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可以忘記一個城市,那跟忘記一個人又有什麼分別?」臺上的演員這樣問著,令臺下的觀眾心中五味雜陳。昨晚,作為第二十一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香港文化周」的演出劇目,進念·二十面體建築音樂劇場《建築城市》在上海大劇院上演。它講的是香港,又似乎是每一座現代都市。
圖說:建築音樂劇場《建築城市》 官方圖
導演胡恩威是學建築出身,他介紹,這部作品的靈感來源於20世紀義大利建築師阿道·羅西的著作《建築城市》。書中,阿道·羅西批判了現代主義對所有建築的「統一化」。胡恩威說:「幾十年前,我們走在路上,是靠各式各樣的建築來分辨道路。而現在我們只能靠手機導航。因為每一座高樓大廈,似乎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甚至每一座現代化的都市,彼此都沒有很大的區別。」
因此,他用各式各樣能夠體現香港的元素,在舞臺上做了一場「實驗」,想要找回香港這座城市不同於其他城市的特點。他將香港鋼琴演奏家黃家正的古典音樂與搖滾樂團「何超與海膽仔」搬上同一個舞臺,試圖創造出國際化、多元化的都市風格。他又以多媒體的形式將香港街頭紅綠燈跳動的滴答聲、汽車的引擎聲、路人們用粵語大聲談話的聲音,都放進這部音樂劇場當中,讓人一聽,便知道這是香港。
圖說:建築音樂劇場《建築城市》 官方圖
除了音樂,道具和服裝也是「建築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築出身的胡恩威,將香港令世界稱奇的「竹棚」搬上了舞臺,呈現香港建築方法的一大特色。演員們的服裝也是遊膠帶、鋁罐、米袋、帆布、紙等城市垃圾回收製成,搭配舞臺景觀的不斷遊移,映對著香港城市影像。
對於來上海的演出,整個劇組都抱有十足的期待。搖滾歌手何超儀說:「香港和上海很多建築當年都是同一批設計師建造的。香港的老建築幾乎已經拆光了,但是上海還有一部分還保存著。讓我們真的有『尋回』城市記憶的感覺。」
圖說:建築音樂劇場《建築城市》 官方圖
11月1日,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文化研究中心與進念·二十面體,就滬港合作開展兩地文化發展研究、建立智庫平臺籤訂協議。胡恩威介紹:「隨著科技的進步,人與人的溝通越來越珍貴,也越來越重要。這次籤訂協議,我們準備合作培養未來香港和上海跨文化交流的專才,與其他『一帶一路』沿線城市一起,讓年輕的行政管理人員和藝術家們都參與進來。」(新民晚報記者 吳旭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