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是農耕文化的的承載物,中國傳統文化即是農耕文化的代表。它主張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學思想,推崇平樸簡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境界。躬耕隴畝,青山碧水耳濡目染,讀書吟詩,孔孟儒學日思夜省。修身齊家自得其樂,進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這可是傳統文化人理想的心理寫照。婺源的山水田野天成了這樣理想的境地。婺源七山一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半分莊的自然環境,天成則天成,理想則理想,可逼仄的田地也迫使不少人出外尋求生計,這就引出了徽商這個角色,給徽派文化的外形上染就了一抹濃濃的商賈市井文化色彩。徽商,賈而好儒,以儒飾商,以仕護商,以商促學,一個商字活躍其間,徽商顯揚了徽州文化。而徽州文化的根底欲在鄉間,落葉即飄在鄉村。那些顛沛奔波在外的行商座賈,那些宦遊四方出相入仕的官吏,少小離家,到頭來總還是將賺的銀兩錢財攜回老家,置田建屋辦學,頤養天年在鄉村。一隻風箏無論飛得再高,還有一線地面的牽引。徽商,來自鄉間的呼喚,總是令其最後踏上回鄉的歸途。
江西婺源被稱為「中國最美的鄉村」應該是近些年的事了,因為早年間如婺源般的山水村落,在徽州、在皖南、在浙西贛東北一帶比比皆是,婺源是其皎皎者而已。只因近年社會的發展變故,水落石欲出,凸顯了婺源皎者愈皎的地位。婺源劃屬入贛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的事了,事實上,被稱為「吳頭楚尾」的婺源一直延續著的是古徽州千年的歷史脈絡,也傳承著徽派文化的精髓。相比於徽州其它各縣,婺源山川地貌自成一格。環婺皆山皆水,不便的交通,險阻天然,自給自足成一統的生存環境卻也較好地保存了古徽州文化的歷史原貌和自然生態。如今,要領略不加粉飾的原版徽州文化,只請你去婺源的山村鄉間走一回。
婺源立縣,始於唐朝,人文初啟,氣象更新。但徽派文化初具骨架,應肇端於宋代。宋朝的天下,為趙氏馬上得來,而趙家後代卻沒有承繼太祖的宏志武略,在外族的入侵下,屢戰屢敗,把個泱泱大國的版圖,萎縮得不成樣子。甚至首都也盡為擄掠,連兩位皇帝都被囚車押往北去。可就是這個趙宋王朝的抑武揚文,卻將中國傳統文化推送到了一個高峰。歷朝歷代中,宋朝是最具儒雅文氣的朝代。程朱理學,四大書院;詩文革新,宋詞突起。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李清照、陸遊、辛棄疾等等文化巨匠撐起了一座座文化殿堂。宋代話本孕育了現代小說的萌芽。沈括的《夢溪筆談》,畢昇的「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藥的廣泛使用,引領了古代世界科技發展的先鋒。現存的《清明上河圖》標識著宋代的繪畫藝術全面發展,進入到中國繪畫史第一個鼎盛時期。有人說唐朝遍地是詩人,宋朝則到處見詞人和畫家,一句話道明了宋朝獨有的文化氣質。宋朝這片文採斐然的文化沃土,催生了中華文化燦爛奪目的一個時代。後人盡可以就宋朝的國勢衰敗品頭論足,但論文化,趙家宋朝毫不遜色於任何王朝。就連那俘虜皇帝趙徽宗的一副花鳥畫,前不久還拍出了六千多萬元人民幣的高價呢。
就是被這樣的文化氛圍薰陶養育下的中原卻飽受兵燹之害,宦吏文人商賈百姓為避戰亂罹禍,紛紛南下躲逃,又一次掀起了人口大遷徙的高潮。徽州的山勢盆地相對封閉,卻以其敞開的胸懷接納了一批批中原人。婺源自不例外,有不少名門大族由外遷入。這些有著較高文化素養的中原人驚魂初定後,開始將中原發達的文化傳播與當地,與原有的本土文化相互交融,構造出一個新的地域文化——徽州文化。
歷史就這樣選擇了徽州,也格外眷顧了婺源這片山水。先進文化的輸入,改造提升了婺源的精神品質。宋人儒雅好文的氣質在婺源的碧水青山中得到了積澱,得到了延續。徽州有幸,婺源有幸,承接了這樣一筆彌足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婺源迎來了一段風姿綽約的錦瑟年華。自此婺源書香飄逸,自此婺源文風昌盛,婺源成為遐邇聞名的「書鄉」,庶幾婺源也成為了一塊文化福地。自宋至清,全縣考取進士552人,仕宦2665人,歷代文人學士留下傳世著作3100部,其中172部選入《四庫全書》,七位名人入選「辭海」。婺源的山水間走出了朱熹這樣影響中國古代七百年的思想大家,走出了江永、詹天佑、何震、齊彥槐等一批批名播天下的學者專家。
走在婺源鄉間青石鋪就的千年驛道上,古樸滄桑的徽州文化氣息帶著歷史的體溫拂面而來。那蒼遒雄渾的嚴田古樟,那歷盡八百年風雨的彩虹廊橋,那隨處可見的碑刻斷碣,那青苔叢生波瀾不驚的的古井,那散布於十村八落歲月悠長的明清古居,那浮現在飛簷翹角牆頭屋頂上的宛若生靈的「三雕」作品,凝固成一幅幅古色生香的古徽州文化長卷。向人們述說著婺源千年的興衰與變故,展示著中國傳統文化千年延續的一條清晰的脈絡。這是歷史給予婺源的饋贈,這是原汁原味歷史的婺源。古風不移,依然如故,這成為婺源當今不衰的魅力所在之一。
處在江南中國黃金旅遊帶上,婺源左右逢源,又「天生麗質自難棄」,佔盡了山水風光的地利。上接黃山屯溪之壤,左望廬山鄱陽大湖,背依三清群峰,右連新安諸江。名山環繞,江湖連襟。既借得它山它水之靈之氣,又懷擁自己一份得天獨厚的神韻,是一處渾然天賜的仁者智者相樂不舍的勝地。
婺源的神韻在哪兒?即在那神來之筆塗就的明麗色彩中。婺源是一塊上帝遺落在人間的調色板,五光紛呈,十色俱現,丹青水墨暈染處,一派田園牧歌般也似的世外桃源呼之欲出,吸引著人們不可救贖地走向了它。婺源一境的主色無疑是生命之色——綠之色。婺源的綠,得之於江南豐沛的天雨,得之於它茂盛的地被。婺源的森林覆蓋率達百分之八十以上,大鄣山風景區甚至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清新如洗的氣息、四季變幻的色彩解讀了婺源長青的生命之源。踏上婺源的土地,青翠欲滴的山巒立即擁抱了你,一灣灣碧水滌淨了你心裡的風塵,這充沛著生命張力的綠意安寧了一顆顆躁動的心緒。
這裡是早春三月的婺源,綠肥紅瘦的季節。野碧風自清,山翠嵐欲淡,新綠鋪滿了田野、山崗,一叢叢映山紅如火地跳躍其間。油菜花開,一片片嫩黃層層疊疊。雪梨花放,紛紛揚揚染白了一坡綠草,粉牆黛瓦的山民古居黑白分明,錯落有致地或依山、或傍水、或掩映在一片竹林裡。採茶女的花衣若隱若現在茶叢間,農人的鬥笠相映在一方方水田中,,,,,,,,,,,,小橋,流水,人家。古木,細草,茶亭。一派於世無爭的安寧與祥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田園景色和歷史文化水乳交融,朦朧中一幀恬靜的水粉畫,印象裡一曲如歌的田園詩,令人疑入世外仙境,流連忘返。這裡是秋色深濃的婺源,遠山似黛,近水如藍。層林盡染的高崗上,楓葉炫目,紅於二月花。成熟待收的稻田金浪翻滾,與火樣紅楓相映成輝,在墨綠的背景下,夕陽般格外絢爛,格外輝煌。紅楓金谷以其最後的生命壯麗了婺源的風姿。
如此賞心悅目的色彩,如此動人的氛圍與景致,美到極致處,競讓人失語,沒有了詞句可以直抒,聊以「最美的鄉村」譽之罷了。
婺源——一個感知歷史滄桑的地方,一個領悟生命色彩的地方,一個休憩與安謐心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