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腿小隼在枝頭嬉戲。
白腿小隼在覓食
一隻鳥,令國內外1萬餘名攝影愛好者與鳥類愛好者,紛紛來到了婺源縣江灣鎮曉起村。這是一隻什麼樣的鳥,有如此大的魅力?這隻鳥為什麼會在曉起村安家?這隻鳥給這個村子帶來了什麼?對此,本報記者進行了深入採訪。
「熊貓鳥」安家美麗鄉村
說到猛禽,人們自然會想到大型的鷹類。豈不知地球上還生活著一種最小的猛禽——白腿小隼,它是聯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其中之一,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說其小,是因它和麻雀相仿,體型微小,體重僅50克左右,體長僅15-19cm;說其猛,是因它能獵殺比它大幾倍的獵物;說其可愛,是因它樣子有點像大熊貓,上體黑色,羽毛上有白色斑點,故人們稱之為「熊貓鳥」。
據了解,白腿小隼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落葉森林和林緣地區,尤其是林內開闊草地和河谷地帶,也常出現在山腳和鄰近的開闊平原。對生態環境要求很高,是一個地方生態環境好壞的「試金石」。
「白腿小隼被攝影愛好者與鳥類愛好者稱之為『會飛的熊貓』,白腿小隼安家婺源縣,應該與這裡良好的生態環境有關。」鳥類愛好者周華告訴記者,曉起村是個觀賞拍攝白腿小隼的絕佳地點。
與此對應的是,記者從婺源縣獲悉,一直以來,該縣堅持一切破壞生態的項目不建設,一切幹擾自然的企業不引進,境內有自然生態型、珍稀動物型、水源涵養型等193個自然保護小區,全縣森林覆蓋率達82.64%,植被覆蓋率超90%,全域2967平方公裡獲評全國唯一一個以整縣命名的國家3A級旅遊景區,去年12月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第二批國家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拍鳥地催生「觀鳥經濟」
婺源良好的生態環境孕育了生物的多樣性,成為「珍稀鳥類大觀園」和「鳥友」攝影的天堂,這裡不僅有「會飛的熊貓」,還有大量的鴛鴦,鴛鴦是國際易危動物、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婺源境內的鴛鴦湖是世界著名的野生鴛鴦越冬棲息地。
藍冠噪鶥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鳥類之一,曾一度被認為已經絕跡。2000年首次在婺源發現,之後每年在婺源都能發現它的蹤跡。2012年,藍冠噪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豐富的鳥類資源,令當地村民吃上了「觀鳥飯」。「去年有1萬多名攝影師和鳥類愛好者登上我家樓頂,其中海外觀鳥者2000多人。今年上半年,來此觀鳥的人數比去年同期更多。」曉起村村民餘志標說,自家樓頂上常常人滿為患,這些「鳥友」觀賞的是停歇在他家樓頂右邊一棵大樟樹上的白腿小隼。由於這棵大樟樹比周圍樹木和建築物高出許多,大樟樹頂部的幾根樹枝視野開闊,成了一窩「熊貓鳥」日常覓食的「工作檯」。許多「鳥友」紛紛慕名登上餘志標家的房屋樓頂,以便近距離觀察「熊貓鳥」嬉戲打鬧的景象。
據餘志標介紹,這窩「熊貓鳥」是10年前遷徙過來的,曉起村茂密的林地為它們提供了安全的棲息地和豐富的食物源,其「家族」規模也在不斷壯大。如今,由於與鳥為鄰,餘志標全家也收穫了意外的財富。隨著生態遊和觀鳥熱的興起,為了服務觀鳥者,餘志標對近百平方米的樓頂進行了加固處理,安裝防護欄杆,還特地為攝影師搭建了攝影防雨棚。
「『熊貓鳥』是人人都能共賞的天然資源,我對登樓的觀鳥者分文不取,家庭收入主要來自餐飲和旅館服務。」餘志標說,他妻子當大廚,兒媳當服務員,他和兒子當觀鳥導遊,兒子還兼任駕駛員,負責到火車站或機場接站。一家人服務熱情周到,忙忙碌碌,通過吃「觀鳥飯」鼓起了腰包,走上了致富路。
「有了好生態才引來稀客『熊貓鳥』居住,村裡的旅遊業才越來越紅紅火火,大家的收入也越來越高。」餘志標一臉笑意地說。(張衛國 呂富來 洪懷峰 楊小軍)
文章來源:上饒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