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上的長春老城
長春,在明末清初為蒙古郭爾羅斯旗地。清嘉慶五年(1800年),隨著東北地區的開發以及人口和耕地的增加,在這裡設立了長春廳。光緒十四年(1888年),改長春廳為長春府。明清時期,「廳」往往設置於剛剛開發的地區,因此改廳為府,標誌著這裡經濟發展的成熟。
根據文獻記載,長春城修築於同治四年(1875年),其東西寬,南北窄, 因此俗稱「寬城子」,設有城門六座,即崇德門(東門)、全安門(南門)、聚寶門(西門)、永興門(北門)、永安門(西南門)、乾佑門(西北門) 。在現代地圖上,今天亞泰大街以東有「東門路」,其東端為東天街,因此大致可以認為東天街有可能就是原來東城牆的所在地,而其與東門路的交會口可能就是原來崇德門(東門) 所在的位置。此外,筆者還找到一幅1933年申報館出版的長春城市地圖,對比這幅地圖與現在的長春城區地圖,可以發現圖中南側原來老城中的主要街道名稱,如「頭道街」「二道街」「三道街」以及「四道街」基本都保留至今,由此我們可以大致推測,全安門(南門) 應當位於亞泰大道與解放大路交會處附近,永安門(西南門) 應當位於二道街與民康路的交會處附近,聚寶門(西門) 則位於三道街與民康路的交會處附近,乾佑門(西北門) 大致位於近埠街與長春大街的交會處附近,永興門(北門) 應當位於亞泰大道與長春大街的交會處。
1933年申報館出版的一幅長春城市地圖
殖民烙印下的城市格局
與東北很多城市類似,沙俄和日本曾在長春擁有過鐵路附屬地,而在這裡他們都進行了具有其本國特色的建築規劃,因此長春城中混合了異國風格的街道布局方式,構成了其與中國其他城市不同的特點,至今我們依然能在現代地圖上清晰地識別出來。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為了控制中國的東北,沙俄迫使清政府同意其在中國東北修建中東鐵路,並將鐵路附近土地作為鐵路的附屬地劃歸其管轄。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沙俄在長春城北5000米的二道溝修建了火車站,同時,又劃出5.7平方千米作為中東鐵路附屬地,範圍大致在今天長春火車站以北。沙俄在附屬地的規劃採用的是歐洲近代以來長期用於殖民地城市規劃的棋盤格式的布局方式,主幹道以及小街基本都橫平豎直。
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日俄戰爭之後,日本取代沙俄獲得南滿鐵路特權,繼續擴展鐵路附屬地。日本在長春最大規模的城市規劃始於偽滿洲國建立之後,當時為了維護偽滿洲國的形象,日本集中了一些優秀的設計和建築專家,仿照巴黎的風格,以廣場為核心,以放射線的斜向道路為骨架,進行城市規劃。其中,大同廣場(即今天的人民廣場)為都市中心,順天廣場(今新民廣場)周圍為政府機構,此外還有西廣場、南廣場等。城市街道修建得非常寬大,幹線的寬度為26至60米,支線道路也達到了13至18米。日本鐵路附屬地位於沙俄時期修建的城區與老城區之間,由此將兩者緊密連接在一起。
由此,在近代,長春城出現了迥然不同的三種街道布局方式,即大街相對平直,但內部小巷凌亂的中國老城;沙俄時期規劃的棋盤格式的街區;兩者之間則是日本佔領時期規劃的以圓形廣場和放射形街道為骨幹的街區。
1940年代的《長春市街圖》,從圖中可以看到當時長春不同形式的街道布局以及城市格局
偽滿「新京」與「皇宮」
1911年,溥儀宣布退位,清朝滅亡,但是清朝的遺老遺少們並不甘心,一直妄圖復闢,比如軍閥張勳就曾在1917年率兵擁立溥儀復闢,但實在不得人心,因此這次復闢鬧劇僅僅持續了12天。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為了鞏固對東北的控制,並為進一步侵華做準備,拉攏清朝的遺老遺少,於1932 年在長春擁立溥儀建立偽滿洲國。由於偽滿洲國是由日本扶植的政權,因此實權主要掌握在日本人手中,溥儀及其所謂的朝廷實際上只是傀儡。這一傀儡政權存在了大約13年,1945年,蘇聯紅軍出兵東北,日本戰敗,8月18日,溥儀再次「退位」。偽滿洲國從未得到國際承認,更得不到中國人的承認。
偽滿時期,長春城中出現了一座偽滿洲國的「皇宮」,該「皇宮」位於今天陝西路的北端,沿著長春大街向東,到亞泰路再向北,然後沿著陝西路向東北走,就可以抵達這座所謂的「皇宮」。
偽滿時期「國都新京建設全貌」
與北京故宮相比,這座「皇宮」無論是規模還是建築都顯得過於侷促。整座建築佔地面積僅13.7萬平方米,而北京故宮的佔地面積則達到了72萬平方米。「皇宮」的前身為民國時期管理吉林、黑龍江兩省鹽務的吉黑榷運局官署,1932年偽滿洲國建立後,臨時將這裡改建為「皇宮」,雖然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擴建,先後修建了懷遠樓、同德殿、東御花園、防空地下室、假山、嘉樂殿、「建國神廟」等建築,但由於受到原有建築格局的影響,因此整體布局顯得非常侷促,毫無皇家宮殿的氣派。
雖然整體格局不大氣,但其中某些建築還是別具特色的。其主殿是修建於1937年的同德殿,一樓是溥儀處理政務與娛樂的場所;二樓原設計為溥儀和婉容的寢宮,但溥儀疑心日本人在同德殿安裝竊聽設備而從未使用,這也顯現出這一政權的傀儡本色以及日本人與偽滿洲國之間的鈎心鬥角。原吉黑榷運局的辦公樓,在1932年改建為歐式建築風格的緝熙樓,被作為溥儀寢宮使用。「皇宮」,當然也有「御花園」,只是面積很小,僅1萬多平方米,是一座日本園林風格的花園,園中有假山、遊泳池和騎馬場,東御花園下還修建有防空地下室,後來為表示對日本的「忠誠」,還在原有的騎馬場上建成了供奉日本皇室祖先「天照大神」的「建國神廟」。
同德殿外景 圖/FOTOE
當時的長春被稱作「新京」,偽滿洲國政府的機構通常被稱為「八大部」,基本都位於今天新民大街附近,包括「治安部」「司法部」「經濟部」「交通部」「外交部」「文教部」「興農部」「衛生部」,建築風格各具特色,集中西方風格於一體,其中既有外觀宏偉的大樓,又有垂花拱門的庭院。不過,這些建築距離「皇宮」5000米左右,這種布局顯然將「皇帝」溥儀隔離於日常政務之外,由此再次展現了這一政權的傀儡本色。
長春市由於其獨特的歷史,城市中有日式、歐式以及中國傳統風格的建築。由於沙俄在長春殖民統治的時間較短,其所修建的建築目前也大都被拆除,因此除了街道格局之外,留下的印記並不算多。不過,長春市內的建築風格還不止這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受到蘇聯的影響,在興建工業基地第一汽車製造廠的時候,採用的是當時流行的蘇式建築的風格,即建築左右對稱、中間高兩邊低,建材主要使用紅磚,這種蘇式風格的建築在北京等地也大量存在,可謂城市的時代印記。
※原文刊載於《地圖》2019年第2期。轉載及雜誌訂閱、購買,均請聯繫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