的黑臉噪鶥。 黑臉噪鶥是一種中型鳥,頭頂至後頸褐灰色,額、眼先、眼周、頰、耳羽黑色,形成一條圍繞額部至頭側的寬闊黑帶,狀如戴的一副黑色眼鏡,極為醒目。這種鳥類棲息於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帶地灌叢與竹叢中,也出入於庭院、人工松柏林、農田地邊和村寨附近的疏林和灌叢內。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
  • 「生物多樣性百科」脊椎動物·白冠噪鶥:深得「莫西幹」髮型真髓
    今天要帶大家了解的是脊椎動物·白冠噪鶥。白冠噪鶥Garrulax leucolophus脊椎動物,鳥類,畫眉科。棲息於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和溝谷常綠闊葉林中,西雙版納熱帶叢林附近可見。白冠噪鶥外形奇特,雪白冠羽深得「莫西幹」髮型真髓,主要以金龜甲、步行蟲、甲蟲、蟬等昆蟲為食,也吃榕樹果、草子等植物性食物。喜結群,性活躍,鳴叫不止,叫聲響亮而嘈雜。畫中的植物是林生杧果(Mangifera sylvatica)。曾孝濂,1939年生。原籍雲南威信,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 徐州泉山身陷絕境的黑領噪鶥脫險記
    她們愛鳥護鳥蔚然成風……4月21日下午四點多,我去泉山公園觀鳥,走到水杉林往南處有一條大溝,上邊有個木頭橋,站在橋上時,聽到好似鳥類煽動翅膀撲騰撲騰的聲音。因為經常觀鳥,對這種聲音很敏感,一下子就尋到了它。通過望遠鏡看出是一隻黑領噪鶥,倒掛在樹枝上。那個樹挺高的,覺著有七八米,從溝底下開始算約有10米高。
  • 夏日鳥趣:黑臉噪鶥呆萌可愛,伯勞鳥一口吞下一隻螞蚱
    近日,在安徽省六安市九墩塘公園,一隻黑臉噪鶥鳥在枝頭抖動羽毛,呆萌可愛。仲夏時節,六安市九墩塘公園綠意蔥蘢,鳥語花香。不時可見黑臉噪鶥、白頭鵯、伯勞以及麻雀等鳥兒,在綠樹荷塘間飛舞覓食,身姿靈動,模樣可愛,充滿野趣。圖為一隻螞蚱被伯勞鳥一口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