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冠噪鶥。攝影/程潔淮
藍冠噪鶥為雀形目畫眉科噪鶥屬,原名黃喉噪鶥。藍冠噪鶥曾在江西婺源和雲南思茅有分布記錄,但目前可知的分布範圍僅在婺源森林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種群數量200隻左右,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6月19日-7月19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關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公開徵求意見,徵求意見稿中,藍冠噪鶥赫然在列,它與其他44個物種「新增」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過去,藍冠噪鶥最大的威脅是被捕捉販為籠鳥,但現在,它們的主要威脅來自拍攝者等人為活動對生境的幹擾。希望保護級別的提升,能增加對它們的研究投入、保護政策、管理實踐、執法司法和公眾教育等。
藍冠噪鶥:林鳥中的精靈
撰文/李小港
藍冠噪鶥,是一種美麗、活潑的鳥。它們藍冠、黃喉、黑臉、黃背、褐腰、尾羽上藍下白,或行或飛都讓人覺得分外漂亮,「滴鉤滴鉤」的叫聲異常清脆悅耳。
目前,藍冠噪鶥的數量少於200隻,低於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極度瀕危標準,棲息地僅發現於江西省婺源縣幾個狹小的自然保護小區內。它們既脆弱、又堅強,通人性、社會性強。
藍冠噪鶥。攝影/呂緒
它們個體不大,飛行能力不強,野外觀測中沒有發現長距離飛行的情況,築巢也不結實,用絡石藤、小樹梗甚至破網、魚線作材料。天敵眾多,紅腹松鼠、蛇、雀鷹等都是重要的威脅。但它們一直繁衍生息在婺源幾塊特定的斑塊狀林地裡,頑強地生存著,在天地之間以活潑好動的身影證明生命的偉大。
當天敵眾多、難以招架的時候,藍冠噪鶥就會靠近人居安巢,借人的影響遠離天敵的傷害,甚至在房前的果樹裡離地僅1米多高築巢育雛。
藍冠噪鶥社會組織性強,總是集體活動,服從頭鳥的指揮。晚間進入棲息的地方如竹林之後,頭鳥發出「滴鉤滴鉤」的一聲叫喚,活潑躁動的鳥群立刻變得寧靜,全部進入休息狀態,直到第二天醒來。
繁殖期間,如果有部分鳥爸鳥媽第一次繁殖失敗,會再進行第二次繁殖,而為了保障所有的幼鳥成活並趕上遷徒的時間,鳥爸鳥媽們自發組成互助互幫的群體。我們在長期的跟蹤觀測中,發現有多隻鳥爸鳥媽共同餵養一隻幼鳥的現象。
藍冠噪鶥能保存至今,要感謝淳樸善良的婺源人,感謝當地悠久的風水林傳統文化。風水林的文化深入人心,既提高了當地的水源涵養能力和空氣品質,又為藍冠噪鶥提供了種群生存必須的棲息空間。
婺源人自古以來崇尚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沒有打鳥害生的習慣,使得藍冠噪鶥與綠林炊煙共存,生命之火綿綿不絕。
藍冠噪鶥與婺源的古樹之約
撰文/張微微
婺源的很多村落如今仍保存著古老的風景林。
藍冠噪鶥是江西婺源最具盛名的珍惜鳥類。自其2000年在婺源重新發現至今,一直被保護在婺源古木林蔭的懷抱中。
婺源因歷史悠久,古樹名木眾多。其古樹之多、年數之長,在江西乃至全國都少有,堪稱「古樹之鄉」。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婺源的古樹名木成為一方生靈的庇佑場所,藍冠噪鶥就是其中的主要受益者。
藍冠噪鶥不似噪鶥屬裡的其他近親,要麼藏於高山,要麼躲在低矮灌叢,只聞其聲,難見其形,羞怯而神秘,甚至不似黑臉噪鶥和白頰噪鶥,雖喜伴人而居卻又保持一定距離,只在遠離人群的低矮灌叢間築巢。藍冠噪鶥喜歡熱鬧,不懂掩藏自己,喜歡高大的喬木,也喜歡村民的果樹、菜地。繁殖時仍然成群結隊活動,高調而炫耀,只將巢隱於高大喬木的枝幹末端,為子孫提供必要的庇佑。
相比於其他噪鶥,它與人更親,也因此更容易遭受人類活動的侵擾。
藍冠噪鶥。攝影/陳樹森
藍冠噪鶥並不喜大面積的成片林地,反而更喜歡在村莊的古樹上棲息,多個繁殖點都如此。藍冠噪鶥選作棲息場所的古樹,多為樹齡在500年以上的古樟、古楓香等,雖已年老,但仍枝繁葉茂;雖身單影只,但高大的樹幹、巨大的樹冠也為鳥兒們提供了足夠的活動空間和良好的隱蔽條件。
此外,古樹本身就是一個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的小生境,也為鳥兒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藍冠噪鶥常常在它的枝幹間穿梭忙碌,搜索食物的同時,也為這些古樹提供了清潔服務,減少了害蟲,這也許是有鳥兒棲息的古樹仍然保持青春活力的原因之一。總之,兩者對這種關係似乎都很滿意。
每到春季,藍冠噪鶥或三五成群,或二三十隻聚集於此,哺育後代,繁衍生息。這種鳥兒與古樹之前的約定不知從何時開始,但似乎從未改變。
也許,正因為這些古樹的存在,藍冠噪鶥這一物種才得以延續至今,才讓我們有機會認識和保護這美麗的精靈。也可能鳥兒與樹的約定早在樹的年幼時期就已開始,千百年來未曾疏遠。
古樹見證了藍冠噪鶥個體的生老病死,以及整個族群的興衰變遷;鳥兒則世世代代地陪伴著古樹從幼年直至耄耋。好在如今這些鳥兒和古樹在人們的守護下,尚都各自安好,希望它們還能再相約至下個百年、千年……
以上文章節選自中國綠色時報融媒體成員《森林與人類》雜誌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