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邁雅河區域生態修復項目啟動,村民們渴盼,還給當地一片鳥飛蟲鳴、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邁雅河綠色生態區。□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記者 王康景 黨朝峰 文/圖
曾經的「水中桃源」
被挖出上百個魚蝦塘
在整個邁雅河生態修復改造項目中,被納入900畝池塘和土地的海口美蘭區靈山鎮新管村委會南調村區域首批開工。
現場,只見眾多的挖機在原來村民挖出來的魚蝦塘上施工,將土地平整並利用原來的池塘水系築造許多個人工小島,這裡將種植各類植物,而各個小島間的水域也將被打通形成活水區域。
面對眼前這些正在進行中的改變,南調上村村小組組長張興才感到既高興又有些心情複雜。
「這些魚蝦塘大多是父輩們在至少上世紀90年代時開挖的,除了其中兩個上百畝的塘是天然形成的,其他近兩百個塘是後來村民開挖。」張興才說,這些塘小的有五六畝,大的有十畝,一直以來是村民們的主要收入來源。前些年,養得好的村民靠魚蝦一年收入十幾二十萬元,有些村民靠魚蝦塘蓋了新房子。
張興才說,以前的南調村(共有上中下三個村小組)四周被海水和邁雅河水圍繞,屬於島嶼型村莊。因為當時沒有堤壩,下大雨時常常導致村民種植的數百畝水稻被破壞。到了上世紀50年代,村裡人才一起修築了邁雅河位置的堤壩,既可以及時排洪,又能有效阻擋河水上漲淹田泡村。「那時的村莊四面環水,植被覆蓋好,每年都有大量的白鷺等鳥類遷徙到這,很漂亮,那時候我們還小,現在回想起來覺得村裡就像水中的桃源一樣。」村民張和平說。
水域汙染殃及養殖
村民感受到了「痛」
儘管從上世紀90年代起,村裡不少村民依靠開挖魚蝦塘養魚養蝦掙到了錢,蓋了新房,但近些年,這種向自然要來的「紅利」變得不可持續。隨著養殖泛濫,水質變壞,環境變差,越來越多的魚蝦養殖戶不賺反虧,有的投入數十萬元幾乎全都付諸東流。
「我自己就有很多畝,前前後後投入了幾十萬元,但蝦苗和魚苗投進去,也買了不少餌料,但飼養不久就大量死亡,最後幾乎沒有什麼收成。」一位村民表示,這兩三年他乾脆讓魚蝦塘「拋荒」,暫時不養殖。
這種局面下,整個南調村300戶900多人似乎陷入了一種迷茫,究竟是繼續無節制地養魚蝦,還是外出打工?「的確,有些人就選擇出去打工了,我也選擇去三亞的一家酒店當廚師,每月收入幾千元,算是可以了。」村民老張說。
「因挖掘魚蝦塘做養殖的人比較多,每年投放的苗量大,造成魚蝦塘區域汙染比較重,水質變差。」靈山鎮新管村委會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世群說,因為魚蝦塘的過度養殖、過度用料,導致池塘的水體富營養化,受到汙染。而村民在不加處理的情況下將池塘水直接排回到邁雅河水系,導致水質變差。近幾年河面上野生浮蓮瘋長,水面被大量覆蓋,邁雅河失去了原來的潔淨美觀,村民們能感受到這種「痛」。
實際上,整個邁雅河生態修復區涉及到包括新管村委會在內的3個村委會12個村小組,這裡共有數百個大小不一的魚蝦塘將被改造。
村民暢想未來生活
籌劃民宿 開鋪面
每天遠眺忙碌的工地,邁雅河周邊的居民好奇之餘,更多的是期待,他們將「長遠來看我們會大大受益」這句話掛在嘴邊。村民們堅信,到那時一定會看到成百上千的白鷺飛回這裡,童年時見到的美景會重現。
村裡老人張阿公自己家裡蓋了房子,兒女在外工作,他們每天沒事就到工地附近轉轉,看著邁雅河治理一天天變化。「希望快快把這裡建得像公園一樣漂亮,我們每天都可以到園區散步鍛鍊。」
而頭腦靈光的村民,已經開始在謀劃著未來的邁雅河生活。「有的村民拿到項目徵地補償款後,買小車跑滴滴,還有的買貨車跑運輸,嘗試就業上轉型,還算不錯。」張世群說,作為村幹部,他還去臺灣學習了如何經營民宿。在邁雅河項目完成後,這裡環境變美,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來此遊玩休閒,到那時他們計劃把各家多餘的房子利用起來,因地制宜經營民宿,增加村民收入。
「把邁雅河流域搞好以後,我們村民既能拿到一定的補償金,也會因為環境改善吸引外商來入駐江東,帶動這裡發展,村民充分運用好自己的房屋,申請開設不造成汙染問題的鋪面經營,給來這裡遊玩的人提供便利,也為我們自己多找點謀生的途徑。」海口東營村委會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隨進說。
這裡的人們對邁雅河未來的發展還不僅於此。南調村的幹部和村民告訴記者,南調村還是老蘇區,具有革命傳統,以後還要把村裡的「紅色基因」喚醒,把文化氣質提升上去,吸引人們來村裡住宿,了解村裡的紅色故事和感受淳樸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