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懷志今年79歲,是海港區的一名普通市民,多年來,他用「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的熱情,手繪了13張城市地圖,見證著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
「我在這住了三十六、七年了,你看這個地方就是燕山大街整個東段,原來這個地方是沼澤地、荒草和莊稼,現在這海軍賓館,再往東都是大樓,這麼大的變化,一般的人是預料不到、也想像不到的。」在採訪中,馮懷志帶著記者來到了燕山大街,邊走邊介紹每一棟樓、每一片地,熟悉程度如數家珍。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馮懷志在單位負責檔案工作,下班後的勾勾畫畫讓他萌生了手繪地圖、記錄港城變遷的想法。「1993年,我畫了第一張地圖那時候,是出於自己的一個愛好,因為秦皇島當時火車站就一個南站,沒有那麼多的商場、超市,我就想到,乾脆我沒事兒的時候,我就畫張地圖吧。」馮懷志說。
懷著對手繪的熱愛和對城市發展的關注,2001年退休後,馮懷志老人將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手繪地圖上。於是在海港區的大街小巷,總會看見這樣一位老人,他推著自行車,用車輪「丈量」縱橫交錯的大街小巷,用小本子記錄坐標,早出晚歸,風雨不誤。馮懷志繪製地圖也有自己的一套「土辦法」,他介紹說:「自行車輪胎的周長是固定的,我測好了周長,推著車數這段路的圈數,再根據圈數統計這段路多長,經過幾道工序,一條馬路和另一條馬路的距離就測出來了,然後再根據圖的大小,用比例尺把它壓縮到圖上的範圍,才能產生落圖的規範。」
上午測量,下午測算,放下車子就拿起畫筆,退休後的馮懷志似乎比上班還要忙,為了讓地圖更精準清晰,他還自製了各式製圖工具,用橡皮摳圖章,用不同的顏色做圖例,紅十字代表醫院,綠色「文」字代表學校,紅色「文」字代表文藝單位,機關單位用紅筆,廠礦用黑筆,商店用綠筆,一目了然、清楚明白。
經過不斷的修正和更新,這些年畫的13張地圖被馮懷志整齊的收納在一個畫框裡,按照時間順序一張張翻下去,一張比一張詳盡,一張比一張複雜,從點點村落到繁華都市,從阡陌交通到路網遍布,從百業待興到包羅萬象,展示著海港區從解放初期到改革開放以來的變遷。「這幾十年的地圖放在一起有一個比較,足以說明秦皇島發展的速度,各個行業的變化太大了,過去醫院就兩、三個,學校就五、六所,現在都是百八十所,商業繁榮的面貌就更日新月異了。」馮懷志說。
長期的繪圖讓馮懷志的眼睛出現了黃斑,如今,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已經沒法再伏案畫圖,但是每當聽到、見到哪裡新建了小區,他還是習慣性的拿起筆進行記錄。馮懷志說:「不管是海港區,還是山海關、北戴河、昌黎、撫寧、青龍、盧龍,只要有新小區,我都把它記上,今後一但有機會再畫圖,我就再完善進去,這個地圖不光記錄了城市的變化,也記錄了在黨的領導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的繁榮、工業的發達,我做這個事是非常開心的。」
【來源:海港區政府辦】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