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由江西婺源饒河源國家溼地公園提供
新華社南昌5月7日電(記者陳毓珊)藍冠、黃喉、黑臉、褐腰,啼聲清脆悅耳,動作輕盈矯捷。在江西婺源,不僅有徽派古宅與層層梯田交相輝映,全球僅200隻左右的珍稀鳥類藍冠噪鶥也聚居於此。
今年是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極危物種的藍冠噪鶥科學發現100周年。1919年,一名法國神父在婺源獲取了3個藍冠噪鶥標本,這是有關此鳥種的最早記錄。但從1923年之後的長達70餘年裡,婺源再無藍冠噪鶥發現記錄。
2000年5月14日,這群「消失的精靈」再次現身婺源。藍冠噪鶥的發現者之一,婺源縣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站長洪元華回憶起當年的情景,依然激動不已。
「我們在秋口鎮鶴溪兵營林自然保護小區開展調查時,林間忽然傳來陣陣鳥叫聲,從聲音種類可以分辨是噪鶥屬。」洪元華心裡一緊,難道是藍冠噪鶥重現『江湖』?這個大膽的猜測讓他熱血沸騰。
珍稀鳥類藍冠噪鶥近照。江西婺源饒河源國家溼地公園供圖
洪元華拿起望遠鏡聞聲尋去,在西北方向發現了30餘只喉部鮮黃的小鳥,樣子與曾經看過的藍冠噪鶥標本照片極度吻合。經專家確認,它們正是鳥類研究專家苦苦尋覓的藍冠噪鶥。
洪元華介紹,藍冠噪鶥為雀形目畫眉科噪鶥屬,原名黃喉噪鶥,目前可知的分布範圍僅在江西婺源森林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種群數量200隻左右。「近年來,每年3月下旬到4月上旬,藍冠噪鶥繁殖種群先後到達各自固定的繁殖地,6月初或遲至8月中旬群體飛離繁殖地。」
有趣的是,為了抵禦天敵、保證食物充足,生性膽小的藍冠噪鶥在繁殖期卻喜愛集聚在村落周邊的生態闊葉林中築巢,林下或林緣灌叢、草叢、茶園、河岸灌叢以及房前屋後的菜地等都是它們鍾情的覓食場所。
在婺源縣秋口鎮石門自然村,記者一睹了藍冠噪鶥的「芳蹤」。「靜下心來仔細聽便可辨別,『啾啾』聲是雌鳥的叫聲,『嘀啾嘀啾』的便是雄鳥了。」洪元華說。
藍冠噪鶥正在捕食。江西婺源饒河源國家溼地公園供圖
「今年4月9日,石門村迎來了前來築巢產卵的藍冠噪鶥『先頭部隊』。到目前為止,這裡大概集結了50餘只。」江西婺源饒河源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辦公室主任張鳳鶯告訴記者,除此之外,太白鎮曹門村、荷岸村,中雲鎮曉林村等地也監測到了藍冠噪鶥,整個婺源目前可觀測總數為150隻左右。
但它們在哪裡度過漫長的冬季,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為了加強對藍冠噪鶥及其棲息地的生態動態監測與保護,2009年起,婺源縣全面禁伐天然常綠闊葉林。多年來,婺源縣打造了190餘個自然生態型、珍稀動物型、水源涵養型的自然保護小區,藍冠噪鶥繁殖地皆被劃為自然保護小區。今年4月,婺源石門村藍冠噪鶥志願護鳥隊正式成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方式,加入愛鳥護鳥的隊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