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涸的大河:土耳其與敘利亞的幼發拉底河水資源之爭

2021-01-09 澎湃新聞

作為聞名遐邇的「兩河」之一,幼發拉底河是西亞最大的河流,正是在其數千年如一日的滋潤下,人類才得以在兩河流域繁衍生息,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與亞述等一系列為後人所熟知的先驅文明才得以在此繁榮壯大。

正因幼發拉底河對古代近東人類的生產生活極為重要,幼發拉底河早早地在典籍中刻下了其大名,如《聖經》中就曾屢次提及伯拉河、大河,指的皆是幼發拉底河,此外,幼發拉底河還被稱作從伊甸園裡流出來的第四道河。

敘利亞哈拉比耶附近的幼發拉底河

而在現代中東,幼發拉底河的重要性隨著流域國家的人口爆炸與經濟騰飛不減反增,如敘利亞的人口就從1937年的236.8萬人,猛漲至2011年的2112.4萬人,土耳其的人口也從1935年的1615.8萬人,升至2011年的7472.4萬人,隨之而來的便是敘土兩國對水資源的需求水漲船高,不得不加快了開發地表徑流的步伐。

然而,敘利亞與土耳其賴以為生的地表徑流——幼發拉底河是條跨國河流,不單單屬於任何一國,而是由多國共享。位於幼發拉底河上遊的土耳其與位於其下遊的敘利亞就該河水資源開發問題數十年間齟齬不斷,爭端連連,兩國雙邊關係因此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全長3000千米的幼發拉底河雖因其下遊伊拉克與敘利亞流域的文明而聞名於世,但兩國為其「貢獻」的水源卻微乎其微。由於土耳其境內河段比起敘境內的海拔更高,氣候更為溼潤,幼發拉底河近90%的水量來自土耳其境內,敘利亞境內只貢獻了10%的水量。幼發拉底河的流域面積總共為44.4萬平方千米,其中33%是土耳其國土,19%是敘利亞國土,46%是伊拉克國土。

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裡斯河流域示意圖

總的來看,幼發拉底河為相對缺水的土敘兩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農業與工業水資源。此外,幼發拉底河土耳其段的河床落差最大,適宜築壩發電,敘利亞河段水力發電條件次之,伊拉克河段則更適用於灌溉、取水以及通航。

土耳其的雄心

近代之前,掣肘於技術與生產力,人類針對幼發拉底河的開發活動主要局限於其河床落差較低,周圍多平原地帶的伊拉克河段,如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就十分重視水利事業,曾專門設立負責掌管水利建設的水利部。至於敘利亞與土耳其河段則因其海拔高,落差大,地形複雜開發相對較晚,上世紀起才有成規模的開發活動。

土耳其對幼發拉底河的開發始於上世紀30年代。為了填補電力需求的缺口,土耳其於1936年成立了電力事務調查局,以研究本國河流水力發電的潛力,該局在幼發拉底河沿線測評水文條件,最終推出了凱班壩計劃。

不過在50年代之前,凱班壩始終停留在規劃層面,未能落地。轉機出現在1954年,當年土耳其成立了國家水利工程總局(土耳其語縮寫為DS),負責規劃、設計、建設與運營全國的水壩、水電站以及調水與灌溉設施。

自奧斯曼帝國以降,土耳其的發展焦點一直在地中海沿岸地區,對交通相對不便的內陸安納託利亞高原關注有限,因而安納託利亞高原各方面的發展潛力始終未被完全激發出來,如1960年土耳其全國850萬公頃的可灌溉耕地,只有120萬公頃得到了灌溉,餘下的絕大多數都在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裡斯河上遊地區。

凱班壩

為了提高兩河上遊地區的發展水平,縮小其與沿海地區之間的差距,土耳其國家水利工程總局制定了下幼發拉底計劃,決定從基礎設施入手,通過興建水利設施,在提升灌溉耕地面積,發展農業的同時,提高水力發電量,為工業發展提供充足的能源。1966年,籌劃多年的凱班壩在美國的資金援助下終於開工。8年後,凱班壩完工,為此土方重新安置了計劃蓄水區內的25000名居民。

1970年代,國家水利工程總局在推行幼發拉底計劃的同時,又制定了卡拉卡亞計劃與幼發拉底邊境計劃等7個計劃,以開發幼發拉底河流域。此外,國家水利工程總局還為底格裡斯河制定了另外7個開發計劃,上述15個計劃合稱東南安納託利亞計劃(Güneydou Anadolu Projesi,縮寫為GAP),共規劃在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裡斯河上遊地區新建22座大型水壩(前者14座,後者8座)、19座水電站(幼河流域年均發電量為20077吉瓦·時,底河流域年均發電量為6776吉瓦·時)以及可惠及約179萬公頃耕地的調水灌溉設施(幼河流域119萬公頃,底河流域58.9萬公頃)。

1980年代,東南安納託利亞計劃再次進行了升級,其不再局限於灌溉、水利與農業等方面,也囊括了基礎設施、林業、教育與醫療領域,成了多領域的社會經濟發展項目,覆蓋了土耳其東南11省的20萬人口。土耳其希望藉此為東南安納託利亞創造就業崗位,促進經濟增長,提升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消除城鄉差距,促進社會穩定。

1991年,幼發拉底河上最大,同時也是整個東南安納託利亞計劃中最大的大壩——阿塔圖爾克大壩完工,其總庫容487億立方米,水電站裝機總量達2400兆瓦,是中東發電量最大的水電站,比埃及亞斯文大壩還要多300兆瓦,同時,阿塔圖爾克大壩也是發電量世界第五的大壩。

阿塔圖爾克大壩

截至2013年,東南安納託利亞計劃規劃的大壩中,幼發拉底河流域有7座大壩完工,底格裡斯河流域有4座完工。

隨著水利設施的逐步建成,東南安納託利亞計劃的效益逐步顯現:電力方面,至2010年已建成的水電站的發電總量達8900吉瓦·時,佔土耳其全國的22%;農業方面,單單幼發拉底河流域哈蘭地區的小麥、大麥與棉花產量2000年的產量已是1992年的四倍多;貿易方面,2002年,東南安納託利亞進口貨物總價值為7.73億美元,出口額為6.89億美元,仍存在貿易逆差,而自2004年起,東南安納託利亞成了淨出口地區,長年保持貿易順差,2010年,地區出口總額達41.66億美元,進口額為31.67億美元。

東南安納託利亞計劃中各座水壩位置以及耕地、自然植被示意圖

敘利亞的幼發拉底河水壩群

敘利亞對幼發拉底河的開發幾乎與土耳其同步,也是在1930年前後起步,60年代進入實質建設。1927年,還在法國委任統治下的敘利亞就有在幼發拉底河土敘邊境河段建設水壩的意向。在1946年敘利亞正式獨立後,該提議再度被提出,不過仍未能落地。

1957年,敘利亞與蘇聯達成協議,由蘇聯提供資金與技術方面的援助,以在幼發拉底河拉卡省河段建設塔布卡水壩(阿拉伯語轉寫:Sadd al-abqa,也稱幼發拉底河水壩:Sadd al-Furāt)。1963年,阿拉伯復興社會黨敘利亞分支獲得敘利亞統治權。在其上臺後,敘利亞政府專門成立了幼發拉底河水壩部(Wizāra Sadd al-Furāt),出臺了幼發拉底河谷計劃,意欲通過建設水利設施,在蓄水防洪的同時,灌溉64萬公頃耕地,並通過水力發電,為居民區與工業區的發展提供充足能源。

塔布卡水壩

1965年,敘利亞再次與蘇聯達成協議,確認由蘇聯提供貸款建設塔布卡水壩。經過12000名敘方勞工與900名蘇聯專家五年的努力,塔布卡水壩於1973年完工,蓄水後的幼發拉底河谷形成了阿薩德湖,總庫容117億立方米。水壩配套的水電站裝機總量為824兆瓦。整個工程共耗資3.4億美元,其中的1億美元由蘇聯提供。

完工後的塔布卡水壩通過附屬的運河管網,灌溉幼發拉底河兩岸的耕地,截至2000年,塔布卡水壩的灌溉耕地面積達12.4萬公頃。蓄水形成的阿薩德湖成了敘利亞最大的湖泊,其每年通過管道向阿勒頗輸送8000萬立方米的飲用水。

1983年,敘利亞在塔布卡水壩下遊18公裡處開工建設第二座水壩——復興水壩(Sadd al-Ba』ath),三年建設後完工。不過復興水壩庫容量僅為塔布卡水壩的0.77%,其水電站裝機總量也只有81兆瓦,還不到塔布卡水壩的十分之一。

阿薩德湖衛星照片

1991年,由於塔布卡水壩發電量未能達到預期,敘利亞又在塔布卡水壩上遊68公裡處,阿勒頗省境內興建第三座水壩——十月水壩(Sadd Tirīn)。八年後,十月水壩完工,其庫容量為13億立方千米,裝機總量630兆瓦。

敘利亞開發失敗,土敘水資源之戰爆發

雖然幾乎與土耳其同時起步,敘利亞對幼發拉底河的開發成果並未達到預期,遠不如土方成功:裝機總量800兆瓦的塔布卡水壩,實際發電量只有區區150兆瓦;規劃中的64萬公頃灌溉耕地到2000年也只實現了12.4萬公頃;阿薩德湖周圍區域遭受土壤鹽鹼化的侵襲。

究其根源,這一部分是因為敘利亞維護水利設施的力度不夠;另一部分更重要的原因是幼發拉底河徑流量低於預期,而這是由土耳其在上遊推動東南安納託利亞計劃,建設水壩蓄水造成的。

敘利亞與土耳其之間原本就存在的水資源矛盾自然而然因此激化。

儘管早在1921年,土耳其就與統治敘利亞的法國籤訂了《安卡拉條約》,其中第12條規定,為了滿足阿勒頗對水資源的需求,該市可以自費建設水利設施,從土耳其境內的幼發拉底河河段引水。但在敘利亞於1946年擺脫法國殖民統治獨立後,土敘雙方遲遲未更新水資源協定,兩國針對幼發拉底河制定的開發計劃本質上均是單方面的。

在土耳其看來,只要幼發拉底河還在土耳其領土內流淌,那麼它就是土耳其的河流,而非國際水道,自己開發本國水資源,是行使國家主權,他國無權幹涉。而在敘利亞看來,上遊的土耳其不與其協商,拒絕就水資源分配問題展開協商,單方面開發幼發拉底河這條國際水道,無疑會影響到身處下遊的自己的利益,違反了國際水法「公平、合理且無害地」開發水資源的規定。

敘利亞的十月水壩

因而自上世紀60年代兩國的開發計劃邁入實質建設階段後,土敘雙方就幼發拉底河跨境水資源分配的矛盾逐步公開化。當凱班壩於1966年在美國國際開發署的援助下開工後,敘利亞便對任何上遊水資源開發計劃持反對態度,這自然使得土敘雙邊關係惡化。不久後,敘利亞也在蘇聯支持下,在1968年針鋒相對地開工建設塔布卡大壩,與土耳其展開水資源博弈對抗。

土敘兩國的水利工程引起了更下遊的伊拉克的不滿,三國就此展開磋商。伊拉克堅持要求土敘兩國保證水壩完工前後的幼發拉底河徑流量不變,並籤訂三國水資源分配協定;土耳其則建議組建聯合技術委員會,以測定三國幼發拉底河沿岸地帶的水資源需求;敘利亞則繼續反對土耳其在上遊建設水利設施。三國僵持不下。

最終,土耳其迫於援助方美國的壓力,同意在凱班壩建設期間維持幼發拉底河350立方米/秒的瞬時徑流量,不過除此之外,土、敘、伊三國未能就幼發拉底河水資源分配達成任何最終協定,土敘水資源爭端因而只是暫時偃旗息鼓。此次不愉快的第三方「調停」經歷,還使得土耳其從此對第三方調停或幹預幼發拉底河水資源爭端持消極態度,更不利於解決水資源爭端。

進入80年代後,隨著土耳其東南安納託利亞計劃的全面鋪開,越來越多的水壩在幼發拉底河上遊開建。在東南安納託利亞計劃中最大的阿塔圖爾克大壩開始施工後,幼發拉底河的水量馬上開始減少,敘利亞境內的水位下降了一米,徑流量跌至200立方米/秒,使得敘利亞塔布卡的水電站難以運轉,這引起了敘利亞的不滿。

據預估,若所有水利設施竣工,幼發拉底河的年均徑流量將銳減70%,因而敘利亞對土耳其的敵意漸濃。在敘利亞看來,每座建在幼發拉底河上遊的水壩,都可被土耳其用在與敘利亞的對抗中:一旦土耳其關閉所有水閘,那幼發拉底河就會斷流,敘利亞將無水可用;若土耳其放光所有庫容,那麼下遊敘利亞幼發拉底河沿線將成為一片澤國……

儘管上述場景能否付諸實現值得懷疑,但不難從中看出敘利亞對土耳其充滿了猜忌與防備,除去水資源爭端,敘土兩國間還有一重大矛盾——庫德問題,其與幼發拉底河水資源爭端一道,左右著敘利亞—土耳其雙邊關係的走向。

與水資源爭端糾纏的庫德問題

土耳其之所以在80年代起加快了東南安納託利亞計劃的執行步伐,其中一個極為關鍵原因就是庫德斯坦工人黨(PKK)活動的升級。1980年土耳其軍事政變後,庫德語被土耳其政府在官方與私人場合下禁止使用,這引發了庫德人的強烈不滿。由於東南安納託利亞是庫德人居住區,因此當地的治安形勢日益嚴峻。1984年,庫工黨更是宣布舉行「庫德起義」,土耳其政府與庫德人的衝突全面爆發。

為了維持社會穩定,土耳其推行了「大棒加胡蘿蔔」的政策,除了調動軍警對庫工黨等組織展開進攻,還有意識地在庫德人聚居區推行經濟與社會發展政策,以削弱庫工黨的「群眾基礎」。東南安納託利亞計劃中的各類水利與農業項目在為庫德人創造就業、提高收入與生活水平的同時,也在變相削弱庫德人的民族凝聚力:由於建設水壩必有蓄水區,蓄水區內的村鎮在水壩建成後將被淹沒,因而當地的居民必須搬至他處。

庫工黨武裝中的女性成員

當水利設施陸續建成後,東南安納託利亞382座村莊被淹沒,19.77萬名村民被遷走,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庫德人。土耳其政府為庫德人建設的安置點居住條件惡劣,且周邊無工作環境,從而迫使庫德人湧入諸如伊斯坦堡等大城市的貧民窟。至於因建設水利設施而被徵地的庫德人,土耳其政府通常不給予其補償,而這些失地者也因怕被視作庫工黨的同情者遭到鎮壓而不敢伸張自己的權益。

通過東南安納託利亞計劃,土耳其政府「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表面上拉動了庫德人聚居區的經濟增長,實質上卻達到了分化庫德人的目的。

土耳其國內愈演愈烈的庫德問題給了敘利亞良機,其希望藉此削弱後者對東南安納託利亞的控制力,迫使其在幼發拉底河水資源分配問題上讓步。1984年庫工黨發動武裝「起義」之後,敘利亞就開始向庫工黨下屬武裝組織提供後勤方面的援助,間接對抗土耳其軍警。同時,敘利亞還接納庫工黨的領導人阿卜杜拉·奧賈蘭(Abdullah calan)進入敘境內設立總部,遙控指揮土耳其境內的庫工黨武裝。

奧賈蘭,攝於1997年

敘利亞對庫工黨的援助的確起到了作用,在水資源爭端與國家安全直接掛鈎後,土耳其在水資源爭端的立場逐步軟化,逐步願意與敘利亞方面重啟談判,合作磋商幼發拉底河部分水資源的分配問題。1987年,在敘利亞再次呼籲土耳其承擔對下遊國家的責任,承認幼發拉底河是國際水道後,兩國終於籤訂了雙邊協定,其中土方允諾將流向敘利亞的幼發拉底河徑流量從350立方米/秒提高至500立方米/秒,不過除此之外雙方未達成解決幼發拉底河全部水資源分配問題的協定。

隨著阿塔圖爾克大壩於1990年1月開始蓄水,土方原先協定的500立方米/秒幼發拉底河徑流量無法維持,敘利亞遂通過支援庫工黨再次向土方施壓。土耳其被迫再次讓步,在1992年8月與敘利亞籤訂安全協定,雙方在宣布共同致力於打擊「恐怖主義」的同時,重申幼發拉底河徑流量將維持在500立方米/秒。

新協議墨跡未乾,次年幼發拉底河徑流量再度大幅下降。此後三年內由於比雷吉克水壩開始蓄水,加之尚勒烏爾法灌溉渠開始運作,幼發拉底河徑流量一直維持在低位。敘利亞自然對此極為不滿,加大了對庫工黨的支援力度。1996年,土耳其以敘利亞支持庫工黨為由,拒絕與敘利亞就水資源問題展開進一步談判,並指出要土耳其放著自己的肥沃耕地不灌溉,反而放水給敘利亞灌溉其貧瘠的耕地,無疑是「不公平且不具經濟性的」。

不過僅僅兩年後,敘土水資源爭端與雙邊關係迎來了轉機:兩國在阿達納籤署協定,土方在其中表示願與敘方在未來就幼發拉底河水資源分配問題達成互利共贏的協議,以換取敘方承諾暫停援助庫工黨,並將其領導人奧賈蘭驅逐出境。1999年,奧賈蘭被土方逮捕,群龍無首的庫工黨被迫單方面宣布停火,庫工黨武裝「起義」隨之結束。

2001年8月,敘土雙方正式就幼發拉底河水資源分配問題展開合作,土耳其東南安納託利亞計劃地區發展局與敘利亞國土發展總局籤署了關於共同開發幼發拉底河水資源的協定。同年11月,敘土兩國再次籤署安全協議,聲明共同打擊「恐怖主義」,水資源分配問題與國家安全問題之間的聯繫再次強化。

2007年,敘伊土三國就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裡斯河水資源問題開始三方協商,並在次年成立了聯合水學會,以研究三國水資源分配問題。2009年12月,兩國籤署了兩份協定,其中強調了敘土雙方將就水源供應、水質、用水效率管理以及應對乾旱問題展開全方位合作,同時土方答應將幼發拉底河的最小瞬時徑流量提高至550立方米/秒。

雖然敘土兩國就幼發拉底河水資源分配問題的合作進程自2001年至2010年一帆風順,兩國雙邊關係隨之回暖,但兩國始終沒有就幼發拉底河水資源最終分配比例籤署全面協定,水資源爭端仍存變數。

幼發拉底河水資源之戰的未來

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後,土耳其跟隨美歐的步伐,對敘政府展開制裁,並為敘反對派武裝提供援助,幼發拉底河水資源分配問題也因為敘利亞國家陷入內亂、幼發拉底河以東區域由庫德武裝控制而擱置,兩國關係轉冷。

實質上,目前敘土雙邊關係中的頭等大事是庫德問題與土耳其對敘反對派的支持,幼發拉底河水資源爭端已邊緣化,政權穩固的土耳其自2011年以來便處在優勢地位。

至於敘政府,由於只控制了62%的全國領土,其頭等大事仍是收復失地。目前,庫德人為主的敘利亞民主軍已在敘利亞北部紮根,以幼發拉底河為界,控制了敘利亞27.9%的領土,敘利亞事實上已陷入了國家分裂。

在未來,敘土兩國水資源爭端極有可能演變為敘中央政府、庫德地方勢力與土耳其的三方博弈,因而在可預見的未來只會朝著更複雜,且較之前對敘中央政府更為不利的方向演變。

參考文獻:

1. 劉天明, 伊斯蘭經濟思想, 銀川, 寧夏人民出版社, 2001.

2. 胡文俊, 楊建基, 黃河清, 西亞兩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引起國際糾紛的經驗教訓及啟示, 資源科學, 2010年1月, 第32卷, 第1期.

3.Daniel Hillel, Rivers of Eden: the Struggle for Water and the Quest for Peace in the Middle Eas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ISBN 0195080688.

4.zlem Tür ; Raymond Hinnebusch, Turkey-Syria Relations: Between Enmity and Amity, Routledge, 2013, ISBN 9781409452812.

5.Müerref Yetim, Negotiating international water rights: resource conflict in Turkey, Syria and Iraq,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2016.

6.Greg Shapland, Rivers of discord: international water disputes in the Middle East,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1997, ISBN 9780312165222.

7.Nurit Kliot, Water Resources and Conflict in the Middle East, Milton Park: Routledge, 1994, ISBN 0415097525

8.John Kolars, The Hydro-Imperative of Turkey's Search for Energy, Middle East Journal, 40 (1), 1986.

9.Thomas Collelo, Syria: A Country Study, Washington: GPO for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1987.

V.A. Isaev ; M.V. Mikhailova, The Hydrology, Evolution, and Hydrological Regime of the Mouth Area of the Shatt al-Arab River, Water Resources, 36 (4), 2009.

10.zden Bilen, Prospects for Technical Cooperation in the Euphrates–Tigris Basin, in Biswas, Asit K., International Waters of the Middle East: From Euphrates-Tigris to Nil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ISBN 9780198548621.

11.Elie Elhadj, Dry aquifers in Arab countries and the looming food crisis, Middle East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08.

相關焦點

  • 深度解析土耳其為何出兵敘北部:一條大河引發的血案
    幼發拉底河發源於土耳其境內的安納託利亞山區,依賴雨雪補給,流經敘利亞和伊拉克,下遊在伊拉克境內與底格裡斯河合流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灣。如黃河長江孕育了華夏文明,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一樣,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孕育了後人熟知的兩河文明。數千年來,在幼發拉底河水的滋潤下,在兩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生活的人類得以世代繁衍生息。
  • 幼發拉底河變幹的警示!
    【啟16:12】第六位天使把碗倒在幼發拉底大河上,河水就幹了,要給那從日出之地所來的眾王預備道路。如上所述幼發拉底河真的幹了與幾年前相比,該河流明顯變窄了。人們擔心很快就會只剩下一半了,據說僅10年就乾枯了四分之三.變淺的幼發拉底河,岸邊的獨木舟。
  • 伊拉克水資源危機,地處下遊的伊拉克僅能獲得幼發拉底河10%水量
    1)土耳其佔據著上遊之利幼發拉底河發源於土耳其的東南部山區,先後流經了土耳其、敘利亞和伊拉克三個國家,在伊拉克南部的古爾奈鎮與底格裡斯河匯合後成為阿拉伯河,最終注入波斯灣;2)各國對流量的貢獻差距懸殊幼發拉底河的年均徑流總量大約為370億立方米,其中地處上遊的土耳其貢獻了86%,敘利亞貢獻了12%,而伊拉克的份額僅有2%。
  • 一日一題 綜合題——幼發拉底河
    幼發拉底河發源於土耳其東部高原山區,88%以上的徑流來自土耳其境內,經敘利亞和伊拉克,注入波斯灣。20世紀60年代以來流域下遊的沼澤不斷萎縮。為了挽救面臨消失的沼澤,當地採取了拆除水壩、填埋沼澤灌溉溝渠等工程措施。左圖示意幼發拉底河流域,右圖示意建壩前後幼發拉底河的徑流量變化。(1)指出幼發拉底河流量最大的季節並分析其原因。
  • 土耳其截流兩條名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
    其實中東還有一個重要的水資源發源地,這個地方就是土耳其,中東水量最多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皆是發源於土耳其,土耳其黑海沿岸的裡澤省至薩姆松一帶降雨量可達2600-3000毫米,降雨量比中國南方的海南省還要多,這也看到為什麼這兩河為什麼有這樣多的水量的原因。
  • 靠前部署F35嚴守幼發拉底河紅線
    4月30號最新的戰報顯示,敘利亞政府軍炮擊了伊德利普省Kafr Ammah,Kafr Taai,Al-Fatera和Kansafra的土耳其支持的武裝分子據點。敘利亞官方電視臺還報導了第25特種師在前線作戰和訓練的畫面。
  • 土耳其,天降大旱
    而近幾年,這一帶更是極端氣候頻發。在安納託利亞高原中部的大部分地區,從上世紀中葉開始,乾旱的頻率甚至是四年一次。作為東南部主要灌溉水源的幼發拉底河上遊,乾旱時期徑流量甚至會下降到50m/s。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土耳其大力興修水利工程,上馬了幼發拉底計劃、幼發拉底邊境計劃、卡拉卡亞計劃等15個涵蓋灌溉、水利、農業等方面的計劃,僅在兩河上遊就計劃興修22個大壩、19個水電站和為179萬公頃田地帶去水源的灌溉系統。
  • 俄敘聯軍成功強渡幼發拉底河,老美最後軍事紅線被突破竟一槍未發
    俄《紅星報》14日援引過去一周俄軍數據報導稱,俄空天軍飛機一周內在敘利亞執行330餘架次戰鬥飛行,摧毀790多處恐怖目標。在俄羅斯空軍的保護下,敘利亞政府軍精銳裝甲師第四機械化師派出的坦克裝甲增援部隊14日已經抵達代爾祖爾。
  • 擁有著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的伊拉克,為何會鬧「水荒」
    古老的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河水在平坦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流過,因為兩河流域在夏季經常洪水泛濫,和非洲的尼羅河一樣,泛濫的河水把養料充足的河泥衝上岸,使得周圍的土地非常適合耕種。在古代孕育了西亞有資料記載的最早的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在上世紀60年代末,兩河流域出現了一個現代國家-伊拉克。
  • 在土耳其和敘利亞邊境,看底格裡斯河蔓延
    尤其是土耳其東南部,與伊拉克、敘利亞交界,常年與庫德人的矛盾甚至武裝衝突,使得這片土地看上去如此「不安全」。在大致瀏覽了這本厚達600多頁的LP後,我立馬被兩個名詞吸引:底格裡斯河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畢竟是聽周杰倫長大的,這兩個詞一出現,腦中就響起了《愛在西元前》的旋律。
  • 幼發拉底河流域古老遺蹟,比巨石陣還早6000年!
    幼發拉底河和鄰近的底格裡斯河在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標誌著歷史的開始。蘇美爾、亞述、巴比倫被波斯和統治那裡的各個朝代所取代。如果沒有這些河流造成的土地施肥(現在仍然如此),這一切可能都不可能實現。幼發拉底河全長2800公裡,是西亞最長的河流,流經伊拉克、敘利亞和土耳其,但它的流域延伸到其他國家,如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
  • 敘利亞介紹
    東側山地與敘利亞-黎巴嫩邊境的前黎巴嫩山一線以東為廣闊高原。其北半部屬乾草原,為兩河平原的西北部,有幼發拉底河及其支流哈布爾河等流貫;南半部屬敘利亞沙漠,為阿拉伯高原的一部分。面對法國的殖民統治,敘利亞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僅1922年就發動了30多次起義,打死數千名法軍。自然地理  礦藏有少量石油、磷灰石、銅等。領土大部分是西北向東南傾斜的高原。主要分為四個地帶:西部山地和山間縱谷;地中海沿岸平原;內陸平原;東南敘利亞沙漠。西南部的謝赫山為全國最高峰。幼發拉底河流經東部經伊拉克注入波斯灣,阿西河縱貫西部經土耳其注入地中海。
  • 敘利亞駐聯合國代表指責土耳其掀開侵略新篇章
    據俄羅斯塔斯社10月25日報導,敘利亞常駐聯合國代表巴沙爾·賈法裡周四在聯合國安理會會議上發表講話時稱,土耳其進行的代號為「和平之泉」的軍事行動掀開了侵略敘利亞的新篇章。賈法裡稱,「土耳其用自己的軍事行動,在侵略敘利亞的歷史上掀開了新的篇章。」他補充說,「他們(土耳其)稱(敘利亞)被佔領領土為安全區,這是一種精神分裂症,土耳其政府正在遭受這種病症所造成的痛苦。」敘利亞外交官強調,「我們不接受土耳其用反恐和自衛來辯解自己的行動是情有可原的。」
  • 出兵敘利亞,土耳其究竟為啥要趟這渾水?
    上周,土耳其軍方為了打擊庫德武裝,不惜冒著全世界罵名,跨境攻入了敘利亞東北部。在敘的庫德人被打得很慘。結果昨天又傳來新消息,庫德武裝和敘利亞政府軍達成協議,敘利亞政府已向前線派兵,幫助庫德人共同抵禦土耳其的攻勢。戰局為何又發生轉折?各方勢力背後讓人無法忽略的大國力量又是什麼考慮呢?庫德人是分居在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等國的少數民族。
  • 全世界開戰的土耳其能否再現昔日奧斯曼帝國的輝煌?
    但實際上這個國家應該是土耳其:2011年向利比亞派遣戰鬥人員,並運送了大量的軍事物資;2015年至今,擴大了對伊拉克北部庫德工人黨的清剿行動;2016年至2019年,向敘利亞發動了三次軍事入侵行動,代號分別為「幼發拉底盾牌行動」(2016--2017)、「橄欖枝行動」(2018)、「和平之春行動」(2019);2020年3月,向敘利亞叛軍控制的伊德利卜省派遣軍隊
  • 美扶持「邊防軍」惹怒土耳其,埃爾多安:隨時將它扼殺在搖籃之中
    據了解,雖然美國宣布從敘利亞撤了大部分兵力,但是該國在敘利亞還是扶持了一支有著30000人的庫德武裝「邊防軍」。他們活躍在幼發拉底河河谷延伸到土耳其和伊拉克交界地區。那麼美國為何執著於扶持庫德人呢?據了解,庫德人是僅次於中東地區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的第四大民族。
  • 共論大河文明 全球15個大河流域代表達成武漢宣言
    宣言指出,世界大河流域資源的管理關係到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大河生態環境保護、大河資源利用等變得日益重要。  根據宣言,大河流域各界將通過若干措施保護大河流域的文化和自然遺產,促進文化與自然、生命之源與城市社會之間的和諧。